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胡雪岩智慧经典全集
27618100000024

第24章 曾国藩——处世之要(3)

正是因为曾国藩有才,同时他又爱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才能之人愿意跟随于他做事情。

言信辞诚信

为官之人,都会有自己做领导的方案,对于自己的员工,严格要求不会过分,但诚信的话语更能使员工信任。

对于曾国藩这个领导来说,一向都用严格的态度训斥学生,让学生对他不得不佩服。

曾国藩出身卑微,家里贫寒,所以自尊心很强的他从小就立志读书做个好官,对于官场上的一些虚情假意,他恨之入骨,他不但不愿自己去做那些无实际意义的虚事,而且他也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的部下。

曾国藩从小就十分勤奋,因此他每天准时早起,从来不让自己睡懒觉,不但如此,他也用同样的方式去嘱咐他的属下,这让下属都不得不佩服他的人品,从而也都不敢怠慢。

对于他的属下,他一向言辞之中透着无限的诚信,总是严格要求。他不仅教导属下要修身养性,而且连最为基本的日常生活也会耐心管束。对于部下的错误与失意,曾国藩总是严厉的训斥,并加以勉励,既要让属下认识到错误,又不会过分伤害属下的自尊心。

曾国藩在他的幕府之中,给予下属充分的学习时间,说是严格对待,其实只要遵循一定的规格制度,曾国藩都宽恕以待。他不仅鼓励下属认真去做事,还要求下属时时刻刻去读书,去学习。曾国藩把自己的幕府当学校来看待,他要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

曾国藩给朋友写信时这样说道:“在我的幕府中,只要工作做好,就会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让你学习。虽说要求严格,但在这里你不会感觉十分的拘束。”

在给丁日昌写信时,曾国藩这样说道:“在我的幕府之中,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弟子,我的幕府就是一个学校,你可以在这里学习,可以在这里修身养性,这里有像亲人一样的朋友,有像老师一样的官员,这里的人缺一不可,总之,在这里生活的人,没有一个是虚设的。”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一个弟子,曾国藩对他颇为重视,并且要求十分严格。

一次,李鸿章早起贪睡,卧床不起,并借口头疼来掩饰内心的懒散,而此时作为老师的曾国藩早已坐在了饭桌之上,只是等待李鸿章的到来。可是没想到,李鸿章竟然懒散装病不肯起床,曾国藩十分恼怒,于是便派人去接二连三的催促他,并说只有等到所有幕僚都到齐后才肯开饭。这话让李鸿章吓了一跳,知道老师发火了,才匆匆的赶去。

吃饭的时候,曾国藩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等到吃完饭之后,曾国藩却十分严厉的教训李鸿章:“既然你来到了我的幕府当中做事情,就要改掉以前的懒惰行为,以后不可违反纪律,要以诚相待。”听了老师的一番言论,看到老师脸上严肃的表情,李鸿章明白这确实是一个既能修身养性,又能做事学习的好地方,于是,便谨记老师教诲,从此开始勤奋学习,用心做事。

由于朝廷上下有多数官员虚荣腐败,曾国藩怕他的弟子及属下也变得庸俗浮华,便总是用严厉的语言教导他的这些弟子及属下,其言辞极为诚信,所以总会受到响应。

6.求人之道,不得不休

“不达目的不罢休,咬定青山不放松。”往往哪个领导认准一个人才,就会抱着一个穷追不舍的信念去争取,直到打动那个人才肯罢休。谁都知道,一个有才之人对一个公司来说,是多么重要。

曾国藩认为,得到人才首先须礼贤下士。

求人道之道

赏识一个人才,就要敢于大胆的去寻求,而对于才能之人来说,不免都会有些谨慎,绝不会轻易的跟随一位领导,所以,要想得到这个人才,就要放下身价,礼贤下士,用真诚,用行动去表示自己的心意,才不至于求贤失败。这些都是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

对于人才,曾国藩一向都十分重视,凭借他一双聪慧的眼睛,曾国藩也绝对不会让人才乱以生存,他会按照个人的品性及才能适当分配,正确让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不荒废青春生命。

不论那个才能之人有什么样的出身,有什么样的家世,有什么样的艰辛路途,曾国藩都一视同仁,都以礼相待。他认为,寻求人才,不能凭借这些身外之物而加以拒绝,否则可能错过多个才能之人,少结交多个朋友,同时国家就会损失居多。只要有才能,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倍加重视,用心培养,到最终必有用人之地。正是借用这样的心态,正是有了这样的用人原则,曾国藩才连连赢得人心,备受尊重。

请求一个才能之人来到自己的幕府之中,曾国藩靠得不仅仅只是一颗诚心,除了应有一颗真诚之心之外,曾国藩靠得还有自己的学识。

重用人才,人才重用,正是因为曾国藩也有一个人让人信服,让人值得学习的才能,才会有那么多的人才愿意跟随与他。曾国藩不仅有一身让人佩服的修养素质,而且他的才华也是无与伦比的。因为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因为万事俱备,自信真诚,所以“天下归心”,众人供捧,到最终天下英才到了他的门下,使他喜笑颜开。

曾国藩的执着,曾国藩的坚持,曾国藩的学识,曾国藩的真诚,那些有才能的人士,无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面对这么一个有才能的领导,大家哪有不服之理?人与人想处,彼此的心思都有相互吸引之处,更何况才能之人。他们也不例外,也纷纷为了曾国藩那固有的人格魅力被吸引而来。

可见,曾国藩的智慧绝非虚传,曾国藩的才能绝非一般而言。

“求人之道,不得不休”,是曾国藩才能的体现。

礼贤下士士

看到一个人贤能,就一定要把他请到自己的地方做事情,这是现时老板所不可或缺的。

然而,对于贤能之人,曾国藩就不会放过,爱才如命的他总是为人真诚,以至于最终让才人感动,从而跟随他。

曾国藩服丧回来,便奉旨赶赴湖南办团练的事情。当他的老师自杀之后,他就极为紧张害怕,因为自己没有领兵打过仗,而如今又没有人肯帮助自己。

正当曾国藩感到迷茫的时候,突然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个自称“罗江布衣”的人写来的,看到这个名字,又浏览了一下心中文字,曾国藩首先断定此人必是一个才能之人。于是,试看信中内容,信上讲了一些领兵打仗是攻是防的一些策略计谋。曾国藩一看,眉梢顿开,没想到在这紧要关头竟然还有这么忠义的人,自主来帮助自己。

不过仔细想想这个罗江布衣究竟是哪个大才子呢?曾国藩怎么也想不起来,于是想到这个名字是个假名,便叫来属下进行探寻。

终于,曾国藩了解到这个所谓的罗江布衣原是湖南平江人李元度。对于曾国藩来说,此人实在是陌生至极,但考虑到他的才识过人,曾国藩决定任用他。

看到这封信,曾国藩大为赏识,更令曾国藩欣喜的是,曾国藩还听到民间流传李元度的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李元度悠闲自得的在散步,这时突然走上来一位读书人上来问路,李元度见此人对自己如此的不屑一顾,还十分的没有礼貌,就对那人十分的冷淡。那人看情况不妙,连忙改变口气,问李元度的姓氏,李元度立即答道:“老子姓李。”

见李元度对自己这么冷漠,那人赶忙不敢失落的回应道:“我与高祖的姓氏相同,姓刘。”

李元度一听,大为吃惊,忙问那人是哪里人,那人得意的说是江夏。

李元度又问:“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

那人一时半会答不上来,便支支唔唔的说了句:“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后。”说完,就灰头土脸的跑了。

曾国藩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李元度确实够聪明。于是就写信给李元度,邀请他来长沙参与军务,可是没想到李元度却硬是不给曾国藩那面子,说是因为家中有事,不能马上到达,这令曾国藩十分懊恼,认为自己好像被人耍了似的。说是等家中安置好后,来拜访曾国藩,可是,曾国藩后来听说李元度来过长沙,却没有来他这里,虽然感到这个李元度好像不太愿意跟随他,但曾国藩却从没放弃过。

就在湖南局面发生巨变,江西、安徽相继失守的时候,曾国藩再次给李元度写信,真情的邀请他前来协助自己。李元度收到信后,没有明确的说是否要帮助曾国藩,只是说等过一段时间就会经过曾国藩的所在地。曾国藩一看,觉得还有希望,便又立即情真意切的恳请李元度前来。

本来就有点动心的李元度准备去拜访曾国藩,不料曾国藩竟然又写信邀请他,可见曾国藩那对他的重视,为了不辜负曾国藩的一片好心,李元度终于答应了随曾国藩一起领兵作战。

自此,两个人就成为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爱才,才会如此的礼贤下士,虽说曾国藩是位领导,但无论怎样,他绝不会眼看一位才子从他的身边跑走的。抓住机遇,把握人才,必会成为胜利的一大法宝。

7.给人面子,留有余地

俗话说的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是的,人人都爱面子,都想让自己的脸上光彩照人,所以做人不要太固执,做事不要太冲动,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万万不可贸然而言。“凡事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是人们处事的最基本原则,有时候,适时的给别人留个台阶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面子很要重要

对于朝廷之上有名的功臣曾国藩来说,宽容是最不可缺少的。虽然他身为一名高官,但他从不自命清高,从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示自己的威严。即使是自己的部下,他也只是把部下好的方面在大庭广众之下加以表扬,而若有不对的地方,他一定会在私下里对部下进行批评和劝告。所以,“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这句话就成为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一大宝典。

对于朋友,曾国藩更是小心谨慎。

曾国藩在年轻时候,曾经多次与朋友闹过矛盾,把朋友弄得好无脸面,以至于最后朋友都不理睬他。正是因为这些,曾国藩反复自省,谨慎至极,终于改掉了他交友随便的坏毛病。

记得有一次,曾国藩的父亲生日,曾国藩就在家为父亲祝寿。正在高兴之余,突然他的朋友小珊来了,看到小珊的到来,曾国藩极为兴奋,顿时,他的父亲也十分高兴的邀请小珊一块吃饭。刚开始,大家还好好的,吃饭的吃饭,聊天的聊天,可是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因为一点小事意见与小珊不合而发生了争吵,尴尬之中的小珊气愤的离开了曾国藩家。

等小珊走后,看到曾国藩还在生气,父亲便上前与他攀谈,不仅给他讲了一大堆做人的道理,而且还非常严肃的训斥他刚才对小珊的所作所为。曾国藩听了父亲的一番言论,没想到面子这个问题在为人处世之中会是这么重要。

于是,等父亲教导完毕,他就马上去了小珊的家,向小珊真诚的道了歉,之后小珊就原谅了他。回到家中,曾国藩感觉自己又学了很多东西,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日记本在上面总结了自己不给人面子的过错,并进行了长久的自我反思。

自此之后,曾国藩时刻谨记在心,不管是对待朋友,官僚,还是自己的属下,都以平易近人的态度相待,给人留面子这一点就成为了他今后待人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很重要,给人留面子更重要。做官爱面子,平民百姓也爱面子,世人几乎都爱面子,所以,为人处世的时候,千万不可有意的去得罪爱面子的那个人,否则你的人生就可能受挫。

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个麻烦,为了面子这个问题而让自己的人生受阻,是很不值得的。

其实,给别人留面子的同时,别人也会对你倍加信任,这样以来,你的运气可能就会越来越好,你未来的道路走得就会越来越顺利。

对于这些,曾国藩在不断的犯错中又不断的总结着,功夫不怕有心人,终于,曾国藩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为自己赢得了比面子更多的重要东西。

当曾国藩意识到面子的重要性时,就认真的改正了自己。之后,无论他的身边出现什么人做错事情,他都遵循“给人面子”这条法则,不刻意用言语攻击他们,只是平易近人的以礼相待。

做人要留点地余地

如今的社会,大家都爱面子,面子问题不可忽略。宽容的对待别人,给别人留下面子,可能就使自己前途无限光明。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他主张“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待人接物时多为对方留一点余地。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满族官员一向看不起汉族官员,于是总是有人会在大朝之上奏事时对曾国藩冷语冷言,并时不时的讽刺他。

一日,曾国藩准备进朝奏事,一个满族官员讽刺道:“曾国藩还算个才子,你们湖南,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吧?”

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白了那人一眼,反驳说:“郭昆焘不算个才子吗?”

那满族人也不示弱:“那恐怕再难找出第三个了。”

曾国藩当时还只是个小官,再加上又是个汉人,所以有许多官僚当时还看不起他,总是找借口讽刺他。曾国藩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明白自己现在还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官,那些达官显贵之人看不起自己纯属正常,所以他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还十分有礼貌说道:“大人,不瞒你说,我们湖南像我这样的无才之人到处都是,甚至连普通村民,都有可能超越我。”

“是吗?那我一定要去讨教讨教。”那满族人知道自己说不过曾国藩,于是说了句这样的话,就夹着尾巴逃跑了。

没过多久,那个满族官员真的就去了曾国藩的家乡,那人走到白杨坪时,碰到一个看牛的老头,问:“老丈,曾国藩可是此地人?”

老头见这个北方人倒也客气,便也客气地指着对面山坡答道:“客官,正是。那高嵋山下的屋场,就是他的家。”

满族官员想到曾国藩曾经口出狂言,说湖南的村夫俗子都是有才人,把他弄得很没面子,于是借此机会,正好可以让曾国藩脸上无光。于是,那人不管老头读没读过书,就指着远处一座小石塔说:“远观宝塔尖尖,四面八方七层。请对下联!”

老头不解地盯了北方人一眼,笑着摇了摇手,牵牛走了。

满族官员虽说很不高兴,但是为了争回脸面,这次总算握住了曾国藩的把柄了,于是回到京城,刚见到了曾国藩,就迫不及待的把见到的那个乡村老头的前因后果如实地说了一遍,然后笑道:“曾国藩,你说你们湖南尽是才子,我看未免太夸海口了吧!”

曾国藩见那人胸有成竹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那满官很是不解,问曾国藩笑什么。

曾国藩这才止住笑,说:“他已经给你对了,不过是哑对。难道大人连这也不懂?”

那满官一头雾水,“什么,哑对?”

曾国藩镇定的回答道:“那老人家实在是太有才了,竟然用摇手来作诗,很简单,他的下联就是:“近看手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那满族官员一听,顿感吃惊,看到曾国藩果然才华出众,便哑口无言,不敢再说什么。

面对满族官员的讥讽、嘲笑,曾国藩也毫不失落,不仅让那满族官员丢脸面,还使他以后都不敢再招惹曾国藩了。曾国藩一直认为,为人处世一方面应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你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你十分面。因此,凡事都要给别人留点余地,才会有补救之时。

8.胸有雅量,以德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