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的家长也逐渐接受了来自西方国家教育孩子的一种做法: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适当付给一些“报酬”,让孩子体会到“钱是通过劳动挣来的”和“挣钱的不容易”。
有一位母亲的办法很巧妙:她规定自己7岁的孩子每洗一个碗,可以获得1角钱的报酬。孩子很有干劲,每天饭后都抢着做家务。一星期后,妈妈把孩子应得的10元钱郑重地交给孩子,孩子高高兴兴地把钱存进了自己的小储蓄罐。过了几天,妈妈发工资的时候,她把工资的实际数额告诉了孩子,并且拿来给孩子看。孩子把妈妈的工资和自己经过一星期洗碗挣得的10元钱一比较,不禁大吃一惊:妈妈每天要刷多少只碗才能挣到这么多钱啊!孩子一下子体会到了妈妈挣钱的辛苦。
§§§第三节关于钱的实践
和孩子玩购物游戏
对于已经认识了钱币、知道钱具有换(买)东西功能的孩子来说,玩购物游戏不但能够直接培养孩子的数值计算能力,更可以让孩子直观地了解到钱与物是如何交换的,并从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金钱观念,而孩子们也往往对这个有趣的游戏乐此不疲。
玩这个游戏时,家长可以将家中的小物件,比如气球、铅笔、书本、毛巾、杯子等拿出来一件件摆整齐,每件物品上用纸片标注出与实际价格相近的价格数字(注意不要让游戏中物品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差太大,以免对孩子形成误导),然后家长和孩子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
首先请孩子当顾客。
家长可以给孩子不同面值的硬币和纸币,但是注意钱不能太多。商品标价要有意识地出现“角”甚至“分”的零头,以训练孩子对“元、角、分”等货币单位的概念。这样,孩子在“付款”买东西时,自然会考虑元、角、分的货币组合。
当孩子正确地按物品标价给出钱数后,家长在递给孩子物品的同时,别忘了夸奖一句“没错,这位小顾客给的钱正好”。
在这个游戏中,家长要先提示孩子数数自己的钱币的总数,再让孩子算算所有物品的价格(如果孩子在计算金额方面感觉有难度,家长可以协助他来计算,并把两个数字进行比较),告诉孩子手中的钱可能不够买下全部的“货物”,让孩子产生“钱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全部买完”的概念。
当孩子扮演“售货员”的角色时,与刚才相反,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考虑“找零钱”的问题。家长在付给“售货员”整钱之后,可以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能正确计算并找给相应的钱数,“顾客”也不要忘记赞扬“售货员”算得又快又准。
有的孩子在扮演“售货员”的角色中,可能会犯下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自己沉浸在游戏的乐趣当中,而忘记了好好保管自己出售物品得到的钱,甚至毫不在意地丢弃在一旁。这时家长要趁机提示孩子,这些钱是他自己出售物品换来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应该好好保管并珍惜。
带孩子去超市
小孩子最开心的一件事,莫过于跟着家长去商店,因为他们知道,从那里,爸爸妈妈可以用钱为自己换回自己想要的很多东西。
带着孩子去超市体验购物,是教会孩子认识钱的用途的最直接的方法,也往往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堂理财实践课。
一位5岁男孩的妈妈邱女士,这样记录总结了一次专门带着孩子进行购物体验的经过,包括对孩子进行金钱和理财教育的“知识点”、提示孩子要注意的地方,以及自己事后的心得体会。
1.出发之前,邱女士和孩子一起商量,列出了一个需要购买的物品清单
很多成年人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要买的东西比较多,最后常常是买了这样忘了那样。而就小孩子而言,事先列出购物清单的意义要比成年人大得多。
比如,本来只想买一只绘画彩笔,但到了商店之后,却被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所吸引,结果买回了一个暂时根本用不着的文具盒,而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彩笔。
第二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通过事先约定好购买哪些物品,可以有效限制和改变孩子“见到喜欢的就要买”、“乱花钱”的坏习惯,至少,有了事先的约定,孩子想要什么额外的东西不会那么“理直气壮”。
2.进入超市后,邱女士先让孩子“体验价格”,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家(爸爸妈妈)的钱是有限的”
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孩子恨不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搬回家。这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去认识商品的标价签,让孩子知道,每一种商品都是要花“钱”去买的,爸爸妈妈挣的钱有限,这么多的商品,爸爸妈妈没有足够的钱全都买下来,别人也做不到。
家长可以借机讲明“需要”和“想要”的关系。孩子“想要”的东西不是必须要得到的,所以可以买也可以不买;而“需要”的东西才是必须要购买的。当然家长有必要向孩子讲明什么要求是合理的,什么要求是不合理的。
3.挑选东西的时候,让孩子学会比较
如果孩子在以前有过随父母在其他地方购物的经历,家长可以找一件孩子熟悉的商品,告诉孩子在不同的地方,一样的商品可能会有不同的价格,并尽可能地向孩子解释他能够理解的原因。
家长也可以在超市里找来两个不同品牌的同一类物品,告诉孩子物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可能是分量有些差异,可能是质量有些不一样,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包装不同。最后向孩子讲明,如果价格便宜的那一种可以满足要求,就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钱买更贵的那一种。
4.决定购买时,打消孩子“别人有的我也想买”的思想
有的孩子可能在挑选物品时,突然看到或者想起某个小伙伴有一件自己没有的东西,比如一个遥控飞机玩具,于是就缠着家长也要买一件。这时家长要坚决拒绝,不要怕丢面子,或者因为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被看不起而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要求很容易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满足,助长孩子盲目攀比的不良心理。
5.结账时,把钱交给孩子,让孩子付款
对于没有独立购物经历的孩子,家长可以在结账前,把大概的钱数交给孩子,最后由孩子亲手把钱交给收款员阿姨。这样,孩子不但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得到东西就必须要付出金钱的道理,也会因此更加珍惜钱,更加体会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和对家庭的付出。
让孩子自己买东西
某个妈妈经常带女儿去买菜。一次买完菜付款时,4岁的女儿突然怯怯地问:“妈妈,让我给阿姨钱,好吗?”“好啊!”妈妈爽快地将钱交给女儿,女儿高兴地接过钱递给了阿姨。“这个宝宝真能干!”阿姨夸奖了她一番,小女孩非常得意。回到家,她自豪地对爸爸说:“今天是我买的菜,以后我也可以买东西了!”
一般来说,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只要父母放手,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小额消费,比如替妈妈买一袋味精,给自己买一根雪糕等。
让孩子自己买东西要掌握以下一些原则:
首先,应该由家长指定孩子买什么物品,最好具体到品牌、规格(重量)、价钱等细节。
小孩子还没有辨别不同品牌的同类物品细微差别的能力。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去给妈妈买一袋盐”,孩子往往会面对不同品牌、包装、重量的食盐而不知所措。虽然商店老板可能会好心地提醒孩子“回家问问妈妈再来买”,但这样的结果无疑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并严重影响孩子的积极性。
其次,给孩子买东西的金钱数额不要太大,尽量与所购物品价格相当。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主要考虑钱的安全性,以及防止孩子随意多花钱。但是家长也不妨把找回的小额零钱奖励给孩子,让孩子储蓄起来,既可以鼓励孩子,又能增强孩子的储蓄意识。
最后,大额钱币最好不要给孩子。
5岁男孩扬扬的妈妈说,自从扬扬学会单独购物之后,行为习惯慢慢发生了很多有益的变化。首先是培养了惜物、节俭的好品质。扬扬知道家中的物品都是花钱买来的,因此也知道爱惜东西了。比如,以前牙膏用到不太好挤时,扬扬便说:“没有了,扔掉吧!”如今,他会用力地去挤,因为他知道如果扔掉了就又得花钱买新的。另外,在以前,扬扬在要求妈妈给他买冰淇淋的时候,每次都要买最贵最好吃的那种,现在他自己去买过两次以后,自己就不再这么要求了,因为他体会到如果买便宜一点的那种,同样的钱他可以多买几次呢。
妈妈还把每次购物找回的硬币零钱作为奖赏都给了扬扬,由扬扬将钱存在储蓄罐中。妈妈告诉他,等钱攒到一定数量时就给他存到银行里,以后需要时可以取出来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好看的图书、好玩的玩具。扬扬很高兴,时常打开储蓄罐数数自己的钱。这样自然地养成了节俭、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同时,扬扬还在购物中锻炼了计算能力。现在,如果给他一元五角去买一袋一元一角的酱油,他已经知道主动跟店主说“再找给我四毛钱”了。
扬扬妈妈还提醒家长,让孩子自己购物,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不但要离家很近,而且家长最好要和店主人熟悉。
§§§第四节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
不劳无获
有一天,贝贝从幼儿园回来后,妈妈发现贝贝的小书包比平时鼓了许多,打开一看,原来里面装了十来个孩子们喜欢吃的果冻。妈妈很纳闷:幼儿园平时没有给孩子们发这种东西啊?妈妈便问贝贝是怎么回事?贝贝倒是如实相告:“这是强强分给我的,他的爸爸给了他好多钱,我们就一起买了果冻。他还分给我一张钱呢。”说着,贝贝在小书包里翻了半天,找出了一张5元的钞票,得意洋洋地拿给早已目瞪口呆的妈妈看……
经过了解,妈妈得知,前几天,贝贝同班的小朋友强强过生日,爸爸一高兴,给了强强一张百元大钞,强强倒是十分“大方”,利用这笔“巨款”买了果冻,分给了几个要好的小伙伴,这还不算,最后还给大家每人分了一张钞票。
看到孩子们犯下如此“巨大”的错误,贝贝妈妈第二天赶紧来到幼儿园向老师说明了情况,还给了强强10元钱。
孩子们知道钱能换来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却没有领会“钱要自己去挣”和“不劳无获”的思想,才会把用别人的东西、分别人的钱当成了“儿戏”。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贝贝妈妈赶紧给贝贝讲道理:强强的钱是爸爸给的,爸爸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这份钱,而我们和强强家不是一家人,我们不能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小孩子没有劳动能力,暂时不能挣钱,但是等长大了,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钱,否则就不会有钱花,也就没法去买各种东西,没法满足一家人生活的各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