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投资策略全书
27818700000039

第39章 集中投资 长期持有(4)

当然,价格仍然是巴菲特考量是否买进股票以及预期可以达成的投资报酬率的因素。但是,一旦买进股票,只要该企业的经营本质没有发生剧烈的改变。巴菲特就会长期持有。运用这项策略,他做了几项最棒的投资。包括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Post)和GEICO公司的投资。在过去的12年中,这两家公司每年都带给巴菲特17%以上的复利报酬率,因为巴菲特已经看出长期持有这些深具发展潜力的公司的股票,会带给他优渥的获利。纵然这两家公司的股价有时会超过格雷厄姆学派人士所认定的实质价值,巴菲特还是继续持有这些股票而未曾出脱。要拔除的是花园里的杂草,而不是那些会开花结果的植物。

(二)忽视所谓的多头和空头市场

很多投资人经常受到市场上谣传下一个空头市场即将来临的威胁,导致心生畏惧,进而成为受害者。通常这样的言论若出现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或华尔街周刊(Wall Street Week),你的股票经纪人会打电话告知你赶快卖股票以换现金(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可以趁你卖股票时赚取手续费。当然,下一回你将手中现金再次投人股市时,那些人就义有手续费的收入了)。

费雪认为这样的作法很愚蠢,首先,空头市场不可能会如计划所排定的时间而发生。再者,华尔街那些预言家,预测错误的次数和他们猜对的次数一样多,如果某人相信了空头市场即将来临而出脱手中不错的投资,那么这人会发现,通常卖出股票后,所谓的空头市场立即转为多头市场,于是,又再次错失良机。

但这人可能又说,如果空头市场不会降临,那么他可以再回到股市,同时以比较低的价格再买进先前出清的股票。但实际上卖股之后,必须缴交交易所得税和付出手续费,所以某人拿到手的现金会比原先的要少。此外,就算是空头市场真的来临,而你想趁机再买回原先的股票,也要等到股价跌到可以弥补你所付出的税负和手续费的价位。费雪也提到他所认识的朋友,很少会在空头市场时再度介入股市。

柏纳德·巴洛克依他的经验给投资人一个建议:“别期望总是可以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这是不可能办到的--除非是骗子。

巴菲特的解决方法是全然忽视所谓的空头和多头市场。他可以做得到是因为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股票,如果股价过高而无法提供足够的投资报酬,那么他就不会买进,每日市场的变动不会影响巴菲特,而巴菲特也不去考虑这档事,反之,他所思考的是要投资哪些企业,并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巴菲特观察到,纵使“多头市场”在反转时也可能涌进大量买盘;而在空头市场,仍有许多公司的股票被贱价抛售,通常巴菲特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来找寻投资机会。

在1987年,股市崩盘时,市场上出现投资人疯狂抛售持股,反倒是巴菲特好整以暇,等着捡便宜。他以极低的价格买进他中意的股票,正如他投入10亿美元资金,买进可口可乐股票一般。在那个时候,他并没有卖股票换现金,也不仅是袖手旁观而缺乏行动。在他的眼中所看到的尽是机会,而其他的人只看到恐惧。巴菲特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是以企业主的观点来进行投资。

(三)耐心等待买卖时机

格雷厄姆在晚年时曾说,他认为市场是由两种成分所组成。一种是以长期投资为主的投资人,并相信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另一种是投机者,把进出股市的买、卖当成赌博游戏,投资人随市场消息买进卖出,股票的真正价值也会受到影响。但他认为也就是因为这个“赌博市场”充斥着惧怕和贪婪的现象,那些耐心的投资人反而可以殷切地等待买卖时机。

巴菲特补充说,只要公司能善加运用公司资本,并保留相关盈余用以增加公司净值,那么长期来说,该公司的股价会回升到该股实质价值的价位。有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柏克夏·哈萨威公司。在1981年该公司每股净值527美元,而股价为525美元。16年后,也就是1997年,该公司每股净值2000美元,股价高达每股3700美元。巴菲特的作法是善加运用保留盈余,买下其他获利良好的公司全部或部分的股份。当公司的净值增加,市场上对该股的评价也增加,所以股价也会上涨。

另一个例子,就是菲利浦·莫里斯公司(Philip Mores)。该公司是主要的烟草制造商,在过去的20年里,受到那些因吸该公司香烟而致癌的消费者的控诉,变得乌烟瘴气。由于担心这些控诉案会影响该公司,因此市场上不但忽略了该股的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达21%,反而致使其股价始终在本益比为8倍到14倍的区间中交易。但该公司实在太赚钱,并且购并更多的企业,同时它的净值和每股盈余更是持续上涨,最后该公司的股价也随之上涨。虽然菲利浦·莫里斯的股价在短期内不受前场的青睐,但是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因为股票的价格将会和其内在价值渐趋一致,所以该支股票的价格因而上涨,这使得持有该股的投资人在过去的10年里,获得约18%的复合报酬率。所以切记,短期间中场上漫着悲观的气氛,和不理性的心理因素,会影响整个大盘各类股股价上下起伏剧烈震荡。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悲观气氛,提供投资人进场的好时机。对于那些聪明的投资人来说,他们知道长期而言,股价将会自行调整以反映企业的真正价值。

巴菲特正在寻找哪些公司的股价可以确切反映该公司实质经济价值的增加,而不是因为投机而上涨,因为前者是实质的反映而后者只是碰运气罢了。

五、巴菲特长期持股的公司

在集中投资长期持有这个策略下,巴菲特有四个普通股,不管股票市场如何过分地高估它们的价值,他都不会卖出,分别是华盛顿邮报公司,GEICO、首都/美国广播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

这种至死才离的态度,使得这四个投资与柏克夏所控制的企业地位相等。巴非特是不随意赋予这种永久性地位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公司不是在巴菲特购买它之后,就自动地被认定为“永久性”持股。柏克夏哈萨威已经拥有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份20年,也拥有GEICO的股份18年;巴菲特在1977年首次购买首都公司;即使在1988年就已经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直到1990年它才被提升至永久持股的地位。

在收购的当时,这四家公司都具备值得购买的特性。这些特性值得我们探究。

(一)华盛顿邮报公司

1931年,美国国内当时有5份日报在竞争读者市场,《华盛顿邮报》是其中之一。二年之后,由于无法负担印制费用,邮报的财产被监管,并在那年夏天的一次拍卖会上拍卖成功,以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尤金·迈耶(Eugene Meyer),一位大资本家及理财家,以82.5万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往后的20年,他一直支持这份报纸直到它转亏为盈。然后公司被交给菲利普·葛兰姆(Philip craham)经营,他是一个在哈佛受过教育的聪明律师,娶了迈耶的女儿凯瑟琳(Katherine)。1954年,葛兰姆说服尤金·迈耶购买另一家与它们竞争的对手《时代前锋报》(Time Herald)。后来,葛兰姆在1963年去世前,买下了《新闻周刊》和二家电视台。在葛兰姆的努力下《华盛顿邮报》从一份报纸,扩展到成为广告媒体公司和通讯公司。

在葛兰姆死后,《华盛顿邮报》的控制权转移到凯瑟琳·葛兰姆身上。虽然她没有管理大公司的经验,但她直接面对企业难题的态度,使她迅速建立名声。她的成功大多应归因于她对邮报的热爱。她观察她的父亲和丈夫如何努力维持公司的生存。她也了解到如果要成功,公司就必须有一个决策者而不是管理者。她表示,“我很快地学习到事情不会停滞不前,你必须下决定”。有二个决策对《华盛顿邮报》有显着的影响,一个是雇用班·布莱德里(Ben Bradlee)担任报纸的总编辑,另一个是邀请巴菲特成为公司的董事。布莱德里鼓励凯瑟琳于报上刊登五角大厦(美国国防部)的机密文件,并且追踪水门案的调查。这个行动替《华盛顿邮报》赢得了普立兹新闻奖的荣誉。巴菲特则教凯瑟琳如何经营一个成功的企业。

巴菲特第一次遇到凯瑟琳是在1971年,当时巴菲特拥有《纽约客》(New Yorker)的股票,当他听说这个杂志要出售时,他问凯瑟琳华盛顿邮报是否有兴趣买下它;虽然这笔交易没有谈成,巴菲特却对邮报的发行人印像深刻。

在那个时候,邮报的财务结构面临极大的改变。在尤金和阿葛妮丝(Agnes)·迈耶所建立的信托基金中规定,凯瑟琳和菲利普·葛兰姆拥有《华盛顿邮报》所有具表决权的股票。葛兰姆死后,凯瑟琳继承了公司的控制权。在那之前,尤金·迈耶将他私人的数千股邮报股票,赠送给几百位员工,以感谢他们对公司的忠贞和服务。他建立了公司对私人持股的分红计划。当公司生意正兴隆之时,《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从50年代的每股50美元,飞涨到1971年每股1154美元,分红计划和员工个人持股都迫使公司必须出面维持股票市价于一定水准,后来证明这种管理方式对公司的现金并无帮助。此外,葛兰姆和迈耶家族正面临无法逃避的遗产税。

1971年,凯瑟琳决定将《华盛顿邮报》公开上市,如此不仅可以消除维持自身股票市场的负担,也使得家族继承人能够对他们的资产做比较有利地规划。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分成二类,A类普通股选出决策董事会的大多数席位。凯瑟琳拥有50%的A类股,因此能有效地控制公司;B类股则选出决策董事会的少数席位。1971年6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发行135.4万股的B类股。二天之后,尽管在政府的威胁下,凯瑟琳仍应允班·布莱德里刊登五角大厦文件。

1973年巴菲特刚开始购买邮票股票的时候,凯瑟琳·葛兰姆并不担心,但一想到有非家族成员拥有这么多邮报的时候,即使是无控制权的股票也使她感到震惊,巴菲特向凯瑟琳保证,柏克夏买入其股票纯粹是投资而已,为了再次向她保证,他建议由唐·葛兰姆代理柏克厦股份的表决权,他的提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凯瑟琳在1974年邀请巴菲特参加决策董事会以做为回报,然后很快地使他成为财务委员会的主席。

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里扮演不凡的角色,在各方面均留下深刻的纪录。在70年代的罢工期间,他坚持帮助凯瑟琳苦撑过去,而且他也教唐·葛兰姆一些商业技巧,帮助他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和他对企业股东的责任。巴菲特对邮报的影响可以从凯瑟琳和唐纳德的一些行动上看出来。

唐·葛兰姆完全清楚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主要目标。他写道:“我们会继续为股东的利益经营下去,尤其是长期持股的股东,他们的前景不仅是季终或年终,甚至长期的前景都被看好。我们不会用年销售额的多寡,或我们所控制公司的数目,来衡量我们的成就。”葛兰姆发誓要“严格地管理支出费用”以及“有纪律地训练自己运用资金。”

1.低价买进才会有安全边际

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上市总值为8000万美元,而据巴菲特的估计,认为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广告媒体经济人和广告媒体主管,应该会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实质价值估计在4亿到5亿美元之间。因为巴菲特不仅了解报纸股东的盈余增加率等于通货膨胀的增长,而且了解报纸特有的超乎寻常的调价空间。这是因为大多数报纸在社区内属垄断企业,它有特定的消费者与消费群体,因此,它价格上扬的速率通常可以高过通货膨胀。即使这样,巴菲特还是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要在邮报市场价格少于其总实质价值的四分之一时买入。不论情况如何,他都将在公司价格大大低于它的实质价值时才毫不犹豫地买进。

2.长期前景看好

1973年,巴菲特向华盛顿邮报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到1977年他的投资又增加到三倍,到1993年,巴菲特对该公司的投资已达到4.4亿美元。而华盛顿邮报公司给柏克夏公司的回报则更高。这证明巴菲特认为“一份强势报纸的经济实力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界上最强势的经济力量之一。”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当巴菲特购买《华盛顿邮报》的时候,它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5.7%,只略高于斯坦普工业指数的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但至1978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就增加了一倍,是当时斯坦普工业指数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的两倍,比一般报社高出约50%。以后十年间,华盛顿邮报公司一直维持着它的领先地位;到1988年,它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更达到了36.3%。在1975年至1991年期间,华盛顿邮报公司赚取的现金,比转投资于本业所需资金大出许多,面临将盈余还给股东还是运用到新的投资机会的选择时,巴菲特倾向回馈给股东,其做法是大量购入邮报公司的股票,“每股60美元的价格,购入了43%的股价。1990年,该公司将每年给股东的股息由1.84美元增加到了4美元,增加了117%。这样无论是卖出该股或继续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都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统计资料表明,从1973年到1992年的20年不到的时间中,华盛顿邮报公司为它的业主赚了17.55亿美元,从这些盈余中拨给股东2.99亿美元,然后保留14.56亿美元,转投资于公司本身。其市值也从当年的8000万美元,上涨到27.1亿美元,市值上升了26.3亿美元。期间为股东保留的每1美元盈余,经转投资后其市值增值为168美元。

3.摘要报告

除了将超额的收益回馈给股东之外,华盛顿邮报公司也购买了几个有利可图的企业。1986年,公司从首都集团购买有线电视事业,而使首都集团有足够的财力收购美国广播公司电视网:邮报也是早期对蜂巢式电话工业进行投资的企业;在1993年,公司也在德州购买了二家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