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克发展的初期,就开始了装甲输送车的研制。1917年9月,英国人以当时的过顶履带式菱形坦克为基础设计了世界上第一辆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称为Ⅸ型装甲输送车。车上除了4名乘员外,可载员50人或运送10吨物资,满载后的总质量为37吨,1918年共制成了35辆。25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种装甲输送车未能得到继续发展。
30年代,英国人在“卡登-洛伊德”轻型坦克的基础上,制成了“布伦”机枪运载车,并开始装备英军步兵部队。这种车名为“机枪运载车”,并不是“装机枪的运载车”,而是装有机枪的装甲输送车。这种车每辆只能运送3~4名步兵,运载人员少,步兵下车后只能完成扼守阵地一类的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不允许德国拥有坦克,所以,德国军方对发展装甲车很积极。到30年代中期,制成了半履带式装甲车,后来发展为著名的Sd.kfz.251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在二战中广泛用于战场。
20年代至30年代,装甲输送车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然而,装甲输送车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并用于实践,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事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场范围广阔,要求步兵能在敌人火力下实施快速的机动,因而装甲输送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几乎各个军事大国都有了相当数量的装甲输送车。
在德国,半履带式的Sd.kfz.251装甲输送车“几乎参加了二战中德军的每一次军事行动”。
而美国的M2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更以生产数量多而闻名于世。这种车于1941年起装备美军,英国、法国、前苏联和荷兰等国也使用过这种车辆。其总生产量达41170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装甲输送车。M3装甲输送车的战斗总质量约9吨,乘员3人,载员10人,装1挺12.7毫米机枪或7.62毫米机枪,发动机功率为108千瓦,装甲厚度为7~13毫米。这种车的另一个特点是变型车多,共有50多种。大战后,美军已不再装备半履带式车辆。但在以色列军队中,直至第4次中东战争期间,仍然使用过这种车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也有一部分装甲输送车,包括根据协议由美国提供的M3装甲输送车以及前苏联自己制造的由BA-10装甲车改型而成的装甲输送车等,在战场上动用的规模不大。2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和加拿大采取了一种应急的办法,将坦克和自行火炮去掉炮塔和火炮,改装成装甲输送车,取名为“袋鼠”。根据原型车的不同,而有“谢尔曼·袋鼠”、“丘吉尔·袋鼠”、“牧师·袋鼠”之分。加拿大军队和英国军队还各组建了一个“袋鼠”特种装甲输送车团,并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作战。这种用坦克来改装成装甲输送车的做法,一方面说明装甲输送车在当时确实很急需,另一方面,也实在有点“大材小用”,只能说是一种临时凑合的、不得已的办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机械化战争和原子条件下作战的需要,装甲输送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以美国军方最为重视,表现为研制的型号多、生产的数量大。美国在战后研制的第一种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为“袋鼠”式,后来定名为M39装甲输送车。它由M18坦克歼击车去掉炮塔和火炮改装而成。“袋鼠”装甲输送车及其变型车共生产了640辆。由于它的顶部是敞开的,不利于防空,也不利于在原子条件下作战,因而很快被淘汰。
紧接着美国又研制成功M44、M75、M59等几种有全装甲防护的装甲输送车。但是,真正大量装备美军的是M113装甲输送车。它于1960年起装备美军,至今共生产了超过7.5万辆,成为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装甲输送车,也是装备国家最多的装甲输送车。它还是变型车最多的装甲车辆,各种变型车多达30多种。M113装甲输送车基型车的战斗总质量为10.3吨,乘员2人,载员11人,车体为铝合金全焊接结构,车体顶部有1挺12.7毫米机枪。M113的车体上没有射击孔,载员面对面而坐,因而没有乘车作战的能力,是一种典型的“战场出租车”。不过,由于它的机动性与可靠性较好,因而一直服役至今。该车的改进型有A1、A2、A3型几种。M113A3附加装甲和凯夫拉内衬层,可显著提高其生存力。27-28
战后,英国、法国和前苏联等都研制成功一批装甲输送车,有轮式的,也有履带式的。其中,前苏联于1951年研制成功BTP-152(6×6)轮式装甲输送车,1960年后被BTP-60装甲输送车所取代。这样,战后各军事大国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装备了大量的装甲输送车,使得步坦协同作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步兵战车可以定义为“供步兵机动和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它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也可独立进行战斗任务。步兵战车里的步兵既可以乘车战斗,也可以下车战斗,非常灵活。步兵下车战斗时,留在车上的乘员还可以利用车上的武器来支援作战。
步兵战车是由装甲输送车发展而来的。一般来说,装甲输送车以战场上输送步兵为主,而步兵战车除了供步兵机动外,还具有乘车作战的能力。但是,有的装甲输送车上也开有射击孔,搭载步兵也可以利用车上的机枪和步枪向外射击。所以,二者的界限并不严格。不过,装甲输送车的武器多为机枪一类,而步兵战车上的主要武器是车载机关炮,多数还配有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具有同敌坦克作战的能力。所以,步兵战车的火力要比装甲输送车强得多,装甲也稍厚些,采购的价格自然也要高出许多。29
步兵战车的发展是60年代以后的事。1966年,苏军开始装备BMⅡ步兵战车,这是世界上最早装备部队的履带式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
20十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主战坦克的兴起以及核武器和各种反坦克武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反坦克导弹和武装直升机的出现,在地面战斗中迫切需要解决步兵协同主战坦克机动作战的问题。以输送步兵为主的装甲人员输送车由于火力弱,防护性能差,加之车体一般没有射孔,难以使步兵适时而有效地支援坦克战斗。因此,俄罗斯和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积极研制一种机动性至少与主战坦克相当、火力和防护性能较之装甲人员输送车大为增强的新型装甲战斗车辆,即步兵战车。
一、发展情况
步兵战车的出现使步兵既能乘车作战,又能下车战斗,且下车战斗时乘员可使用车载的各种武器进行火力支援,从而大大增强了步兵的作战能力。33-34
1967年11月7日,在前苏联红场阅兵式上首次出现BMH-2、法国的AMX-10P、英国的“武士”、美国的M2、瑞士的“旋风”改进型、南斯拉夫的M980等履带式步兵战车,轮式步兵战车主要有美国的LAV-25、南非的“獾式”和西班牙的BMR-600等。尽管轮式步兵战车目前装备的数量不多,但是它与履带式步兵战车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诸如经济性好、能长时间在公路上行军而对路面损坏小、噪声小、震动小且平稳性好、使用维修方便以及能充分利用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便于军民结合与零部件通用等,已日益受到关注。35
中国根据陆军机械化的需要,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制步兵战车。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已批量生产,并有产品出口。此外,还利用YW531H装甲人员输送车的底盘和WZ501的底盘分别与英国维克斯(Veckers)公司和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FMC)合作,研制了NVHl步兵战车和NFV-1步兵战车。
由于坦克装甲车辆、武装直升机以及其他地面武器性能的不断提高,当今步兵战车也相应得以继续发展。一是对原有车辆进行改进,例如德国“黄鼠狼”A2步兵战车、“黄鼠狼”A3步兵战车,美国的M2A1步兵战车和M22步兵战车等;二是在改进的基础上研制新一代车辆,例如德国的“黄鼠狼”A2步兵战车等。
为了提高陆军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辆标隹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便于缩短研制和生产周期、降低各种费用、简化后勤供应,以及有利于使用维修以及加速武器装备齐装配套的进程,各国都在利用步兵战车的底盘发展各种变型车。步兵战车的变型车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侦察车、自行迫击炮、自行高炮、自行多管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导弹发射车以及其他各种工程、技术和后勤保障车辆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车族。36-37
二、装备状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制的步兵战车绝大多数已正式装备到战斗部队中。当今世界上装备步兵战车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0多个。装备数量最多的是俄罗斯,其次是美国及西欧主要国家。
俄罗斯装备BMⅡ-1步兵战车和BMⅡ-2步兵战车以及伞兵战车除在本国列装外,还向东欧、西亚、非洲以及印度和古巴等20多个国家出口,并特许少数国家生产。
美国从1983年财政年度起开始装备M2步兵战车、M3装甲侦察车。
LAV-25轮式步兵战车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制式装备。
法国的AMX-10P步兵战车于1973年首次交付军队使用,目前除大部分装备本国外,还向印尼、希腊以及中东一些国家出口。
三、性能特点
步兵战车的乘员一般为车长、驾驶员和炮手3人,载员为1个班,共6~8人。其战斗全重,轻型的为13~15吨,重型的为22~30吨。
车内布置大都是驾驶舱和动力舱在前,战斗舱居中,载员舱在后。车体采用均质钢装甲或铝装甲焊接而成,有射孔,便于乘载的步兵从车内射击,以利于乘车战斗。车后有跳板式或侧开式大门,步兵上、下车既迅速又隐蔽。炮塔有单人和双人两种。采用单人炮塔的有中国的86式步兵战车和俄罗斯的BMⅡ-1步兵战车等,由于车长位于车体前部,因而观察受到影响。采用双人炮塔的有德国的“黄鼠狼”步兵战车、美国的M2步兵战车和俄罗斯的BMⅡ-2步兵战车等,由于车长的位置在炮塔内,故观察条件较好,并能超越炮手操纵武器射击。此外,步兵战车也可根据需要选配不同武器的炮塔。
车载武器由火炮、反坦克导弹和并列武器等组成,和步兵携带的各种轻便武器一起构成一个既能对付地面目标,又能对付低空目标,既能对付软目标,又能对付硬目标的远程、中程、近程相结合的火力配系。
火炮为主要的车载武器,多系20~30毫米的机关炮。20世纪70年代装备的以口径20毫米的居多,如德国的“黄鼠狼”步兵战车、法国的AMX-10P步兵战车、南斯拉夫的M980步兵战车和南非的“獾式”20步兵战车等。为了进一步增强步兵战车的火力,20世纪80年代装备的火炮一般为25~30毫米口径,采用25毫米的有美国的M2步兵战车、LAV-25步兵战车,瑞士的“旋风”改进型步兵战车。中国与英国合作研制的NVH1步兵战车和与美国合作研制的NFV-1步兵战车也是采用25毫米机关炮。上述机关炮均能高射、平射两用,俯角范围为-15°~-5°,仰角范围为+45°~+75°,用以对付轻型装甲车辆、武装直升机和步兵反坦克武器,有效射程为2000米左右。配用的弹种有榴弹和穿甲弹,一般采用单向或双向单路供弹,采用双向单路供弹的目的在于根据目标威胁的程度不同,能迅速更换弹种。除机关炮外,也有少数步兵战车采用低压滑膛炮,口径为73毫米,这种火炮较轻,但射程较近,仰角亦小,难以对付低空目标。39
步兵战车配用的反坦克导弹多系红外半自动制导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诸如美国M2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德国“黄鼠狼”改装的“米兰”反坦克导弹,主要用于对付4000米以内的主战坦克,破甲厚度约为600毫米,有的改进型导弹可达到800毫米甚至更多一些。也有一些步兵战车没有配备反坦克导弹,如英国的“武士”步兵战车和南非的“獾式”步兵战车等。有些国家的步兵战车部分车辆取消了发射架以降低成本,但如果需要,仍可临时安装,例如俄罗斯的BMⅡ-1步兵战车。40
该步兵战车武器一般为1挺7.62毫米机枪,用以杀伤1000米以内的软目标。
为使步兵战车具有夜战能力,一般都配有昼夜合一的瞄准镜,夜视部分多数采用微光夜视仪,少数为主动红外或热成
像仪。
动力装置大都采用水冷柴油机,功率为200~400千瓦,使车辆单位功率达14~26千瓦/吨。传动装置以液力机械传动居多,也有采用机械传动的,配备液压机械传动的只有美国的M2步兵战车。悬挂装置多系扭杆式。公路最大速度,履带式步兵战车为65~82千米/小时,轮式步兵战车为85~1054米/小时。步兵战车多数具有浮渡能力,借助履带划水或喷水推进器在水中行驶。为增加浮力,有的还可采用围帐或气囊等浮渡装置,水上最大速度一般为6~8千米/小时。
防护性能要求车体正面和炮塔前部能防20~25毫米机关炮炮弹,车体和炮塔两侧能防枪弹和炮弹破片,而装甲人员输送车的车体正面一般只能防枪弹和炮弹破片。20世纪80年代改进的和新研制的步兵战车有的披挂附加装甲或采用间隙复合装甲以增强抗弹能力。除装甲防护外,车上还有烟幕施放装置和“三防”装置,有的还有自动灭火装置,这些装置对提高车辆的防护性能均起到积极作用。
四、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步兵战车逐渐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采用装甲车族的基型底盘
为了进一步提高陆军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辆标准化的程度,20世纪90年代的步兵战车一般利用装甲车族的基型底盘,而不像20世纪60~80年代那样单独研制,例如德国“美洲狮”装甲车族和瑞典CV90装甲车族中均有步兵战车。这样,有利于减少坦克装甲车辆基型底盘的数量。41
2.火力进一步增强
火力增强主要是主炮的口径继续增大,从20世纪80年代的25~30毫米增大到90年代的35~50毫米。例如德国的“黄鼠狼”2型步兵战车,火炮口径有35毫米和50毫米两种,视需要两种炮管可以互换。美国步兵战车第四阶段发展计划提出,未来火炮口径有可能为45毫米。瑞典CV90装甲车族中步兵战车的主炮口径为40毫米,配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将用钨合金弹芯,初速达1600米/秒,垂直穿甲厚度为110毫米。日本的88式机械化步兵战车主炮口径为35毫米。
3.配备简易火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