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投资策略全书
27818700000010

第10章 锤炼稳定的投资心态(1)

因为金融市场时常发生一些剧烈的变动,这引起了专业投资人长久以来对于人类行为心理学理论的兴趣。有很多的事实证明某些投资人的非理性行为,尽管他们是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却无法在市场上凝聚一股更合乎逻辑和理性的力量,这点让巴菲特很难理解。事实上,那些占公司所有权最高比例的股票,其股价波动得也最厉害。企业管理阶层无法确定股价。他们只能够藉由公布公司的消息,以鼓励投资人采取理性的行动。巴菲特指出,股价的大幅波动,跟机构投资人“旅鼠”般的行为有很大关系。

一、投资必须是理性的

本·格雷厄姆被广泛地奉为金融分析之父,他教授了三代人如何操盘股市。他的价值投资理论,毫不夸张地说,帮助了成盯上千名股民选择股票。但人们经常忽略了格雷厄姆对投资心理学的教诲。在《证券分析》与《聪明的投资者》两本书中,格雷厄姆用了大量篇幅解释投资者的感情怎样引起股市的波动。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的头号大敌不是股市,而是他们自身。尽管拥有超级的数学、金融、财会技能,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可能在投资过程中获利。

(一)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

巴菲特向格雷厄姆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如果你已经由深思熟虑的判断获得合乎逻辑的判断,就绝不要因为别人的不同意而被劝阻退缩不前。

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这实际上属于一个心理学的范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多变性及多重性的,它在有效市场假设理论以及现代证券投资理论里并不占有一席之地。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倡导者的观点,市场之所以有救是因为投资者在充分享有信息的好处之后,会立即理智地定出证券的价位。

但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金钱理智的呢?

人的生存要与很多方面发生联系,其中与金钱的联系是最具有感情色彩的了。我们在生活中做出的众多决策中,金融决策是最具感情色彩、最不符合逻辑的。那种将人的因素排除在外、不加考虑而又企图加深对金融的理解的做法,就好像使用指南针航海但又没有航海图一样:你忽略了一半的计算公式。

当我们探讨股市问题时,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是至关重要的,环境越抽象--对很多人来说股票是件抽象的事物--无形的心理因素就变得越强有力。在后面我们将会看到,许多驱动人们购股的决策只能用人类行为学原理给予解释。由于市场是由所有购股者的集体决策所构成的,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市场就是被人们的心理因素推来拉去。

长期以来有效市场理论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在人们心日中的地位可谓根深蒂固。巴菲特对此显得不屑一顾。他说,当人们因贪婪或受了惊吓的时候,他们时常会以愚蠢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股票。

当沃伦·巴菲特于1956年开始其投资合伙生意时,他的父亲建议他在买进之前必须三思,并说在二百点时,道琼工业平均指数显然是太高了。以100美元起家的巴菲特寻思道,假设他当初真听了父亲的话,这些就是他今天全部拥有的。然而,不管一般股市的平均指数,他开始用合伙人的资金进行投资。甚至在年纪尚轻时,他已能很快地抓住购买个别股的投资行为,与预测一般市场走势的投机行为之间的差异。尽管购买股票,需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而要理清市场价格的起落不定,又需要投资人控制自己的情绪起伏。但巴菲特在他的投资生涯期间,已经能够不被股市情绪的力量所左右。

除了电脑程式和一些黑箱作业之外,市场仍然是由投资人所组成的。因为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惧怕和贪婪使股价在公可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

相较于公司的基本面因素,投资人的情绪对股票的价格有更显着的影响,巴菲特说,当人们因贪婪或者受了惊吓的时候,他们时常会以愚蠢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股票。巴非特很早就认为某些股票的长期价值是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是每日的市场行情。他表示,长期来看,当公司的经济价值逐步上升,该企业的普通股价格也将提高。反之,如果公司经营不善,股价也会反映H{这个问题。当然,短期之内,巴菲特学习到股票的价格在其企业价值上上下下地波动,情绪远胜于经济面的影响。

巴菲特对格雷厄姆和费雪的推崇是可以理解的。格雷厄姆给予巴菲特投资的思考基础:安全边际,并且协助巴菲特学习掌握他的情绪,以便于在市场的涨落中获利。而费雪则给予巴菲特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学,使他能够判定出好的长期投资。

迪卡斯特写道:“光是具备优秀的聪明才智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去加以应用。”就是这种灵活应用的能力,区别了巴菲特和其他投资经理人的不同处。他的许多同事智商都相当高,而巴菲特地位之所以比他们崇高,在于他有卓越的实践能力,能将他的投资策略付诸实行。

(二)认识“市场先生”

格雷厄姆说,形成投资者心理,是一个从资金上到心理上都为市场出现不可避免的上下波动做好准备的过程。你不仅仅从理智上知道市场下挫即将发生,而且从感情上镇定自若,从容应对,就像一个企业家面对不具吸引力的报价一样:不予理睬。格雷厄姆说:“一个真正的投资家极少被迫出售其股票。而且在其他任何时候他都有对目前市场报价置之不理的理由。”

为了进一步澄清他的观点,格雷厄姆创造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物,他称之为“市场先生”。着名的市场先串的故事,为我们了解股价为什么定期失去理智上了生动的一课。

假设你和市场先生是私有企业的合作伙伴。每天,市场先生都要毫无例外地向你报价。他或者报他愿意向你购买股权的价或者报向你出售股权的价。你们共同拥有的企业非常幸运,经济状况十分平稳。但市场先生的报价却一点儿也不平稳,因为市场先生的情绪不稳定。有时他情绪高昂,眼前一片光明,他此时会报出很高的价。另一些时候市场先生受到打击,眼前一片漆黑,困难重重,这时他报的价就极低。

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色,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场先生所说的话被人忽略了,他明天还会回来,同时提出他的新报价。格雷厄姆向他的学生提出警告,市场先生对我们有用的是他的u袋中的报价单,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看起来不大正常,你大可以忽视他,甚或利用他这个弱点。但是如果你完全受他左右,后果将不堪设想。

不要因别人的错误判断而落荒而逃,这就是格雷厄姆教会我们的一课。这一课巴菲特不仅学到了家而且反过来督促其他所有的人效法。,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沃伦·巴菲特在多次场合上与伯克谢尔’海舍威的股民们分享市场先生的故事。巴菲特经常提醒成功的投资家不仅需要良好的对企业的判断力,同时也需要保护他们自己不受市场先生情绪漩涡影响的能力,正如他经常用市场先生的故事提醒自己一样,在市场的愚蠢而前一定要防微杜渐。

(三)投资者如何能保护自己

早在60多年以前,格雷厄姆就开始记录存在于市场上的不理智行为,以及投资者如何能保护自己,免于犯错。然而,这么多年以来,投资的行为并无太大的改变。投资者仍然感情用事,恐惧与贪婪仍然贯穿市场,愚蠢错误仍占据今天的主流。

带有偏差的思维迹象比比皆是。我们看到思维偏差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家人以及其他亲密的同事身上--如果我们是诚实的,它甚至也发生在我们身上。如果这样紧紧抓住亲密的人不放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话,我们也可以从专业人士所做的调查中,找出现实状况。1997年,一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泰伦斯·奥登(Terrance Odean),发表了他的一项研究,项目为“为什么投资者交易过度?”在这项研究中,他总结了他对1万名匿名投资者进行观察的结果。

在7年多的时间里(1987~1993),奥登跟踪了随意抽选的1万家主要证券代理公司账户的97483笔交易。首先,他发现这些账户的平均年换手率达到78%。这意味着投资者将他证券投资的近80%卖掉又重新购入。其次,他将这些证券的业绩以4个月、1年和2年的期限与市场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得出两项惊人发现:(1)投资者购买的股票业绩总是紧随市场之后;(2)投资者卖出的股票实际上是击败市场业绩的股票。奥登计算了一下,以一年为期限,那些卖出的股票比买入的股票的业绩在交纳代理佣金之前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

究竟是什么激励我们参于如此低效的交易呢?由于我们无法询问这1万人中的每一位投资者他们是怎么想的,故原因不得而知。他们可能会有1万种不同的理由。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推断一件事:当某事与金钱和投资相关时,人们经常会判断失误。

为什么投资者会选择这条起伏不定的道路呢?答案可以在对心理判断失误理论的深入分析中找到。

查理·蒙格认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脑子在分析问题时善走捷径。我们轻易地跳到结论上去,被人操纵。查理说:“从我个人来讲我就容易受误导,所以我现在使用双重分析法。首先,从理智的角度考虑,哪些是真正控制股权的因素?其次,哪些是潜意识里自动产生出的潜在影响?这些影响总体来说是有用的,但经常误导我们。”他利用这双重分析来投资决策:首先考虑理智预期和概率;然后仔细评估心理因素的影响。

(四)知识与直觉的运用

1.了解自己所知有限

没有人强迫你投资。所谓明牌,通常只是某个人的直觉。然而巴菲特或林区(Peter Lynch)选样伟大的长期投资家买卖什么股票,却值得我们阅读参考。假如你复制他们的作法,也许能投资成功,尽管资讯的时间落差使你永远无法确知他们何时进出。可是,这样等于没学到东西(而且一点乐趣也没有)。你最好拟定自己的投产策略。理性的投资是从运用自己的知识开始,不是抄袭股票经纪人或巴菲特。不过在你确定自己知道些什么之前,应该认清哪些东西你不知道。

费雪喜欢投资半导体和化学产业,巴菲特则否。巴菲特甚至没有半张制药股;要知道哪家公司卖什么药不难,可是要了解长期竞争优势何在并不容易,除非你是专家。或许你是专家,但不要忘记,有些产业变化快速到令人难以预测。微软(Microsoft)独霸个人电脑作业系统和应用软体市场而大发利市,可是二十年前个人电脑尚未出现。微软未来二十年还会不会赚钱?说真的,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认为微软未来二十年能维持目前或缔造更高获利率而下注的,是投机,而不是投资。相对地,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迪士尼或吉利会继续生存,甚至在各自产业中永久称霸。

2.跟着感觉走

巴菲特许多投资构想来自他生平熟知的企业。他因为身为消费者而喜欢可口可乐,因为当过送报生而了解《华盛顿邮报》。不用别人在一旁说明,他就知道这两项产品的好。几十年后他再研究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发现它们也是很好的公司。接着他就等待股票涨跌到适当的位置。

熟悉统计数字、了解产品、市场状况、竞争情形,然后退一步,诚实回答以下问题。你觉得自己多了解这个行业?你知道大家为什么买这种产品?市场情况如何’也就是说,各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如何?一年内会有什么新产品或改款出现?五年内呢?你会如何改善业绩或毛利"你应该有信心回答这些问题。也应该相信你投资的公司的管理阶层也跟你一样深谋远虑。

二、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行为的解释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调研研究,它通过使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市场的低效行为。学术界观察到:人们在与自己的金融事宜打交道时,经常犯愚蠢的错误或做出不符合逻辑的推论。于是学术界开始深入挖掘心理概念用以解释人们思维中的不合理性。这个领域,如前所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但是我们了解到的内容却相当令人振奋,而且它对聪明的投资者是非常有用的。

(一)过度自信

许多心理研究表明,人们发生判断失误是因为总体来说人们过于自信。如果选一群人做样本,问他们有多少人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是高于平均水平的,有一大半以上的人会说他们是极佳的驾驶员--这就留下一个问题,谁是差劲的驾驶员?另一个例子出现在医疗行业。当问及医生时,他们说他们对肺炎的诊断成功率达到90%,而事实上他们只有50%的准确性。

就信心本身来讲,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自信则是另一回事。当我们处理金融事宜时,它就尤其有害,信心过度的投资者不仅自己做出愚蠢的决策而且对整体市场会产生强火的影响。

投资者一般都表现出高度的自信,这是一种规律。他们想像自己比别人聪明而且能选择获利的股票,或者至少他们会选择聪明的券商为他们打败市场。他们趋向于高估券商的知识和技巧。他们所依赖的信息也是能证实他们正确的信息,而对反向意见置之不理。更糟的是,他们头脑中加2的信息都是随手可得的信息,他们不会去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信息。

投资者信心过度的表现在于,按照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本该买股并持股。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却经历了交易量的大幅度上升。投资者和券商都认为他们掌握着更好的信息,他们比别人更聪明,所以能获胜。

信心过度不仅有利于解释交易量过大的问题,而且也解释了在过去几年里市场所经历的巨大波动。卡内曼相信信心过度极有可能促发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忠告的“股市疯长”。尽管分析家对高估股市早有忠告,但投资者还是一窝蜂地挤回股市。

(二)反应过度倾向

萨雷指出,最近的几项研究表明,人们是如何将重点放在几个偶然事件上,并认为自己已把握了趋势的。投资者尤其趋向于将注意力放在最近时期所得的信息上,并由此做出推论;如去年的收益报告在他们心中就成为未来收益的信号。然后他们相信自己已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趋势,并从这种人为的推理中很快做出决策。

信心过度在此当然发挥了作用。人们相信他们对信息的理解比别人更清楚,对信息的判断比别人更准确。但还不仅如此。信心过度经常被反应过度所加剧。行为学家了解到,人趋向于对坏消息反应过度而对好消息反应迟缓。心理学家将此称为反应过度倾向。所以,如果短期收益报告不好,一般投资者的反应是过激的不加思考的反应,这对股价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