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投资策略全书
27818700000061

第61章 投资工具与选股策略(10)

许多年来,增值投资者错误地躲避着科技股,因为巴菲特在这个领域缺乏动作。他们错误地认为他们无法分析这一新兴领域。现在他们发现他们已被一群才华出众的竞争者远远地甩在曲线的后面。

比尔·米勒解释说:“多数增值投资者都依赖历史资料来评估股值,并决定股票适时的价位高低。然而,如果投资者仅用历史资料的方法,他们的评估就依赖于当时的背景情况。”

换句话说,历史评估模式只有在未来情况与过去的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才起作用。米勒说:“增值投资者面临的问题是,在很多方面未来’j过去不同。,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水同的最主要方面是科技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了。”米勒继续说:“事实上,我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科技公司与巴菲特的投资样板结合得恰到好处。这个样板模式是一个真正的工具箱,它帮助你磨炼你的选股分析能力,从而在众多的潜在的可投资公司中,选出最有可能在长期时间里带来高于平均值回报的公司。”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都具有巴菲特最崇尚的经济特点:高利润额,高资本回报率,将盈余重新投人高增长企业的能力以及以股民利益为重的管理方式。我们感到困难的是估算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并折算从而估算企业的内在价值。

多数人在试图评估科技公司时遇到的问题是未来的远景太不肯定,所以你必须设想出好几种结果而不是一种。这会对长期投资的未来收益产生很大的偏差。然而,如果你对关心的公司进行一些关键领域的深层挖掘--潜在市场规模、理论概率、竞争地位,你会明白究竟是什么动因产生了不同的远景,这就会降低你的不确定性水平。我们仍会创立现金流动模式,但我们经常会使用几种评估模式而不是一种。

拉普阿诺说:“而且,科技是未来经济增长的真正驱动力。许多科技公司在市场上是赢家,产生了超出其规模的回报。我们发现多层分析方法得到了回报,我们可以在这类公司中找到比在别的地方多得多的投资回报,尽管连高额不定因素也考虑在内亦足如此。”

我们已知道沃伦·巴菲特在评估公司时是如何对付风险因素的。他一般要求留在较大的安全边际。这是对付未来不明确的风险公司的最好战略,例如科技公司。另一个好的战略是将对科技公司的购买与一个稳定、高度可靠公司的购买相结合。

巴菲特曾经说过,新一轮财富的获取在于找出新的专利权。比尔·米勒说:“我想技术公司就相当于巴非特所提及的现代专利权要素。”在巴菲特的消费品领域里,品牌意识、价格实力、思想交流都是包含在专利权里的要素。在技术领域里,专利要素包括网络效果、正面反馈信息、锁住效应以及攀升的回报。

米勒补充道:“我认为很多人都是以一种错误的心态看待科技股的。他们认为科技很难懂,所以也不试图去弄懂它。他们事先就下定了决心。”应当承认,了解技术是需要一段学习的过程,但是我认为在这个领域成就一番事业不应当是那些计算机天才们的特权。

当我们刚开始学习巴菲特的专利现金流通模式时,我们必须脱离格雷厄姆的低价格与收益比和折算为账面值的思维模式。那时我们有很多新术语、新定义要学习,还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财务报表,理解股息折现模式。学习技术也需要进行同样的观念转变。我们将不得不学习新的词汇,新的经济模式。我们还要用不同的方式分析财务报表。但最终这种学术挑战并不比当初我们脱离传统增值投资方式转向巴非特的现代投资模式更难。增值投资以仅购买廉价股为特征而巴菲特的方法则是以低价购买绩优股。

米勒说:“这与任何新的东西一样,你必须花费时间去了解它。”米勒指出,巴菲特和彼得·林奇(Peter Lynch)都曾说过学习不过是注意观察你周围发生的事情。“的确,人们仍在购买可口可乐、吉列刀片,仍在使用美国运通卡,但他们也使用美国在线、微软软件并购买戴尔计算机--这是无处不在的现象。”

(四)投资优秀且庞大的私人企业

巴菲特深信,“好的东西,越多越好。”所以,如果我们遇上一家优秀的公司,最好当然是能够把整家企业买下来。巴非特投资的第一个选择是寻找那些优秀且庞大的私人企业,等到老板们想要卖出以分家产时,全盘买下。但巴菲特有个条件,那就是管理人必须继续留任。

但这种优秀的私人公司毕竟很罕见。巴菲特就此也转向股市里寻找同样优秀的挂牌公司。

在此,巴菲特觉得他就会扮演小股东的角色。因为他发现在股市里收购整家企业通常都会因多个收购者之竞争而炒高价格,即使买到了也不合算。他发现,反而是等待“股市把股票交给你”,才是投资的上上之策。

从他的投资经验中,他发现他在股市里可以静悄悄的以小股东身分购得平常收购价半价的股票。白沙收购别家公司之后是不会要求换人管理,反而是看中这些优秀管理人才买入的。所以,既然都是争取到相同的股利利益,为什么还要花费双倍的价格去全盘收购人家呢?

巴菲特从第一家买入的公司(白沙纺织厂)经验中学到个很重要的教训:最好的公司就是不需增加投资的公司。

巴菲特发现,很多企业虽然赚钱,但所赚到的盈利却不停地投人公司里用来增添设备器材等。这种企业,等到竞争力不够时,多年累积的盈利都要泡汤。

即使是永远能够保持竞争力,这种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不会使我们大富。因为,这些公司的盈利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这增加却是因为资金的增加促成,就像银行定存里的利息(盈利),如果我们永远不将利息拿出来,那我们的盈利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利率没有改变。

真正能够使我们大富的,是那些能够不停地增加企业盈利,但却不需要增加投资的公司。

柏克夏早期所买入的私人公司都是这一类的公司,包括报馆、家具店、糖果店等。且让我们拿一个例子来清楚地说明巴菲特的经商精神。这个例子将会告诉我们巴菲特对投资活动单,现金观点的重要性。巴菲特称他对现金投资和报酬率的看法为“现金对现金”的投资法。

当年柏克夏以5500万买下NFM家具店80%股份时(另外20%由创办人家族持有),它的常年营业额是一亿。也就是说,柏克夏以55分买下∞分的营业额。这和巴菲特所反对的电脑科技股今日以营业额百多倍价格交易的情形,成一大对比。

但投资是购买来来,今日价格便宜并不能确保明日的胜利,且让我们继续算下去。

买入后的第一年,NFM就赚了1450万。这意味着柏克夏的应得部分是1160万。这是超过21%的首年报酬率!这笔现金盈利NFM交给了柏克夏,每年如此。

接下来的10年里,NFM的盈利每年增加,第10年的盈利(柏克夏部分)是2154万,这是当年投资金额的39%。39%的确是很高的投资报酬率。

你怎么可以拿10年前的投资金额来谈的呢?你问?

不要忘了,NFM每年都把公司盈利交给巴菲特拿去投资,所以营业额和盈利的成长都不靠额外的资金。巴菲特发现近乎所有的大公司多年来盈利之所以增加,就是因为把盈利加入公司再投资。他说有些主管人员还不明理的炫耀说在他们主管下营业额和盈利增加了多少多少的。巴菲特认为这有什么稀奇,在银行开一个储蓄户口,不要把利息拿出来,让它和本金一起滚,也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

(五)避免产品价格惨跌的公司

前面说到巴菲特不投资电脑科技行业,我们现在来看看吉列刮胡刀推出新产品的情形,然后对比电脑产品的现象。

还是不相信这种依靠“便宜的东西”致富的读者,可以看看吉利刮胡刀推出新产品的情形,然后对比电脑产品的现象。

每次当吉利公司研发一种新产品而造势推出时,吉利就会把它的价格定在,比先前最高素质的刮胡月价格高出50%左右。但为了避免这个价格差异吓到忠诚的原有顾客群,吉利在推出新产品时,同时也会把旧有的产品价格推高,尤其是先前最高素质的那种。比如几个月前,当吉利推出相当轰动的MACH3时,就采取这个策略。这个策略使更多的顾客抢购吉利的最新产品,因为价格相差不很大。但同州,旧有的那些产品也会因调高了售价,而使公司享受到更高的利润。

但在电脑产品方面,这种现象却是相反的。每次推出一个新“朝代”的模式、或同朝代但更新的产品时,先前最新模式的产品价格就会直线下跌。更糟的是,一般的观察是,在新产品还未推出之前几个月里,只要风声流传于市场上,就会导致旧式电脑价格往底部掉下去。既然最新的电脑即将推出市场,干嘛还要购买旧型的?

消费者从购买经验或观察中发现,电脑硬体产品是越来越便宜的。相同的模式,会因为科技的日新月异而失去受欢迎程度,进而导致价格大泻。电脑产品,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传统上,新式的产品会使旧型的产品变得几近一文不值。试想,现在还有谁要使用386,甚至是486型电脑的?这些电脑实际上还是和先前刚刚推出时,能提供相同素质的应用功能,可惜的是电脑通讯的科技已经进步,而随之而来的资讯爆炸,使得旧型的电脑虽然还能扮演类似几年前风光一时的角色,但其功能已经不足以应付今日社会之需求。这和吉利刮胡刀的情形,完全相反。

当吉利推出新产品之后,虽然有很多向来在使用最高素质吉利产品的消费者,会转换去买最新推出的刮胡刀,但还是有很多会继续使用先前是第一、现在是第二高素质的刮胡刀。毕竟,这个排名第二高素质的刮胡刀,还是一样能够扮演它先前的功能,而消费者还是一样能够取得刚刚开始还用它时的满足感。但股东们应该晓得,这些次高的产品价格却已经提高。吉利不必学电脑公司那样,为旧型刮胡刀减价,反而是比通膨率更快的上升。在生产科技的效率化之下,旧型刮胡刀的利润空间将会提升。

简单地说,刮胡刀新产品出来之后,还是有人要用不算太旧的款式产品。但电脑产品新的一出,旧的价格就要大泻了。这绝对不是电脑公司股东所要看到的情形,而是整个市场情况不同。如果你不为公司引进更新款式的电脑,这将是一种企业自杀。但引进新产品后,也就必须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明显的,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尤其是在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在积极鼓励投资于科技行业的时候,因为这种鼓励往往就是利用纳税人的钱来补助这些事业,因而形成更为竞争的现象。不要忘了,生意和投资是完全一样的道理,最赚钱的就是竞争最少的行业,或是别人不能够有效地竞争的行业公司(比如吉利和可口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