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古代罗马帝国时代严禁妇女饮酒。男子外出归来,常常先检查一下妻子有没有饮酒,凑到她嘴边闻一闻。这样沿袭下来,便成了夫妇见面时第一道礼节。
现在欧美人士的接吻礼,一般也只限于夫妇、情人或是长辈对晚辈。然而,吻在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并不限于男女之情,它还表示尊敬和关心。例如,非洲有些地方的居民,以吻酋长走过的地面为荣。
吻,有贵贱之分。例如,古罗马时期,罗马皇帝容许最高级的贵族吻他的嘴唇,次者吻他的手,而平民百姓只能吻皇帝的膝盖、脚背。在沙皇时代,赐人以吻乃是表示最高的奖赏。
订婚为什么要用戒指
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88年,麦士米尼在一个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
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
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结婚为什么要穿婚纱
一般人认为穿婚纱的习惯可能是从英国流传开的。
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郎穿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衫,手持白色的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
其实,穿婚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更早。在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成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花冠。而后,发展成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万圣节也叫鬼节吗
万圣节又称鬼节,它可能是西方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节日。
据说早在公元前,住在英伦三岛、法国一带的凯尔特人每逢10月31日都要为死亡和黑暗之神举行庆祝活动。凯尔特人相信,10月31日这天晚上,死人的亡灵,纷纷从坟墓里钻出来,迷信的凯尔特人在这天要预备许多美味佳肴,让晚上来造访他们的鬼亲吃,他们还在旷野的山丘上燃起篝火,让明亮温暖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魔。这可算是鬼节的最早形式了。
公元4世纪以后,凯尔特人逐渐被罗马帝国征服。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渐渐融合在一起。后来基督教传遍了欧洲,遂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由于它与鬼节相差仅一天,后来人们就干脆将其合二为一。这就是万圣节又称鬼节的来历,以后这一节日又逐渐地从欧洲流传到北美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
蒙古族人的饮食
牧业区的蒙古族人,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或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总结起来,蒙古人在饮食嗜好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讲究实惠,注重菜肴的鲜嫩;②口味一般都偏咸;③主食一般以牛羊肉为主食,对羊肉馅包子、饺子等食品也感兴趣;④爱吃牛肉、羊肉、鸡、鸭、蛋类、鹿、兔、野羊、雉子等,也以乳制品为主要副食品,近来他们开始吃蔬菜。
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在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另外,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即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更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穿在各国
随着国际交往迅速扩大到民间,了解服装的民族特色,顺应各国的一般风俗,也是服装礼仪不可或缺的内容。
人们常说:“巴黎是世界时装的橱窗。”的确,国外服装款式与设计当首推法国。法国的时装,以女装的奇特、男装的素雅、童装的活泼而享誉全球。法国时装,一是选料精良,二是设计大胆。时装大师们对生活的观察深刻,对人们的需求敏感,敢于标新立异,使法兰西民族的时装走在了世界服装行业的前列。
美国着装的随便是举世闻名的。美国人崇尚个性自由,着装喜好随意舒适。美国最有代表性的服装要算牛仔裤。这种被誉为“20世纪伟大发明”的服装,早年在美国的淘金者中流行,后传至欧洲,现已风靡世界。当然,美国人的穿衣随便并非不讲规矩,但他们的着装习俗迎合了向舒适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可小看。
和服是日本民族最珍爱的传统服装。它在造型上有其规范化的特点,不受时装的影响,14世纪以来式样一直没有变化。虽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装早已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礼、庆典、传统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场合,和服仍是公认的必穿礼服。
印度莎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不凡的艺术魅力。用印度丝绸制作的莎丽一般长5.5米,宽1.25米,两侧有滚边,上面有刺绣。莎丽通常围在妇女长及足踝的衬裙上,先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后将末端下摆披搭在左肩或右肩。妇女穿莎丽不仅舒适凉爽,而且能掩盖其体态缺陷,突出其内在魅力。
在菲律宾,男人们通常穿一件宽大的带褶衬衣,当地人称它为“巴龙”,这种衬衣在热带地区的拉美国家也很流行;印尼人穿一种叫“巴蒂克斯”的宽松衬衣,衬衣有漂亮的图案,休闲或正式场合都能穿;土耳其人的服装虽然已日趋欧化,不过传统的灯笼裤仍为人们所喜爱;而被苏格兰人推崇的男子短裙,虽然平时已很少有人穿着,但到节日和喜庆的日子,男人们依然会穿上它翩翩起舞,连王室成员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