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水民俗
27944000000020

第20章 古代丧葬

民间丧葬礼俗

办丧事俗称“白喜事”,办白喜事,旧有报丧、告祖、祭奠、出殡、送葬等程序,可分为丧礼、葬礼、服丧3部分。

丧礼

人弥留之时,要将病人由卧室移至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孝子围守其周围,并用新棉花一块,放在病人的鼻子上,待棉花不动时,确认气已断绝,这时男移正寝,女移内寝。男移正庭右侧,女移左侧,移至早已准备好的床上,铺好褥,盖好被,并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等物,使口不闭合。接下来是招魂,由主持爬上屋顶,挥动死者寿衣大声呼唤死者3声,男唤名字,女唤氏,回来吧,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然后把寿衣盖在死者身上。

接下来是为死者沐浴。沐,洗头;浴,洗身。古时在寝室当中掘坎,然后架床坎上,尸在床上沐浴,洗过死体的水流到坎里或掘坎门外阶间稍靠西之处,用盘将沐浴之水弃于坎中。沐浴之水要用****,即由家人穿孝服往河里乞水,乞水时往水里扔铜币,作为买水之意。沐浴的人死者是男用男性,死者是女用女性或用父母双全的好命人用此水拭净死者。

继而为死者剃头挽发及穿寿衣。穿寿衣古时按贵贱之分,穿以三重、五重、七重等。寿衣生前由其女儿赠制,男寿衣用裤2条、女寿衣用裙3条,内衣、衬衣、衬裤、袜三件,并举行“套衫”仪式。“套衫”仪式是由丧主先套穿寿衣的仪式,即丧主站立椅子上,手持麻绳伸直两侧,由男一人与其相对,将寿衣一重一重穿套在丧主双手上,丧主将其系结,然后脱手成套。套衫仪式后还有“抽寿”之俗,即寿主及家人食面条、煮红糖借以逢凶化吉。“抽寿”的意思是把死者的年岁添加到子孙寿命上。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铭旌”,将“铭旌”覆盖在用木刻制的牌位上,置于中庭,合家举哀,梵纸曰“领魂纸”,床前燃灯昼夜通明,这时孝子开始吊丧,丧主先向亲戚朋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来吊丧时,孝子拄着“哭丧棒”披发赤足,放声恸哭,边走边捶胸去接待客人。

接着是入殓。“入殓”就是停尸第二天与第三天送择定时刻将尸体纳入棺木内。

古时装殓有大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小殓是把装裹好的尸体停放在屋里,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旁边,灵床前要放一个临时的供桌,上面放长明灯、香炉、供品。长明灯昼夜不熄,香炉经常接香烧不能熄灭。为防止“诈死”,要用麻绳把死者的双脚捆起,肚上放一生铁块,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遮之。

大殓也叫“入殓”,就是把尸体入棺,入棺时孝男孝女都要守在棺材旁,亲视入殓,死体入棺后要用衣物等垫实,有的放入陪葬品,有的放入衣物。接下来便是“开光”、“挽发”等礼俗。开光是指死者的长子为亲人拭面颊,最后一次瞻仰遗容。开光后孝男孝女还要把头发梢缠在钉子上,以继系幽明,联信心性,受之父母,还之父母。

大殓之后,早晚哭奠。吃饭时先供献,孝男孝女侍立两旁,男侍棺材大头前,女侍棺材小头,接待亲朋好友。

葬礼

古代民间埋葬多采用土葬。葬礼由择日、哭丧、启灵、引路、送行及路祭等程序组成。

择日:停尸祭祀活动完毕便可安排出丧安葬,出丧安葬之日都要慎重选择。汉代有人专门卜选丧葬的吉日的传著——《葬历》。书云:“葬避九空地,及日之则乐,月之奇耦,日洁无容,刚柔相得,奇偶相应,乃吉良。不合此人,转为凶日。”古代,本县民间葬礼有许多禁忌:“雨不克葬,庚寅日中乃葬”。过去有六、腊、三、九月是动土埋葬忌月,若在忌月有丧子者要尽量排在七月。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为鬼节,该月阴间的鬼魂要到人间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内为殡葬。如情况特殊需及时出葬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然后选择吉日出葬。在选择出葬日还要避开重丧日,旧时民间重丧日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戌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巳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戊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十二月己日。如特殊情况,重丧日急需出葬时,民间传说有石皮法,这就是:备一纸盒,盒内写有符咒字样的纸条,一次埋葬在穴中即可。符咒的字条写一月、三月、六月、九月、十月,写“六庚开刑”;二月写“六辛天庭”;四月写“六壬天审”;七月写“六甲天福”;八月写“六己天德”;十月写“六丙天威”;十二月写“六丁天阴”。

哭丧:下葬的日期确定后,要通知宾客,在葬前一日须将灵柩移至祖庙停放,孝男孝女都要袒开上衣,顿脚恸哭地举行祭奠仪式。凡送过孝的亲戚和邻居好友都要参加,以敬香、哭奠为主,亲家要用乐器到村口迎接,其他女眷也要从村口一直哭到灵棚前哭奠,按照来的时间前后一一敬香哭奠,孝男孝女更是顿脚恸哭,一直到应该来的亲戚朋友祭奠完毕。

启灵

古代人死,殓尸于棺,然后迁柩于西阶。西阶是客位,喻死者如宾客启灵就是把灵柩当做宾客看待,将灵柩移至堂屋正中,准备出殡。在出殡前要举行一系列仪式。首先是五服之亲都要来参加这一仪式,穿上自己应服的丧服和带上向死者敬奉的食物,举行遗馈仪式,仪式是供献、烧香、奠祭,内外皆哭,尽丧妥当而止。检点备好的各种“纸扎”,“吹鼓手”车辆拈杆、人员、灵桌等,安排好后开始启灵,在启灵时还要举行“摔盆”仪式,这就是先由主丧孝子跪在灵前摔破瓦盆,摔盆有个讲究,要一次性摔破,越碎越好。俗说: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能带到阴间去。摔盆后,启杠起灵。

引路

由死者的长辈或本族中的长辈引路。引路人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面,手提篮篮,篮内放有纸钱(用白纸折成像铜钱形的钱、烧的香、引魂灯、供品等)。

路祭

就是在出殡的路上,经过原住旧院门、十字路口、河堰、桥梁、井台、寺庙、城门等处都要点纸,打发外祟。

送行

送行队伍按照贫富差别很大。一般是引路人送魂幡、封条、纸张、僧道、灵棺、送殡车辆等。

如清代汉族出殡排列顺序为:

一、开道锣

二、纸糊的引路王

三、铭旗

四、香幢、筒幢

五、金执事

六、清道

七、执事

八、影亭

九、魂桥

十、座伞

十一、乐队

十二、番、道、禅

十三、孝子、孝孙

十四、大杠

十五、后拥

十六、车马、轿子

服丧

古时,父母去世,孝男孝女守孝时,要停止进食3天,住在临时搭建的茅庐里或不加涂饰的屋里。睡草垫、枕土坯。25个月后可住进整理过的殡宫,27个月后可以除丧服,在外坐官的辞官三年服孝。以上不指女儿,女儿只穿孝服守孝,不住茅庐、睡草垫,可住娘家来回奔丧。出嫁后的女儿,可把孝服放灵桌上,归宁致祭始带之。

服丧的孝服如下:

儿子、未嫁女对父,曾、重孙对祖父,妻妾对夫服孝3年,孝服为最粗的麻布,不修边。

儿子、未嫁女对母(含继母)3年,已嫁妇女为父一年,孙为祖父母1年,曾孙为祖父母5个月,重孙为高祖父母3个月,孝服为粗麻布,修边。

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妹,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孝服为熟麻布,服期9个月。

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姐妹,外甥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孝服为较细的熟麻布,服期5个月。

奉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姐妹,外姓为中表兄弟,岳父母孝服为细麻布,孝期3个月。

出殡后每七天祭奠一次,称做旬。一、三、五个七日为大旬,二、四、六称小旬,头旬称“头七”,丧主从午夜以后开始嚎哭,并请僧诵经,供献食品是蒸馍,头七供馍馍。三旬称女儿旬,嫁出去的女儿回家祭奠,这一天女婿备办丰富的祭品致祭,仪式为僧道诵经,女婿致祭读祭文,丧家设宴酬谢。五旬由孙女、侄女致祭,称孙女旬。七旬,即尾旬,尾旬除做功德祭奠外,旧时还有烧灵厝之俗,供死者在冥间居住用。到百日除灵撤灵桌,古俗丧家妇换穿孝服,至庙前行香后,始回家省祖。安神后,由粗孝换幼孝。一年后,开始传统丧葬礼仪脱孝,三周年后全部脱孝,当官者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