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场合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在国外,人与人之间交流时保持一定距离很平常,甚至有专家学者对这个距离进行过统计,“在美国,男士之间的适当交往距离是18~20英寸,男女间的交往距离还要再长4英寸左右。人际交往距离最短的是法国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大概在13英寸左右。”考虑到中国的情况,一般关系比较熟的人之间的交谈距离应该在50厘米至1米之间,人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社交距离一般在1米到3.5米之间,其中1米到2米之间通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入密码等;而多人之间的商务会谈等,社交距离在2米到3.5米之间比较适合。
人际关系的距离是无法用尺来衡量的。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太过接近,就避免不了摩擦,尤其在职场中。那么职场中的哪些行为最让你觉得没有安全感呢?
据网上调查显示,35.91%的受访者选择了“他人对你的工作内容指手画脚(侵犯你的工作内容)”;18.24%的受访者选择了“肢体距离太近”;17.58%的受访者选择了“工作时他人过度关注你的一举一动”;16.68%的受访者选择了“过度关心他人私生活(不结婚、不生子的原因等)”;还有11.59%的受访者选择了“语言上过分自来熟(第一次见面就称兄道弟)”。
由此看来,与人保持“距离美”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和与自己有不同关系的职场人打交道时,之间的职场距离也有着不一样的微妙之处。
“列车即将进站,请乘客们站在黄色安全线内候车。”相信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的职场人都很熟悉这句话。或许你也早已摸透了某条地铁线的特性,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哪节车厢相对较空、哪站下车的人数最多,等等。你对某条地铁线的熟悉程度就好比你和办公室某些同事的熟悉程度一样。但你是否知道,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各自都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黄色安全线。
办公室是个特殊的环境,大家往往既是同事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但如果处理不当,把握不好一个“度”,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情”就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以致影响到正常的工作氛围和团队合作。以下几点是容易逾越对方安全底线的大忌,如不遵守,那么,再熟悉的同事也有可能因此变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安全底线,但是距离因人而异。所以职场人士在与同事的日常交往中还需学会把握分寸,即使再熟悉,也要记得留意脚下那条不可逾越的黄色安全线。
熟归熟,但也要注意分寸,“零距离”接触只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如果遇到讨人厌的同事,一件“虚伪”的外套是你必备的选择。
说到讨厌这种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区别在于是先天造成的,还是后天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因为,人与人在接触交往时不可能总是遇上能让彼此都顺心顺眼的友人,偶尔也会很倒霉地碰到几个令自己讨厌的人存在。运气好点,彼此相处只需要达到萍水相逢的程度;但若是运气差一点,那么在双方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就要看你到底能有多“虚伪”了,尤其是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职场里,“虚伪”的外衣则显得更加重要。
炫耀这种事本身没有错,但也要掌握一定的度,一旦超过了该有的尺度是要遭他人忌恨的。同时,在职场中与同事相处,远远不如平时对待一般人那么随意,往往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都有可能踩到对方的底线,令人产生反感情绪。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时候都会抱怨对方没素质、不懂礼貌,可事实上却是我们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了对方的容忍底线。
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员工之间的安全距离还并非是最难把握的,世上最难把握的距离无疑在老板与员工之间,它直接影响着你的职场生涯。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冷风瑟瑟的冬日里,有两只困倦的刺猬想要相拥取暖休息。但无奈双方的身上都有刺,刺得双方无论怎么调整睡姿也睡不安稳。于是,它们就分开了,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了一起。几经反复的折腾,两只刺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又能互相取暖,又不至于刺到对方,于是舒服地睡了。
员工与老板之间的相处就像两只相互取暖的刺猬,需要调整距离、相互磨合,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但无论怎样调整,都要始终记得,老板终究是老板。
世界上最难把握的距离,既不是与仇人之间的距离,也不是与恋人之间的,而是与老板保持有礼有节、良好沟通、互不侵犯的距离。这样的安全距离,你能做到吗?
如果说员工与老板的距离是世界上最难把握的距离,那么如何保持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人说恋爱就像放风筝”,其实和客户之间的距离也像放风筝,拉得太紧会让客户感到密不透气的厌烦,放得太松又怕竞争对手会趁虚而入。一天打三通电话去问候客户的公司、问候客户的家人、问候客户的宠物都会让人觉得你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调查户口、打探人的隐私;而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政策,又会让客户觉得自己的重要性不够。和客户保持安全距离的学问是非常深奥的。
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看起来“这么近”,但实际上又“那么远”。既要保留小小的私人空间,更要开辟一块大大的工作区域,这着实是最需要技巧性的安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