书城宗教菜根谭(第五卷)
27971800000001

第1章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1)

绳锯材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要努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把绳索当锯子摩擦久了可锯断木头,水滴落在石头上时间一久,就可穿透坚石,做学问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细水汇集在一起,能形成一道河流,瓜果成熟之后,自然会脱离枝蔓而掉落,修行学道的人,也要听凭自然才能获得正果。——明·洪应明《菜根谭》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少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天和地虽然都是寂然不动的,但是他们的气机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太阳和月亮从早到晚一直在运动,但是他们纯洁的光辉却永远都不会改变。所以,君子在悠闲的时候要有紧张的心思,在繁忙的时候也要有悠闲的趣味。——明·洪应明《菜根谭》

立身须高一步立

《菜根谭》中写道:“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意思是说:立身处世假如不能站得高望得远,就好像在尘土里抖扫衣服,在泥水中清洗双脚,又如何能超凡绝俗出人头地呢?处理事物假如不多留一些余地,那就好比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角被卡住一样,哪里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摆脱困境,而感到安乐愉快呢?

谦让品德的建立不是以无原则容忍退让为前提的,而是以立大志,高起点处世为前提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要高,心地要宽,这样才可能成就一番杰出的事业。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项英国的最新研究显示,志向远大的孩子成年后更易成功。这项研究持续了30多年,其间英国教育研究所的简,埃利奥特和同事们跟踪了近万名英国人。1969年,他们先对一群11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调查,了解他们的业余爱好、喜欢的科目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调查者还要求孩子们写一篇短文,想象他们25岁时的情景,如生活状况、兴趣爱好、家庭和工作等。

当这些孩子长到42岁时,研究者重新翻阅了他们当年的短文,与现在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11岁时便有专业技术职业理想(如兽医、律师、建筑师等)的孩子当中,50%的人已经实现了抱负;而那些没有类似职业理想的孩子,仅有29%的人在从事这些工作。即使有些被访者没有从事当初梦想的职业,但志向远大的孩子在其他专业技术领域的成功率也比较高。

志向是人生的一种美好愿景,能够指引人生的方向,也能在遭遇坎坷时帮助我们坚持到底。对于儿童来说,志向的内容(如长大后成为“科学家”、“发明家”或“作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志向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而这种与别人的良性互动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久而久之,“前程远大”的自我意象植入到孩子的自我概念中,能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做出更高远的选择,也能帮他们积极应对挫折。

一个梦想大的人,即使实际做起来没有达最终目标,可他实际达到的目标都可能比梦想小的人最终目标还大。所以,梦想不妨大一点。

耐迪,考麦奈西是第一个在奥林匹克体操比赛中获得满分的运动员。他说:“我常常低估自己的水平。因为我常说:‘我能做得更好一些’。要想当奥林匹克冠军,你就得有不同凡响的地方,而且你还得比别人更吃得起苦。我不欣赏普普通通、平平庸庸的生活。我给自己确立的生活准则是:不要企盼简单容易的生活,而要力求做一个坚强有力的人。”

心理学家在一所著名的大学中选了一些运动员做实验。他们要这群运动员做一些别人无法做到的运动,还告诉他们,由于他们是国内最好的运动员,因此他们会做到的。

这群运动员分两组。第一组到了体育馆后,虽然尽力去做,但还是做不到。

第二组到体育馆后,研究人员告诉他们第一组失败了。

“但你们这一组不同。”研究人员说:“把这个药丸吃下去,这是一种新药,会使你们达到超人的水准。”

结果,第二组运动员很容易地完成那些困难的练习。

“那是什么药丸?”参加者问道。

“不过是粉末而已。”

第二组之所以完成不可能的运动,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如果你相信你能,也就容易完成一切你要做的事。

一个担心被拒绝的推销商,可能就不会有勇气给新客户打电话;一个害怕失败的运动员,也可能会没有胆量上双杠。但是,一个真正的高手,总是能够放下这些思想包袱的。

真正的冠军都深深懂得,任何失败,不论它有多么充分的借口,都比不上成功。“就在一个人觉得不满意,不舒服和不方便的时候,他才会得到最好的磨炼”,另一位金牌获得者彼特,维德玛这样说,“每一天,我都将自己要在体育馆里加以完成的项目列出清单来。如果我的训练能持续3个小时,那真是好极了!如果我的训练能持续6个小时,那就要感谢上帝了!如果不把这些项目完成,我决不会离开。我每天的生活目标就是这样:在每天离开体育馆的时候,我都可以说,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有句苏格兰谚语说:“扯住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以得到一只金袖子。”那些志存高远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远远高于起点。即使你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你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会让你受益终生。

不要蹉跎岁月拿虚度一生

《菜根谭》中写道:“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意思是说:天地的运行是永恒不变的,可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后就不再复活;一个人最多只会活到百岁,可是,百年的时间跟天地相比只不过是一刹那。我们人类有幸诞生在这永恒不变的天地间,既不可不了解我们生活中所应享的乐趣,也不可不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蹉跎岁月,虚度一生,无所作为。

一天,佛陀等弟子们乞食归来时,问他们道:“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长养色身,来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个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嗯,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限于表面。”

又听得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蜉蝣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的时间!”

“哦,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不够究竟。”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又一个弟子说:“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干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这时,只见一个弟子站起身,语惊四座地说:“佛陀!依弟子看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佛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保证了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像露水有一瞬,像蜉蝣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

日本亲鸾上人9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年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年高,你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古诗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今日能为之事,就不要拖到明天。每个人都要充分利用人生的大好时光,勤奋学习,努力追求上进。

拂心处切莫放手

《菜根谭》中写道:“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防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意思是说:一个凭一时感情冲动和兴致去做事的人,等到势头和兴致一过事情也就跟着停顿下来,这哪里是能坚持长久奋发上进的做法呢?一个从情感出发去领悟真理的人,有时能领悟有时也会被感情所迷惑,所以这种做法也不是一种永久光亮的灵智明灯。身处顺境被当政者恩宠征用,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在名利、权位上志得意满时应该见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态度,尽早觉悟;不过遭受挫败后有时反而会使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因此遭受打击不如意时,千万不可就此罢休,放弃追求。

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是容易的,但能够自始至终做完一件事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人,头脑热一些,没有估计到困难,困难一出现,就退缩了;有的人头脑冷静一点,估计到了困难,可没估计到困难有那么大,也退缩了。眼看就要成功了,一步之遥,一纸之隔,可就是挺不住了,结果,前功尽弃。孟子说,一个人的作为就像挖井一样,挖呀挖,没水,再挖呀挖,还是没有水。眼看就要见到水了,他却停了下来,再也不愿挖了。这不是井抛弃了他,而是他抛弃了井。不是他的力量不够,而是他的意志不坚啊!

人生几十寒暑,无常迅速,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真正的兴趣与才能,一心一意地做下去,才会有所成就。古人所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提倡的正是一种坚韧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当今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被时尚和流行风搞得晕头转向,许多人失去了凿深井的精神。《遗教经》上讲:“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有时常常感叹做事难成,不知是否自我反思:我们真的一心去做了吗?其实,人生只有“凿深井”,才能品味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1892年夏季的一天,一位演说者到了瓦伦斯堡的集会上演讲,演说者雄辩的技巧、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一个穿着布满补丁的破烂衣服的瘦弱小男孩:“一个农村男孩,无视贫穷,甚至不顾眼前的一切而努力奋斗,他一定会成功的!”演说者说完便问听众:“谁将是那个男孩呢?”

接着,他又自答道:“各位女士、先生,你们看看他。”说完,演说者的手随便指了一个方向,虽然他只是随便一指,但那男孩分明觉得他正指着自己。从那一刻起,他发誓要当一名演说家。

然而,笨拙的外表、破烂的衣服和少了一根食指的左手,却总是让他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感觉非常自卑。

有一次,他讲着讲着,竟忘了词,在人们的口哨声中,他汗流满面地站在那里,尴尬至极……

连续12次演讲的失败让他心灰意冷,他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又一次的比赛结束后,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路过一座桥时,他停了下来,久久地望着下面的河水。

“孩子,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

不知何时,父亲已经站在他身后,正微笑看着他,眼里充满着信任与鼓励。

接下来的两年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身材颀长、清瘦、衣衫破旧的年轻人,一边在河畔踱步,一边背诵着林肯及戴维斯的名言。他是那么全神贯注,以至达到了忘我的地步……

1906年,这个年轻人以《童年的记忆》为题发表演说,获得了勒伯和青年演说家奖,那一天,他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0年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他的《成功之路》系列丛书创下了世界图书销售之最,在他去世后的许多年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仍在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提起他的名字。他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生导师和成人教育大师”的戴尔,卡耐基。今天,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用这句“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去鼓励自己的孩子们。

伟大的思想家艾丽丝,亚当斯那句话:“世上没有所谓的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许多时候,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打击,我们不应该沮丧,而是应该暗问自己:“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

消除急于求成的念头

《菜根谭》中写道:“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意思是说:一只隐伏很久的鸟,飞起来必能飞得很高,一棵开得早的花,也必然凋谢得很快。人只要能明白这种道理,既可以免除怀才不遇的忧虑,也可以消除急于求取功名利禄的念头。

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必须学会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因为自己眼下的处境地位不如意而丧志,不能因为时间的消磨而灰心。

一个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

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

可是收获的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

“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很棒的玉米自我安慰着。第二天,老婆婆又收走了其他玉米,可唯独没有摘这个玉米。“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很棒的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

可老婆婆依然没有来。

一天又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整个身体像要炸裂一般,它准备和玉米秆一起烂在地里了。

可就在这时,老婆婆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年肯定能种出更棒的玉米!”

很多年轻人走出校园时,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但他们缺乏工作经验,也缺乏担当重任的能力,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消除不现实的幻想,才能慢慢成长起来。

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处于一家并不理想的公司,或者被分配于一个令人不满的岗位,甚至是做一些很没劲或非常无聊的工作。薪酬低微不在话下,很多时候甚至远低于市价。面对如此工作环境,年轻人常常会产生前途茫然的感觉,心情自然十分郁闷。在此时候,明白事理的人便知道:单调沉闷的工作,正是所有大事的基础。做好单调的工作,才有机会干一番真正的事业。

古往今来功成名记者,有少年英雄,也有大器晚成。不管怎样,急于露头角就难于成气候,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急躁不得持久便容易患得患失,容易失望悲观。只有守正而待时,善于抓住机会而又坚定志向。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驽马十驾拿贵在不舍

《菜根谭》中写道:“语云:‘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意思是,俗话说:“爬山要耐得住斜坡上的险径,走雪路要耐得起过桥梁的危险。”可见,这一个“耐”具有极深长的意义,正像是险诈奸邪的人世情,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假如没有这一个“耐”字苦撑下去,有几个人会不堕落到杂草丛生的险恶深沟里呢?

且不说立雄心大志,建丰功伟业,就是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又哪里有那么多顺心如意的事呢?哪里有那么多对路可意的人呢?没有一个“耐”字,是很难应付的。要耐困苦,耐空寂,还得耐辛酸,耐污辱。人生之路,有时退一步天宽地阔;有时却不能退,如逆水行舟耐住劲,咬咬牙,便闯过去了。胜利,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坚持就是忍耐。

有一个高中生耐性不够,做一件事只要稍稍有点困难,就很容易气馁,不肯锲而不舍地做下去。

有一天晚上,他的父亲给他一块木板和一把小刀,要他在木板上切一条刀痕。当他切好一刀以后,他父亲就把木板和小刀锁在他的抽屉里。

以后每天晚上,他父亲都要他在切过的痕迹上再切一次。这样持续了好几天。

终于到了有一天晚上,他一刀下去,就把木板切成了两块。

父亲说:“你大概想不到这么一点点力气就能把一块木板切成两片吧?你一生的成败,并不在于你一下子用多大力气,而在于你是否能持之以恒。”

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贵在不舍。

困难是磨炼英雄豪杰的熔炉

《菜根谭》中写道:“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意思是说:人间一切横逆困难,是磨炼英雄豪杰心性的熔炉。只要能够接受这种锻炼,对人的形体与精神都会有益处;反之,如果承受不了这种恶劣环境的煎熬,那么,将来他的肉体和精神都会受到损伤。

古人说:“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意思是,人处在困穷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须知这正是促成我们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能锻炼琢磨人们成为坚强伟大的人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来如果不受困苦,饱食暖衣,对任何事都任性去做,那他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好比是在室内培养出来的花木,绝不会有健全地发展。一个能在横逆中挺起胸膛的人,才算英雄好汉;一个在困苦中倒下去的人,就是凡夫俗子。身心的锻炼,是要有不屈的追求、坚强的意志为前提的。

中国的文人大概是历史上最倒霉的群体,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却历来冲在时代的前列,他们总好像有说不尽的理论,道不明白的真理。他们的知识既被重视过,又时常被忽略,他们有着惊人的执着,却又常常在不合宜的时候表达出来,这就奠定了他们受挫的基础。

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混乱污浊,陶渊明带着“大济苍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会的现实却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发展的机会。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惯官场种种的黑暗现实,却又希望能够发展自己的才能,二者相互矛盾,以致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他在对现实的渴望和苦闷中挣扎着,在努力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的劳动中挣扎着,这使他对于社会有了深刻的反思,创作出一座理想王国“桃花源”,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反抗,也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刘永写市井诗词等等。

大多数文人能够在受挫之后奋勇前进,积极向上,面对挫折,愈挫愈勇,百折不挠,最终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谁说人生非要事事如意呢?韩非天生口吃,自知没有办法说出动人的言语,所以选择以笔代言,写成千秋名著《韩非子》;苏东坡仕途不顺,一路颠沛,走出人生低谷写成“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千百年来安慰了无数迷惘受挫的心灵。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历史上还有许多人物感动、激励着我们。

当然,也有一些文人是消沉的,但历史已将他们淘汰,沉淀且留名的大多是那些旷达而超然的文人,是那些勇往直前的奋斗者,是那些在黑暗的角落继续踽踽独行的文人,只有他们才不会被历史长河所洗尽!

面对挫折,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冷静下来整理整理思绪,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去解决,而不是胆小怯懦,处处逃避。我们要永不言败,敢于面对惨白的人生,敢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即使我们的成就平凡得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至少我们的生活会和他们一样精彩!

欲速则不达

《菜根谭》中写道:“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记者非邃养;施为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意思是说:磨练身心要像炼钢一般反复陶冶,急着希望成功的人就不会有高深修养;做事像拉开千钧的大弓一般,假如随便发射,就不会收到好的功效。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无成;性格温和心绪平静的人,由于做事思考周详而易成功,往往各种福分就会自然到来。

子夏做了鲁国莒父县长,向孔子请教行政之道。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只顾小利。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冲刷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奇异的是,山泉不知从哪儿冲来黄澄澄的金砂,渐渐地填满了小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此,老汉过个十天半月就偷偷来取一次金砂,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老汉的儿子发现了爹的秘密,他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是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老汉想了想,觉得有理,父子俩把窄窄的石缝凿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几倍,谁知金砂不但没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到哪里去了呢?

生命需要物质来维持,但对物质的需要应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变成一种贪婪。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贪多必失。”如果办事违背了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就会受到惩罚。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父。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师徒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师?”又寿郎问道。

“你的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待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你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你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10年。”武藏缓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继续说道,“如果我更加热烈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30年。”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10年,而现在又说30年。我不惜任何苦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70年才行。像你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好吧,”这位青年说道,他终于明白他因缺乏耐心而被训斥了,“我同意好了。”

武藏给又寿郎的训练是:不但不许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下。只要他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对于剑术只字不提。

3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仍是做着这些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不免有些凄惶、茫然。

但是,有一天,武藏悄悄从他背后蹑进,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第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时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向他扑击而来。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得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击,一天24小时,他时时刻刻都品尝遭受剑击的滋味。

但他总算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豁然贯通之后,终于使他的老师得意地绽出了笑容。最后,他终于成了全日本技艺最精湛的剑手。

“若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人生经历,求知问道,身心修养等,须经百炼才能成钢,勤苦方能见效。不论做人做事都必须按部就班,凡是走小路抄捷径投机取巧的,只有收一时之效,绝不能成大功立大业。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厚实的历练做基础,这样,才能做到“矢不轻发”,“百福自集”。

排除外界的干扰就可以超凡入圣

《菜根谭》中写道:“做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意思是说:做人并不是非要懂得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一定要干大事业才行,只要能摆脱世俗的利欲意念就可以跻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别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外界的干扰,清心寡欲,就可以超凡入圣。

梓庆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长砍削木头制造一种乐器,那时人们称这种乐器为镶。

梓庆做的镶,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认为是鬼斧神工。鲁国的君王闻听此事后,召见梓庆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镶的?”

“我是个工匠,谈不上什么技法。”梓庆回答说,“我只有体会,在做镶时,从来不分心,而且实行斋戒,洁身自好,摒除杂念。斋戒到第3天,不敢想到庆功、封官、俸禄;第5天,不把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褒贬放在心上;第7天,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时,心中早已不存在晋见君主的奢望,给朝廷制镶,既不希求赏赐,也不惧怕惩罚。”

梓庆在把外界的干扰全部排除之后,进入山林中,观察树木的质地,精心选取自然形态合乎制镶的材料,直至一个完整的镶已经成竹在胸,这个时候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否则,他就不会去做。

梓庆向鲁王详细介绍制镶过程后,继续说:“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结合,我的镶制成后之所以能被人誉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要想成就宏大的事业,做出杰出的成就,就必须摒除杂念和干扰,执着、专注、忘我地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