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步兵之翅——装甲车
27759100000003

第3章 装甲家族(1)

自行火炮与坦克歼击车

谈到“坦克猎手”——坦克歼击车,首先要介绍一下自行火炮,因为在装甲战车大家族中,和坦克最接近的,便是自行火炮,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是如此。这种情况直到步兵战车大量装备部队时才有所改变。

一、自行火炮和坦克的主要区别

常常有很多人将自行火炮和坦克混为一谈这是因为有些自行火炮就是采用了坦克的底盘,再加上自行火炮往往是大口径火炮,和坦克一样威风凛凛,外观上十分相像,以至外行人常常把自行火炮叫做“坦克”。其实,自行火炮和坦克在战术运用、结构特点、外部特征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自行火炮和坦克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呢?13

首先,从二者所担负的作战任务看,自行火炮用于二线进行火力支援、地域压制和反坦克作战等,通常是伴随坦克作战;而坦克则是突击兵器,用于一线。

第二,从结构特征上看,现代自行火炮多采用动力—传动装置前置的布置方案,主动轮在前,炮塔的体积较大;而二战期间的自行火炮则多数是动力—传动装置后置的布置方案,一般没有炮塔,只有简单的防盾和前装甲,有的甚至顶部是敞开的,从外观上一看就和坦克有很大区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自行火炮的火炮口径和坦克的火炮口径相差不大,而现代自行榴弹炮的口径往往较大,多数为155毫米。

第三,自行火炮的装甲较薄,防护性能比坦克要差得多。再加上自行火炮一般用于远距离停止间射击,因而它的火控系统比坦克要简单一些。

第四,从机动性上看,自行火炮的最大速度和加速性一般比坦克要差一些,其通行能力也不如坦克。

第五,由于以上原因,自行火炮的采购价格一般比坦克要低。在战争期间,当坦克被大量毁伤而急需补充时,尽快补充一些自行火炮以对付敌方的坦克,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二、自行火炮的兴起

自行火炮的历史和坦克一样悠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出现在战场上不久,便出现了自行火炮。不过,那时候的自行火炮数量上很有限,和坦克也没有什么严格区分,通常叫做突击炮或突击坦克等。

自行火炮的真正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称雄于战场,使得反坦克作战成为一个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大战期间,坦克被大量毁伤,急需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各交战国都迅速制造一批结构较简单、但火力很强的自行反坦克炮,以应

急需。

有的国家,如前苏联,干脆把自行火炮和坦克放在一起来统计,以致人们常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生产了10.4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当然坦克居多数,但自行火炮也占有相当的数量。

按照定义,自行火炮为“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靠自身动力机动的火炮”。自行火炮是相对于牵引式火炮而言的。由于火炮种类的不同,自行火炮可分为自行榴弹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迫击炮、自行高炮、自行火箭炮等。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历史时期,自行火炮的主流各不相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自行反坦克炮为主,以致于当时的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炮几乎可以划等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类自行火炮竞相亮相,争奇斗艳,但逐步过渡到以自行榴弹炮为主。14-15

三、坦克猎手——坦克歼击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行反坦克炮有多种名称,有人称它为“歼击坦克”或“驱逐坦克”,有人称它为“坦克歼击车”。其实,这仅是翻译的名称不同而已。

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典型的坦克歼击车,以便对这种装甲战车有一个具体了解。16-1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成功的坦克歼击车型号最多的国家是德国,包括T1自行反坦克炮,“象”式、“猎虎”、“猎豹”、“追猎者”坦克歼击车等。它表明德国人对反坦克作战是相当重视的。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猎虎”、“猎豹”坦克歼击车。

“猎虎”坦克歼击车是1943~1945年间生产的。在二战期间,德国人善于利用现成的重型坦克改装成自行火炮,并且使自行火炮的火炮口径超过原基型坦克的火炮口径。“虎”2式重型坦克问世后,德国人就立即把它改装成自行火炮,这就是“猎虎”坦克歼击车的来历,火炮的口径也由“虎”2型的88毫米一下子增加到128毫米。这使得“猎虎”坦克歼击车成为当时德军威力最强大的自行火炮。“猎虎”坦克歼击车的前装甲厚度达到了250毫米,成为二战期间装甲车辆最厚的装甲,即使是后来德国人研制的超重型坦克——“鼠”式坦克,前甲板也只有205毫米。这样一来,使“猎虎”的战斗总质量达到了71.7吨。

它的乘员人数为6人,动力装置为一台514.85千瓦的水冷汽油机,车辆的最大速度为38千米/小时,但越野速度只有17千米/小时。尽管“猎虎”坦克歼击车的火力十分强大,防护性能超群,但是,由于它的机动性太差,加上生产的数量有限(只有70辆),在二战的后期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比较起来,倒是“猎豹”坦克歼击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猎豹”坦克歼击车以“黑豹”坦克为底盘,战斗总质量45.4吨,乘员5人,装1门长身管88毫米火炮。值得一提的是,“猎豹”坦克歼击车上的火炮采用了两节炮管,这样便可以很方便地更换磨损较快的一节炮管。车内携带60发88毫米穿甲弹。火炮的方向射界较小,左右各11°,最大仰角为14°,车辆的转向比较灵活,可以弥补火炮射界的不足。动力装置和基型车“黑豹”坦克一样,为514.85千瓦的汽油机,但变速箱作了改进。“猎豹”坦克歼击车的机动性相当出色,正面的防护也不错。有的军事专家说:“‘猎豹’坦克歼击车大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最好的坦克歼击车,肯定是德国最好的坦克歼击车”。它的弱点是行动部分交替排列的负重轮结构复杂,常出毛病,侧面的装甲较弱。盟军的坦克常常绕到“猎豹”的侧面将它的负重轮打坏或将其击毁。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军方对自行反坦克炮的发展也相当重视,先后研制成功CY-76、CY-85、CY-100和NCY-122/152等不同口径的自行火炮。尽管它们以反坦克作战为主,但前苏联军方并不称它为坦克歼击车,也不称为自行反坦克炮,而一律称为自行火炮。

CY-76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达到了1.26万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歼击车中名列前茅。但它的火炮口径只有76毫米,对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德国“虎”式、“黑豹”式坦克显得威力不足。不过,CY-76自行火炮利用了原来的T-70轻型坦克的底盘,这就有了“废物利用”的意义。19

在CY-76之后,前苏联很快研制出好几种新型自行火炮,前苏联国防委员会于1943年1月4日发布命令:必须在25天之内设计并制造1门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来。在今天看来,研制1辆坦克动辄花费10年、10多年的时间,而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设计并制造出1门自行火炮来,即使是战时,也近乎是“天方夜谭”。然而,前苏联人创造了奇迹!由特罗扬诺夫领导的设计组和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城的工人及技术人员一起日夜奋战,协作攻关,边设计,边制造,终于在1943年2月7日制造出1门CY-152自行火炮。尽管比计划超出几天,也不过只有30多天的时间。这种自行火炮以KB重型坦克为底盘,后来生产的以NC-2重型坦克为底盘,则称为HCY-152自行火炮。这几种重型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达到了4400辆左右。作为重型自行火炮,这一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1个CY-152自行火炮团创造了击毁12辆“虎”式重型坦克和7辆“象”式重型坦克歼击车的记录,CY-152自行火炮因此获得了“猎手”的美称。

CY-85和CY-100自行火炮,都是以T-34坦克为底盘的。它们都在苏德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前苏联同一时期的自行火炮的火炮口径总是要超过坦克火炮的口径。当T-34坦克装76毫米坦克炮时,已经有了装85毫米火炮的CY-85自行火炮;而当T-34坦克装上了85毫米坦克炮时,则有了装100毫米火炮的CY-100自行火炮。CY-85和CY-100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在3000辆上下。

前苏联的坦克部队多采取混编的方式,其比例是两辆T-34坦克配1门CY-85或CY-100自行

火炮。21

在二战期间,美军的T-10坦克歼击车也很有名,总生产量达到了6000辆以上,但发挥的作用不如苏、德两国的自行火炮。

可以看出,二战期间的自行火炮大都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火炮口径大、威力强、无旋转炮塔、火炮的转动角度有限等特点,在战争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履带式登陆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军中活跃着专门用于登陆作战的履带式登陆车部队。这些履带式登陆车堪称为“陆地赛猛虎,水上似蛟龙”。它们在二战的登陆作战、岛屿作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履带式登陆车的出现

LVT履带式登陆车的出现,提高了登陆作战中从舰到岸这一重要阶段的推进速度,保证从舰到岸作战行动的连续性,避免上岸时不必要的伤亡,使两栖作战重新成为一种理想的作战形式。不过,只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相信“两栖作战是可行的”,军方的多数人士仍然对1915年英军在意大利加利波里登陆作战遭到惨败而心有余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盟军有了强大的海空军优势,加上LVT及M4DD坦克大规模应用于作战,才使得大规模登陆和强渡江河作战取得了巨大

成功。

二、履带式登陆车的应用

第一批LVT1履带式登陆车是1941年7月生产的,为发动机后置布置方案,刚性悬挂,无装甲防护。从外形上看,LVT1既像车,又像船,但更像一条船——圆滑的车首部。履带两侧用薄钢板覆盖,既增大了浮力,又减小了水的阻力。履带爬齿较高,有利于履带划水的有效性,提高水上航行的速度,但在陆地上行驶时,对路面的破坏作用较大。LVT1的战斗总质量为7.8吨,可运载25人,其动力装置为汽油机,最大功率为88.2千瓦,水上最大航速为10千米/小时,这对二战时期的履带划水式车辆来说,航速已相当高。该型登陆车共生产了1225辆。1941年1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正是以LVT1组建了第一个两栖运输车营。1942年8月,LVT1首次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卡纳尔岛执行后勤补给任务。2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的岛屿争夺战中,美军大量动用了LVT车辆,最初是用于运送军用物资。1943年11月,美军在太平洋吉尔伯特群岛登陆作战中,第一次将LVT1用于登陆突击作战,取得了部分成功。在冲绳岛登陆作战中,将LVT系列装甲车用于火力支援。在欧洲战场,1945年3月曾使用这种车辆强渡莱茵河。所有这些都证明了LVT系列车辆的存在价值。

半履带式装甲车

一种非轮、非履的装甲车辆,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红极一时。今天已经难觅它的踪影,只有在战车博物馆里才能见到,这就是昙花一现的半履带式装甲车。23

一、半履带式装甲车的出现

半履带式车辆几乎和坦克同时诞生,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应用。然而,好景不长。战后不久,半履带式车辆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只有以色列军队一直使用到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那么,半履带式装甲车为何兴起,又为何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呢?

半履带式车辆有两类:一类是后部两条履带、前部一条履带的三履带式车辆。在第一辆坦克出现之前,英国研制的越障碍拖拉机,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后部两条履带、前部为车轮的轮-履合式装甲车。

细分起来,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前部为实心轮,有点像后来的压路机;另一种就是轮胎-履带式,后来用于实战的半履带式装甲车,普遍的就是这一种。这样,半履带式车辆和轮胎-履带式车辆几乎可以划等号了。

二、半履带式装甲车的应用

半履带式装甲车从20年代开始发展,其初衷是解决卡车运送步兵时,卡车的越野能力差和无装甲防护的问题。最早的轮-履合式装甲车,恐怕要数法国的“希特罗恩·凯戈莱斯”M23装甲车了。这种车于1923年制成,战斗总质量为2.2吨,乘员3人,装1门37毫米加农炮或1挺机枪,最大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装甲厚度6毫米。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和德国先后研制出一批轮-履合式装甲车,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成为半履带式装甲车发展的辉煌时期。

轮履合一的半履带式装甲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前部看像汽车,后部看像拖拉机或装甲车”,起推进作用和主要承重作用的是后部的履带。美国的半履带式车辆,履带部分长度约占二分之一,而德国的半履带式车辆,履带部分约占四分之三。前部的轮胎起部分承重作用和转向作用。有的车型当转向角度大(转向半径小)时,履带部分也要参与转向。

美国的M2/M3半履带式装甲车的总体布置是发动机在前,3名乘员居中,载员室在后,车体为半敞开式,采用表面淬火轧制钢板,螺钉联接。传动装置包括4速变速箱、2速传动箱、万向轴、全浮式半轴和汽车型前后桥等。车辆转向一般用方向盘操纵。前轮采用多层加强型外胎,内部还装有防弹填料。两条履带为防滑挂胶履带,每侧有一个主动轮、一个带张紧轮的诱导轮和4个小直径负重轮。悬挂装置为平衡式螺旋弹簧悬挂,主动轮的动力直接由半轴传递。24

半履带式装甲车一般为10吨左右,属于轻型装甲车辆一类。半履带式装甲车的越野能力比卡车要强得多,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轮式和履带式车辆的优点,这也是它能红极一时的原因。但是,这种不伦不类的车辆,也把轮式和履带式车辆的缺点“综合”进来了,它的越野行驶能力比不上履带式车辆,公路行驶能力和可靠性方面,又赶不上轮式车辆。这种先天的不足,使它最终难逃进入“战车博物馆”的命运。

在西方,有人称装甲输送车为“战场出租车”。尽管这一说法不够准确,但还是十分形象。装甲输送车可以定义为“设有乘载室的轻型装甲车辆。它具有高度的机动性、一定的装甲防护力和火力,主要用于在战场上运送步兵,也可输送物资器材”。按照这一定义,装甲输送车以战场上的机动为主,但也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和战斗力。那么,装甲输送车又是怎样产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