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建筑
27942900000016

第16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趣谈(6)

南宋建都于临安,即今杭州。临安的宫城,早在北宋时就开始经营了,当时以临安为南京。南宋的宫室最初较为简易,认为汴京之制侈而不可为训。偏安日久,南宋南王日渐耽于歌舞升平的生活,遂不断修葺、增建官室。

南宋皇宫的正门为丽正门,丽正门装饰华丽,门为朱红色,缀以金钉,屋顶为铜瓦,镌镂龙凤天马图案,远望光耀夺目。丽正门的城楼,是皇帝举行大赦的地方。宫中正殿为大庆殿,又名崇政殿,是举行大典、大朝会之所。大庆殿东西两侧设朵殿,是皇帝举行仪式前休息之所,后改为延和殿,供皇帝便坐视事,即为便殿。规制简朴,陛阶且一级,小如常人所居。垂拱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大臣的地方。紫宸殿用作皇帝祝寿的场所。集英殿则是策试进士的地方。

内朝宫殿有十余座。勤政殿、福宁殿是皇帝的寝殿。慈宁殿、慈明殿是皇太后起居的殿宇,仁明殿、慈元殿等数座宫殿为皇后、嫔妃所居。太子的东宫为了节省,没有另外修筑,而是和帝、后的宫室连为一片。

内朝除宫殿外,堂、阁、斋、楼、台、轩、观、亭,星罗棋布。这是南宋的特点,帝王居处的奢华不表现在宫殿上,而多表现在苑囿上。南宋朝廷借助于临安的山灵水秀,建造了大量的供帝、后闲适生活的场所。后宫及后苑的堂有三十余座,如观赏牡丹的钟美堂,观赏海棠的灿美堂,四周环水的澄碧堂,玛瑙石砌成的会景堂,四周遍植日本罗木建古松的翠寒堂。楼有博雅书楼,观德、万景、清暑等楼阁有二十余座,其中有源自北宋的龙图、宝文、天章等阁。轩有晚清轩。观有云涛观。台有钦天、舒啸等台。亭有八十座,其中赏梅的有春信亭、香玉亭;桃花丛中有锦浪亭;竹林中有凌寒、此君亭;海棠花旁有照妆亭;梨花掩映下有缀琼亭;水旁有垂纶亭、鱼乐亭、喷雪亭、流芳亭、泛羽亭;山顶有凌穹亭。后苑有各成一景的小园,其中有梅花千树组成的梅冈,有杏坞,有小桃园,等等。禁中还仿照杭州名胜西湖和飞来蜂,建造了太龙池和万岁山。

此外,南宋还有许多独立于宫城的皇家苑囿。如聚景园、玉津园、富景园、屏山园、玉壶园、琼华园、小隐园、集芳园、延祥园等。南宋的御园较北宋晚期数量更多、更加兴盛。南宋偏安的一百多年中,各朝帝后游玩、享乐,极尽荣华富贵,过着人间仙境的生活。有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元宫城——隆福官——兴圣宫。气吞欧亚的蒙古帝国,最终选中了燕京作为首都,定名为大都。燕京作为帝王之都,这不是第一次,在蒙古军队打败金人之前,燕京已是金国的首府。战争中,全国的宫室变成废墟,蒙古帝国重又兴建本朝的宫室。经二十余年的兴建,元宫的规制与华美又胜于金代一等。

元代的皇宫以太液池为中心,分三个部分,即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

大内是正式的宫城,宫城呈长方形,长有六、七里,周迥二十里,四隅各有一个角楼。宫城的正门为祟天门,自中南海引出的水渠从崇天门前流过。宫的正殿为大明殿,是举行重大节庆、大朝会的场所。殿内设皇帝与皇后的宝座,元代制度规定,帝、后并坐临朝,大明殿后有寝殿,作为皇帝休息或暂时居住之所。大明殿是整个宫殿中规制最大的一座,装修也摄华丽。

大明殿的东西分别有文思殿、紫檀殿,后有宝云殿,宝云殿两旁分设钟楼、鼓楼。

大明殿内有两样精巧的东西值得一提。一为灯漏,漏是古代计时用的器具。元宫灯漏用机械控制,上设十二个小木偶人,捧十二个时辰标志,每当时辰交替时,下一个小偶人便从小门中出来,捧着时辰牌,立于御床对回。

郭守敬进献给元世祖的七宝灯漏,朝会时陈设于殿中,灯漏中的钟鼓能应时自鸣。另一样精巧的东西是机械控制的笙,笙又与一个机械控制的孔雀相连,笙一鸣则孔雀相应起舞。宴会时此笙又是乐队的首席,笙鸣则众乐齐作,笙止则众乐亦止。

以延春阁为主的后官区,结构与前廷相似。延春阁为后宫的正殿,阁后有柱廊,柱廊后为七间寝殿。寝宫当时俗称为拿头殿。朱红镶金的窗棂,用玉板明花没纸糊窗,间缀双金花,外罩一层黄油绢幕,油浸过的纸、绢可以透光。冬天则用油皮罩在窗外。殿内遍铺红黄色的厚地毯,寝处屏幢帷幄几重,床上茵褥重叠,上盖纳失失(一种皮褥),纳失失上贴以金花,再熏以异香。后廷的东西两庑有一百七十二间,供嫔妃居住,寝殿与长庑相通。此外,后廷还分布着许多小型的殿阁。

宫城的北门叫厚载门。厚载门建有高阁,四周建旋梯,称为飞桥,舞台与飞桥连接,元顺帝最爱观看十六天魔女的舞姿,每临幸厚载门的高阁时,便命天魔舞女歌舞于旋台上,前面由吹奏乐队导引,自飞桥而升。厚载门外的市民可隐隐听见、望见那里的歌舞景象,宛若仙境。

史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命令将塞外的青草植于大内丹墀之前,谓之“誓俭草”,提示子孙勿忘创业艰难,但后世君主却忽视了这些青草,忙于追金逐玉。

太液池的西部,为隆福官和兴圣官两个宫区。隆福宫主要供太后居住,兴圣宫主要供太后、皇后、嫔妃居住。嫔妃能够到这里来住,算是宠遇。女性在蒙古族中的地位高于汉族,皇后可与皇帝并坐临朝,后妃可单独占据一两个宫区,而不像汉族皇宫那样,后妃的住所位于遮拦密匝、无人窥视的后官深处,不与外人相通。而元代的兴圣宫却有文土往来其间,兴圣宫内有奎章阁,选文翰才俊在奎章阁中任学士兼经筵讲官。

太液池水源自京西的玉泉山,太液池俗称海子。池中有小岛名琼华岛,该岛以玲珑石砌为山,元时称为万岁山。据说这些石头取自于宋代的艮擞。

该岛岩洞窈富,林木郁郁,岛上建有广寒、玉虹等殿。广寒殿是元帝观景、饮宴的佳处。此殿装潢华丽,窗为朱红色,镶以金线,窗楹镂刻云龙图案,上铺一层黄金。殿内设问玉金花玲珑屏台床,四周排列金红连椅,殿中设一黑玉酒瓮,可贮酒二十余石。殿后有两个石笋,为龙首形状,太液池中的水被抽上来,又从龙嘴中喷出。殿的窗外有露台伸出,旁有一个数丈长的铁杆,上置三个金葫芦.以镇岛下的龙潭。皇帝在琼华岛凭栏四望,视野空阔,前面是瀛洲桥,太液池东西宫殿金碧流辉,回望西山云气,与高大的城阙相接,天宇显得低沉可就,人在一片清虚之中……太液池中,皇帝与嫔妃泛舟娱乐,中秋之夜泛舟于池上更是美妙无比,元武宗时,中秋太液池上,皇帝与嫔妃乘船赏月,令宫女编为两队,左为凤队,右为鹤团,驾彩帛装饰的采菱、采莲之舟,往来如飞。武帝仰望中天一轮圆月,彩云四合,乃开宴张乐,令宫女们上前起舞,歌一曲“贺新凉”。

随后又令两队宫女用水激战,宫女们在各自的船上摆开战场,交战的水柱在月光下如剑戟的寒光。最后,武帝携众女乐们在“龙归洞”歌声中归去。

兀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工于匠作,曾亲自设计龙舟式样。制成的龙舟,上有穿廊、暖阁、殿楼,全部用五彩金妆。舟身落在龙背上。龙舟在太液池中行进时,龙的头、眼、口、爪、尾皆动。虽然驾船的动力来自水手的篙杆,但远望金光闪跃的巨龙在水上行进,足以令当时的人叹为观止。

明清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至今仍保存完好。从构建的技术、艺术水平上讲,紫禁城遥居于历代宫室之上,尽管它的占地面积并不很大。

紫禁城位于城的正中央,中轴线穿过皇宫的正中,也即是穿过正殿太和殿的正中。紫禁城体现着古代的中央集权观念和均衡意识。它的高大、庄严、肃穆更体现着皇权至上。

天安门(明代叫做承天门)是皇城的大门,雄伟壮丽。进入天安门后,迎面而来的是端门,端门处于皇城的大门与宫城的大门之间,起一种缓冲作用。端门之北,高大的午门矗立着,雄浑凝重。午门是宫城的正门,是宫城中最大的门座,重大仪式如大赦、献俘在此举行。紫禁城的北门为神武门,东西各为东华门、西华门。

进入午门,建筑物渐趋紧凑。由午门跨过内金水桥,人太和门,抬头便可仰望太和殿。殿前广场空阔,可容纳万人。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登基和大节庆(包括元旦、冬至、万寿节等)仪式的地方。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殿后的保和殿,是策试进士的场所,皇帝也常在此接见大臣,举行宴会。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前朝位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在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武英两殿。文华殿在东侧,是进行文事活动的地方。明代文华殿正堂按期举行经筵,由翰林院学士向皇帝进讲经由:文华殿的廊庑,是太子读书的地方。清代废除预立太子制度,文华殿除经筵进讲外,还贮藏书籍。清代重建厂文渊阁,贮藏四库全书。太和门右侧的武英殿,也主要作为宫廷文化活动的场所,清廷在武英殿用当时先进的铜活字印刷书籍,称为“武英殿本”,该殿附近有南熏殿,收藏历代帝王与名贤画像。

从保和殿北的乾清门迤北,便进入内朝。乾清宫是内朝的正殿,是明代和清初皇帝的寝殿。乾清官堂中有一个匾额,上有“正大光明”四个字。清雍正皇帝创立秘密建储法,将预先写好的皇位继承人名字装入密匣,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临终时才开匣验看。

乾清官之北,是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乾以配天,坤以配地。乾清、坤宁分别为帝后的寝殿,象征着天人合一的秩序,也表明皇宫在人间的崇高地位。坤宁宫的东暖阁,是清代皇帝大婚时的洞房,婚期时在这里居住几天,然后皇帝再回到乾清官。在乾清与坤宁两宫之间,还有一个殿,名目交泰殿,取天地交泰之意。交泰殿是皇后受贺和举行亲蚕礼的地方。乾隆以后,在这里存放了二十五颗宝玺。

内朝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十二宫,东六宫,西六宫。分别由太后、嫉妃、太子居住。每个宫又是各自独立的单位。

除上述主要宫殿的组成的大致格局以外,紫禁城内还有难以一一尽数的殿、阁、门,分布有序。

然而紫禁城并不是皇帝惟一居住、生活的地方,尤其对于清代皇帝而言,离宫、苑囿是任何一朝都不可或缺的,明清两代在这方面不逊于任何一代,特别是清代皇帝对苑囿的“需要”更大。清代皇帝每年约三分之二的时间住在离宫。

明清的离官苑囿有圆明园、避暑山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颐和园。这当中,只有三海明代已有,其他均为清代所建。这些离宫苑囿今人能够亲眼目睹、亲身游历,这里就不再详细描述了。

清代的行宫

我国古代皇室帝王都建有许多富丽豪华的皇宫和行宫别苑。所谓行宫,是指皇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休息的宫室,也就是皇宫之外的高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就有关于行宫的记载。行宫还有冬、夏之分。根据我国古代园林史记载:行宫大部分是依天然风景区建造的。这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修筑的“骊山汤”行宫。

此行宫唐代时又进行了扩建,改名为“华清宫”,它就是一座“冬宫”。另外,隋朝时营建的“仁寿官”唐代也进行了改建。经修复后更名为“九成宫”,它是一座“夏宫”。

清代,康熙14岁亲政后,富有政治韬略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告诫康熙:“祖宗骑射开基,武各不可弛。”意思是要康熙注意边防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不要忘记武备。为加强北部边防,康熙主张不筑长城,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理,把蒙古诸部建成“塞上雄善”,使其“众志成城”。因此,康熙十六年出塞北巡,又设置了“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并把岁幸秋狩大典立为家法,以期“威武远扬,塞垣清晏”。这样,从北京至木兰围场,清帝及随行的皇亲和官员都要在沿途休息,所需用的大量物资也不能只靠驼载、马运,需要建立行宫来解决。

据记载,皇帝出巡,20里一休息,40里一住。因而,在康熙时期,光是从北京至古北口就修建行宫7处:蔺沟、石槽、怀柔、密云、罗家桥、瑶亭、王家店等。康熙二十九年又在北京西郊海淀营建了行宫“畅春园”,周围占地约10里,现在还存有畅春园的界碑。

康熙四十年至四十八年,在北京西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占地约5000多亩。与此同时,又耗巨资营建了口外行宫。康熙时期建了8处,乾隆时又改建新建了14处,先后建立了口外行宫22处,正式命名的有20处。

乾隆十六年以后又建立了许多行宫。这些行宫,根据其功能又可分为三类:茶宫——饮水、吃茶点休息的地方;尖宫——中途御膳的地方;住宫——居住休息和游览消夏的地方。据记载。在未建避暑山庄之前,康熙每年出塞北巡一般从5月25日至9月22日,约116天。由于他经常出巡口外,促进了大型行宫的建立。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营建了“避暑山庄”,承德也就逐渐发展为都会,成为同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避暑山庄是以自然山水为主的苑圆,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苑囿,这在历代帝宫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随后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也是清代著名的皇家苑圃、清代四大行宫之一。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修建,用了15年时间基本建成,到现在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整个宫殿的设计和布局都表现了封建君主的“尊严”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周围有高lO多米的城墙、墙外一周是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和谐美观的角楼。城有四门:南面的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

故宫建筑布局分为“外朝”与“宫廷”两大部分。由午门到乾清门之间部分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二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的格局。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个庞大的“工”字型汉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为三层,每层有汉白玉石刻栏杆围绕。三台当中有三层雕“御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面阔11间,深5间,通高35米多,用72根大木柱支承梁架构成四面坡的屋面。这是国内最大的古代术构建筑。乾清门以内为“内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对称。中部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封建皇帝居住和进行日常治理的地方。两侧的东、西六宫是嫔妃的住所东、西五所是皇子的住所。“内廷”还有为皇室游玩的三处花园:御花园、慈宁花园、寿宁(乾隆)花园。内金水河,沿“内廷”西边蜿蜒绕过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毁流出官外。河上有白玉石桥,沿河两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栏杆,形似玉带。故宫建筑绝大部分以黄琉璃瓦为顶。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庄严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