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盛宴
27758000000009

第9章 孟子阳刚精神(5)

注意,我说的是“大丈夫者识时者也”,不是说“识时务者也”。“时务”一词最让人恶心!大丈夫处世自圣而自美,偶一出手不是为了搭上哪趟车,坐上哪条船,而是走自己的路。识时务者必非俊杰,而是无勇者。汉奸最识时务。所谓识时务的人早晚有难,识不完的时务会害死你。“识时”是不变中有调整,“识时务’,是变来变去,最终变成个四不象。大丈夫要不识时务,切记切记。

越大越自然

越是大丈夫,做人做事越自然。

大丈夫做事一面顺其自然,一面又看到所谓自然也不过如此,你看,一年四季变化多端,变来变去还是年复一年。因此,大丈夫在春赏花、夏赏雷、秋赏叶、冬赏雪的同时,最欣赏的还是自身。

写到此处,我抬头望了望窗外,又见衰柳,又见夕阳,又是残年将尽而一日将暮时。这又怎么样?这种事情我见多了,今天的夕阳是夕阳,难道昨天的夕阳不是夕阳?哪怕身处三千年之后,恐怕也是一样的。我常看民国时人的著作,最爱者鲁迅郁达夫,我看他们写的东西,与现在的情形没什么两样。

大丈夫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做好自己。你如果问我:我敢爱敢恨,并且敢打敢拼,是不是大丈夫?我就告诉你:这还不能叫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当然敢打敢拼,但他的打拼不是去占领什么,而是自然而然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大丈夫不是敢爱敢恨,而是只爱不恨。

孟子论大丈夫有所不为

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不辜即无辜。孟子这话是说:哪怕你只做了一件不义的事,只杀了一个无辜的人,取得了所谓天下,都是不可以的。大丈夫不会行不义,更不会杀人。

孟子在此指出:大丈夫有所不为,这就是大丈夫的大作为。这个“不为”学问最大!请允许我再说一遍: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美好,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而美好。这个“不为”,也就是孟子说的“动心忍性”。一面动心,一面忍性,是为硬汉、铁汉、大丈夫,柳下惠是也。

人谁不会动心?美女在左,金钱在右,世人的心飞转如轱轳。朋友!你的心转太快了,以至你自己都看不清,又怎么能抓住?老是动心,你的心就会最终动不了。柳永自称柳郎,人称他为柳三变。他今日这个,明日那个,最终不免目迷五色乃至早死。柳永也姓柳,柳下惠也姓柳,愿君去做柳下惠,不要做柳永,不然做柳宗元也行。柳宗元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好一个“独钓寒江雪!”这时候人是最爽的,比千山有鸟、万径有人时何止爽百倍。你只管钓你的鱼,管那些鸟人干什么?独钓何曾孤独!其时,有江,有雪,有船,有人,还有一竿细竹,一缕青丝。这缕青丝不是佳人云鬓低垂,却是老子长髯轻拂,你任那春风吹动涟漪,心中依然静如古井。

谁不会动心?难得的是动了便动了,手不随之,足不践之。你以心止手,便是行家的修为。孟子曰“动心忍性”,好一个忍字,世人误读久矣。说什么“忍字头上一把刀”?谁让你拿刀子自剜其心?快把刀放下,莫伤了自家。你原不须舞刀弄剑,就可以解决问题。孟子曰:“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这个“不怨”、“不悯”,便是关键所在。你不怨天尤人,那么天与人都拿你没办法。

世上的事往往坏在互动,坏在反弹。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今天想了一招把人打败,暂时得意了,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终你亏大了。因此,请务必记住:不要与世界较劲,不要与魔鬼互动,这种互动游戏不是你玩的。你要尽早撤身,去独钓寒江雪。所谓大丈夫,正是这种不随世浮沉的修为啊。

孟子论大丈夫得道多助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所谓“天下顺之”,不是说天下人都归顺你了,刚好相反,是你归顺了天下人,从此心不再是刚硬刚硬的,有了顺服之心。“天下顺之”,其实是“我顺天下”。天下即我身,“我顺天下”便是自己顺服自己。这时候,你终于看自己顺眼了,从而看整个世界都顺眼了。不再与自己为敌了,从而不再与整个世界为敌了。

从“敌天下”到“顺天下”,完成这一神奇转变的不是别的,正是大道在你身上做工。未认识大道前,你认为自己很牛。认识了大道,你才知道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你终于承认自己的渺小了,于是认识了上苍的伟大。你终于承认自己的无能了,于是认识了上苍的大能与全能。《圣经·诗篇》上说: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

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

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

有了这言语,有了这知识,我们才是有力量的,有能力的。孟子说“得道多助”,就是说人必须要认识那道,才能做有力量的大丈夫。

收心即得浩然之气

[要做内敛的英雄,莫做外放的暴君]

本章讲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功夫

齐国之道与鲁国之道

孔子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预言了齐国之道必向鲁国之道归正。

鲁国之道是什么?是中华正统。《史记·鲁周公世家》:“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当初武王不敢忘周公之德,“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山东曲阜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地方,是黄帝之后少昊的遗址,周武王把周公封在曲阜鲁地,又让他拥有天子礼乐,意思很明显,摆明了宣布周公的正统地位。孔子说周文周武的时候少,说周公的时候多,孔子说“甚矣吾衰矣,久不复梦见周公矣”等等,就是此意。周的天下不是得于周文武,而是得于周公。不是得于周文武的战功,而是得于周公的盛德。在文王坐牢的时候,是周公保存了周民族,又营救出了周文王。在武王伐纣之前,周公已用意识形态进攻瓦解了商王朝,牧野之战,商纣的大军前线投降,正是周公的策反。周王朝开国之后,周公又纠正了武王的流弊,武王殁后又辅佐成王,安定天下。

周公之道即孔子之道,重德而不重杀,是为鲁道也。鲁道即周道,鲁即周。

周公为鲁公,鲁国第一代国君,孔子为鲁人,孔子继承周公之德者甚多。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就不算懂了孔子。

与鲁国相反,齐国之道正是杀伐二字。齐国第一代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当初率武王军队伐纣的是姜太公,使武王大杀纣王降卒的是姜太公,进入朝歌后指挥屠城的还是这位姜太公。周武王因姜太公“功大”,封他于齐,是为齐公。《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让儿子伯禽治理鲁地,三年才回来报告。周公问伯禽为什么这样慢?伯禽回答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周公又让姜太公治理齐地,却五个月就回来报告了。周公问姜太公为什么这样快?姜太公说:“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周公就叹息:“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齐国之道为杀伐,为速成,但牺牲巨大。

姜太公治齐的手段据他本人讲的就是两条:一,简礼。二,从俗。这两条都能治理一时,却遗害千秋万代。为什么我说得这么严重?请容我细述。

——礼者,国之根本。礼为敬天明德,通过祭祀上帝来规范人伦,如果简礼,则必会引发反叛。齐国简礼的直接后果就是后世不断的纂位,直至灭亡。当初管仲相齐桓公,俨然二君。齐强自此始,齐亡也自此始。

——俗者,善恶参半。君子必弃恶俗。姜太公从齐地之恶俗,将就恶人,遗患无穷。大家都知道,齐国是中国巫术的一个大本营,齐国的术士从春秋战国一直盛到秦汉,最终给中国造成大乱。齐国巫术的盛行,正是当初姜太公纵容的直接后果。这样一直下去,秦始皇迷信齐国巫师,海外求仙,荒唐之极。汉武帝也迷信齐国巫师,在首都长安大搞法事,在宫中也大搞法事,酿成大祸。汉武帝国之衰,实由此始,原不干匈奴事。汉武帝能打败匈奴,却打不败自己身上的魔鬼。

齐国一直都比鲁国强大,但这丝毫不能说明什么。孔子说齐道必归于鲁,就是指出齐道必须向鲁道归正。孔子在世时没看到这一天。这一使命最终由孟子来完成了。

孟子使齐国之道向鲁国之道归正

孟子是驺人,属齐国。在前期孟子身上,有齐人好杀伐的遗风,孟子游说齐宣王,并非是宣传孔子学说,而是像其他的人一样,想建功立业,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超级说客、超级纵横家、超级雄辩家在向齐宣王、梁惠王等人推销“仁政”、“王天下”,只可惜他与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一样,完全失败了。这一失败好!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归鲁成圣人。孟子周游列国失败,退而精研孔子之学,亦为圣人。

孟子通过自己的零距离观察,得出的结论就是齐宣王那一套不行。那么谁的一套行呢?周王朝行吗?也不行!周王朝已经寿终正寝。那么新崛起的大国秦与楚怎么样?孟子只需要通过眼前简单的事实,亦可断定他们全不行。当时列国专事杀伐,不是合纵,就是连横,尸横遍野,只当是小民该死,否则大国不足以兴。孟子对此说“不”。

孟子退身后,再次深入研究孔子学说的精华。在以前,他以为吃透了,孔子不就是讲“仁政”吗?不就是讲“王天下”吗?现在,孟子与孔子有了相同的失败遭遇,始知事情远不是那样。世上哪来什么仁政?全是吃人。又哪来王天下?天下太大,你看都看不完,怎么去王它?骗人容易骗自己难。孟子通过自省,明白了孔子的精华不在于执政得意时教训人的言论,反在于他周游列国失败归鲁后的忧思。这时的孔子句句都是金子。孟子悟出这点后非常高兴,他全然归向孔子的怀抱,很快真正进入了孔子的境界。他明白了一切问题都在自身,一个人把自己搞爽了,那么整个天下都是爽的,否则你即使杀完了天下人,你还是不爽。

不动心

孟子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假如先生在齐国执政,还能不能做出管仲、晏子一样的功绩?

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就知道管仲、晏子。何不言孔子?

公孙丑表示惭愧,不过还是说:我知道先生如果在齐国执政,一定会大行其道,齐国就会称霸天下。如果能这样,先生会动心吗?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孟子这句“四十不动心”,与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是一回事。这个“不惑”、“不动心”乃是一切英雄豪杰的基本功。大利当前,我不动心。大敌当前,我还是不动心。真正让我动心的不是千军万马,而是在干军万马中的婴儿啼哭声。平时不动心,关键时动真心,这才是大丈夫的样式。后世贾岛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有孟子“不动心”的真意。但贾岛又接着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意”?这样就讲歪了。谁让你去展示自己的好剑,到处找机会下手?重剑无锋,英雄只守不攻!

孟子引曾子的话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旬名言孔子传给曾子,曾子又传给孟子,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了大丈夫一往无前的精神,当为所有中国好男儿的座右铭。但读者诸君须知,这个“吾往矣”断不是去到处找事,如贾岛说的“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意”,而是离开所有的纷争。人生最大的勇气不是继续战斗,而是断然离开。一碗饭正吃得热气腾腾,你愿意放下吗?一场仗正打得杀气腾腾,你能离开吗?不能离开也要离开,否则你死定了。世人以为我说的孟子大丈夫气概、阳刚精神是怎样打打杀杀,殊不知是讲如何离开杀场。诸君心中是否觉得遗憾?

如果你心中还有遗憾,还没打够,请继续。如果你觉得那样做并无快感,人生应寻求真实的所在,则不妨静下来看孟子怎么说,也许在他的话里真有我们挺需要的东西。

撒手

撒手最难。

世上之事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离开”。屈子《离骚》,江淹《别赋》,其苦万状,无非是说他真的不能离开。即使人走了,心还在那里,形与影相牵扯,身与心相割裂,这种人生苦境人人都曾经历,这种缠绵是美的极致,却是大道之首敌。

如果你知道:离开了就离开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会惊奇地发现太阳照常升起。

当你高歌猛进时,其实正在全面崩溃,我指的是内心。你心中的问题凝结成死疙瘩,你只有高歌猛进,不为别的,只为了借速度减轻痛苦。都市男女失恋了往往借飙车发泄,就是这个道理。只可惜你无法永远飙下去,你不得不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往事又上心头,依然难受。你说你还有酒,好,我任你去醉,但第二天醒来你除了头痛欲裂,心中空空如也,还有什么?

兄弟!不要这样。世界并没变坏,也并没变好。一切都是老样子。你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来,都可以东山再起,关键是你要从此有一颗宁静的心。

宁静的风景,是真正的风景。

宁静的男人,是真正的男人。

摔桌子提板凳,舞刀弄枪砸酒瓶,这并非男人。真正的男人坐在那里,就像春风一样温和。

有信仰就不被摧毁

公孙丑问孟子怎样才能不动心?

孟子就说:“持其志,无暴其气。”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的志(意志)最重要,而气(情绪、情感)需要克制。孟子曰:“夫志,至焉。气次焉。”就是说志高于气。现在我们常说的“志气、志气”一词,就是从孟子而来。我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必须知道:志气志气,志在前而气在后,千万不能气在前而志在后,那样就糟了。

孟子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就是讲人要坚持意志,不能放纵情感。一个“暴”字,形象地说明了人情绪失控时的可怕样子。“暴”通“爆”,人在生气时确实浑身都要爆炸了,如果任其下去,不可收拾。

好一个“持其志”!如果你知道在任何时候其实都能坚持到底,就不会靡烂如此了。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孔子孟子这番话都只不过讲很多事其实你能做到,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这个信心。你对自己说“能”!就真的能。别人问你:“凭什么说能?”你回答不出,可是你依然要坚持说:“我就是能!”

人的意志力是神奇的。有意志力的人怎么都压不垮,没意志力的人没压先垮。

孟子告诉我们意志力的可贵,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没有意志力就会被早早吞噬。一旦拥有坚强的意志,你就可以战胜整个世界。

孟子说“持其志”,意即坚持信仰,如此则万事真不足畏矣。人的意志有限,即使“钢铁般意志”,也有被摧毁的一刻。但心中有信仰的人,确实不可摧毁。这一点,连你的敌人也承认。

孟子论养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我已经“持其志,无暴其气”了,又该怎样?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面临大事时,即使你意志力集中,也会情绪波动。同时,即使你情绪不波动,进入了忘情专一境界,你的意志力也会动摇。现在很多人每临大事就摔倒跌倒,是因为他们动了气,又影响到他们的心。

公孙丑似乎有所领悟,又问:请问先生您最擅长的是什么?

孟子略一沉思,就说出以下一段千古名言。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这段话,是经典中的经典,下面我们来分享。

公孙丑问孟子:老师,您有什么绝活?孟子就说他有两大绝活:一是知言,二是善养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