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火红人生
27928000000015

第15章 创业者

记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太原市劳动模范 李虎森

我与李虎森是在太原市东山双良水泥有限公司他的办公室里见面并认识的。

在与他见面之前,山西省建材行业办的人只说他是太原东山水泥厂的董事长,所以要对他进行采访。等我来到东山水泥厂厂门口时,我才看到了大门口迎面耸立着的一面墙,上面有一行大字,内容是:“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落款是江****。这是江****在1990年1月22日来太钢时,亲笔手书的毛笔字,这是写给这太钢的题词,这时我才意识到,这里曾经是太钢的下属企业,也是大名鼎鼎的、曾被联合国给予奖励的全国劳模、太钢工人李双良参与创办的水泥厂。

而李虎森,就是在太钢治理废钢渣中建厂时进入的厂长,他是李双良的第二个儿子。但李虎森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经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来。这家水泥厂早已脱离太钢的管理,成为独立的社会水泥生产厂家,而且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股份制企业。

李虎森其人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位置居于太原东部山脉的半山腰中,当我乘车上去时我才发现,去过太原市许多地方的我,却从没有来到过这里。让人欣慰的是,这里的村庄名字是很熟悉的,丈子头村、瓜地沟村、东涧河村,这些村庄我很早就听说过。

原来,我从司机的里程表上得知,从市中心到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里程足有15公里。东山水泥厂就坐落在东涧河村东边的半坡上,而且有太原市东山过境高速公路横亘在厂门前约五十米处,一眼望去,东山过境高速公路上的过往车辆历历在目。应当说,这是我在太原市这么多年来到东山边上的第一次,颇有新鲜感。

见到李虎森时,他正好在办公室里与一个他们厂的事业合作者在谈工作。他看到我到来,很快停下了他们之间的谈话,客气地说明情况,约定了他们互相之间下一次的约见时间,这才与我单独攀谈起来。

应当说,我们之间毕竟有点陌生,没有见过面的人初次谈话时总会出现一小会的短暂的拘束。好在山西省建材行业办公室的同志,在送我来到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并将我的来意向李虎森作了相应的介绍后,才开始了这初次的对话。

我感觉,我们的交谈并不拘谨,这大约是有着共同的语言所致吧!

坐在我面前的李虎森,凭我的感觉,他与他的父亲、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双良是有许多不同的。因为我在电视屏幕上曾多次见到过李双良。

第一,坐在我面前的李虎森个头很高,如果他站在那里,看上去将近有一米八的高度。他长的身材匀称,虎背熊腰,气宇轩昂,真有点不同凡人、出类拔萃的样子。

李虎森长就一幅大脸盘,也就是那种方圆式脸盘。他的脸色红润,神采奕奕,好像浑身有着用不完的力量,使不完的劲。我看出来,那是一种厚重与结实,是一种魅力与强势的外在反映。与此同时,他身上也流露出一种厚道、诚实的人才会有的朴实气质。在我与他不相识并初次见面时,感到他真的是一脸诚恳,一心坦荡,脸上、身上没有虚假可言。而且是那种特有的谦恭,没有一点霸气,只有的是和颜悦色。看着他个头很高,但发现他说话时却是柔和、缓慢,顿开并放缓语气和节奏,没有一点张扬的感觉,完完全全是一种平实。

他说话时,很带乡音,满口说的是地地道道的太原话,整整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太原人,但他的祖籍却是忻州原平。

他身上的穿着很朴实,是厂里统一发下来的工作服,那蓝色的工作服很可身,胸前还绣着他的名字:李虎森。我看到他们厂里所有人的工作服上,都在胸前绣上自己的名字,很是整齐,也很好辨认,且还很时尚。他所在的办公室,是一座二层楼上的第二层最东面的阳面家。从外观上看,这两座楼房显然是很普通的,也是很陈旧的。凭着我的直觉,这好像是七十、八十年代那个时期的建筑物。楼的外墙面上刻意地涂了一层灰色,那是水泥的本来颜色,楼体真的与水泥的颜色完全一致,这样看来,和这个水泥厂的整体感觉很协调。但无法回避的是,这色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灰暗、陈旧与沧桑。

那是两座并列着的二层楼,都是坐北向南的朝向,而且面临着厂区宽大开阔的柏油路。在这两座楼中,一座是办公楼,另一座是办公楼兼招待所。李虎森的办公室就设在这座兼着招待所的办公楼上。他的办公室,是那种连在一起的里外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套间。在这一套里外间中,外面一间,摆着办公桌和沙发,是他办公的地方;里面一间,有一半是卫生间,另一半是休息室。他的办公室不很大,沙发、茶几和办公桌把这个刚够十五平方米的房间堆得满满的,看起来这间房里并不宽敞,外面进来的人立足的地方都很小。这个房间内陈设很俭朴,但色调却很明快。就在这个房间里,我们开始了长长的谈话,或者说是聊天,就我来说应当算是很正规的采访活动。

我采访的对象是李虎森,他的职务是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同时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李虎森开了头,他不紧不慢地说:

我是1955年出生,1971年参加工作的,今年我已经有54岁了。我开始工作时就是个开车的汽车司机。当时在山西南部临汾地区的侯马市国防工厂——541厂开汽车。我在1977年才从541厂调回到太原的,回来后到了当时的在太原钢铁公司的加工厂里当司机。所在的单位是给太钢供应石灰的汽车班。干了一段时间后,我成了这个汽车班的班长。当时班里一共有十个人,开着五部车。那时的我们这个班,是在开着值班车,专门为太钢运送石灰。后来,我们五个人开着四部车干上了,减少了一半人,还保持着原来的工作量,就这样,我们在努力地干着这件运输石灰的差事,终于,我们干出了成绩,我这班长在1978年被评为了先进,出席了共青团山西省代表大会,我就这样成了‘山西省青年突击手’。

“1980年,我被调到了太钢加工厂汽车队担任了副队长的职务。这时的太钢加工厂的汽车队,已经成为太原钢铁公司的四大汽车运输队之一。太钢加工厂汽车队,当时拥有70多部大型运输车辆,那时的车队开出来,真是浩浩荡荡,怪引人注目的,那是一支运输行业很有战斗力的有生力量。”

李虎森顿了顿,喝了一口水,接着说:

“我当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那是因为,我生活的年代正好是”**********中,我们都上不成学,学习上就没有长进。到了1981年,我意识到我自己的文化程度太低,知识结构不行,不适应,不够用了,开始对自己进行文化方面的强化补习。那时我先后补习了初中和高中文化课,应当说这是很重要的一阶段补课。到了1986年,我在补课的基础上,考进了中等专科学校,进行了半脱产的学习,我考入的那所中专,是国家认可的中等专科学校。时间过得很快,到了1990年,我开始考上大专,进入大专学习。我考上的那所大专学校,是山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我当时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2000年,我又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大研究生班,当时选择学习的是数学专业,这对我很重要。到2005年,我拿到了这所学校研究生的毕业证、学位证,完成了我一生中的求学历程。

我的父亲李双良,是太原钢铁公司的劳模,也是全国劳模。他曾在1986年给中央领导汇报过,当时的太原钢铁公司利用水泥厂消化太钢的废钢渣,中央领导、山西的领导、太钢的领导对此都很重视,1988年,他们就把过去附属于太原钢铁公司的这个集体所有制水泥厂接收回来,扩建成为了全民所有制的水泥厂,直接归属太钢领导。那时我已是太钢加工厂汽车队的队长,相当于工段长的职务、级别,正好赶上水泥厂扩建,当时急需要人,我就这样被调到这家水泥厂里来担任厂长。

那时的东山水泥厂,年产只有3000吨水泥,是用最原始的土立窑生产水泥的。我去的时候,经营很不景气,原来380人的厂子,由于经营不善,人员陆续离走,我进去的时候,厂里只剩下56名职工,近四百人的工厂,只剩下那么几十个人,那是一种什么状况啊!

当时的太钢,在我进厂担任厂长后,先后投入了6700万元的资金,建起了一座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预热器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当时的水泥产量很快达到了年产近10万吨。1997年时,年产也只有5万吨~6万吨,到了1999年,产量达到了10万吨。

由于当时的企业规模小,人们就开始酝酿着进行改造。我当时看到这种情况,就想方设法找人进行联合。说联合,那时还算个大胆的设想。2000年,这个水泥厂又上了一条机立窑的水泥生产线,产量明显提高了。到2004年,我们开始改造回转窑,把回转窑改造成了水泥干法生产线,当时水泥日产达到了1000吨,应当说,这是靠集体的智慧,靠职工集资并加上自筹资金两亿元才办成的,这完全是自力更生的结果。

“现在我们的企业发展了,我们又新建成一条生产线,日产3000吨水泥熟料,准备在2009年8月份点火,9月份投产,这是我们建成的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

李虎森厂长停了停,又喝了一口茶水,接着说:

太钢建成这家水泥厂的初衷,是为了消化太钢炼钢厂、炼铁厂淘汰出来的废钢渣、废铁渣。这些废铁渣容易消化,但这里的废钢渣别人却消化不了,只有我们这家水泥厂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前期的凝结时间强度上不去。为此,在2005年,我们水泥厂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一吨水泥能消化22%的钢渣,那真是百炼成钢,我们双良水泥厂始终在走着废钢渣处理的路子。

“我们水泥厂的工业废钢渣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0%,生产所用的原料是太钢石灰石矿排出来的排岩和石屑,石灰石利用率也达到了48%。一吨石灰石用48%,利用52%当生料。生料里还要配钢渣,在磨水泥时,是接近90%的工业废渣。”

李虎森这时说到了专业术语,我对他的记忆力感到了惊讶。李虎森告诉我,使用钢渣的好处,是没有废气产生。利用钢渣可以节约资源,也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钢渣掺进水泥中,能把煅烧温度降低100度,还可节约能源。

李虎森说:

“现在我们提出来,如果把我们的水泥消化钢渣的技术推广出去,可为水泥企业降低成本,为钢铁企业处理钢渣解决后顾之忧。经测算,2008年,全国全年总共产钢5.08亿吨,其中,炼钢后的钢渣占到了20%~24%,这就是说,这一年就有一亿吨左右的钢渣等待消化。如果按我们目前的消化能力计算,中国每年生产五亿吨水泥,就可把刚渣全部吃掉。这样做的结果,中国每年可节约1.5亿吨资源,减排八千万吨至一亿吨二氧化碳废气”。

李虎森顿了顿,接着说:

“现在,我们厂的生产能力是年产40~50万吨。八月份,我厂在新的一条生产线投产后,全厂年水泥产量可达到150万吨。说到水泥,就想到环保。我父亲李双良搞了一辈子环保,我这里深深地受到了他的影响。在太原市的多家水泥企业中,我这里已经基本上算环保了。过去我们用的是电除尘器,现在我们全部用上了布袋除尘器。人们在过去的概念中,大多数人认为生产水泥的企业是傻、大、粗,脏、乱、差。但是,人们的认识现在不同了,人们意识到现在是循环经济,现在的水泥能够消化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对空气没有污染。水泥行业已成为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消化化工废品二噁英,用水泥生产去消化是最为有利。说回来,我们厂现在的重点是处理太钢工业生产中的废渣、钢、铁废渣”。

李虎森与我的谈话,我觉得应当是非常专业的,他像是在给我上课,我在静静地听着他的讲述,在那一刻,我真的是他的学生,不折不扣的学生。我的听讲是很专注的,因为我是外行。当然,他的讲授,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是很通俗的、易懂的。我听着、听着就明白了,基本上了解了他所讲内容的含义,对他们水泥厂的生产现状的了解,应当说,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这就是说,他是在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鲜活的双良水泥有限公司消化太钢钢渣的专业课,这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得,他是一位非常难以遇到的、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好教授。

一顿午餐

转眼之间,我们的谈话已至中午,该是午餐的时间了。我自从来到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坐到李虎森的办公室里就没有动过窝,这回该到餐厅吃午饭了吧!

李虎森告诉我,要我和他一起吃顿便饭。他说他不会喝酒,请我谅解。我说这很好,我也不想喝酒,这真是想到一起了。但是,过了一会,他没有到餐厅吃饭的意思,一直还坐在那里。大约是快下班的时间了,找他的人也逐渐多起来,我看着他在与他们厂里的人员交换着意见,也还是没有让我去食堂的意思。这让我深感奇怪,但也不好说些什么,只好坐在那里,我想,他大约是忙于处理公务吧!

厂里找他的人都走完了,室内也很快安静下来,李虎森还在和我聊着别的,就是不说到食堂吃饭的事。我正纳闷时,办公室的门开了。一位年轻女士端着一个大盘子走进来,原来她是送来了饭。这时我才意识到,他所以不动,就是让我和他在他的办公室里一起吃这顿午餐了。

这很新鲜,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能与他在他的办公室里共进午餐。于是,我兴奋起来,这是一种享受啊!不管饭菜好与不好,能这样吃饭本身就非常难得,很有意义,充满亲切感,值得纪念。

这位女士端进来的是两菜、两面,每人一碗粗粮:红面搽尖,两人两盘菜:一盘炒豆腐,一盘炒西葫芦,简单而且新鲜,起码是对我的口味。我是个糖尿病患者,非常需要的就是粗粮,这很合我的胃口啊!在这之前,我可是没有告诉他我是糖尿病人,我是一点都没露过的。

真的对胃口,我俩面对面地在办公室里吃这顿饭,李虎森还认真地把菜分别给我拨了一半。两种菜,一人一半,绝对平均,恰到好处。

在静静的吃饭中,我想到了很多,李虎森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天形成的,他并不是在作秀,他是个很实在的人。这样做,就是他本来的样子。我觉得,这就是对我的一种尊重。真的,我感觉吃饭时的气氛很好,好极了。不是那种大鱼大肉,猜拳行令。是真实地、简单而朴素的生活,这是他的本来面目。我真的感谢他能这样待我,这是一种友谊、信任的表现,我真的非常理解这位董事长。

我会永远铭记着这顿午餐,它会让我终身难以忘怀!

他在环保上下工夫

李虎森,说话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极其随和,不爱张扬。我想,他干起事来也不会张扬。他总是在不停地、不紧不慢地干着,干得很出众。他们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当年在脱离太钢的归属后,自己支撑起了水泥厂的一片蓝天,这片蓝天不但没有塌下来,而且在天底下又敢想敢做地创造出来一片崭新的天地来。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新天地。

这片新天地,真的让我感慨万端。

我第一天进厂,就发现这个厂子外观很美,很幽雅,很安静,这个企业完全处于林荫遮蔽之中。一进厂,就觉得眼前一亮,那是一条宽展、修长、整齐的林荫大道,从大门一直延伸到厂区。道路全部是用水泥铺就。平展的路面,让人感觉到水泥厂的人们环境意识很强,而且也很会装饰自己。

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办公区,就坐落在这一段道路的路边左侧高起处。路的两边,高大的绿树张开了大伞,浓荫密布,把下面都遮盖了起来,下面,那是一片片开阔的阴凉地。在道路的两旁,疏密得当地种满了各种花草,那可真是花团锦簇。沿道路两侧铺开,像是花园,就是花园,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秀美的画面。在那影影绰绰的密树浓荫里,坐落着厂里的办公楼和辅助设施。从进厂门到生产区域之间,足有近百米的花园景观让人们感受和观赏。从林荫中透视过去,可以看到厂里高大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在空中高高耸起。蓝天在树荫后成为了这个工厂的大背景,衬托着厂里的生产设备、厂房等附属建筑物,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我在注视这一片优美的环境,深感这样的环境真的来之不易,以厂里工人们的话说,这是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李虎森董事长一手抓出来的。

一开始搞环保的时候,厂里经常组织全体员工参加义务劳动,有的工人当时不理解,有怨气,甚至说这是劳民伤财,不值得干。经过一段时间劳动实践后,人们才逐渐明白过来,醒悟过来,才理解了这种劳动的深层次的含义。才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从长计议,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应当做这栽树的人,把乘凉留给子孙后代。

李虎森说,1988年,他们刚进到这个厂子时,厂里很荒凉,有野鸡、野兔在厂区出入,职工们没有茶炉,喝水也很困难,连办公楼都是歪歪扭扭的。厂里的人流失很严重,只剩下了50来个人。可想而知,那时厂里的环境状况就很糟糕了。当时,厂里到处是胡乱堆放的废旧器材,各种垃圾。既然厂里的生产很不正常,其它也就很难正常了。诸多的不正常,就形成很不景气的状态了。

老工段长刘伟林说:

“我是在1975年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来到这个水泥厂的。这个厂最初创建于1958年,是由当时的十三冶金公司建的厂。当时是小土窑,产量很低。后来归属了太原钢铁公司管辖,成为太钢的直属厂。我在这家工厂三十年中,厂里换了五六任厂长,始终没有搞起来。在李虎森接任前,厂里近400人都陆续调走了,走的只剩下50来个人。”

事实上,李虎森进厂来到这里上任之前,这家厂子也曾经来过一个新到任的厂长,他在这里待了短短的个把月,就悄悄地离开、走掉了。就是这个旧摊子,在李虎森刚刚接上手时,为了改变生产状态,为了改变环境状态,李虎森和他的员工们那真的是付出了代价。一是资金;二是适度的规划;三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了这三条,环境面貌就改变过来了。在这三条之中,最重要的还应当是生产状况的好转。生产上去了,厂里的收入就增加了,那就有足够的资金改造环境了。当然,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下决心改变环境。这就要看厂里的领导有没有高瞻远瞩的理性思维了。

李虎森他们,在那时抓住了机遇,也抓住了人心,当然也就是抓住了环境改造。终于成为了双良水泥厂他这个厂里的董事长最为成功的一招。

李虎森告诉我,他这样抓环境的魄力,是受到了他父亲李双良的影响,而且是相当大的影响。

厂里的生产部长张克智说:

我是1993年来到这个水泥厂的,我经历了水泥厂差不多整个的发展过程,我看到了水泥厂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李虎森董事长,要求严,抓得紧,舍得花钱,投入很大。水泥厂的治理,一是粉尘、一是噪音,为了治理,先后陆续投入资金,使水泥厂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记得刚到这里时,厂里的中心地带就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办公楼,周围什么也没有,那座楼当时是单身宿舍。当时,进厂后走过来的大道,是一条不很宽的小路,后来在整治中才改成了斜坡、绿化带。我们厂从1997年开始,搞了几年种树、绿化,那是全厂总动员,全体员工投入进来,大家义务劳动,全员参与,飚着劲儿一起干,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长时间的绿化,使厂里的面貌大大改观。如今的办公楼前成了花园,道路两旁种了梧桐树、松柏树、槐树、榆树、山楂树,还种了月季、牡丹、芍药、丁香花等各色花卉。这是我们厂里花团锦簇,成为李虎森董事长带领大家干出来的一大功绩啊!

现在,我们厂里有了专门从事绿化的部门,他们专门负责全厂绿化方面的事情,责任到人,绿化就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了。这也是李虎森董事长一手建立起来的,一手抓出来的,当然,也是全厂人齐心协力共同干出来的。

如今,从我们厂的大门口下面乘车上来,进厂前,一开始还有点荒凉的感觉,等走进厂门后,就感觉不同了,舒服多了。满目葱茏,一片绿色,花草遍地,根本不像一家常年生产水泥的企业。

“这当然只是个好看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我们厂把生产现场的废水、粉尘控制得很好。我们厂已全部使用了袋式除尘器,有清灰装置。这种除尘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有专人处理除尘器,把袋里的粉尘取走,其实取走的就是水泥产品,这成为一种回收。袋式除尘器一般运行一年,只要烂了一点窟窿就报废了,淘汰了。这种除尘器的投入是要大一点,但是,为了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文明生产,提高社会效益,我们厂是舍得投资的,即便花再多的钱也要搞环保。”

说到环境保护,厂里的人们一致认为,李虎森董事长真是舍得在环保上面大手笔地投入,也舍得为环保大手笔地用力气,做工作,所以,现在厂里才有这样的环保状况,让人们值得骄傲,值得自豪。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是大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厂里的一种品位与高端要求,必须这样做。

这样的环保状况,成为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水泥行业中的很重要的一个景观。这个景观,反映了它的内涵,这是现代化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这说明了双良水泥有限公司跨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中。我也感觉到了这一点,而且是深深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据厂里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我,李虎森董事长在建厂之初就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李虎森董事长当时就提出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路,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将企业宗旨定位于“为有益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而努力工作”,把“创生态绿色企业、促环保效益双盈”确定为战略方针。以“清洁生产就是质量,清洁生产就是效益、清洁生产促进安全”的企业生存理念,贯穿在生产过程中。消除行业污染,实现清洁化生产。2004年,投入298万元人民币,改造完善除尘设备,对露天堆场进行全封闭管理,有效控制了二次扬尘。与此同时,开辟南护坡林带1226平方米,厂内植树绿化带1600平方米,植草坪4000平方米,建造50平方米动感花园一座,新制喷景式、流体式植被彩带2000平方米,开垦2400平方米苗地,种植侧柏56000余株,种植杨柳苗2000余株,总绿化面积达到276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绿化工作逐步走向以绿养绿的良性循环轨道。

现在厂里的情况是,在景物的科学配置点缀下,三季有花,有了舒适、优雅的工作环境。实现了人、机、自然的和谐共存,改变了水泥行业的严重污染形象。使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在环保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切实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由此获得了“山西省建材行业优秀企业”、“杏花岭区文明单位”的称号,并被太原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园林局、太原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联合授予“园林化标兵单位”的荣誉称号,也由此获得了“太原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就这样,双良水泥有限公司成为了一个可循环利用生产生态绿色产品的新型工业园区,成为地区经济建设的优秀代表。

忙碌的早晨

我住在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宾馆里,早晨起来的很早,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黎明。我在晨曦中,走出宾馆房间,走进了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美好环境中。

太阳已经冉冉升起,阳光在早晨的绿色植被上轻轻地洒上了一层金辉,看着是那样悦目,又是那样让人陶醉。绿色的树叶、花草、厂房的屋脊上,被抹上了一到金色的线条,一切都被罩在了金色中。

宾馆、办公楼前是一条厂里的主干大道,大道宽展、疏朗,那里已经有人在清扫。这里是按着中国人的传统做法:“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进行的。这是例行的打扫,天天如此,一年要延续365天。清洁工人实在是很用心,他们是人类社会中最爱干净的人群之一。落在地上的树叶,一天遗留下的垃圾,都让清洁工人们打扫干净了。黎明从阳光中醒来,一缕缕阳光射进了白杨树树丛,这阳光的斜射带给了人们一天的欢乐、兴奋。阳光是那样明媚、柔和、亲切、自然,让人们感到无比的舒服、愉悦。一切是那样入目、灿烂、喜悦、欢欣,这就是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厂区的早晨。

我站在厂子的一端,远远望去,厂区映衬在树丛中,高大的厂房,耸起的群楼,在树丛中闪现,从这里看到了现代企业的节奏,它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让工厂充满了生命力。同时,机器的轰鸣与厂区的安静成为了鲜明的对比。

7点半左右,厂里的员工们陆续来上班了,接送车送来了第一批上班的员工,这也是来接班的员工。一大批员工从接送车上走下来,他们在静默中走进了厂区,一切是那样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是双良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黎明。

树丛中小鸟在鸣叫,叫声是那样欢快。欢歌笑语淹没了早晨的厂区。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我漫步在宽展的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大道上,两边是树木的浓荫遮蔽,绿草散漫,鲜花盛开在道路的两侧,一切是那样寂静。但是,厂里的机器声在轰鸣着,生产在运转着,这家水泥厂掀开了它崭新的一页……

下班后的工人们也陆续走了出来,那是早晨从岗位上下来的第一批工人。他们下班后的时间里,在完成了他们洗礼后,乘坐接送车轻松地离开厂区,回归自己的家中。

紧接着,又一批上班的人们从接送车上走下来,这是8点之前上正常班的人们,这些人绝大部分是科室人员,他们也在晨曦中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静静的晨曦,静静的黎明……

我走完了这里的一个早晨,一个明媚的早晨,一个亮丽的早晨。我趁着这个早晨了解着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辛劳的人们,创造财富的人们。

这是一家快速发展中的水泥企业

给我留下的印象,这是一家快速发展中的水泥企业。

应当说,在太原市范围内的水泥企业中,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并不算老大,无论从产能和规模,它只能排到太原市的第三把交椅。但这排在前三名的位置,也不是那样容易得到的。那是由他们的产量和产值决定的,规模和信誉决定的。这个厂近年来在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他们都在大踏步地前进着。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是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环境治理与保护“全球五百佳之一”的李双良同志治理污染、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的延续工程。公司始建于1958年,1959年划归太原钢铁公司,成为太钢的下属企业之一,1992年回转窑生产线建成投产,1993年9月作为太钢集团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首批实施规范化产业分离的单位之一,正式成立了太钢东山水泥厂,开始了新的企业之路。2002年2月顺利实现了“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换,正式更名为太原钢铁(集团)双良水泥有限公司。2005年9月,由国家大型国有企业太原钢铁公司主辅正式分离,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单位。

准确地说,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坐落在东涧河村东侧,太原钢铁公司以东三公里处,占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备有铁路专用线,太原东山过境高速公路从门前经过。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现有员工391人,中专以上专业人才占到了总人数的39%以上,其中博士一人,硕士三人。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历经十多年,这家工厂以冶金工业固体废渣为原料、循环利用生产水泥的企业。在2009年8月份,新建的回转窑投产,产能提高到年生产水泥150万吨,生产矿渣超细粉能力50万吨,年处理太原钢铁公司冶金废渣能力为70余万吨。拥有φ3.3×50m高固气比先进工艺技术的干法回转窑及φ3x9m的三台水泥磨,整个工艺生产线全部采用先进的DCS系统进行生产管理控制,有着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且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双认证。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主打产品是“双良”牌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P.S32.5、P.S42.5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具有后期强度高、水化热低、耐磨性、抗硫酸盐腐蚀性强、抗碱集料反应强、抗渗漏、抗冻等特点,适用于地下工程与防水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道路工程等特殊性能要求的产品:425#钢渣道路水泥、425#钢渣矿渣水泥、425#钢渣粉煤灰水泥。

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产品“双良”牌水泥曾荣获“山西省名牌产品”“全国统检合格产品”,这家企业2003年在全国第九次水泥品质指标检验大对比中,获得了“全优单位”称号;2004年在第九次全国水泥化学分析大对比中,获得“全合格单位”称号;在全省水泥性能检测大对比中,获“全合格单位”;并被评为水泥性能检测“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得“太原市推广散装水泥第一名”。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以“清洁生产就是质量、清洁生产就是效益、清洁生产促进安全”的企业生存理念达到了除尘设备齐全,环保达标,厂容厂貌优美整洁,获得了太原市“园林化标兵单位”称号。

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双良”牌水泥,由于节约能源,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生产高性能水泥,被誉为“绿色建材”产品。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高炉、桥梁、排水渠、高速公路、铁路等各类重点工程建设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深受用户欢迎,名牌效应日益显现。这个厂生产的“双良”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钢渣水泥有着强度高,质量稳定的特点,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获得了“全省水泥产品质量对比验证优秀单位”“山西省质量信得过单位”的光荣称号。十多年来,在改革中诞生的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在公司带头人李虎森董事长带领下,坚持以建设“双良”企业文化为着力点,全体员工在“为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而努力工作”的宗旨指导下,始终以创建环保特色型企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充分利用太钢冶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以科技兴企为手段,锐意进取,追求着企业“环保、管理、品种、名牌”四个特色的企业目标。有着以保护环境,变废为宝,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环保产品的“环保特色”;有结合企业实际的“标-值”模式思维理念的“管理特色”;有及时淘汰、及时开发、一边生产、一边研制、种类繁多、储备丰盛的“品种特色”;有高质量、高档次、高境界、市场效应强的“名牌特色”;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校、企联合研发优势,寻求新的再生资源,储备多项产品换代技术,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服务中促进生态化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人弃我取,人取我长的差异化战略,重质量、讲信誉,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使公司得到了市场的选择和青睐。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坚持持续发展开拓市场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施管理体制市场化,资源配置最优化,主业发展专业化,经营开发多元化,基础管理规范化的原则,组建了以水泥为主、相关产业为辅、资本多元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的企业,打响了“双良”水泥的牌子。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通过拓宽融资渠道,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张店水泥合股成立了“太原市德龙超细粉科技有限公司”,深化了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做大做强。实现产能最大化,效益最大化,营销机制市场化,员工薪酬市场化。与此同时,不断进取,锐意改革,强化企业与市场竞技的融入性,转变观念,建立了新型的利益分配机制、新的运行机制。他们以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焕发了企业活力,开创了一条企业自我改造升级、自我发展的新途径,从而形成了新的产业链,辐射省、市及周边地区的相关行业。把一个年产水泥近二万吨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一年上缴利税500余万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腾飞和跨越。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遵循科技优先、质量第一、恪守合同、信誉为本的原则。立足山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迎接更大的挑战,为企业创出牌子,寻求更大更好的发展。

人才是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发展动力

我在与双良有限公司的员工们聊天中得知,这个公司人才济济,这成为这家公司发展中的一张王牌。

一个仅有不到四百人的水泥企业,中专以上专业人才就达到了39%,这是拥有了全厂十分之四的知识人才啊!有人才,事业发展才会有后劲,才会有活力。正是因为李虎森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走进了这家水泥企业。

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理念,在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夯实企业文化基础,实现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变。

多年来,这家企业先后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打造了一支“懂管理、会操作、能维修”的新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李虎森为培养人才,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培养人才的措施。厂里规定,凡是在职员工进修学习,厂里都开绿灯,而且,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上了中等专业学校的员工,厂里给报销60%的费用;上了大专学校的员工,厂里给报销80%的费用;上了本科院校的员工,厂里给报销100%的费用。

化验室主任周红说:

李虎森董事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支持大家进一步深造。他本人是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工程硕士。1993年,我们厂里和太原钢铁公司技校合办了中专建材班。这个建材班,从《水泥工艺》入手,培训人才。1991年时,当时厂里发展很快,大批量用人,从社会上招人。就是为了提高这批人的专业素质,开办了中专建材班。当时,厂里各个骨干岗位都有人参加,看火工、磨机工、检验工,好多岗位都有人参加了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厂里职工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年轻职工的基本素质。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这对厂里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厂里进行的废渣研究工程,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仍然在进行中。水泥生产中配料掺有钢渣,技术先进,我厂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上是领先的。在全国所有水泥行业中,我厂有两项专利:一是钢渣水泥,钢渣水泥熟料;二是低热钢渣、矿渣水泥。这在全国是领先的。我厂还参加对废渣的全方位开发,是镁渣、金属镁、硅酸盐研究的全国的主要参加单位之一。

“探讨粉煤灰、原灰、初灰的研究,我们化验室就兼任着这个项目,研究还在进行中。”

周红说:

“现在我们厂里的员工中,有一名博士,九名硕士,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有100多人,我厂的技术力量真的是很雄厚的啊!这在全省水泥行业里也是很少见到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我们厂里已经蔚然成风,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这和李虎森董事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厂里重视人才的良好结果。”

李虎森的超前思维

我在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几天中,常常会听到人们在夸赞李虎森的超前思维和他的科学发展意识,这成了厂里人共识。他们说,如果没有李虎森董事长的超前思维、科学发展意识,双良水泥有限公司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这个样子。也不能跻身于太原市水泥企业的前三强。这些结果,都和李虎森董事长的超前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

厂里的工程部长张克智说:

李虎森董事长思维超前是一贯的,他刚进到这个厂时才50多个人,后来发展到100多号人,他总是在不停地搞新的项目,他刚来时面对的是一个土立窑生产线,后来上了一条2.5米干法水泥生产的回转窑,那是日产120吨的回转窑。那时人们有议论,说干得好好的,又要借了钱干这个回转窑,人们不理解。后来这条生产线上了,投产了,才传出来消息:如果不上这条生产线,我们厂就超不过当时要关停小水泥厂的最底线,就要被淘汰。再过了两年,我们厂又上了一条日产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李虎森董事长一直带着我们走出困境,借上钱去办事,办实事。每一次都是在危险来临之前我们就走出去了,走在了前面。

“我们厂的矿渣超细粉磨技术,在矿渣运用方面整个打开了,可替代水泥、高性能混凝土。这个项目,我们厂走在了前面。这个项目,是德国莱希莫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合作搞的,我们能走在前面,那是李虎森董事长的超前思维引导的结果。”

设备部长赵庆卫说:

“我们董事长有超前意识,他深知企业生存的条件是要有规模和效益。如今,我们成为了太原市水泥行业的三大品牌之一。这些都是全凭我们自己折腾慢慢发展起来的。”

在科技兴厂方面,李虎森是带头人。科技兴厂,实际上就是超前思维的具体体现。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坚持科技领先的原则。他们自主研制的钢渣、矿渣复合水泥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属先进水平。《钢渣代替铁粉烧制优质熟料》《少掺量钢渣矿渣水泥》通过了成果鉴定,《白钢渣代替部分石灰石和黏土》《粉煤灰代替黏土煅烧水泥熟料》《水渣代替黏土》三项技术成果,现已应用到工业化生产试验,这几项成果的应用可以生产适应新标准的水泥和低碱水泥。2006年,《钢渣代替铁粉配料生产优质熟料》项目在获得太原市科技局的科技项目经费支持的同时,被评为太原市优秀科技项目一等奖和山西省科技项目三等奖。

经过大力实践和科学研究,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不仅能给市场提供普通硅酸盐水泥、钢渣水泥、矿渣水泥,还拥有两项存储技术“电炉渣彩色水泥”和“钢渣粉煤灰水泥”,为企业延长环保产品生命周期,适应市场品种需求,寻求新的再生资源,储备了换代产品技术,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2006年,被评为“太原市产学研联盟试点”“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销路很好,出售到太原市的相关行业,很受用户欢迎。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参与了石太高速铁路、太佳线、新宝线、太原东山过境高速公路、迎泽大桥、山西国贸大楼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太钢4350锅炉的一次性浇注,用去了该厂生产的4000立方的水泥。

在水泥销售中,李虎森常说,要重合同守信用,做事先做人。他要求,对重点客户要优先进行保护,所以他们的客户群是稳定的,而且是在不断向外延伸的。在销售方面,也在体现着李虎森董事长的超前思维。所以销售状况是很好的。

正是因为李虎森的超前思维,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科研、技改都发展得很出色,在太原市乃至山西省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声誉良好。正因为李虎森的超前思维,才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而且成为太原市水泥行业的佼佼者,无论从产量、质量、产值,都排在了太原市水泥行业的前列,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对社会有着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

李虎森的超前思维,一方面说明他的智商很高,一方面说明他在不断地进取,一方面也说明他的责任心很强,另外还说明他是一个有着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对全厂职工负责,对社会负责,都成为他要思考的问题,他要全力实现奋斗的目标。他知道,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有规模和效益,这才能在企业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方向,站稳脚跟。

人性化的管理

他的员工是这样称赞他的:李虎森董事长对自己要求很严,自我约束很严格。

生产部经理阎有红说:

李虎森董事长一直在进行着工厂的人性化管理。首先,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他刚到这个厂时才30多岁,在过了20多个年头后,他已经54岁了。他对这个企业真的很有感情,每天下班后,一般情况下他要从五点多在厂里、车间里转到七八点才回家,好多时候他会干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他的主人翁思想非常牢固,爱厂如家。他在工作上付出的太多,干工作非常辛苦,厂里人都知道他的这种辛苦精神。无形中,其实他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李虎森董事长对职工很关心,尤其是对老职工,每年过春节时,他挨门挨户去拜年,问寒问暖,每年春节他要跑到老工人家里看望,总的走上40到50户人家,老工人们很受感动。他带着厂里的领导层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然后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反应。因为在我们厂里,老一点的职工都是厂里的股东,我们厂是靠着全体职工的集资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起初的股份制启动资金是大家入股筹集的,那时真不容易,现在发展大了,熬过来了,自然不能忘掉这些老职工啊!

“我们厂人气很旺,大家都关心企业的发展,在乎企业的一举一动,企业的行动都连着每个职工的心啊!”

阎有红说:

“我们厂里的领导班子很团结,董事会一班人,正副总经理一班人,都很团结,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责任到人,真的很协调。”

李虎森也很重视社会公益事业,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动员全体员工捐款、捐物,心连着灾区人民,时刻关注着灾区人民。

新产能——新建的回转窑生产线

我总听到厂里的人们说着新建中的一条水泥生产线,这条线投产后,能使厂里的年产水泥达到150万吨。这让我很好奇,我于是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到他们的新工地,那是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里升级换代的新希望啊!

厂里人都说,为了上这条新的生产线,厂里先后投入了3.3个亿的人民币,这可是个大数字啊!他们在建的这个新厂,日产水泥可达1500吨,这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个新厂8月份生产正常运转后,这个厂的产能可以提高到年产水泥150万吨。这是一次大的跨越,一次大的飞跃,厂里现有职工要有100多人投入到新厂的运行中。

老厂距市中心的距离是15公里,新厂距老厂还有十公里的路程。在太原东山的大梁山上。这个新厂,虽然说距太原市区是远了点,但从当前太原市搬迁众多污染企业到远郊县的情况看,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离太原市的距离是最近的,虽然向东延伸了10公里,但厂里的产能却是大大地提高了。

大梁山水泥新产能的投入,给全厂职工吃了一颗定心丸。职工们用不着害怕双良水泥有限公司被淘汰,也用不着担心下岗、失业,而是要朝前走,向前看,迈开大步求发展。前景看好,生产潜力很大,职工队伍还要扩充、壮大,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我是乘车上到大梁山的,厂里的司机一路上告诉我,他们这次投入建设这条新的生产线,完全是按李虎森董事长的超前思维决策的,资金也是通过各种方式融资的。职工们说,只要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水泥,就不愁卖不出去,现在的水泥市场是求大于供,水泥生产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根本不会发愁水泥卖不出去,而是在考虑如何加快建设速度,尽快生产出好水泥。

车子在太原东山上的弯道转了好多个急弯,经过了瓜地沟村子后,向上攀爬,十公里的路程走完了,车子终于停在一处规模很大的建设工地上。

在我眼前,我看到了体积庞大的生产水泥的回转窑。这里真的在我眼前展开了又一处新的领地。虽然在工地上,工程正在进行中,一切还不是那么井然有序。但是,那庞大体积的炉体和辅助设施已经在那里耸立了起来,辅助工程主体也已经基本完毕,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中。在我眼前,几十亩大的一片工地上,展开了日产1500吨的水泥生产设施。高大的炉体,高大的厂房,耸立在了太原东山半山腰高处的一片开阔地上。

开车的司机说,现在是六月份,再有两个月就要点火、开始生产了,那时是厂里的欢腾的日子。厂里的好多职工在盼望着这里的投产、运营,好多人在盼着来这里工作。尽管这里离市区远了点,但也有接送车,来回接送上下班的职工们。依然是有序的运作,依然是有序的水泥生产节奏,依然是李虎森董事长领导下的企业。其实我在工地看不懂什么,但我看到了双良水泥有限公司员工们的希望,这是我真正地看到了……

等我回到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的宾馆里时,我的心仍然平静不下来。我看懂了员工们在惦念着的这座新的生产线,那是他们的希望啊!

他们把厂址定在这里,是有好多道理的。太钢东山矿就在这里,这处新的厂址有着很近距离的原料采购条件,就近采购,省去了许多麻烦和运输、财力。是一重大节省,从这里看出了领导者的大手笔和长远发展眼光。

尾声

在结束我的采访前,我又与李虎森董事长进行了一次交谈。其实,我已经没有什么再要采访的内容,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敬意才特意安排的。

我看到了厂里的各方面发展,当然反馈给他。想不到他又告诉我一个消息,他们厂的宾馆里住下了一批客人,那是对他们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约有七、八名之多。他说,在审计完成之后,他们将申请上市公司的运作,这对他们又是一次大的提升、大的发展机会,他们将抓住不放,争取最好的结果。

我当然是祝愿他们能够取得成功,在新的征途上走出一条新路来……

前途是很光明,但工作任务很艰巨,努力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