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的精髓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正是在这个投资策略下,巴菲特在1987年也承认有三个普通股,不管股票市场如何过分地高估它们的价值,他都不会卖出,分别是华盛顿邮报公司、GEICO和首都/美国广播公司。1990年,他将可口可乐的普通股也列为永久股票。
一、集中投资
巴菲特是一位典范型的集中投资家,他的集中投资的方法与人们想象的多数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的做法大相径庭。
好莱坞电影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陈腐的券商工作的场景:他们疯狂地记笔记;同时用两部电话交谈;眼睛紧盯着不断跳跃着的计算机屏幕。只要股价有风吹草动的变化就用力敲击键盘。
沃伦·巴菲特作为一位典范型的集中投资家却与上述疯狂的投资家模式相去甚远。这位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通常讲话“轻声细语”、“极为务实”,且更像是“一位长者”。他那镇定的仪态出自于天生的自信,然而他的业绩和成就却颇具传奇色彩。难怪整个投资业对他的所作所为都甚为关注,这绝非偶然。既然沃伦·巴菲特将他的投资方略归纳为“集中投资”,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什么是集中投资以及它是如何被操作的。集中投资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想法。然而像很多简单的想法一样,它根植于一套复杂的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之上。集中投资教给你一种投资决策以及有价证券管理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很有可能与你以前被告知的投资股市的方法截然不同。它与传统思维方法的距离和巴菲特距好莱坞的陈腐形像一样远。
(一)当今的有价证券管理
就目前的状况,有价证券管理处在两种竞争战略的拉锯战之中:活跃的有价证券管理和指数投资。
活跃的有价证券管理者不停地买卖大量普通股。他们的职责就是使客户满意,这意味着在股市上不断开创新业绩。或许有一天某客户使用最显而易见的衡量标尺问:“我的投资与整个市场的投资相比表现如何?”,回答是比一般投资要好,这样她就将钱继续留在基金里。为了体现突出的业绩,活跃的证券管理者努力预测未来6个月里股票的走势,并不断更换其证券组合,希冀能从预测中获利。今天的普通股共同基金(mutual fund)平均拥有100种以上的股票,周转比率达到80%。
而指数投资采取的是购买并持有这样一种被动步骤。它收集并持有各种各样的普通股并创造性地将投资组合设计得贴近标准普尔500(S&P500)这一基准价格指数。
与活跃证券管理相比,指数证券投资的方法相对较新,应用不够普遍。进入80年代以来,指数基金战略已完全自成一体并脱颖而出。但是两派的倡导者一直相峙不下,并要在最终的投资回报上比个高低。活跃派基金管理者认为,凭着他们高超的选股技巧,他们可以击败任何指数管理者。而指数派的战略家们则有近几年的辉煌历史做后盾。追踪1977-1997年的业绩表明,能够打败标准普尔500的共同基金的万分比呈急剧下跌的趋势,从早期的50%降到近4年的25%。1997年以来情况更糟,到1998年10月,有90%的活跃证券基金的业绩低于市场表现(平均比标准普尔500低14%)。这意味着只有10%的公司的业绩好于平均水平。
活跃证券管理的方式尽管被广泛采纳,但今后却很难超出标准普尔500这一水准基点。原因是他们每年疯狂地买卖上百种股票,在某种程度上,机构资金管理者本身变成了市场的买主和卖主,他们的基本理论是购买我预计很快会获利的股票,然后出手,管它是什么股呢?这种炒股逻辑的致命弱点就在于:鉴于金融市场的复杂环境,正确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进一步动摇上述理论的基础并使事情复杂化的原因是频繁炒作的内在成本所产生的效果。成本增加只会使投资者的净回报减少。对这些成本因素加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活跃证券机构本身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指数投资由于没有产生同样多的投资,在很多方面要好于活跃管理投资。但即使是最好的指数基金,处于顶峰期的基金,也只能产生大众市场的收益,不多也不少。指数投资者绝对不会比一般市场差,但也不会太好。
对于投资者来说,两派战略的潜在魅力是相同的:即通过多元化战略来尽可能减少风险。通过持有多种分别代表不同的行业和市场不同部门的股票,投资者希望编织一张温暖的保护毯,避免出现将钱投在某一失败领域而产生的灾难性结果。在一般时期,人们会这样想:多元化股票中的某些股会下跌,而其他股刚上涨,让我们合掌祈求,后者的得会抵消前者的失。活跃派管理者认为。随着资产组合中股票数量的增加,获胜的机会也更大。十个比一个好;一百个比十个好。
指数基金从定义上也是支持这种多元化战略的,但条件是它反映出的指数也是多元化的。事实也是如此。传统指数证券基金不断在100种有上升趋势的股票中转换,故也支持多元化。
我们对多元化这个词听得太多也太久以至于我们对它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业绩平庸都可以充耳不闻。的确,活跃派和指数派都采取多元化战略,但总体上讲二者都不会产生特别突出的回报。真正聪明的投资者必须问自己下述这样一些问题:我是否对平均回报满意?我能否做得更好?
巴菲特对这场活跃派与指数派之争是如何评论的呢?如果让他在二者之间择其一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指数派。对那些不能容忍风险或者对企业经济知之甚少却仍想参与普通股长期投资的人来说,尤其应如此。巴菲特说:“通过定期地投资于指数基金,那些门外汉投资者可以获得超过多数专业投资大师的业绩。”然而巴菲特还有第三种选择,这种选择有别于活跃派资产投资组合,但又能击败指数基金的战略,这就是集中投资战略。
(二)集中投资的总体描述
1.“找出杰出的公司”
多年来,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选择可投资公司的战略,他对公司的选择是基于一个普通的常识: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股价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潜在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
巴菲特说,分析公司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但其结果可能是长期受益。巴菲特使用的分析过程包括用一整套的投资原理或基本原则去检验每一个投资机会,我们可以将这些原则视为一种工具带。每一个单独的原理就是一个分析工具,将这些工具合并使用,就为我们区分哪些公司可以为我们带来最高的经济回报提供了方法。
如果使用得当,沃伦·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你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你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证券投资。你将会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的稳定中求胜,在将来也定会产生高额业绩。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将你的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的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上。
概率论这个源于数学的理论是构成集中投资原理的重要概念。在第6章体将会了解到更多有关概率论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它运用于投资。目前,只要将“好的公司”与“高概率回报”联系起来想就可以了。通过你的分析,你已经找出历史成绩优秀的公司并由此推断出未来的良好前景,那么现在就你所知的一切换个角度去考虑--从概率的角度去考虑。
2.“少就是多”
你还记得巴菲特对投资“门外汉”的忠告吧?即投资于指数基金。巴菲特下面的这段话才更有趣且符合我们的写作目的:“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那么选5-10家价格合理且具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广义上的活跃有价证券投资)对你就毫无意义了。”
传统的多元化投资的问题出在哪儿?可以肯定的一个问题是你极有可能买入一些你一无所知的股票。“对投资略知一二”的投资者,应用巴菲特的原理,最好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其他坚持集中投资哲学的人则建议数量应更少些。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合理的数量应在10-15家之间。
费舍尔也是着名的集中证券投资家;他总是说他宁愿投资于几家他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于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费舍尔是在1929年股市崩溃以后不久开始他的投资咨询业务的。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多么至关重要。“我知道我对公司越了解,我的收益就越好”。一般情况下,费舍尔将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内,其中有25%的投资集中在3-4家公司身上。
1958年,他在《普通股》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包括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来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你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他告诫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它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买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
费舍尔的儿子肯·费舍尔,也是一位出色的资金管理家。他是这样总结他父亲的哲学的:“我父亲的投资方略是基于一个独特却又有远见的思想,即少意味着多。”
3.下大财注于高概率事件上
费舍尔对巴菲特的影响还在于,他坚信当遇到可遇而不可求的极好机遇时,惟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像所有伟大的投资家一样,费舍尔绝不轻举妄动。在他尽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会不厌其烦地亲自一趟趟拜访此公司,如果对他所见所闻感兴趣。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该公司。肯·费舍尔指出:“我父亲明白在一个成功企业中占有重要一席意味着什么。”
今天,巴菲特响应着这一思想:“对你所做的每一笔投资,你都应当有勇气和信心将你净资产的10%以上投入此股。”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巴菲特说理想的投资组合应不超过10个股了吧,因为每个个股的投资都在10%,故也只能如此。然而集中投资并不是找出10家好股然后将股本平摊在上面这么简单的事。尽管在集中投资中所有的股都是高概率事件股,但总有些股不可避免地高于其他股,这就需要按比例分配投资股本。
玩扑克赌博的人对这一技巧了如指掌:当牌局形势对我们绝对有利时,下大赌注。在许多权威人士的眼里,投资家和赌徒并无多大区别。或许是因为我们都从同一科学原理--数学中获取知识。与概率论并行的另一个数学理论--凯利优选模式(Kelly Optimization Model)也为集中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凯利模式是一个公式,它使用概率原理计算出最优的选择--对我们而言就是最佳的投资比例(这个模式以及它那令人拍案叫绝的诞生的故事将在第6章中介绍)。
当沃伦·巴菲特在1963年购买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股时,我不敢肯定地说,他已经在选股中运用了优选法理论,但这笔购买是这一理论的真实写照,也是巴菲特的勇气所为。
50年代到60年代,巴菲特作为合伙人服务于一家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的有限投资合伙公司,这个合伙企业使他可以在获利机会上升时,将股资的大部分投入进去。到1963年,这个机会来了。由于提诺·德·安吉利牌色拉油丑闻,美国运通的股价从65美元直落到35美元。当时人们认为运通公司对成百万伪造仓储发票负有责任。巴菲特将公司净资产的40%共计1300万美元投在了这个优秀股票上,占当时运通般的5%,在其后2年里,运通股票翻了三番,巴菲特所在的合伙公司赚走了巨额的利润。
4.降低资金周转率
集中投资的策略是与那些广泛多元化,高周转率战略格格不入的。在所有活跃的炒股战略中,只有集中投资最有机会在长期时间里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业绩。但它需要投资者耐心持股,哪怕其他战略似乎已经超前也要如此。从短期角度我们认识到,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对公司收益的预期都会影响股价。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加长,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趋势才是最终控制股价的因素。
多长时间为理想持股呢?这并无定律。我们的目标并不是零周转率,走另一个极端是非常愚蠢的。这会使我们丧失充分利用好机会的时机。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建议,将资金周转率定在10%一20%之间。10%的周转率意味着你将持股10年;20%的周转率意味着你将持股5年。
5.顶住价格的波动
传统活跃证券投资中,使用广泛的多元化组合会使个体股价波动产生的效果平均化。活跃投资证券商们心里非常清楚,当投资者打开月度报表,看到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着他们所持的股跌了时,这意味着什么,甚至连那些懂行的人,明知股票的下跌是正常交易的一部分,仍对此反应强烈,甚至惊慌失措。
然而你持股越多越杂,单股波动就越难在月度报表中显示出来。多元化持股对许多投资者的确是一剂镇定剂,它起到稳定由个股波动产生的情绪波动的作用。但平缓的旅程亦是平淡的旅程。当以躲避不愉快为由,将股票的升跌趋于平均的时候,你所获得的只能是平均回报。
集中投资寻求的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我们在第3章中将会看到,不管从学术研究上还是从实际案例史料分析上,大量证据表明,集中投资的追求是成功的。毫无疑问,在追求的旅途中,充满颠簸,但集中投资者忍受了这种颠簸,因为他们知道,从长期的角度看,所持公司的经济效益定会补偿任何短期的价格波动。
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个忽略波动的大师。另一位这样的大师是巴菲特多年的朋友和同事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查理是伯克谢尔·海舍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副总裁。那些倾心钻研并酷爱伯克谢尔公司出类拔萃的年度报表的人都知道巴菲特与查理彼此支持,互为补充。
在60年代和70年代,蒙格与巴菲特当时的情况类似。也在经营一家他有权力押赌注的合伙证券公司。他决策的理论逻辑与集中投资的原则丝丝相扣。蒙格指出:“早在60年代,我实际上参照复利表,针对普通股的表现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以找出我能拥有的优势。”他的结论是,只要你能顶住价格波动。拥有3支股票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