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胡雪岩智慧经典全集
27618100000029

第29章 曾国藩——处世之要(8)

很多时候,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很容易忽视他的缺点,而讨厌一个人时却容易忽视他的优点,这都是因为主观意识在左右你的情感。曾国藩认为,不可以主观意识来衡量别人,主观意识太强会造成识人不清。就好像《烈子.说服篇》里面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他对邻居家的小孩印象一直不好,因为他长的即不好看,性格也不讨人喜欢。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遗失了一把斧头,没有任何证据,但直觉告诉他斧头就是就邻居家小孩偷的。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常常在暗中偷偷观察那小孩的举动,等待察出一些蛛丝马迹后对那个小孩进行惩罚。经过他两天的观察,他越来越发现,无论从各方面,那小孩都像是偷他斧头的人,无奈的是他根本找不到任何证据,因些也没办法去兴师问罪,只好就此了结。几天后,他又去后山,发现自己的斧头竟丢在上次砍柴的地方,他这才想起是他自己把斧头给落那了,在欣喜的同时他也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以后,当他再见到邻居家小孩的时候,他发现小孩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贼。

这是一则很有意思,同时又意义深远的故事,因为丢斧头的人完全被自己的主观意识左右,才会把一个原本不像贼的人看成是贼,从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影响了准确的判断及思考。号称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曾经也是因为主观意识太强而认错马谡的。

每个人都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及感觉,这往往是由第一印象决定的,这点并非不可取,只不过光靠主观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人的性情本来就是多变的,如果想达到预知未来的境界,就要抛却个人情感,从而更准备地认识一个人。

7.人才须有操守、多条理

对于识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考察人才的操守、及条理,曾国藩说过:“所谓考察人才,何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也就是说,如是果要考察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就要从办事和言论两方面进行考察,即验证了一个人的操守和条理。也正是因为曾国藩的这种识人理念,尽管所处的大清朝已相当腐败,但他却几乎揽尽天才英才。

识人须考察操守

曾国藩认为,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不能准确地识别人才。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历史上往往善于用人者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曾国藩不但善于识人,更善于观人,他知人善用这一点受到了古今中外很多的的赞赏。

曾国藩处于清朝末期,那时的朝廷制度已相当腐朽,很多人的思想都开始麻痹,江山社稷岂也危在旦夕。但曾国藩作为一个官僚,那种败坏的风气并没有影响到他,太平天国运动在那种环境下竟然奇迹般的胜利,这与他的知人善用是分不开的,他用人一定要保证人才的操守。

江忠源是晚清湘军早期的统帅,对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水师,并在最终取得胜利有一定影响。其实江忠源本来只是一个一般举人,道光25年,他的两个朋友不幸死于非命,他没有置他们的遗体于不顾,而是不远千里护送回原籍安葬。曾国藩知道后,便默许了这个人才,并且称赞江忠源为“义侠之士,必信必诚,亦极难矣。”

五年后,清朝帝王更替,但曾国藩并没有忘记江忠源这位重情义的英雄,而是找准机会向继位的咸丰帝推举了江忠源。因为曾国藩的举荐,江忠源才得以重用,由一个知府升到湖北按察使、安徽巡抚。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品行操守是在选拔人才时首先应考滤的,这关系到一个人日后处事的态度,有操守的人方能值得信任。

曾国藩考察人才很细致。在安庆时,有个从农村来的戚某前来投靠,曾国藩看他行李简单,穿着朴素,为人沉默寡言,看上去比较老实,因此打算给他安排个差事。然而,因为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曾国藩的想法。一次,曾国藩同幕僚一起用餐,看见戚某先把饭里的稗粒挑出之后再吃,曾国藩注意了了良久,并陷入沉思:此人并不是富有之人,只是从乡下来的一个穷小子而已,但才刚从农村来了不到一个月,吃饭时就要去掉稗粒,完全失去了乡下人的本色,这种人做事往往没有原则,而且容易见异思迁,万万留不得。于是他随后打发戚某一些钱,便让他回农村去。戚某问其缘故,曾国藩诚恳地与他分析原因,戚某欲再求一次机会,但曾国藩拒绝,他最后只有悻悻而走。

所谓以小见大,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件小事便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如果没一点原则,即使再有才干也应该弃之。这看似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但却能从中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曾国藩这种以小见大的识人方法,很值得人们学习。

人才需有条理

人格上的操守只能证明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及处事的原则。这点固然很重要,但若需要一个真正的人才,观其操守的同时,考察其条理也是很重要的。曾国藩在考察人才时就非常注重这两方面。

容闳,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为中国开辟了国外留学之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日益壮大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朝的腐败与无能。咸丰十年秋,一直留洋的容闳特意从上海来到天津,对太平天国进行了实地考察,他曾多次被邀参加军政大事讲座。曾要藩听闻容闳的才华横溢,便诚心邀请他前来,后来,经李善兰的介绍,曾国藩的三次盛请,容闳答应加入曾幕,在国内办理洋务。

首次见面,曾国藩便想探测他的见解有多独到,于是问他,中国欲建机器厂,就当今的时局,首先应该做些什么?容闳回答的有条有理:“此厂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

好一个制造机器之机器,曾国藩点头称颂,他深深为这位年轻人“制器之器”的主张而折服,不可否认,这比自己主张的军火生产要略胜一筹。曾国藩奏明清帝,担保容闳为可用之才,于是容闳便被授于五品官职,正式任命他为出洋委员,并拨白银六万八千两,被派赴美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于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容闳自然感激不尽,他知道只有自己尽全力把事情办到最好,用成果去回报,才不会辜负曾国藩及全天下人对他的期望。终于,容闳不负所托,经多方洽谈后满载而归。

从容闳有条理的言辞中,曾国藩便肯定了他是一个可用之才,而事实也证明了他识人的正确性,他的主张的确使中国获益不小。从另外一角度来说,容闳的超前认识也影响了曾国藩,因为他有条理的说明,使曾国藩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欠缺的是什么。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即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别人,正因为曾国藩的善识人才,追求人才说话的条理性,才使容闳施展了自己的才华抱负,从而也使中国的工业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识别一个人才,条理及操守是首要考察条件。有条理的人会做事,有操守的人会做人,而两者加起来便是一个真正的人才。

8.鉴人有术,冷眼识英才

鉴人方法无数,其中冷眼识英才是便是一门艺术,它不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一个人的斗志,还能让一个人更好的认识自我,理清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虽说当今社会最看重的就是能力,谁有能力就用谁,但有能力不代表就可以骄傲自满,这样也终将一事无成。

高超的鉴人之术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超人的鉴人本领。将别人的才能唯自己所用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乐。”曾国藩知人善用,这是有目共睹的。曾国藩每次接见幕客时,都注视很长时间,可是却少有言语,这样一般都会精神紧张,心里也会感到很不安。曾国藩在他们走后对他们做出的评价会丝毫不差,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曾国藩不仅懂得观人,更知道如何用人。

金安清原名国琛,是个极有才能的人,精通文墨,他不仅有高超的理财能力,而且还不非同一般的钻营能力。但在生活上极其放肆,所以终没有什么大成就。

咸丰季年,江南粮草短缺严重,最后金安清不但解决了此事而且还有赢余,可见其人非同一般。金安清有着超人的口才,而且极具煽动鼓惑之力。金安清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苦于没有人举见。他曾多次求见曾国藩,可是曾国藩一直没有接见。有人感到非常疑惑,就问曾国藩:“听说此人才能非凡,您为何不见?”曾国藩说:“此人太过嘴上功夫,对江南的财政了解甚熟,一见必为所动,见之等于害之,还不如只用其言不用其人为好。”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他并没有曾国藩的定力,曾国荃去江南时,与金安清相见,并被金安清的言词所盅惑。金安清身上的无赖习性给他惹了不少麻烦,最终被革职。金安清虽深谋远虑,办事能力也极强,口才了得,算得上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可是最后还是留下了不少骂名。

曾国藩很欣赏金安清的才能,可是其人名声极坏,所以曾国藩坚持是只用其策不用其人,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写道:“今若多采其言,率用其人,则弹章严旨立时交至,无益于我,反损于渠,余拟自买米外,不复录用。”可见曾国藩的高明识人术。

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世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尤其是经他选拔的人才,无不对他表示崇敬。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其主要原因就是他能够从人的细微之处入手,长此以往,自然就练就了高超的识人之术。曾国藩曾说过,他最瞧不起的就是大言不惭、自以为是的人。

以退为进,冷眼识英才

曾国藩冷眼识英才,所以他的关系网也越拉越大,在他手中储藏了众多有志之士的档案,而且各有所长,待到需要时,他便可以从容地按照他们的才能委以职务,这些人就能各司其职,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任务。这就好比是做长期的投资,等到需要时就一定能解燃眉之急。

在人才的培养和陶冶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对其学生李鸿章的培养和教导。

曾国藩在咸丰11年攻陷了九江,李鸿章是曾国藩得意门生,知道此消息后就欣喜的去投奔曾国藩,以为一定会被予以重用。

李鸿章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了,他抱着被重用的心情赶到了九江,可是令他没想到是,曾国藩却以忙于军务为由拒绝接见他,这令他非常失望。李鸿章心急如焚,但又不知道曾国藩的真正意图,所以也不敢冒然行动。一个月后,他实在没办法了,就请曾国藩幕府中的陈鼐去试探曾国藩的意图。

其实不只是李鸿章不解,连陈鼐也很纳闷,李鸿章既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曾国藩为何对他如此冷落?陈鼐来到曾国藩面前说:少荃(李鸿章号少荃)与老师有门墙之谊,老师对他也是甚为器重。可是现在,他想在老师门下得到磨练,老师何以不见?”

曾国藩冷冷地说:“少荃是翰林,了不起啊!我这里,局面还没完全打开,我这里的涓涓细流岂能容纳他这样的艨艟巨舰。”陈鼐说:“少荃这些年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难,已与往年的少年意气大大不同了,老师何不给他一个机会?”曾国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于是李鸿章便进了幕府。

曾国藩其实是有意不接纳李鸿章的,而是看李鸿章心地高傲,棱角太多,这无益于他今后的发展,所以便想挫一挫他的锐气。

曾国藩对修身养性十分重视,每天有固定的吃饭时间,而且必须遵守,即便是战争时期也不例外。曾国藩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必须所有人都到齐了才能吃饭,而且是一个人都不能差,否则筷子都不能动。曾国藩是湖南人,而李鸿章是安徽人,习惯颇为不同。曾国藩一般每天天刚亮就要吃早餐,而李鸿章则不同,他不受拘束,而且出身富豪之家,闲散惯了,对这样严格的生活习惯极为不适应。

一天,李鸿章实在不想起床就装头疼。曾国藩派人去请他吃早饭,他还是不肯起来。所有的人都没动筷子,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罢休,他又派人去催他,反复几次后,李鸿章有些心虚了,他没想到这点小事竟让曾国藩大动肝火,所以便慌忙披上衣服,匆匆赶到大营。他一入座,曾国藩就下令开饭。吃饭时,所有人都不敢说话。吃完饭,曾国藩将筷子一扔,板起面孔对李鸿章说:少荃,既然你到了我的幕下,我告诉你一句话:我这里所崇尚的就是一个‘诚’字。”说完走了出去。

至此以后,李鸿章在曾国藩的面前谨小慎微,对于曾国藩交代给他的事从来没怠慢过。

李鸿章文才是曾国藩非常欣赏的,所以就让他掌管文书事务,对于批阅下属公文,撰拟奏折、书牍这些事都让李鸿章帮着打点。李鸿章没再让曾国藩失望过,他井井有条的处理着这些事务,深得曾国藩赏识。几个月过去了,曾国藩当众夸奖他:“少荃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最适合,他的文稿无人能及,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不定你还能超过我的,好自为之吧。”

对于这一贬一褒,曾国藩自有自己的想法。而对于李鸿章来说,曾国藩对他和影响可谓最大,也他的人生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就算再有才,如果没有发现他的人,和给他表现机会的人,那么他的才能只能在等待中慢慢褪去,曾国藩有一双发现才能的眼睛,而且他还有一双推出才能的手。经曾国藩保举的人数不胜数,这些人对曾国藩也都心怀感激。

郭嵩焘写给曾国藩的墓志铭:“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

俞樾:“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

每个企业甚至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所以如何识人才,如何用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曾国藩在选拔人才上给后人上了一堂极为重要的课程。

第八章曾国藩——养生之道曾国藩的一生体质虚弱,前期一直潜心研究学问,后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心血积亏太过,但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曾国藩虽然终日忙于军政要务及应酬,但从未放弃对养生的探索和实践。无论修身处世,还是识人交友上,他都倾其心智,心向往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养生之道。

1.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自身修养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界之林所必须的静的活法。每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高低,在日常生活就足以体现出来;同时它也能够反应自身的心灵净化程度,更是一种潜在的内心修养之道德理念。不管你身在何处如果连自修的一点修养都没有,相信你会一事无成。

曾经文质彬彬的曾国藩在经过战争的洗涤之后,告诉后人其实自身的修养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自身修养也是道

不管是为官还是处事,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关乎着他的命运,同时对他的前途也有着影响。

曾国藩身处官场有着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他特别注重自己的修养。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连自身的一点修养都没有话,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是无法生存的。

一天,道光帝亲自去乾清门会见唐鉴,他是一位江宁藩司的太常卿;有着很大的权利和修养,正好这一天曾国藩也跟着道光帝去了。他们的谈话曾国藩一字一句的都记在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