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是很简单的事
27714300000036

第36章 精神养生——要活好,心别小(4)

无论什么原因致使你愤怒,你都要对自己的愤怒负责。不要给愤怒寻找假、大、空的理由,你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空洞的胜利。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首先我们可以关注愤怒。学会区分短期的愤怒和长期的怨恨。找个笔记本,记下你在不同情境下对不同人的愤怒程度,并分清自己的愤怒共有多少种类。这会帮助你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表达愤怒,表达什么样的愤怒,如何表达愤怒。

其次不要害怕愤怒。回想上次你暴怒的情况,世界毁灭了吗?愤怒本身并不是有害的,你的愤怒不会杀人,他人的愤怒也杀不了你。只有我们固执地坚持用那些有害的方式表达愤怒时,愤怒才能造成悲剧。真诚、负责地表达你的愤怒,不要用暴力的方式。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愤怒、伤害和复仇,无论是口头的还是躯体的攻击都不会熄灭怒火。告诉别人是什么让你感到愤怒或受伤害,告诉他们你真正希望他们做的是什么。

希望透过这些,我们能够真正地找到解决愤怒之道。当我们为一些生活中琐碎的事情生气,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时,要想到生气带来的损伤,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而且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我们就会退一步海阔天空,保持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以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对待冷遇要平静

冷遇可以说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家常便饭。由于当事人不同,因而对待冷遇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人会严重到愤怒、谩骂;而有些人拂袖而去,表现出不予以一般见识的态度;还有些人内心怨恨,但是并不表现出来。

其实,设身处地地想想,以上反应也许并不过分;只是在情理之中,受人同情的同时,却伤害到了自己,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有的时候还会因小而失大,把大事耽误了。

因此,如果遭到了冷遇,就需要研究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首先应该掌握冷遇的几种分类。

(1)主观性的冷遇。又称为自感性冷遇,也就是自己感觉到的冷遇,造成的原因在于,求人的一方对对方估计过高,而对方未能使自己的愿望实现,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

(2)客观性冷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性冷遇,造成的原因在于对方考虑不周全,顾此失彼,使求人者遭到了冷落;二是蓄意性冷落,造成的原因在于对方有意为之,怠慢你,让你觉得难堪而不再去求他。

弄清了分类,我们就要区别情况,区别对待。在遭到冷遇的时候,首先不能灰心气馁,而是要区别情况,弄清原委,再决定对策。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下列几种策略。

1.设身处地,宽容大量。

在交际场上,有时人多,主人难免会照应不周;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出现的时候,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这时,照顾不到的人就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相反,应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给以充分的理解和体谅。因此,对于无意冷遇,应当采取理解和宽恕的态度。

2针锋相对,有力回击。

如果不幸你遇到了最坏的冷遇方式——有意冷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予以必要的回击,这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当然,回击并不一定非得直通通地对骂。最理想的方法是理智地回敬对方。

3以牙还牙,抓其要害。

与傲慢者打交道最容易遭受冷遇,这时也可以采取类似针锋相对的方法,即以不卑不亢的态度,抓住对方之要害给予指出,抓住令他赖以骄傲的资本。这时对方即便还不能够认清自己,通常也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放下架子,认真地把你放在同等地位上交往。

4满不在乎,促其改善。

还有一种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地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还能给予冷遇者“回报”,就是对有意冷落自己的行为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这有时也是对付有意冷落的一种有力武器。他之所以冷落你,就是要你在乎被冷落形成的心理落差,而你偏偏采取不在意的态度,坦然地面对冷落,我行我素,以热报冷,以有礼对无礼,以“视而不见”来迫使对方改善态度。

给浮躁的心安个家

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精神失常很可能是由于浮躁或忧虑造成的。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

其实“浮躁”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心理状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中,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一些原有体制正在解体或成为改革的对象,而新的制度又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

此外,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地位高了起来。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能保证永远挥洒自如。那些处于社会中游状态的人更是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在上流与下游两个端点间游离,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但是很多人产生焦躁,也许只不过是一个念头而已。一念之后,人们还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因此而迷失了方向。然而,当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的时候,就会对家人、朋友甚至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那些焦虑和烦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而跟周围环境脱离了所有的关系,退缩到自己的梦想世界,以此来解脱自己心中的忧虑。

浮躁是一种精神失常的前兆,我们应及时平息。让躁动的心安静,就需要掌握以下三点。

1.在比较时要知己知彼。

比较,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有差距的个体在某一方面特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衡量。而其中所说的某一方面如何获得,就需要“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从而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只要比较得法,也就是说做到“知己知彼”,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种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了。

2遇事要善于思考。

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中,“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这一条经常出现,也尤为重要。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做违法违纪的事,要看到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脚下,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做一个实在的人。

3开拓当中需务实精神。

改革需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但是也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不过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都应该懂的。

会遗忘也是一种福

人生几十载,生活每日连续,从未间断,挫折、坎坷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时还会遭遇不幸。但是,人总得向前看,不能总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学会遗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失望就会变成乐趣,抑郁就会升华为欢悦。

从医学角度讲,人到老年,一味地惋惜逝去的美好时光,只能妨碍身心健康。心理学家也认为,遗忘生活中的不幸往事,可重塑崭新生活的信心。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能忘记烦恼的事情,把什么都记得很清楚,大脑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记忆,那实在是一件很恼人的事,而且有害身心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脑子特别好使,把什么鸡毛蒜皮、恩恩怨怨的事都记得一清二楚,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结果不但事业无成,而且病病恹恹;一些人则该记的记,该忘的忘,精力充沛,胸怀坦荡,事业有成,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遗忘不仅是一种风度,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把成败得失、功名利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等,都牢记心中,让那些伤心事、烦恼事、无聊事永远萦绕于脑际,在心中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那就等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戴上无形的枷锁,就会活得很苦很累,以至精神委靡,心力交瘁,生命之舟就会无所依存,就会在茫茫大海中迷航,甚至会有倾覆的危险。

有人形容人生是一场旅行。如果旅行中背上过多过沉的包袱,并且总沉浸在前一旅途的风景中,那么将会影响你接下来看风景的心情。所以,人应该学会遗忘,善于遗忘,这样才能把事情看轻、看薄、看淡。否则,拘泥于一得一失,则身不能安,心不能静,茶饭不思,身心疲惫,活得沉重和艰难。

其实,遗忘是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不是随便下个决心就能办到的。

要学会遗忘,就要保持平静的情绪和心境,主动到大庭广众之中寻找新的生活乐趣,让自己生活得丰富多彩,并不断有新的追求和充实的精神世界。

要学会遗忘,就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要胸怀天下,心想大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学会遗忘,就要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想大一点,想远一点,想开一点,从名利得失、个人恩怨中解脱出来;对已经过去的、无关紧要的事情,要糊涂一点,淡化一点,宽容一点,朦胧一点,及时将这些东西从大脑这个仓库中“清除”出去,不让它们在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美丽的风景在等待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一个人只有学会了遗忘,才是一个健康的人,成熟的人,才能放下过去那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精力充沛地面对现在,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未来,就能开拓新境界,创造生命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