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有钱是教出来的
27700700000010

第10章 零花钱(2)

有一次,女儿学校组织看电影,路上,她把所有的零花钱都丢了,回到家里伤心得直流泪,因为当时只过了半个月,钱没啦,下半个月的路费钱怎么办?我一看女儿流泪就心软了,爱人知道我的坏毛病,于是悄悄地把我拉到一边说:“别心软,要给她一个教训!让她自己想办法。”我觉得爱人说得有道理,于是便硬着心肠走到女儿面前装成威严的神情说:“钱丢了,责任在你,爸爸妈妈不会再给你,这是对你不保管好自己财产的惩罚,不过你可以通过劳动或优异成绩获得奖金。”

“没爱心的妈妈,女儿遇到了困难不知安慰,还大谈惩罚。告诉你们等我单元考试,考完后你们自然会乖乖地给我奖金。”女儿说完就埋头看她的报,懒得理我们了。

那几天女儿很卖力,在家里抢着做家务,学习也格外用功。语文数学单元考试成绩出来了,两门都获得了班上第一名。那一次,通过学习和劳动,她获得了15元的奖励。

然而在零花钱支付政策的执行中,很可能因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因而使这项政策变了味,以至于失去了最初的目的和意义:孩子的祖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的“关爱”,让孩子随时得到“计划外收入”。

一位母亲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报了周末特长班,并为此每周多支付给女儿10元的车费和零食钱。

有一次,女儿的钱包放在书桌上,母亲发现里面竟然有50多元钱,感觉不对,一经“严刑逼供”,女儿羞答答地实话实说了。原来,爷爷看见孙女周末还得出去上课,很是心疼,便每次给孙女15元“补助”,结果一个月下来,孩子有了60元的“亲情补助”,而孩子的父母还毫不知情。

当父母担心孩子的零用钱是否够用时,孩子们说不定一边数着“意外收获”,一边偷着乐呢!

支付零花钱的类型和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家长们教育观念的不同,或者孩子各自性格特点的不同,在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上,也会出现不同情况,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顺其自然型。这类家长认为,只要孩子需要,都不会亏待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不管吃的、用的,还是玩的。现在父母大都只有一个孩子,因而对孩子疼爱有加。家长认为自己已经受了不少苦,现在不缺钱了,不能让孩子再在这方面受委屈,所以事事满足孩子的需求。

第二种,斤斤计较型。持这种观点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生活费不能克扣,但零花钱能不给的坚决不给。现在的孩子正是缺少一种吃苦教育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孩子的依赖心理和贪图享受的习惯,就是从父母随意给零花钱开始的。要想使孩子有个良好的习惯,就要从管好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开始。

第三种,适可而止型。有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的零花钱,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也不能一点不给。是否给,给多少,由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家长认为需要买的,就买,家长认为不需要买的,则不买。零花钱的数额和用途由家长决定。

第四种,有为而治型。孩子要满足父母提出的一些要求,比如学习成绩要达到双百分,或者完成额外的家务,父母就给予奖励。至于钱到了孩子的手中怎么支配,由孩子自己做主。孩子只有努力完成父母交代的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才能够得到零花钱。

第五种,无为而治型。孩子需要多少钱,父母都给,但孩子自己要管理好自己的钱,要将使用钱的情况作记录,并定期向父母汇报,父母给予适当的指导或引导。

第六种,定量供应型。每月定时定量给孩子零花钱,至于孩子的钱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父母不管,那是孩子的权利,不过多干涉。

上述的六种情况,家长似乎各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有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家长不妨对照以下的“八不”原则,检查一下自己的做法:

(1)不要以金钱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的工具;

(2)不要养成孩子随意用钱、有求必应的坏习惯;

(3)不要让孩子养成借钱和欠款的恶习;

(4)不要以自己的情感随意增减孩子的零用钱;

(5)不要瞒着配偶,用钱来讨好、贿赂孩子;

(6)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扬拜金主义;

(7)不要引导孩子高消费或超前消费;

(8)不要让孩子的零用钱超过家庭成员的人均水平。

毕竟,零花钱带给孩子们的应该是快乐和健康。

§§§第三节零花钱该怎么花

节俭是第一原则

无论孩子的零花钱数目是多是少,节俭都是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个习惯应该在平时培养,在消费零花钱中得以体现。应该教导孩子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

有爱花钱、多花钱习惯的孩子,从客观原因来说往往是家长给孩子创造的经济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孩子的不良消费心理在作怪。

孩子的不良消费心态一般有如下表现:

1.盲目崇拜

有些学生盲目向往社会上甚至影视剧中一些“派头人物”的做法和奢华场面,不管自己家庭条件如何,恨不得自己能够早日跻身其中,于是校园内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手机声,出入学校甚至也经常以出租车代步。

2.攀比心理

在校园内,如果某一同学身穿名牌衣服或者运动鞋,大家便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也不甘示弱,盲目“竞争”,与之攀比,也大量花钱购置名牌服装、高档鞋,甚至争相请客过生日,以免失了面子,被人瞧不起。

3.交友心理

由于社会的折射,孩子们的交往需求更强烈。为了多交朋友,包括异性朋友,就得多花钱,请客、生日晚会、郊游、野炊,几乎没有间断。他们认为,现在交朋友,已不是散散步、谈谈心就可以了,所谓“不碰杯不成友”,否则会被人觉得寒碜,很快就“拜拜”。

4.赶时髦

现在的孩子们因为追逐时尚、消遣娱乐而引发的消费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孩子们衣着讲名牌,饰物求高档,用品要“赶潮流”,甚至很多少男少女在“追星”上要花费很多钱……

为了防止孩子养成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家长除了自身要勤俭节约、以身作则外,平时就要加强勤俭节约意识的教育,并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给孩子以亲身体验和感受。

一位母亲回忆了自己的女儿10岁时的一件事:

有一次,女儿看到有个同学穿的裙子很漂亮,就缠着妈妈给她买。爱漂亮是女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母亲没有简单地拒绝她的要求,而是耐心地告诉她:“商店的裙子太贵,咱们去买一块同样的布,照着它的样子自己做一条,这样只需花十几元钱,还可根据自己的要求加上一些喜欢的装饰。”孩子一听非常高兴,便和妈妈一起参与了做裙子的全过程,并在裙子上添上了自己设计的小装饰。裙子穿上后,别具特色,同学们见了都说比街上卖的好看,小女孩也非常高兴。

母亲的一个小小“变通”,既培养了孩子的节俭意识,又节约了开支。这位母亲说,现在,孩子上初中了,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女儿自我约束能力很强,从来没有向父母提出过分的消费要求,而且对父母十分理解和体贴。

节俭还体现在钱要算计着花,比较着花。

夏天来了,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孩子每周增加10元的零花钱,作为买冷饮的费用。可是妈妈发现,经常是不到周五,这笔专款就花完了。原来,孩子爱吃冰淇淋,买一只至少3元钱,而妈妈的标准是每次花费不超过2元钱,才有可能坚持一星期。

于是,有一天,母亲买菜时专门带上了孩子,在菜市场,母亲告诉孩子:花3块钱可以买一斤黄瓜(8角),一斤西红柿(1元)、半斤豌豆(6角)、一斤圆白菜(6角),这些菜我们一家三口两顿也吃不完。

从这样的比较中,孩子恍然大悟,原来3块钱可以换来这么多菜,看来用3块钱买一只冰淇淋真的是太贵太不合算了。从那以后,孩子主动降低了买冷饮的标准,以至有的时候一周下来10元专款还有剩余。

总之,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当孩子自己掌握了一定数量的零花钱,家长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可能出现的这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不要让孩子成为随心所欲的“小皇帝”,或者大手大脚的“购物狂”。

零花钱收支情况记录

一位爸爸在第一次给女儿零花钱的同时,也给了她一个小本子。爸爸告诉女儿说:“从现在开始你是小大人了,也有自己的零花钱了,但爸爸妈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必须建立一个零花钱账本,要把每次零花钱的使用时间和事项记录下来,这是为了培养你的计划能力和核算能力。”女儿乐滋滋地接受了爸爸的“简单要求”。

其实这个账本可不简单。

在孩子拥有自己的零花钱的初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家长按计划给孩子零花钱后的不长时间里,孩子就出现了“财务危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养成按照既定计划花钱的习惯,所以经常会产生临时性花费,导致“入不敷出”。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作“零花钱收支情况记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孩子的账本可以设计成“收”和“支”两个部分:

“收”的部分包括得到了多少零花钱,在什么时候得到的,由谁给的,如是父母奖励自己的,还是靠自己的劳动或其他方式得来的,这些钱原来计划的用途是什么;

“支”的部分则包括在什么时候花了多少钱,花钱买了什么,特殊的东西还要写明当时为什么决定购买。

上文中的那个女孩刚开始几个月,账目收支情况对不上,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小姑娘的账目已经记得很清楚了。

在记录一段时间后,比如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可以让孩子作一次自我总结,对零花钱的使用情况和合理性进行一次审查。除了检查收支是否相符,还要明确哪些支出是必需的,哪些支出是不必要或者不合理的。这样,孩子能在账本中看出自己的正确与错误,有利于规范孩子下一阶段的消费行为,这一点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简单的账目问题,家长正好可以趁此机会把一些相关的知识教给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一定可以给孩子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曾经使用这种办法规范孩子们的零花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