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豪恸大悲舒乙
1994年,是甲午海战一百周年,冰心先生打春天起就想写文章纪念它。有一次我去看她,一见面她就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说这话的时候,她表情很严肃,绝不是在说笑话。我着实大吃一惊。她这些年,是不写长文章的。她的文章一篇赛着一篇短,差不多都是千字文,最短的不过才五十几个字。写短文是她近年的一种文学主张。她主张文章要精练,要短小,绝不说废话,没有虚词,干巴利落脆。
这次,居然要有“大作品”,这还了得!
冰心先生说她要写甲午海战。现在知道甲午海战实况的人已经很少了,她说她知道得相当多,是她的父亲告诉她的,是她父辈那些海军将领朋友告诉她的,而他们都是甲午海战的参加者,连她的母亲也是甲午海战的间接受害者。
冰心先生开始细心而热情地准备创作这部大作品。我看见她桌子上放着好几部不同的中国海军史,都挺厚的。她还请海军司令部派人来她家。她详细地向这些前来的海军军官询问有关海军的情况,以前的和现在的,诸如有没有巡洋舰。军官们很惊讶,怎么冰心会对海军这么熟。老太太笑眯眯地说:“我最爱海军。我是在水兵中长大的。”
可是,冰心先生竟没有写成,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哭。每次提笔,她便大哭。哭得完全不能写。
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她是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真可恨。
我领略过几次冰心先生的哭。那是一种真正的冰心先生的哭。那是一种真正大哭,很吓人。双手捂着脸,号啕大哭,声泪俱下,荡气回肠,毫不掩饰,不管当着什么人,来势极猛,像火山爆发,是一种最真挚的感情的流露。
我从此知道什么叫豪恸大悲。
暑天8月,我又去看她。她的家人悄悄告诉我,她清晨又曾大哭,只缘想写甲午海战,竟不能提笔,完全没法写下去。我愕然,深深地被她的深仇大恨所感动。以后,冰心先生病倒,住了院。
一部大作品,就这样没能写成,实在可惜了。不敢说,它必是杰作,但以冰心先生态度的真诚、思想的敏锐、文笔的清晰,它肯定会是一部心血凝结成的作品,字字都能滴得出血和泪来。有深仇有大恨必有大情,这是能出佳作的基础。
10年前,吴文藻先生病逝时,来了许多吊唁的友人和学生,冰心先生当着人没有落过泪。谁都知道,她和吴先生是模范恩爱夫妻。她把泪藏在心里,坦然度过了那段最痛苦的日子,后来写成一篇纪念长文,文字却非常活泼,还写了大量吴先生的笑话。可见,她并不有泪轻弹。
冰心先生的豪恸全是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多少次了,都是这样。她是一位真人,坦诚而透明。她落的泪,就是她的诗,一种最激烈、最博大、最无私、最奔放、最抒情的诗,字字都厉害,铿锵有声。
人生哲理
一位老人的痛哭不是为了自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正是因为胸怀祖国,所以感同身受,痛苦才来临得那样痛快淋漓。祖国的浩劫是每个儿女心上的痛,但对自己的苦难以微笑待之,对国家的苦难却是身心俱焚的痛苦,正所谓赤子之心。
为飘逝的美丽灵魂心痛刀口
这个秋天,川西高原碧空如洗,草黄叶红。在一片平静的旖旎风光中,一场悲剧突然降临:2006年9月8日上午10时,一辆旅游大巴在四川汶川境内冲破护栏翻下悬崖。车上有一对从北京去九寨沟旅游的母女,就在客车即将滚落悬崖的瞬间,女儿张开双臂紧紧搂住母亲,任凭天旋地转不松手。母亲得救了,女儿却在她神往已久的川西山地停止了呼吸。她的网名叫琴画。29年前,母亲给予她生命。今年秋天,为了母亲,她献出了生命……
二十多天后的10月2日下午,大洋的另一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卡斯特县一个偏僻的乡村学校,卡车司机查尔斯·罗伯茨持枪闯进教室,造成5名女生死亡,7人重伤。校园枪杀案在美国并不鲜见,但就在遇难女生相继入葬时,一位13岁少女舍身救人的事迹被披露。据生还者称,当罗伯茨绑架人质后,13岁的玛丽安·菲谢尔清楚地知道灾难即将降临,为拯救同学,她站起身对罗伯茨说:“放过她们吧,朝我开枪!”玛丽安成为遇难女生中年龄最大的一个。美国广播公司在披露血案内幕时说,“孩子们和罗伯茨之间有过对话,最大的孩子自愿第一个被杀,那儿没有惊慌的气氛,只有平静和勇气,年龄大的女生试图挽救年龄小的女生,这太令人惊讶了。有多少成人能够这样做呢?”罗伯茨射杀玛丽安后不想罢手。这时,玛丽安11岁的妹妹芭比站了出来:“下一个就朝我开枪吧。”于是,芭比成为又一个受害者……
琴画为母亲而死。玛丽安和芭比为拯救他人而死。借助现代传媒的快捷,这些已经飞升天国的美丽灵魂令人感动,更令人心痛。生命之钟停摆在那样年轻的时段。这难道该是她们的宿命?
上苍在一个女孩降生前,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赋予她什么呢?是赏一副美丽的躯体,还是赐一个美丽的灵魂?
当选不选择你都有可能死时,那瞬间迸发的勇气,便灼痛了我们的心。就像琴画之于母亲,当大巴倾覆的瞬间,她只能本能地搂紧身边的母亲,用肉体去抵挡万劫不复的坠落;就像玛丽安之于其他女孩,她完全可以瑟瑟发抖地缩在房间角落,虽仍难免挨上一枪,但怕死,谁又能责怪?
然而她没退缩,因为她13岁了。比其他人大,于是她平静地迎着枪口站直身体。
每个时代,甚或每一天,都会有年轻的女性,在青春尚未发芽或刚刚发芽时,不幸与死神相遇,坠入深渊。她们的舍生取义,烧灼着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
不希望再有这样的心痛。但不希望的常常会循环往复,而生命,会不会因为这些美丽灵魂的存在多一分重量呢?
人生哲理
虽然境况不同,但她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别人。最年轻最柔弱的生命,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勇敢和坚定令人惊叹。她们以自己的行为,唤醒了我们麻木的心灵。让我们真诚地祈祷,不要再有这样美丽的毁灭。
经历一次重生吴博峰
2001年9月11日,在纽约世贸中心上班的劳拉·曼宁与死神擦肩而过。
身为一家证券交易公司副总裁的劳拉·曼宁那天刚走进大厅,一个火球就从天而降,将她包裹起来。后来才知道,这是撞楼飞机的燃油顺着电梯升降通道下泄并发生了爆炸。那一瞬间,她想到了丈夫和儿子,这种力量驱使她冲出了大门,在她身后,建筑碎块纷纷落下……劳拉到现在还记得当时那种无法言语的痛苦,她全身烧伤面积达到了82%,医生认为她只有15%的生存几率。
其实那天,劳拉出门有点迟。她的丈夫格雷格也在世贸中心上班,他本来在世贸中心一号塔107层的“世界之窗”餐厅有个会议,可他起晚了没赶上。假如一切都按原计划进行,那么在飞机撞向大楼的那一刻,劳拉应该到了104层,而格雷格也该坐在107层的会议室中了。那天格雷格从自家公寓的阳台上看到燃烧的双子塔时,他几乎断定,劳拉遇难了。而当他终于在圣文森特医院找到妻子时,他不停地对劳拉说,你会康复的。
劳拉从昏迷中醒来时,发现双手已经被烧结成一团,这是在逃跑时推开炙热的铁门造成的。她口不能言,身不能动,成了自己身体的囚徒。但劳拉说:“我想回到我原来的生活,拨电话,开车、打高尔夫,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抱起我的儿子。”
从此劳拉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康复之路。从第一次坐起、第一次站立,到迈出第一步,她只用了3个月就自己走出了医院。然而最痛苦最困难的事情还在后面,她必须接受严格的治疗与锻炼来尽可能恢复手的功能。劳拉把这一痛苦的历程比作是每天推着石头上山,无休无止。
当她第一次伸开手掌时,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让她痛苦不堪,满眼是泪。但谁也无法让她停止下来。到现在为止,她总共忍受了至少25次外科手术,仅2003年就接受了7次,包括皮肤移植,背部、面部和双手的瘢痕修复等。
最终,她赢得了胜利。她终于可以脱下那套让人窒息的压力弹性衣——那是为了防止瘢痕组织加厚,最初她每天必须穿23个小时。当然,劳拉和过去还是不一样了,她仍然离不开医生和治疗师,他们帮她慢慢伸展孱弱的双手,每周进行定期锻炼;她再也不能享受心爱的日光浴,外出时只能穿特制的防日光衣物;她也不能在厨房中忙碌了,一个微小的切口对她脆弱的皮肤来说都是灾难。没人帮助,她戴不上项链;她也不能穿针引线;戴一只耳环也需要很长时间,但她幽默地说,“我现在只需要戴一只耳环,因为我的另一只耳朵没了。”
“9·11”事件发生那年,儿子泰勒才10个月大。劳拉发现,她长达5年的康复之路和她儿子生命中最初5年的成长历程是那么的相似。她说:“泰勒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嘛,从婴儿车到爬行,从走路到开电动车,直到学会骑单车。”与婴儿一样,她重新学习了如何坐下、站立和行走,学习从杯子中喝水,还要学习如何使用刀叉。尽管她的职业生涯结束了,但劳拉的日常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她可以与丈夫一起去餐馆,可以短时间驾车,在阳台上为自己种的葡萄浇水,特别是她可以步行送儿子泰勒去幼儿园,或在哈德逊河岸边追逐开电动车的儿子。如果带上特别订制的手套,劳拉现在还能握住网球拍。她说:“我还不能发球,但我想我能做到。”她的丈夫格雷格补充说:“还有一件里程碑式的事儿呢!儿子准备学足球,劳拉就是教练,她会教儿子怎么阻截。”
“现在我感觉很好。”劳拉说道,“我的力气大了许多,我会继续向前走,让自己生活得更像个正常人,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一味药。”
人生哲理
在残疾中妥协是地狱,不如积极地去重生。一次震惊世界的灾难,和灾难中的重生,完全改写了一个女人和一家人的命运。生命不会轻言结束,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爱的力量和人的力量。
坚毅的独行者徐彩云
我甚至不知道一个人原来是可以这样旅行的,在我遇到她之前。
我和朋友坐在郊外的草地上小憩,突然听到嗨一声,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子朝我走来,她背上的帆布包高出她的头半许,我想,她是一个背包客。
原本我以为,她多少会些中文,可一旦开口,我才知道她连最简单的句式也听不懂,只会照着一张标满拼音的地图指点,吐出的词汇让人似懂非懂。还好,我的英语老师救了我,或说是救了她,我用一句三顿的英文同她“交谈”,还马虎过得去。
听懂我请她歇息后,她哦的一声长嘘,带着疲惫的神色坐了下来。
我很好奇,我见到的国外背包客多是三两人同行,好歹有个照应,难道她真是一个独行侠?略作沟通后,她还真是一个人来的,听说到中国之前,她还去了越南和东南亚的一些地方,不禁让我心生敬意,她一个人?一个仅会母语的单身女子,居然能徒步走天下?
如果不是朋友的手机上有英汉词典,我绝对不会对她了解得更多——她告诉我,因为感情上的失意,让她萌生了徒步看世界的念头,之所以她没有突击外语,是因为她怕冗长的学习过程将她心中的热情浇灭了。
我从断断续续的交谈中知道,其实,语言沟通的困难相较旅途的艰险,其实算不得什么。如果是落脚城市还好说,在多数独行山野的日子中,她遇到过很多危险,还好,都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她的身材并不算高大,也远非强壮,但我能从她的眼神中窥到一种力量。在描述中,她用了challenge(挑战)。在生活中,我常听到这个词用来诠释同事业相关的事情,多是社会性的,可从她那里,我对这个词体会到更深层的东西——对人生、对自然的挑战,和财富、成功、地位无关,这也是我由衷佩服她的原因。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她?
如果她是男人,我可以说她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可如今,当一个体格柔弱的女子在默默挑战自我时,我词汇的匮乏恰好也是我所受震撼的侧面证明,或我只能说,她是一个坚毅的独行者,怀揣着我所不能深明的追求。
天色渐晚,我离开时,她告诉我,她将会在树林边找个地方宿营。
我突然在想,自认如水的女人终其一生,一直期望找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是男人吗?
不,不是,那将是自己如铁一般的意志,只有那样的意志,才能恒久依靠。
人生哲理
我们习惯于困境时向外界求助,可是当我们学会了向自己求助,才意味着成熟。所谓的依靠,就是坚强地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坚信自己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因为生命就是一次独行。
自尊无价赵倡文
马长辉是一个身高一米五五、双腿残疾,靠双拐行走的农村青年。从农村到城市里闯世界,他没有靠山,没有资本,有的只是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与简单的修鞋技术。他在城里的日子越过越艰辛,最后甚至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
在饥饿的驱使下,他想到了乞讨。因为像他这样的残疾人,在大都市乞讨的比比皆是,没有人会笑话他无能,没有人会嘲骂他不劳而获。可就在他离开修鞋摊,站到墙角,准备去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似乎从施舍者的眼光里看到了什么,便毅然放弃了乞讨,又重新坐回到修鞋摊前。
他开始琢磨自己生意不景气的原因。他决定学说评书,以此招揽顾客。经过努力,他学说单田芳先生的评书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有活的时候,他干活;没活的时候,他就免费为大家说评书。很快,他的人气旺了起来,生意也好了起来。他的修鞋摊成为当地群众消闲的好去处,他也成为当地的一个名人。
如今他不但开起了修鞋连锁店,还先后帮助十余名残疾青年及下岗职工开了修鞋铺,许多残疾人以他为偶像,慕名找他学修鞋技术,他成了“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
在做客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主持人崔永元问马长辉,当初是什么促使他放弃乞讨,迎来现在的成功时,他说:“我不能拿自尊换钱。”马长辉的话音刚落,现场的观众都不由为他热烈地鼓起掌来。
“不能拿自尊换钱”,这就是马长辉令人感动之处,这就是马长辉的成功秘诀,这就是他做人的理念。在他的心里,自尊是无价的。
人生哲理
人生并不会真的遇到绝境,在困难时,尊严往往是克服困难的钥匙。自尊在,生命就在,一切都在。一个失去了自尊的人,同时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本。选择有尊严地活着,才能用体面的方式,赢得别人的尊重。
决斗多明格斯朱景冬
佩德罗是一个回到码头上来的水手。在一个休假的夜晚,他认识了一个貌美的女人,不由地奉承了她一番。女人说,她是个有夫之妇。佩德罗却说:“离开他吧,和我到船上去。”
没有不透风的墙。水手的话随风飘进了女人丈夫的耳中。她丈夫是个理发师,眼里容不得沙子,一再扬言定要宰了那个水手。
有一天,水手看见理发师气呼呼地向他走来,便迎上去说:“喂,好汉,我知道你在找我,想杀死我。可究竟为什么呀?”
“因为你调戏我的女人!”
“没这回事!”
“你让我妻子离开我,跟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