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胡雪岩智慧经典全集
27618100000023

第23章 曾国藩——处世之要(2)

在左宗棠远赴新疆平叛时,需要筹备粮饷,于是他便对客人说,因为自己一直与曾国藩关系不和,而曾国藩又被任职为了两江总督,一定会借此谋害他。但事实并非如此,曾国藩不仅选派了自己最得力的干将刘松山等人交给他调用,而且还一刻不停的供给他粮饷。左宗棠西征的成功,基本上靠得就是曾国藩交给他的这支善战的湘军。

曾国藩虽私下里经常与左宗棠对骂,两个人谁都不服谁,但私事是私事,在涉及国家领土的大事上,曾国藩是个绝对谨慎的人,他不会为了个人的一点小事而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

而左宗棠却始终不肯承认曾国藩的好,无论何时,他与部下私下聊天时,必骂曾国藩。而诸将多对他很是不满。面对左宗棠的骄傲蛮横,恶语伤人,曾国藩多次容忍,从不正面攻击。

在与郭嵩焘的信中,曾国藩则以自身的认识来宽解自己。

在与朋友、同僚相处之时,曾国藩一向采取与人为善的接待方法。由于他总以与人为善的原则来要求自己,所以无论何时与朋友或同僚产生冲突的时候,曾国藩依然能够压制自己的情绪,甚至会采用“和衷”的方式来达到妥协。

在曾国藩去世后,连平时总视他为敌的左宗棠都为他送了一幅这样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这足以见得曾国藩的为人之道有多成功。

以善为基,必得善。在曾国藩的成功法典里,“忍”字永远当头,其次是“坚”字。面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曾国藩一向都要求自己要有君子的大度,不可因小失大。在为人处事方面,曾国藩总是苛求于己,对待别人则以“与人为善”的原则来处理。

取善之为善

一个国家要想强大,需要一个“善”字,一位领导要想成功,也必须要具备一个“善”

字。可见“善”是多么重要。

面对清政府的恩惠,曾国藩不惜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国家。曾国藩因为有了国家的肯定而彰显出了自己的才华,国家却因为有了曾国藩的忠心而发展壮大了。这就是所谓的“与人为善,取人为善”的道理。

曾国藩是一代大儒,在他的一生中,最让他崇拜的名人要数诸葛亮了,曾国藩仰慕诸葛亮的为人,仰慕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及他对朝廷的那份“鞠躬尽瘁”的心。曾国藩一直认为,做官就要像诸葛亮一样,为民负责,为国效力。是的,曾国藩做到了,他一直都是清王朝的忠实扞卫者,他坚持不懈的为朝廷抗争着。

就在曾国藩还是一个平庸的文吏的时候,他曾经冒险去给皇帝提建议,这次冒险差点被免职、摘脑袋,但由于贤能之人的推荐,他渐渐地被皇帝所信任,而后一下子由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变成了让朝国上下都深信不疑的重臣,从此,他便得到了皇上的恩宠,也开始于平步青云的官场生涯。

面对皇上的信任,贤臣的推荐,曾国藩感激涕零,于是便决定努力为国奋战。

金陵一战还未结束,这时候清政府就开始为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封官行赏了。曾国藩被封为了太子太保,授一等侯,已达到了他一生权力的顶峰。同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被封为了太子少保,一等伯。除此之外,其他的湘军水陆将领共30多人,都各有封赏。

对于清政府的恩赐,曾国藩自然感激不尽,竭尽心力来为国效劳。但感激归感激,曾国藩是个明是非的人,凭他多年的官场经验告诉他,拥有过大的权势,诸多的功名,一定不可能在官场一直稳固。因为权利越大,功名越多,就会引起同僚的嫉妒,从而诬告于他,那么,清政府必然也会产生巨大的怀疑。所以,为保其位,曾国藩在攻占金陵之后,就大量的削兵,裁掉了一些思乡厌战的人员,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清政府产生疑虑的这个问题。

为报国恩,曾国藩做事尽职尽责,以天下事为己任,全力以赴、鞠躬尽瘁。正是因为朝廷对他有善,他才会如此的拼命于战场,拼命于官场,来为国效力。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正是因为朝廷给予了曾国藩越来越高的权位,相信于他,所以,曾国藩才会全力以赴,拼命作战,以不辜负国家对他的一片期望。

4.为人处世,刚中有柔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总是喜爱直言直语的指责别人的错误之处。这样以来,即使你说得是对的,别人也不一定会听,相反,可能会再来抨击一番。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失败了?做人不可太强量,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用刚柔互用1862年,曾国藩正在领导人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时,咸丰帝在热河途中,突然发出命令,要曾国藩速派湘军大将鲍超带兵北援。曾国藩苦不堪言,因为他不想让鲍超去北京。

在太湖一战之后,鲍超就为朝廷立下了不少大功,皇帝又升了他的官。可以说,鲍超确实是个勇将,打仗期间连连战胜,连最难对付的陈玉成,他都不费吹灰之力的打败了,可见,鲍超的作战能力几乎没有几人能比得上。其实和鲍超一块作战时,战胜陈玉成的还有多隆阿,但是,孤傲又勇猛的多隆阿压根儿就从没把湘军放在眼里,更不用说听从曾国藩的调遣了。

对于曾国藩来说,鲍超是他唯一的救命之军了,一旦鲍超军队一走,恐怕自己就会深处深渊,从而失去依靠。可是,咸丰帝的圣旨都下来了,曾国藩怎敢抗旨不从?

面对咸丰帝雪上加霜的旨意,曾国藩思考着,犹豫着,为难着,到底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恰到好处的拒绝皇上呢?可是,作为臣子的责任就是保护皇上,保护国家,如今皇上有难,怎能置之不理呢?这让曾国藩左右为难,坐立难安。于是,他去找了胡林翼,左宗棠二人,让他们出个主意,谁知道,胡林翼,左宗棠二人和他的想法一样。派兵北援吧,这里就会面对危机,不派兵吧,又等于是犯了抗旨之罪。从胡林翼,左宗棠二人那里,曾国藩不仅没有得到好的意见,反而使他更加不知所措。

曾国藩实在无计可施,自己也夜寝难安。无奈之下,他只好召集各个文武大臣来商量对策,在众多大臣中,大多数人都同意派兵北援,却没有一个人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这令曾国藩十分头疼。

正在此时,李鸿章站出来开始发表言论,他极力反对北援,但还有一个办法可以一箭双雕,而且是在不违抗圣旨的情况下毅然能继续作战。李鸿章认为,即使北援,对皇上来说,也是没有丝毫用处,如今英法联军已经逼近北京,如果他们真的要捉拿皇上,几天之内便可行动。可是现在湘军还处在北京城的千里之外,恐怕还未到达,皇上就会遇难。所以说,进京勤王一事其实只是一袭空谈。再说,英法联军进攻京城,也并非是为了占据京城和加害皇上,而是为了给皇上施压,想讨取中国的便宜罢了,所以,最终英法联军必会与中国议和。

更重要的是,如今危及大清社稷的并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眼下之意,李鸿章要曾国藩立即给皇上回奏,就说“勤王事关重大,鲍超一支军队恐怕难以应付,皇上是否愿意在曾国藩和胡林翼其中选择一个带兵北援。”李鸿章解释说,这只是给皇上的一面托词而已,等到奏折送到北京后,结果就显而易见了,那时候,皇上就不可能再让湘军去“勤王”

了。所以,不妨继续应战,静待皇上旨变吧。

听了李鸿章的解析,曾国藩深受启发,觉得这的确是个两全其美之策,于是准备按照李鸿章说得办法,给皇上回奏折。可是正当曾国藩下定决心之时,鲍超开始不满,他认为自己将会失去一次为朝立功的大好时机。其实鲍超是不明底细之人,因为一旦鲍超去京,就要归胜保代管,而胜保是极其仇视湘军的,就算作战胜利,北援之名也不会再属于鲍超,所以在这之前,曾国藩、胡林翼对这些是已经考虑到了的。

面对鲍超的不解,胡林翼对他做了思想工作,反复的开导他,并写信劝诫于他。最终,鲍超深受启发,也终于明白了曾国藩对他的一番良苦用心。

于是,曾国藩不是十分有把握的给皇上回了奏,开始静待时局之变。果然不出所料,就在一个多月后,曾国藩接到了“议和已成”的好消息,顿时,曾国藩总算敢松下一口气儿了。

事后,曾国藩整理经验教训,不仅又悟出了个道理:人要想立得住,就要谨慎的把握住刚柔的尺度。采纳李鸿章的意见“按兵”抗上则是一种“刚”,而对待鲍超的这番良苦用心则是一种“柔”。

“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处在庙堂之上的曾国藩不愧被那么多人所崇拜与偏爱。在为人处世之际,曾国藩把刚柔的尺度把握的不无让人拍手叫绝。

以刚柔克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的,人本身就很柔弱,当你陷入恶人的手中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个“以柔克刚”的方法来解脱自己,你始终都要明白一个道理:用鸡蛋拿石头碰,始终都会是鸡蛋碎掉。

曾国藩曾经说过:“刚似铁,柔似水;刚在内,柔在外;刚非刚,柔非柔;刚为本,柔为用;刚压柔,柔克刚。”他认为,以柔克刚,则会更刚。

曾国藩正在犯愁之时,突然收到胡林翼寄来的信件,信上说浙江危急,朝廷有重新调动湘军,进浙抗战的动摇。还说他已向皇上奏明,再次请求曾国藩复出,率领湘军英勇作战。

为了坚定皇上的决心,他竟然说服了一向都对湘军感到不满的官文。

官文是满洲人士,作为军人家庭出身的他,做官自然不是太难的事情。他官场的顺利程度,曾经遭到了多数人的不满,胡林翼就为其中一个。当官文被任职为湖广总督时,每天什么事情都不做,却处处想方设法去干涉汉人。当时胡林翼就是被官文干涉中的一个,对于官文的干涉,胡林翼虽说不满,却没敢采取硬的办法与官文作对。

当官文做得实在过分之时,胡林翼要幕僚起草奏折,向皇上告状。对于胡林翼的鲁莽,幕僚并没有行动,而是不断的劝说他,让他明白官文其实为朝廷所派,如果告状于他,只会让皇上对他产生反感,所以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取得官文的信任与支持。胡林翼一听,大彻大悟。

对待官文的干扰,胡林翼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官文的六姨太生日之时,官文做足准备,大发请柬,想给三十岁的六姨太好好的庆祝一番。谁知平日里那些府县官员都跟官文交情不怎么好,所以六姨太生日这天,都好长时候了,总督衙门还冷冷清清。六姨太气得哭哭啼啼,官文因喜欢这个太太,所以也是为之急得不知所措。快要到中午了,武昌城里的重要官员,仍无一人登门。官文没有办法,只好放掉自尊,派人四处再请。

正当官文干着急的时候,胡林翼坐着轿子来了,官文万万没想到这么多人都不给面子,偏偏官位显赫的巡抚大人会这么大方。得到胡林翼到来的消息后,官文高兴之极,竟然亲自到了大门外迎接。令官文更喜的则是,胡林翼不但自己来了,还带来了老母和正妻静娟夫人,以太太之礼,给六姨太送了一份厚礼。胡林翼的到来,顿时让那个六姨太多云转晴。更让官文想不到的是,胡林翼前脚一蹬门,后面的各个知府官员都来了,这让官文的脸面增了不少光彩,六姨太脸上的容光一直也不曾散去过。宴席上,胡太夫人、静娟夫人与六姨太相处融洽,一下子几个人的感情变得甚好,对于胡太夫人的做客邀请,六姨太也很乐意的就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六姨太就坐着花轿进了巡抚衙门,胡太夫人、静娟夫人设盛宴款待,陪着她玩牌听曲,扯家常。六姨太自幼丧母,见胡太夫人这样喜欢她,便认胡太夫人为母。胡太夫人不仅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个义女,而且还送了六姨太一副金镯金耳环金戒指,这让六姨太高兴地不得了。回到家中,六姨太自然在官文的面前说了胡林翼及他家人的不少好话,官文对这个娇媚聪敏的六姨太向来百依百顺,果然从此再不给胡林翼找岔子了。

曾国藩以前还对胡林翼的做法有意见,觉得胡林翼的做法太软弱了,有失君子风度。可是,现在曾国藩终于明白了,面子问题,君子问题,对于胡林翼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而真正的大问题则是除掉官文对他的干涉,从而继续高高向上。这正是胡林翼的高明之处,也是胡林翼胜过他的地方。“以柔克刚”,胡林翼运用的是如此的巧妙。

想要成功,就不应要求急于求成,要顺从自然,抓住人性的本质,做到以柔克刚,才会使之更刚。曾国藩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认为人要有胆略,但遇事不可莽撞,要分清实情,策略行事,有时候不妨退一步,说不定则会海阔天空。

5.规模宏大,言辞诚信

通常领导能使自己的属下服从于他,都是因为领导具有一种让人看起来的确很有魅力的威严。领导要带领他的属下做事情时,言辞之间透露出的诚信是必备的。只有诚信了,才能取得员工对他的信任,自然,才会跟随于他好好做事情。

规模宏大大

曾国藩的在官场上极为顺利,一直平步青云,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没有家庭庞大的台面,没有丰衣足食的基础,也没有十分优越的读书环境,一切都出自于贫苦,一切都源自于他那一颗不甘平庸的立志心思。

从念书、考试到做官,再到打仗,曾国藩之前都没有具备太多,仅仅是得到了老师的推荐之后,就一下子红了起来。可以说,曾国藩能走到最终的顺利之步,他的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做起的。从零做起,从一点点的小官做起,从作别人的弟子做起,最终成了一位官位显赫,备受尊重的朝廷大臣,成了无数弟子眼中的优秀老师。

曾国藩很是要强,他希望幕府之中积聚的都是人才,他觉得做官就要把规模宏大作为基础。他认为一个房子的面积广阔了,才能承载更多的人才,而且只有房子坚固了,才能更好的让人们居住。对于为官寻才,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自己做得官职大了,才能去更好的收纳各国人才;只有自己诚信了,那些有才之人才敢到来。把这些归结起来,曾国藩总结为一句话,如若想建功立业,就要具备“规模宏大,言辞诚信”这两个条件。

曾国藩的官场道路刚刚起步时,曾经邀请过左宗棠与他共参军务,不料左宗棠拒绝跟随与他不说,反而却到了骆秉章的幕府,这让曾国藩尴尬之极,便立志将来必成就大业。

就在遭到多人拒绝时,曾国藩趁着皇上重用他的机会,向皇上请命要了一个有实权的官职。有了这个权利,曾国藩开始大力的保奏、荐举稍有才能的人,那些受到他推荐的人都对他忠心耿耿,开始跟随他打仗做事。不久之后,曾国藩的才能终于显现,从没打过仗的他竟然也打了好几次胜仗,于是皇上开始重用他,朝廷上下大臣顿时对他刮目相看。

这个时候,曾国藩还是觉得自己的台面太小,为了扩大规模,待到曾国藩做到两江总督的时候,就凭借自己的大权向全国上下不断的召集人才,推荐人才,一时间各地稍有能力的人都投奔而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就剩下重点培养人才,任用人才了。就是这样子,曾国藩一步步的从卑微的小小官员开始,直到成为了朝廷中皇上离不开的一位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