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总发现有那么一些学生,急于演唱大型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歌唱技能,结果却适得其反,还有一些学生,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基础太浅。由于没有信心,也对声乐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殊不知,歌唱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方能获得熟练、扎实的歌唱技能,为今后的歌唱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歌唱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由于各阶段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也应有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一、初始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开始接触、学习歌唱技能时,往往通过声乐教师的指导,自己过去的相关经验或相似经验以及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从而完成理解、掌握其基本要求的阶段。学生最初学习歌唱的呼吸、发声动作时,其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视听知觉观察判断教师发声动作的主要结构,并进行模仿练习。由于在这种新的、不同于过去的经验训练中,学生只注意了个别要求的细节,往往会忽略歌唱技能要求的其他方面,引起不应该参加发声活动的肌肉群也参加了活动,从而产生了歌唱的多余动作和过分的紧张,因而常常顾此失彼,在完成呼吸、发声、读字等动作上都不准确。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表现是紧张,呼吸发声等动作呆板、忙乱而不协调,会出现多余动作或丢失动作的现象,不易发现歌唱中的错误。要求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全力领会歌唱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局部动作,对教师的发声提示尽可能地做到准确掌握,有效地完成发声练习。
这个阶段,声乐教师的训练要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的技术需要。发声训练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平稳到多变。刚开始接受训练的学生整体上尚不能协调,特别是喉咙的控制一般难以驾驭,因此需要在相对变化小的练习中进行。例如三度音阶、五度音阶的练习。呼吸也应该在较短的乐句中训练,这个阶段学生往往体会不到气息产生与支持,更谈不上控制。笔者建议,教师可进行唇抖训练,让学生体会气息的产生、支持与控制。在这个阶段,教师教学时所用的专业术语要相对简单、准确、易懂,不能对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讲太多抽象的提示或深奥的声乐理论。否则,学生难以明白教师的指导意图,必然会无所适从。教师要用简单朴素的语言示范讲解,突出要点,尽可能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和领会教师的意图下准确地进行发声练习。
这个阶段,歌唱技能训练过程的反复性,是学习中的客观现象。学生很有可能在明白了教师的指导意图时,也并不能马上做到,必然会产生多次的反复,必须要通过多次的反复、持久的练习才能做到。那么,学生在这时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工作,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让学生认识歌唱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并能正确对待此阶段歌唱训练中出现的反复现象,树立歌唱学习的信心。
二、系统练习协调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歌唱的基本要求后,对歌唱技能已有体验,这时通过不断练习协调,学生头脑中的局部动作更加熟练。所以学生在歌唱练习中的紧张程度有所降低,各发声器官之间的矛盾和干扰减少,协调性增加,多余的发声动作趋向消除,这时学生主动发现自己错误动作的能力有所加强。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将局部的分析概括活动联合成为整体发声练习,但整体发声练习还是不够协调,练习中常常还会出现反复、脱节等现象。通过发声动作的个别要求与整体练习越来越大的联合,对整体发声练习的熟练掌握,学生便能逐渐完善地掌握歌唱技能了。
根据第二阶段所表现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在重复示范讲解发声动作时,应要求并引导学生把发声动作的个别要素概括为整体歌唱系统,经过反复训练,就会逐渐熟悉全部歌唱器官系统和各动作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也由于反复练习和对发声的深入理解,学生控制声音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过度紧张和歌唱的多余动作也因之而逐渐消失,渐渐掌握了歌唱的正确方法。
教师在中声区训练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展音域,强调气息与共鸣的程度,但仍然不可急于求成。有些教师急于体现自己的教学成果,不顾科学原理,在这一阶段,进行拔高练习,试图让学生有一个明显的进步,结果却造成学生发声机能的疲劳和衰退。声乐教师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加强基础训练,尤其是中声区向高声区的训练,更要谨慎从事。学生在这个阶段有了觉察自己发声时错误的能力,常常会因为一点小错而中途停顿下来,从头演唱,有时也会产生急躁情绪,甚至干脆停止练习,回避困难等。声乐教师一定要随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耐心地与他们进行交流,鼓励他们精益求精,坚持训练,帮助他们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回避困难的缺点,指导他们进行歌唱发声协调练习等等,引导学生坚持声乐训练的信心。
三、巩固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各个动作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稳定而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歌唱动作能够依照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歌唱器官各部位的协调就像自动化了一样,这时练习中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失,歌唱表演从技能协调转到情感协调上,注意力已基本上转移到对作品的处理上来,歌唱表演的能力随之提高。
在这个阶段,由于歌唱技能的熟练掌握,学生便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发声方面的错误,为巩固和提高歌唱技能创造了必要的心理条件。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高歌唱技能并因此而改造局部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注意启发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于准确而协调地完成整个发声练习,改进个别发声动作的方法,深刻理解各动作要素,提高歌唱自动化的动作要素,使歌唱技能达到高度完善和稳定。
在形成歌唱技能的最后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在比较巩固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当形成有明显声部特点的音域和音色时,再让学生接触比较大和比较难的声乐作品。在这一阶段,学生如果有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具备一定音乐文化知识,有丰富的情感等,其歌唱表演会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的程度也会进一步加强。所以在巩固提高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熟练练习,让他们的歌唱技能在理解乐曲、表现乐曲上达到更深的层次训练。这时,正是学生由歌唱技能过渡到歌唱技巧的关键阶段,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耐心地启发学生的音乐灵感,让学生加强乐感表现,把握作品的内涵,展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时代性以及风格,使歌唱技能巩固并得以升华成为歌唱表演技巧的技能。
当然,在这三个训练阶段中,音乐的训练要始终贯穿在发声练习和基础歌唱的训练过程中,也应注意音乐修养的培养。“审美的品位是长期形成的,对于声乐的审美来说,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歌唱技术上,在表现歌唱内容和情感方面同样也应该遵守此原则。从情感内容相对简单的作品逐渐向有难度的、或难度较大的作品过渡,这里有知识积累、情感表现知识积累和语言文学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无论是技术还是精神,歌唱的难度要逐渐增加而不能跳跃,当然,进步有快有慢。不能一概而论。为了便于理解和分析,才把形成歌唱技能的完整过程,根据客观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实际上这三个阶段是统一的、完整的,彼此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