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传言有时也是一种预防性的警告,当一个人被各种传言缠身时,定会有所警觉,从而调整自己做人做事的风格,以减少别人对其的议论。更何况工作中确实有些情况是不便直截了当地去责备当事人的,否则难免会惹得“逆反效应”和不愉快,这样适当地利用一下“传言”也是未尝不可的。
但无论如何,任何人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心中都会极为愤慨,有些人甚至会径直去找“好事者”大吵一架而后快。但这样处理的结果通常闹得沸沸扬扬、两败俱伤。可见,当流言缠身时,如何去面对它,并不是一门小学问。
面对流言蜚语,非但不宜暴怒,反而应开心才是。有流言至少证明你还很有重量,很有制造谣言的价值,被“抬举”成议论的中心还能颇有嚼头。试想,一个早已退休在家,长年卧病在床,与世无争的老女工,又怎么会成为流言的主人公呢?况且,已知的谣言也总比那些未知的谣言好对付,
化解流言蜚语,说难也难,可说易又很容易。做人若行得正,又何惧影子歪?只要操守无可争议,没有伦理上的失足、腐败、颓废,没有私生活的出轨,被造谣的机会必然会大大减少。做事若谨慎认真、处处紧扣规矩方圆,没有任何闪失和漏洞,又何惧谣言?
在人事错综复杂的办公室,要想完全脱身,置身于一切流言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应该明白:虽然别人的嘴巴长在别人的脸上,我们管不了,但自己的耳朵却长在自己身上,我们完全可以少听。
学会说话:掌握主动权,用语言打动人心
这所谓会说话的人绝不是指那种擅长讨价还价的人,或者是总能在争论中胡搅蛮缠,无理也强辩三分的人,而是指能够因时、因地、因人而动,善于用语言打动人心,从而能在整个说话中掌握主动权,最终能使自己的意思较顺利地得到实现的人。
办公室里的交流、沟通离不开语言媒介,这种语言大体来看可归于以下三类。
1.和势语言
中国人自古便强调“人和”。无论你在办公室中处于怎样的位置,都应该与你的同事团结一致。“内讧”只能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损失。这样,善于说一些和势语言就显得重要。
如果有一天,一位平时与你关系并不很密切的同事对你说:“我最近日子不好过,妻子下岗了,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小孩”,并提出请你帮忙,当你帮不了这个忙时,千万不可立即生硬地推托或拒绝。你应充满同精地倾听对方的想法,然后和对方一起共同分析问题,让他知道,你的确明白了他的处境,然后再明白地做出适当的解释,让他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接下来,就该直截了当地说“不”字了,绝不要含糊其词或拐弯抹角。这一点对于你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关系极为重要。因为让同事去揣度猜测你心中的真实用意,对他来说是件倍感不快的事情。最后,也许你该这样说:“老王,我真的为你妻子的遭遇感到难过,可是你也应该换个角度想,这样不是正好可以让她趁这个机会开始干一份全新的事业,你也可以趁此机会帮助她发现她自己真正的特长,人有时候只有被逼无奈才能成大器。你不如今天晚上就坐下来与你妻子好好聊聊,看她下一步想干点什么?不知我能否帮上忙。”
这样,通过一番巧妙的言谈,不仅使同事心头一松,豁然开朗,冲淡了被你拒绝的尴尬和不快,同时也为自己以最好的方式解了围,从此这位同事不仅不会怪怨你,相反还会更信任、赞美你。
2.攻势语言
日常工作中,虽然同事们总的愿望和动机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工作搞得尽善尽美,但总会有不同的观点。观点的差异极有可能引起不愉快的争执。而要将争执转变成愉快、平和的积极争辩,显然离不开巧妙的攻势语言。
万一你不得不与同事进行言辞交锋,那么注意运用这样一些攻势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是极为必要的: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情攻势在同事间的交流中是决定性的。居高临下的不屑眼神,尖刻申斥的口气,嘲讽甚至侮辱的词句,貌似汹汹,却会显得自己毫无修养。这样即便你有理,也不会让人心悦诚服。相反还会引起其他同事的反感。
(2)抑扬有节,不急于求成。对方滔滔不绝或多有冲撞冒犯之时,尽管任其发泄,自己在旁心平气和,处之泰然,尽量以柔和礼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创造与保持友善信任的说话氛围都会易于交流思想,对事物的看法就易于达成一致,行为也容易协调。比如通过先抑后扬,先肯定优点,再谈出现的问题的说话顺序,就有助于减少对方同事的抵触与反感。使其感受到你的善意,气氛和谐,就易于冷静地接受你的建议了。
3.守势语言
在办公室里免不了遭到一些同事的挑剔与非议。而当你听到同事的那些令你委屈不已、愤愤不平,甚至还怒从心来的言论时,回敬之最明智的办法就是用好守势语言。因为在这个时候谁是谁非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要有耐心,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伤了与同事的和气。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共事,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旦撕破脸皮,以后要再行交谈、沟通,虽非不可能,但也要颇费周折,好事多磨了!
记住,在办公室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舌头一定要多绕几个弯,切忌妄自尊大,出口伤人。
洗耳恭听:成为善于倾听的高手
有句老话训导人们:人长着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就是为了少说多听。与同事成功沟通,善于倾听是极其重要的。认真倾听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增加信息和经验,成为消息灵通人士;减少同事间误会,避免无意义的冲突;增加实现个人愿望的机会;加深与他人的关系,使他们也愿意听你说话。
现在请你不妨回想一下,当别的同事同你谈话的时候,你可曾脸上显出一副烦躁、冷漠的样子?是不是闷闷不乐,双眼呆滞不时插嘴?是不是表现出一种消积否定的态度——因为不赞同他的说法,所以就显出一副失望、消沉、攻击的表情?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轮到你说话时,无论你的发言是否真正出色,仍然难以在同事们中树立善于谈吐的印象。
在某公司的年度工作总结会上,某领导奇怪地发现所有到前台做总结报告的人都会以惊异的眼神看两眼坐在最前排的小张,所以当轮到他上去做总结时,他也特别留心看了看小张。小张目光向左上方斜视,一动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会后,这位领导实在忍不住问小张:“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对我们这个会和个别领导有什么意见,有意见大可不必不理睬大家,提出来不就完了吗?”
可怜的小张很吃惊。“我绝不是这样!”他争辩说,“我一直在专注地听啊,没有看你们,是因为我怕死死盯着你们会使你们紧张、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讲话。我一直在心里思考:这个说法准确吗?那个数据是不是太夸张了?总之,我确实是在听呢!”
也许小张确实如此。但那不是聚精会神,他也显然不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如果你根本不看讲话的人,那么对于他来说,你无异于正戴着耳塞或用手捂着耳朵。小张后来或许得到了那位领导的谅解,然而其他同事会了解他这番“良苦用心”吗?不明其中原委的同事们又会怎样想呢?所以说,善于倾听很重要。
怎样才能成为善于倾听的人呢?
1.倾听时用语言积极回应
听人说话时切不可一味沉默,必要的语言反馈,如不时地说“是的”、“明白了”、“继续说吧”、“对”等等能够表明你一直在积极地听;在对方谈到关键的问题或语句时,自己有必要再简明扼要地再重复一下或解释一下,如:“你是说……”“你的意思是”等等,这样可以表明你不仅认真的听,而且积极地理解对方。
尽量避免使用否定别人的回答或评论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我可不这样想”、“我认为不该这样”等等。
2.倾听时形体积极配合
首先,倾听时要采取轻松灵活的姿态。不必太紧张或太“规矩”,但也不能摆出一副悠哉悠哉的样子。没精打采的态度表明你漠不关心;脸部紧绷说明你心里紧张或不舒服;而抱着双臂翘起二郎腿半躺在椅子里,脸上又露出颇有自信的表情则表示傲慢了。我们必须做出乐意倾听而且有兴趣与对方交谈的姿态。
其次,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要学会充分利用身体反应。利用身体的活动手势来表示对对方的理解。比如:用摇头表示你不相信;用手势来表明物体的大小比例。然而,在私人谈话场合大踏步或挥舞手臂等夸张的动作,就不合适了。
一位哲人说:“善于倾听的人,别人欢迎,自己长智。善于倾听的人,往往善于沉默。积极倾听能增加信息知识,减少误会和冲突,加深同别人的关系。
成功人士往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松下幸之助经营的诀窍之一,就是“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沉默也是正确判断的基础。正如巴巴拉所说,态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觉——都或多或少地投入到听的活动中去,从而集思广益。
认真听别人说话、适时的沉默需要敏锐的感觉,需要集中很多精力,但这并不是难于掌握的。只要你在日常的工作中,在与同事的交流沟通中善于体味琢磨,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倾听者。
克服内耗:不要让自己的消极看法影响沟通
同事之间的沟通就是通过减少磨擦、克服内耗、解决矛盾,求得个体与群体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据调查,在办公室里,大约要将6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表明,能否较好地掌握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往往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沟通要讲究刚柔相济。按传统的分类方法,沟通的手段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刚性沟通,即通过公司的规定、行政的手段和公事公办的态度强制性地解决问题,这类沟通在特定情况下非用不可,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二是柔性沟通,即通过合作、妥协、商量、暗示等方式平缓、委婉地转移话题,这类沟通在工作中被普遍采用。在沟通中讲究刚柔相济,就是该刚则刚,宜柔则柔,该刚柔并举时则双管齐下,就是我们所讲的弹性沟通。
在办公室里关系处理得好,同事之间和谐、融洽,自己工作起来也如鱼得水,自然精神愉快,乐趣盎然。关系处理不好,同事之间别别扭扭,上下左右疙疙瘩瘩,自己苦恼不堪,工作也显得没有光彩。
不管办公室人际关系如何复杂,人际交往状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如鱼得水”类,各方面都比较融洽;一种是“过得去”类,马马虎虎,平平和和,说长道短的不多,亲密的接触也不多;一种是“关系紧张”类,这类人数不会很多,但不会比“如鱼得水”类的人数少,大多数人属于中间状态。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组参加者给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诉第二组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后一组的参加者与那位女士交谈的很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前一组的参加者时间长。而前一组参加者与女士的交谈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你事先的想象或看法决定了你的交往方式,包括你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都会受到预先现象的影响。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言行举止受无意识的态度、观念的影响和支配,这些未经意识过滤的态度、观念会通过微妙的途径传达到对方身上,从而成为未经验证的“事实”。试想,假如这些态度和观念是消极的、敌意的,会产生什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