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盛宴
27758000000004

第4章 禅宗解脱之道(3)

世尊手中的树叶从树上而来,不是取自空中,因此可以确知树能产叶,而叶不能产树。世尊可以无数次从树上摘取树叶,树上之叶确实比世尊手中之叶还多。此为二也。

世尊如果将所有树上的所有树叶一次取尽,世尊如果将所有的树叶一次分完,世尊如果将所有的佛法一次给完,那么就会将人掩埋。叶埋人谓之“叶冢”。佛法埋人,谓之“法冢”。佛法万千,只是一个渡人。世尊当然不会因渡人而杀人。此为三也。

惜福

世尊施佛法,犹如大树飘零,树叶当落时便落。世尊可以随便摘花取叶,众比丘不可以、亦无能力随时摘花取叶。世尊在自然之上还要遵循自然之道,众比丘唯一可以接受、亦唯一有能力接受的只能是自然之道。小乞丐不可暴富,暴富则送命。饿汉不可暴食,暴食则送命。淫汉不可暴淫,暴淫则送命。如此种种,皆是自然。世尊只取一叶,世尊只施一法,众比丘便为有福。

佛家最讲究“惜福”二字。过去弘一法师在泉州对僧众讲“印光法师之盛德”,讲到“惜福”二字,弘一法师说:“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然后弘一就具体讲印光法师是怎样“惜饭”的:“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食白粥已三十年矣’。”不但如此,更让人感动的是,印光法师每顿饭“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

吃完饭把碗舔干净,这是猫狗的做法。印光这样做是否把自己当成了猫狗?当然不是,这是印光老和尚的自然之举,他与猫狗一样天性如此。如果你的心顺应自然,便是惜福。糟踏自然,就会断送所有的福份。

世尊向众比丘展示一片树叶,而不是展示一片树林,便是展示“我应惜福”与“佛法无多”的奇妙禅法。

一定要空手才能拥抱世界

[人生只一次,人心可以无数次]

本章讲禅宗“空”的思想

什么叫如来

佛经上说——

释迦牟尼问须菩提:须菩提,若人有说如来有时来、有时去、好像坐、好像卧,那么此人还没得到我所说的佛法。

须菩提问:世尊,为何?

释迦牟尼说:因为,如来没从哪儿来,也没到哪儿去,所以叫如来。

佛有四名

先搞清四个概念:

释迦牟尼——佛陀的名字。

佛——觉悟者。佛陀是诸佛之一,但因他得到了无上的佛法。因此佛陀就是一切佛,佛就是佛陀。

世尊——佛陀的尊号,佛弟子对佛的尊称。好比孔门弟子当时称孔子为“夫子”。

如来——佛陀自称。弟子尊称佛陀为“世尊”,意思是世界的尊者。这是对他身份的确立。佛陀一生下来的,就指天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佛陀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尊者”,但他不以“尊者”自居。面对弟子加给他的尊名,佛陀的回应是:称自己为“如来”,这是对他性质的确立。此名号是谦逊的自称,同时,其中隐藏大而可畏的无上禅法。讲得清这两个字,便是参透了佛门第一真理。

我试言之。

孔子说的两个“如”

事情从孔子说起。孔子曾长期在鲁国太庙主持祭祀,司祭神之职,是一位大祭司。孔子说:“祭神如神在。”又补充说:“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这两句话道出了孔子作为大祭司的独特经验。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祭祀,这其中有道。

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说假使他不参与祭祀,那么整个祭祀形同虚设,并无效果。这话好懂,因为神不会悦纳一场没有祭者的祭祀,因为那样大不敬、无礼且越位,不遵律法。

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说祭祀神的时候,就当神在眼前。

孔子这两句话中,都各自包含一个“如”字。这是解经的关键。懂得孔子说的“如”,就可以懂得如来说的“如”。

——“吾不与祭,如不祭”。此处的“如”,意思是“等于”,而不是“像”。“如不祭”就是“等于不祭”,这话说得很绝,把话说死了,具有排他性,没有其他可能。此处的“如”,是实打实的实话实说。它表示A因素具有决定权,B因素受制于A因素。B如A,则可。B不如A,则等于零。此处的“如”,指出了“我在即此在”。

——“祭神如神在”。此处的“如”,意思是“像”。“如神在”就是好比神在面前。这话说得模糊。好比神在面前?竟究神有没有在面前?孔子不能确定,因此慎重地下了一个“如”字。这字表明,在孔子心中,神的存在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是一个悬而未决,或有待证明的问题。

前几天我在一封致新加坡教会的电子邮件里说,我最近出了本新书,名为《孔子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我在这本书中主要做了两个工作:一是为“中庸”一词正名。中庸是做人走正道,做事留空间。它是讲原则的,不是折衷主义,更不是骑墙。二是为孔子本人正名。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大祭司。孔子一生做的四件事:祭祀、相鲁、周游列国与整理五经、著《春秋》,都是为神做工,都是传道。孔子信神,孔子信的这位神即上帝,全称是“昊天上帝”,是商周民族共同信奉的神。“昊天上帝”之名见载于孔子亲订的《诗经》诸篇中与《书经》中。“昊天上帝”是文言,翻译成白话即“高天之上的神”。

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这个“如”字,充满了期待。此处的“如”字,是祈愿,不是实说。它表示A期待B的降临,指出了“彼在即此在”。

总述孔子这两个如字的意思:

“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个“如”是说:“我在即彼在”。

“祭神如神在”,这个“如”是说:“彼在即此在”。

那么如来的“如”呢?

如来即无所不在

在佛经里,释迦牟尼自己说“如来”的含义是:没从哪儿来,也没到哪儿去,所以叫“如来”。“如来”一词直译就是“好像来了”。好像来了?究竟来了没有?莫非并没有来?又只是一个期待?

不,不是的。“如来”的含义是“来了”,他在这里。因为如来本人明确告诉我们:一,他没从哪儿来。意思是:他一直在这里。二,他也没到哪儿去。意思是:他一直没走。我们综合他这两句话的意思,便得出了他来了、并且就在这里的信息。如来的“如”,是说“他在即此在”。因佛法广大,包含三千,所以又可以说“他在即彼在”。既然涵盖了此在与彼在,那么就是全在的。所以,“如来”一词的最终解释是:他无所不在,是全在的,确定是此在的,确定是存在的。

基督教称上帝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

佛教称佛是“如来”,意即无所不在。

二者之意相同。其实,佛教信仰的佛即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我这种说法必为佛徒所喜,尤其为禅宗信士所喜,而不为基督徒所喜。我身为基督徒,为何这样说?请容我细述。

佛就是神

汉语“佛”一词原来不念fo,念bi,原来就是“神”的意思。南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句云:“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此处“佛狸”的“佛”,就是神的意思。佛在此处念bi,是古义的残留。“佛狸”即“神狸”,是一种上古时的神奇动物。中国传统祀神兽,犹太传统不祀神兽,与犹太人为邻的埃及传统祀神兽。《圣经》里断无祀神兽一说,因此中国传统所祀的神兽我可以确定所祀非神。但究其本义,在汉语里,“佛”一词本义即神,也是可以确定的。

人类语言有个特点,那就是:一个词可以表明它的目的,而不仅是状态。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的“如”,表明孔子期待神的降临,这是其目的。而当时孔子又不能确定神已降临,这是其状态。神狸(佛狸)非神,但它想说的是神在远古,曾经在一些动物身上做出了神奇的作为。因人类心力所不及,任何语言都有弯曲,读者须明辨之,不可执着于字面意思。

汉语“佛”本来念bi,大约从魏晋开始念fo,这次转换是借“仿佛”一词的音。仿佛就是好像,“仿佛”一词即“如来”的转译,因此从那开始,“佛”字念fo,不念bi了。

说了那么多,要说的无非是讲佛即神。上面讲的是音,下面讲义。

汉语“佛”一词指“觉悟者”,这是一个中国汉传佛教的概念。但在梵语中,亦即印度佛教的概念中,“佛”不是指“觉悟者”,而是指“圣者”。这个“佛”字,是从“圣”字而来。再往上推,印度教中的“梵天”,是“佛”的真正含义,它在佛陀之前。“佛”不是佛陀,不是觉悟者、涅槃者,指梵天。梵天即上帝,是处在高天之上管理一切的神。

佛教不拜偶像

万千佛法,皆从神来。佛法与神的道,原是吻合。

孔子与耶稣最好结合,因为儒教与基督教都信上帝,又同讲“人性本善”,《圣经·创世纪》载:“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善性、公义的神造的人,当然是善的。儒教与基督教又同讲“有教无类”,《圣经·罗马书》11章“外邦人得救”说:“他们(外邦人)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关于基督教与儒教的同一,香港何世明牧师有专书《基督教儒学四讲》言此。

佛教与基督教同一。本来二者教义有相同:都讲天堂地狱,都讲赎罪,都讲灵修,都讲正邪。但二者最大的障碍是:佛教拜偶像。庙宇中大大小小的佛像,使学佛之人与神隔绝。基督教著名的“摩西十诫”(见载《圣经·出埃及记》与《利未记》)第一条便是:

神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同书又补充说:

“不可为自己铸造神像。”

真正的佛教拜不拜偶像呢?我惊奇地发现:翻遍我手边所有的佛经正典,如《金刚经》、《心经》、《佛遗教经》等,经中并无一字说要通过拜偶像成佛的指示。佛陀从未说过一句要为自己铸佛像的话。我老早就怀疑:佛门讲“四大皆空”,怎么会立偶像呢?现在我才明白:立那些大大小小的“佛像”,断乎不是佛陀的意思。

真正的佛教是不立偶像的,因为佛经上没说过要立偶像,佛陀更没说过要立偶像。

佛教传入汉地,我们误以为经上讲的“金刚不坏之身”指肉体成金刚,于是塑像、拜它,这不是佛教原意。佛教原意是讲人超越尘世,而非在尘世中做金刚。

中国从汉明帝时开始立佛像,这不是创举,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早就在立各种“神像”了,这是中国传统巫术,不是正教。

中国把佛教用偶像来表达,一开始就错了。禅宗后来纠正了此弊,宣称“不立文字”、“不拜佛”。这是中国佛教的归正。

知空即不空

禅门即空门。

这个“空”字甚好!“空”是人生最高境界。这个“空”字就是空气的空,它以空的方式无所不在,以空的方式存在。

空,不是没有,也不是通常说的有。

空,不是无,也不是有。

空是透明的存在。

空是不透明的不存在。

“不透明的不存在”,这话意思是凡是不透明的事物都并不存在。透明意味着灵魂在此,可以洞察人心肺腑。我们透明的是灵魂,不透明的是肉体。如你认为肉体是存在的,请继续追随你的肉体。如你认为肉体不过是尘埃,只有灵魂才是真实的存在,那么请继续向天空祷告。

《心经》上说:“无有挂碍。”

这,便是空,便是禅的境界。

空手拥抱世界

一定要空手才能拥抱世界。

你赶火车,拎一大包东西上车,又拎一大包东西下车。见了亲人朋友,你如果不把包扔下,怎能拎着包与人拥抱?拥抱必须是空手,收获必须是赤子。

在这个世界,你不是有,也不是无,你是空,你是如。

你是你自己的期待,你是你自己的实有。每天活着,你老是有一种深深的感觉:这里我来过,这事我做过,这人我见过,总之,这一切你完全经历过。还有,你的内心每天塌倒,像多米诺骨牌塌向远方。你深知自己正远去。而你迷恋一个你永远不能到手的目标,但这个目标是什么?你却并不清楚。

朋友,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你一直都在这里,也一直并未离开。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句相当有水准的广告词:“你在时你是一切,你不在时一切是你。”话很动听,但说错了。——没有“不在时”,你一直都在,你永远都在,你无法消除自己,因为这不由你说了算,被造者的命运在创物主手中,顺服是我们最大的能力。如此,便真是一切是你,你是一切了。

没有禅。

没有佛。

只有那空空的存在,印证造物主不可思议的广大法门。

以上便是我对禅宗的粗浅认识,是为本书第一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