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27605700000034

第34章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 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 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也说“无为福”

第十品,我们一直是说自己的话,不是我们完全同意南怀瑾先生对第十品的解释,只是没有太大的原则分歧,又怕纠缠太多,把我们的读者生分了。正如前文所说,第十品跳跃很大,如果不依原经文直解下来,读者可能会不容易明白,为此我们没有对南先生的解释多纠缠。

例如南先生说净土是“挂角羚羊无处寻”,就根本不符合佛学的本意的。我们不能把人引入这种空空荡荡的境界中,这种东西在传统文化中,把中国人害苦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从文化史说,未必准确,但从中国人现实的“文化——心理”结构讲,倒是有几分道理。大部分的中国人,进而儒,退而道。社会需要他们时,一个“假道学”的面罩就戴起来了。一成为失败者,他们便“羚羊挂角无处寻”。功成身退,功不成也身退,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儒、道、释三家关于生命本质的许多无比精辟的论述,全成了他装潢门面的东西。满口的“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佛言祖说”,其实和当年的阿Q临终非要把圆画圆没有什么两样。

应无所住生其心,就是直面惨淡的人生,生命的现实不管如何可鄙,生命的未来永远美好。

这便牵扯到了第十一品了。

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实在是太牵强,这回我们又不能不直接面对南老的解释了。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昭明的分品安标题,问题很大。随着对经文的解释,我们同时也告诉了大家,分品所造成的误解有多么大。到第十一品,几乎是太过分了,昭明给这一品安上了一个“无为福胜分”。我们对照一下经文,乃至全经,那里蹦出一个“无为福”的提法?完全是生造硬扯。第十一品的最后几句是“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里哪有“无为福”的影子?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认为勉强加这么个标题,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无为福”者,因缘所赐之福,不需要个体生命自己去争取。这样讲和全经的主旨,也是可通的。但是,此例不可开。中国文人的文化随意性太强,总爱利用加一字,减一字,把自己的文化观强加给佛学。

同样是这个“无为福”,到了南怀瑾先生那里,问题果然发生了。请看南先生的原文。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

我们真不知经文的原文在哪里对福德作过区别,任何一个稍有文化的人,也辨别得出,释迦所说的“此福德。胜前福德。”根本没有区别清福、洪福。

人们布施珠宝,以救贫苦之人,供养出家人,这是善事。但是,任何珠宝都是有量的,哪怕是“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也是有量的有限的。你现在这一世布施了,下一世你就享受你布施出去的福报,这种粗陋的因果观,是古印度文化的特点。释迦对于人们这种善行,没有否定,其原因,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了。“灭度”大愿正是从这些善行发展起来的。但是,即便这种粗陋的因果观,其行为是否可以成为现实,也是保不住的,更可怕的是还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这一世布施多了,下一世福报太大冲昏头脑,就会骄奢淫逸而造恶,反而会下地狱,所以财布施之福不是究竟之福,而《金刚经》给你的福报是,将你的“我执”断在这一段生死之中,令你入无余涅而灭度,你入了海咸一味的本愿海中,也就是回到了本来面目的大“我”。原来的那个我,不能说无,也不能说有。你便享受了“宇宙─生命”系统的全部福德,这是无量福德,永远没有享完之时,而且是真正的清净之福。“清净”在佛学中的含义,根本不是世间人的轻松、坦然之类的玩意, 是指金刚、法身本体而言的,“宇宙─生命”系统本体无善无恶,这才是真正的清净。灭度一切众生就是令众生回归本体。“南无阿弥陀佛”即一切依赖本体整体的因缘运动变化。

这和南怀瑾先生说的“清福”,即前文说到过的那种小地主式的“清福”根本不是一回事,这是无量大福。说实在话,南怀瑾先生始终没有破了自己的“身见”。“我”“人”“众生”“寿者”莫过是“宇宙─生命”系统的幻化身,但离了这个幻化身也就说不上什么“宇宙─生命”系统及法身、报身。“我”与“宇宙─生命”系统不是一,但也不是二。“宇宙─生命”系统的一切福报包括: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灾、福……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该享受的,只是为那一点“灵光”——“知”不灭,只是为宇宙的“明德”不受污染,个人道德的意义很小很小。“我”——本体无善无恶、 无福无不福, 但要享尽一切幻化身的“福”,只是那点灵光永不熄灭,宇宙整体的“明德”永不衰退,与 “宇宙─生命”系统共保鲜活,这不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金刚身吗?

这才是释迦说的“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我”发大愿,“灭度一切众生”,我的缘分便入了一切众生的因缘。“一切众生”,正如我们在前文说的,是指“宇宙─生命”系统的全部存在方式,它们与生命个体的存在方式,不是一也不是二,本身就是“能所双泯”的主客不分、精神物质不分,“明德”永存。“灭度一切众生”的本愿,入了一切众生心,入了一切众生的因缘,不就是与“宇宙─生命”系统同体吗?

小乘四果就是破不了这一关,所以最高只能做到“有余涅”,没有到最后的究竟位,离着最后的第十一位佛,还早着呢!南怀瑾先生解《金刚经》,严格说连“预流果”的水平也没有超过。

当“我”化为愿力身入了一切众生心,灭了我自己,我自己也无所谓灭与不灭,“我”与“宇宙─生命”系统共在了,我与一切众生共在了。众生的一切福皆是“我”之福,但这其中谁也找不到一个主宰者。所以,此福德也可以算是“无为福”,唯有那不灭的“灵光”、“明德”,永照历史,我也不知这灵光是我不是我。话又说回来,这“知”的灵光,何时又是“我”的呢?因缘不合永无我之“知”。

“佛说非身。是为大身”的道理,不就是“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的运动状况吗?

这里的困难在于,释迦的大愿,并不包括任何的神通和普通人的一些空愿,而是“宇宙—生命”系统的运动矢量这大愿真的会有如此无量的神力吗?

具体道理,我们前文已反复讲过,但未必能说服所有的人们。但,我们知道南怀瑾先生是讲过《楞伽经》的,应当知道“现量”的力量。在《楞伽经》中,释迦对这一点讲得很清楚。一部唯识学,说到底就是要讲明这一点。一般人未必相信释迦牟尼佛这个大愿的力量,但南怀瑾先生应该是坚信无疑的。

再说受持四句偈

实实在在说,“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真是千古以来的一个大疑案,南老自己也无法说清。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大量的解经人,太迷信他们个人的智慧,以为智慧是私有的。再者,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受自己的智慧支配的。对于这些人,说死了也不会明白“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的真正含义。如是就在“受持”二字上大作文章,把这两个字讲得玄乎其玄,似乎不玄就不是佛法,似乎离了“功夫”就不是佛法。

他们认为佛法不是学问,是功夫,必须证得。谁去证得?你自己去证得吗?你是什么?你的“心”是什么?“缘起而性空”。既然是“缘起”证得的,也就不是你证得的。因缘让你证得便“证得”,因缘让你“证不得”,你便“证”不得,这个“证”,显示到你眼中的就是一个幻相,你能证得什么?

佛法是强调“证得”,这个“证得”的本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下在坊间大量讲“实践”的、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书籍,对“实践”这个词的真实内容的介绍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也不太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实践”不同于“实际”,“实践”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是整体的看历史,历史的看整体。佛家所说的“证得”,是包含一切众生在内的历史运动所证实的东西,这便是真正的“证得”, 根本不是凭神通功夫证得的那些所谓“境界”。

自佛学产生后的二千五百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这便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意识为转移的“证得”。释迦发现的“本愿”在其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本愿”毕竟是无为法,这个“证得”的本身,又什么也没有证得。佛法者,非法非非法。根本不存在历史进步之外的宗教式的“证得”,神通式的“证得”,巫术式的“证得”。

因为佛学的根本目的是“普度众生”。

因为佛学认为“宇宙─生命”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个体脱离了这个整体,无所谓“证得”、“证不得”。如果有某一个个体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这个整体,证得什么,就是“邪见”、“妄念”。所以须菩提说:“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说明了“证得”的真义,再来说“受持四句偈等”。为了让人们真正明白南怀瑾先生到底如何错的,我们不能不逐条与南先生商榷。

南老说:“他(释迦牟尼佛)说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善人,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这两个字特别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着经典上去修持。”

明眼人一下便明白了,这完全不是经文的本意。首先,关于善男子、善女人,前文我们已经讲过,是指“一切众生”而言,我们的证据是《金刚经》的原文“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为什么到了这里,要用一个“若”字呢?这是由于有一个布缘的过程,缘分大的,早得到,早明白;缘分小的、远的,晚得到,晚明白。最终是“一切众生”都得接受“无余涅”。作为虔诚的佛教徒的南先生,难道会不相信佛的愿力是真实的力量吗?

再看南老的一句话,“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完全了解了”,这显然也不符合原经文。经文说“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并没有决意要求一切众生都得“完全了解了”。南先生这句话是他自己肆意加上的,与《金刚经》无关。这句经文,即便从语文的意义上,也是很明白的。对于此经,了解了,全了解,当然好;没有完全了解,哪怕只要知道“四句偈”,为他人说了,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实是俗话说的“沾边就算”的道理。“乃至”二字,翻成汉语,就是“哪怕只要”。也就是说多少不论。

这和南老先生对我们要求的,第一要完全了解,第二要照经修持差得太远了。

“受持”二字,让南先生讲得更玄了,暂不说,且看南先生对“四句偈”的妙解。

翻遍《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这一句最少重复了十遍,释迦牟尼佛从未多加一字,也未减少一字。从来没有指出是哪四句。其实这里根本不要指出哪四句,缘分这东西没有分别心,沾上便算有缘,有缘就得依缘分去行。太阳每日照着我们,并不需要你对他了解什么,更不需要你去练一套照太阳、晒太阳的功夫,他都要照你,除非是天黑了,或者你躲在屋子里不出来,被什么东西遮住了。

南先生实在无法给我们说清“四句偈”是什么了,便扯到“离四句,断百非”上去了。

“离四句,断百非”的四句的具体内容,即“亦空亦有”“非有非空”等,南老已经说过了。如果真是南老说的这四句,《金刚经》为什么不明说?非要说得那么“含糊”?一句重复了十余遍的话,就是不讲明白,释迦要和众生布迷魂阵吗?“离四句”的四句很简单,才十六个字,插在《金刚经》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释迦为什么非这么“含糊”呢?

其实,“四句偈等”这句经文本无任何玄妙处,也没有任何“含糊”处,只是由于大师们太自信自己的智慧,故作玄妙,一心要显示一下自己的聪明,反而离题万里。依经文的原意,就是你随便怎么都行,都不会改变本愿救你的性质。全理解更好,理解一部分也可,全不理解照原文诵四句给人听也行,都是结缘,有缘分就被度。大师们天天讲佛学的原则是“缘起性空”,到了关键时刻怎么就忘了呢?正如我们前文反复讲到的,这是因缘法,是无法之法,是无定法之法,是非法非非法。真不知还要释迦如何讲才会明白。有些人就是非要把水搅混不可,就是非希望人们对《金刚经》望而生畏不可!

如果真是如他们说的,后文第十二品,说到经文所在之处,就如佛塔,就如佛庙。“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又该如何解释呢?连四句偈都不要了, 连文字不懂也不要紧。不识字也不要紧,哪怕是如同见一座塔一座庙,即为有佛,也就是说,那怕只见到《金刚经》的本子,便是见佛。有佛就会度人度众生,有佛而不度众生,那也就不是佛了。这是告诉你,经书就像无生命的塔,无生命的庙,见了就行了,所以前文一再强调“乃至四句偈等”,关键在于结缘。

人们太迷信自己现在的大脑了,不知是缘分左右大脑,也不知缘分是不会断灭的,在这个过程中,从结缘到知名到知四句偈,到为他人说,到全部理解,历史的缘分都会推着你走的。“缘起性空”啊!

《金刚经》就是法身本有、通过释迦圆满显化出来的‘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的大缘分,只要和它结了缘,好缘坏缘,善缘恶缘都不要紧,正如南先生讲的故事,有人把《金刚经》拿去撕开包了猪肉卖给顾客,这也没问题。买了猪肉拿了单页经文包了肉的人也被度。现在理解不理解不要紧,早晚你会理解的,先结了缘再说,有了缘早晚会理解。“理解”、“明明德”、“燃灯”、“通解金刚经”,不是只属于哪一个聪明头脑的专利,也是缘起而性空啊!

谁能想到,《金刚经》的真正的精髓不是被佛教徒揭示出来了,而是被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出来了!你不信吗?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再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再反回头读一下大乘经典,你自然会全明白了。

但这还不是最后,也根本没有一个最后。

明白吗?人们。简单一点,平凡一点。

“平常心是道”!

让那些神通功夫见鬼去吧!

不过,我们要充分肯定南先生的说法,他一再告诫人们打坐念咒之类不是正道,南老强调智慧成就,也基本是正确的。但是,南老着到一个“智慧”上了,智慧成就的基本含义是,我个人没智慧,是历史进步的因缘让我有智慧的。我的智慧是法身本有,作为幻化身的我,说不上有智慧,也说不上无智慧,有缘了就有智慧,没缘就没智慧。

智慧,因缘生。和《金刚经》结了缘,早晚会有智慧的。抄《金刚经》,撕《金刚经》,印《金刚经》,烧《金刚经》,包括南老错解《金刚经》……在缘分上说平平等等,全会被度。

“佛”无分别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