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7949500000032

第32章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最易犯的错误(1)

家长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不陌生:孩子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做事总是没有主见、拖拉磨蹭、丢三落四;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煲电话粥、痴迷电视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这些行为看似没什么,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但如果家长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人格发展。

82、犯了错误,明知自己不对死不承认

谁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孩子也是如此。对父母或老师的批评有一种本能的“反抗”,有一些孩子更是“死不认错”,试想一个不敢承担责任,一个连“对不起”都不会说的孩子,长大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引以为戒】

星期天,小强的父母带他到小林家做客。大人坐在客厅里聊天,小强和小林在一起玩玩具。小强不小心把小林的玩具弄坏了,小林哭了起来。大人听到哭声赶来,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妈妈让小强向小林道歉,谁知小林理直气壮地说:“我没错,为什么让我道歉,不就是一个玩具嘛。”

“你这孩子怎么犯了错还不承认?”妈妈有些生气地说。

“我没错,不是我弄坏的!”小强继续耍赖说。

妈妈拿小强没有办法,只好对孩子哭的小林说:“小林,不要哭了,小明太不乖了,他怎么能弄坏你的玩具呢?阿姨代他向你道歉,下次阿姨再给你买一个新的玩具赔给你,好吗?”

小林这才不哭了,一个人玩去了。

【专家点评】

没有人不犯错误,不过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错误,拒绝改正错误。在现代社会里,却有一种怪现象,部分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不但不承认,甚至对别人的批评恼羞成怒,或是极力辩解。

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让孩子死不认错呢?

一是自我防卫的心理。其实,这种“自我防卫”的心理,大人小孩都有。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是,每一次犯了错,总是为自己犯的错找理由。比如打翻了瓶子,他会说:“我拿书的时候,是书把瓶子碰倒的。”这种自我防卫的反射,有部分原因是怕被指责处罚,部分原因是自尊心面临挑战,还有时候是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

二是怕失败的心理。家长在日常言语神情中,对孩子有过度的期待,比如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向别人夸耀有多棒,或要求孩子表现得完美,造成孩子心理上觉得不可以输或不能失败的压力,这样往往造成孩子心理上觉得自己不可以出错或认输。

三是怕挫折的心理。家长在孩子表现不够好或犯错时,总是严加指责,严厉批评,或表现出失望的语气和神情。长期累积,造成孩子极度害怕挫折或怕让父母失望。

四是家里的大人本身爱面子,自己就是一个不肯认错的人,小孩有样学样,当然也会有不肯认错的行为。

由于以上原因,孩子为了维护尊严,或者害怕失败、挫折,害怕责骂,害怕让父母失望;乃至于来自家长的不良示范等等因素,都会造成不肯承认错误或输不起的心态,孩子往往会用耍赖、哭泣、闹情绪,或死不认错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

其实,孩子的不肯承认错误的心理如果往好的方面引导,就是好胜心和荣誉感,也是成长进步的动力;可是,如果往不好的方面发展的话,那就是死爱面子、过度防卫。久而久之,不是一味否定别人就是一味自我否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教子有方】

孩子不肯认错的行为如果一旦形成习惯,连带也会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家长若及早留意,适当教导,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将有助益。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1.理性分析孩子的错误

一名称职的父母,既不因为爱孩子而一味娇惯,也不以严格要求为名,用粗野的方式,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而是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对孩子先肯定,让孩子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温暖的春风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尘,让爱充满孩子的心,在爱的氛围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

2.即使小错误也要督促孩子改正

一般情况下,孩子犯的错误可能很小,不会给别人造成太大的损失,因此有的孩子便不把这些错误放在心上,但作为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犯的错误小就放任不管,因为这牙膏会向孩子传达一个错误的信息:做错事可以不承认。

3.教育孩子每日反省自己

孩子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东西是错误的,也可能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会用他自己的眼光去看,用他的头脑去想,这样难免不受到限制。所以,父母要有艺术地教会孩子学会发现错误,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认清方向。父母要培养孩子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错误再改正,效果更好。

4.合理地进行处罚

当孩子做了错事之后,对孩子进行惩罚是绝对必要的,这也是对不良思想、行为所给予的否定的评价。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大人要掌握好分寸,一定要非常耐心和谨慎,一定要考虑好时间、条件以及具体的情况是不是合适,考虑好这种惩罚是不是有助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他做到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等。

5.父母应勇于向孩子道歉

有些父母会在孩子“闯祸”以后,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会对孩子进行一些不恰当的或是过重的批评或惩罚。但是事过之后,父母又往往会后悔那么做,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惩罚的太重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勇敢并且真诚地向孩子承认错误,用自己的行为来补救自己的“过失”,这样就会给孩子的敢于承认错误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

83、不诚实,遇事爱撒谎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受用终身的资本,每个孩子都应该从小时候开始就养成诚实的好习惯。但事与愿违,很多孩子从几岁开始就学会了撒谎,无论家长怎样批评、教育,效果都不像是很明显。

【引以为戒】

现象一:

这天早晨,小超没有交数学作业,老师问他:“为什么没交作业?”小超说:“我昨天做完了,忘记装书包里了。”老师看着他一脸的真诚,便说:“那你下午把作业带来吧。”这时,小超的同桌立刻站起来说:“老师,他说谎,作业就在他书包里,他一个字也没写。”

现象二:

开学伊始,三年级四班还是沿用上学期竞聘的干部,小国是语文课代表。这天,小国的爸爸问他:“你们竞聘班干部了吗?”

小国很骄傲地说:“我被同学们选上了做体育副队长了。”

小国的爸爸高兴地拍拍儿子的肩膀:“真不错!”

后来,当小国的爸爸从老师处了解到没有此事,纯属小国捏造事实后,十分困惑,不知儿子为何说谎。

【专家点评】

事实证明,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曾或多或少地对别人说过谎话。儿童专家指出,孩子撒谎的种类有很多,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撒谎,另一种是有意撒谎。

无意撒谎,多发生在前龄前儿童身上。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小。有时他们分辨不清楚想象与现实,就会出现撒谎的现象。如到了晚上,孩子不肯进被窝,说被窝里有老虎,好像真的看到一样。事实上,这是孩子白天在动物园或者画报上看到了老虎。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想象与现实很容易混淆,并且有时想象还会脱离现实。

有意撒谎,多指孩子做错事后,怕老师批评、同学们看不起、挨家长的打,所以隐瞒自己的错误,并对大家说出谎话。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天性纯真、善良,而且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和情绪。但是,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他们还是学会了撒谎。

有些孩子是受家长的影响学会撒谎的。例如:一天,小明的妈妈正在做面膜,外面传来门铃声。妈妈让小明去开门,并教给他说:“妈妈不在家。”小明这样做了。但是,他迷惘地问妈妈:“你明明在家,为什么说不在呢?”妈妈笑笑说:“你没看到妈妈忙着呢吗,我不希望别人打扰我!”一次,两次,后来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小明便认为撒谎是正常的,不是什么大错误,于是学会了撒谎。

有些孩子一开始是很诚实的孩子,但是,诚实的后果往往是遭到批评和责打。所以,慢慢地,他们会变得很“聪明”,学会利用撒谎来自卫。

除此之外,孩子撒谎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都能改掉撒谎的坏毛病,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教子有方】

父母都希望孩子诚实可靠,一旦发现孩子说谎,会产生很多联想,甚至激动地认定孩子学坏了。其实,年纪小的孩子,有时真的很难完全明白对错、真假的区别,他们对说谎的定义也不很清楚,如果只因为个别一两件事,便给孩子定性,那似乎并不恰当。

此外,父母也得明白,孩子不会无故说谎的,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谎时,除了应立即纠正他外,还应了解清楚孩子说谎的原因。

面对爱撒谎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冷静行事,不能盲目地批评、指责。

1.帮助孩子区分想象与现实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6岁的孩子中,只有大约18%的人能够区分真实和想象。而9岁的孩子中有90%能够理解故事是编的还是真实的。孩子在11~12岁时开始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

2.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要纠正孩子的不守信用行为,家长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孩子常见大人说谎,他对诚实也会渐渐失去信心。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受到某种行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例如,妈妈如果答应了孩子星期天带他到公园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坚守诺言;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以后补上去公园的活动。

3.弄清孩子说谎的原因

当然,孩子撒谎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孩子这一行为的目的无非有以下几种:获得父母或朋友的注意;欺骗父母,隐瞒事实;逃避惩罚;报复他人;获得同辈接纳:追求优越感:寻求刺激感。

面对孩子的这些说谎行为,父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的说谎只是吹嘘、夸大,希望获得父母的注意、小伙伴的认同、表现优越感时,父母只需倾听,无需对他的这种行为作出任何反应。

4.给孩子机会改过

父母应对说谎的孩子采取开明的态度。孩子犯错要罚,但要通过惩罚让孩子明白说谎话是不对的,日后不能再说谎。惩罚过后,父母要给孩子改过的机会,并向孩子表明,如果孩子知错能改,父母还是会像以前那样疼爱他的。

因此,要孩子做个诚实的人,为人父母的同样要做诚实的人。

5.不要当场戳穿孩子的谎言

孩子都有自尊心,虽然他的谎言十分拙劣,但父母还是尽量不要当场戳穿他的谎言。不如对于事件来个冷处理,使得孩子保留自尊,在事后不久再帮助孩子反省。

需要注意的是,对待说谎的孩子,妈妈最不应该的做法就是给孩子贴上“爱说谎”的标签。如果妈妈总是骂孩子是不诚实的孩子,一旦孩子自己也承认了自己是个爱说谎的孩子,那么说谎对于他来说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到了那个时候,家长再想改正他这种说谎的行为,一定会难上加难。

84、爱煲电话粥,狂发短信

现在手机、电话成为人们交往的最普遍的工具,十几岁的孩子甚至几岁的孩子抱着电话、手机聊天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但令家长头疼的是,很多孩子一打起电话没完没了,一有时间狂发短信,甚至在上课时也发,这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引以为戒】

现象一:

霞霞10岁了,多次要求妈妈给她的房间装一部电话,这样她就不必总在客厅跟同学打电话聊天,而与看电视的父母相互干扰了。妈妈终于同意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霞霞不能长时间打电话,不能影响学习和睡觉。霞霞很轻松地同意了。

但从装上电话那天起,只要霞霞在自己的房间里,多半时间是泡在电话上,有时夜深了,霞霞还抱着电话说个不停。妈妈不断对霞霞说:“你不能总打电话,这样会影响休息的。”还说:“你若再这样没完没了,我就把电话报停了。”霞霞收敛了一些,没几天又管不住自己了,到后来,干脆把妈妈的提醒和告诫丢在一边。妈妈向爸爸告状,爸爸说:“为什么不把电话停掉?”“我怕那样做会伤了霞霞的自尊心。况且,装一部电话还要花钱,停掉了多可惜。”于是妈妈对霞霞的训斥延续下去了,而霞霞仍我行我素,让妈妈无可奈何。

现象二:

下面是一位母亲的自述:

我儿子一上初中就缠着我买手机,说班里的同学大部分都有,自己没有很没面子。虽然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用手机,但是担心孩子可能因此自卑,只好答应了他。可没料到他自从有了手机,就对发短信上了瘾,不管是写作业、吃饭还是看电视,都一心二用,不停地发短信。不久前,儿子的老师向我告状,说他上课时给同学发短信笑话,弄得课堂乱成一团。我说要没收他的手机,他就大喊大叫,甚至把手机藏到同学那儿,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他。

【专家点评】

“煲电话粥”、发短信能拉近孩子和同龄人之间的距离,满足他们对友谊的渴望,缓解内心的孤独,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但同时,家长也要看到没有节制地打电话、发短信已经给一些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一,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些孩子出现了“煲粥”成瘾的倾向,把明明可以在学校解

决的问题留到家里“煲电话粥”,不但影响了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妨碍家人。有的学生频繁发短信,沉迷手机游戏,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和休息。另外,课堂上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也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和师生情绪。甚至有些学生还利用手机短信考试作弊,后果更加严重。

第二,对身体造成伤害。有专家认为,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且发短信时,长时间注视手机屏幕,较弱的光线很容易造成眼睛视疲劳,严重的会导致近视。另外,频繁发短信还可能导致孩子手部麻木、灼痛、腕关节肿胀、手部动作无力等症状,长期下去,可能会使神经受损、手掌发黑、肌肉坏死等。

第三,手机助长攀比之风。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很多孩子互相攀比,争相购买新款手机,这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教子有方】

煲电话粥、狂发短信的现象在孩子中间很普遍,对于这种的现象,强行制止?还是置之不理?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1.父母要理解孩子内心的孤独

父母和孩子的成长环境相距甚远,独生子女内心的孤独感是父母无法理解的。建议父母在多跟孩子交流的同时,鼓励孩子和同龄朋友交往。同时,不要不加分析地认为孩子“煲电话粥”、发短信是十恶不赦的坏事而严加禁止。

2.告诉孩子电话、短信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