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发展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第一节) 古典文学
日本古典文学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上起8世纪初,下至19世纪中叶,大致可分为古代前期、古代后期,中世纪前期与中世纪后期四个阶段。
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8世纪初叶,即“奈良时期”(710—784年)。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记》与《万叶集》。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着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
《古事记》是一部记录古代神话与传说的作品,成书于712年。从这部书的序言可知,它是在天皇的命令下着手编纂的,目的是企图利用神话来证明天皇世系的权威性。由于这样的政治目的,所以《古事记》中有许多枯燥无味的关于神的世系的说明;虽然如此,并不能掩盖《古事记》这部书中一些生动的神话与传说的文学性。
神话是古代人通过美丽的幻想,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或表达人们对支配自然的渴望。《古事记》也不例外,它的许多章节或片断,如上卷中的“海幸与山幸的故事”写的是渔夫与樵夫两兄弟的争执,然后转入山幸与海神之女结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还以美丽的想象解释了旱涝潮汐的自然现象。“大国主命求婚的故事”是以几组爱情歌谣为主线发展起来的。在中卷中插有多首古代集团战斗的歌谣,在下卷中记录了古代部族之间的战斗传说。所有这些,作为反映古代日本民族生活气息的最初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力量。
8世纪的下半期,出现了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共20卷,收录的和歌(注:和歌是古代日本人将民族固有的诗歌与汉诗加以区分的称呼。一般称歌,即指前者;称诗,即指后者。和歌只有韵律这种固定的诗形,但无韵脚)包括长歌及短歌共4500百余首。
《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的卷按内容分为杂歌、挽歌、相闻歌(广义指赠答歌,狭义指恋歌)三大类,有的卷还设譬喻歌防人歌(戍边兵士歌)等目。
《万叶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无名氏的作品。无名氏作品中有些属于民歌和民谣;具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所谓着名“歌人”的创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约450人。
《万叶集》中无名氏的歌,约占全部作品的1/3。这些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收录在卷14中的200多首“东歌”(本州东部地区的民歌)。这些民歌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不但语言淳朴自然,而且利用各种劳动场景做为比、兴等艺术手段,使这些民歌表现得情趣盎然,富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有些歌还表达了不畏父母横暴干涉,对爱情忠贞不贰的感情。卷20里收录了92首“防人歌”(戍边兵士之歌)。这些歌反映了在古代天皇制下被迫别父母、抛妻子,兵士远戍边疆的凄苦哀怨之情。除去上边提到的一些歌之外,《万叶集》还收有不少反映古代社会各方面生活的作品。
总之,《万叶集》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古老。而在于它反映古代生活的深度及广度,在于它格调的深厚真挚。在《万叶集》以后,和歌逐渐堕落为贵族们吟风咏月的消闲品,贵族们利用它做为社交赠答及男女求爱的工具,或利用它进行宫廷“歌合”(比赛和歌的游戏)。到了平安、镰仓时期,和歌也专为贵族及僧侣们所占有,成了他们抒发个人纤弱感情的载体。
(第二节) 物语文学
奈良时代(710—784年)、平安时代(794—1185年)在日本文化史上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
古代后期起自9世纪初,迄12世纪末。日本通常将这时期称为平安时期。平安时期初期,和歌创作转入衰微。贵族之间,出现了模仿汉诗汉文的极盛时期,编纂了许多敕撰的汉诗集或诗文合集,如《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他们致力于模仿汉诗、汉文的华丽辞藻及技巧,至于内容则完全脱离不开空具形骸的宫廷生活。因此,这些汉诗汉文除了可以看出当时贵族模仿能力外,对日本民族文学的发展关系不大。
另一方面,自平安初期以来,创造出由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平假名”,及由汉字偏旁演变而来的“片假名”。随后创造出假名与汉字交混在一起的书写方式。至此日本的民族文学,才获得了自由自在地表现的手段。这对平安时期的散文作品“物语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物语”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物语文学最先是分传奇物语与歌物语两类。传奇物语,如《竹取物语》,对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加工和创造,强化其虚构性,赋予其浪漫的色彩,并加以艺术的润色,将其提炼成比较完整的故事。歌物语,如《伊势物语》,则与中国的“本事诗”近似,和歌与散文结合,互为补充,叙说着世间的故事和人间的情感。这两类物语文学都是脱胎于本土或外来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都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短故事组合而成。这两类物语文学向独立的故事发展,经过以传奇为主的《竹取物语》、传奇与写实结合的《宇津保物语》,到写实的《落洼物语》,物语长篇化了,接着产生了长篇的虚构物语《源氏物语》,统合虚构物语与歌物语,以写实与浪漫手法相结合,以虚构的故事与诗歌相结合,构成了独立的文学想象空间,形成一种新的物语品种——创作物语。它成为一种颇具规模的长篇小说形式,从而将日本古代物语文学推向最高峰。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语文学不断发展,至近古,产生了历史物语、战记物语、说话物语等类型的物语文学。从平安时代至镰仓时代有200部以上的物语文学作品问世,但现存仅约40部。可以说,物语文学的出现,在日本小说发展史上具有划时期的意义。
最早出现用“假名”创作的物语文学是《竹取物语》,成书的具体年代及作者均不明,大体推测写于9世纪后半期至10世纪上半期。《竹取物语》是“物语的鼻祖”,这是一个带有民间故事性质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辉夜姬不染尘世,怀抱清高之志,终于升入月宫”的故事。内容叙述月宫天女下凡,住在一个以伐竹为业的老翁家里,几个大贵族向天女求婚,均遭天女拒绝与嘲弄,最后天女返回月宫的故事。从这个故事的构思来说,情节单纯,类似民间故事或童话。但从细节来看,由于作者以幽默、讽刺的态度,刻画了五个向天女求婚的贵族的种种丑态,使得这部最早的物语文学,从它情节描写的细腻,人物性格的突出以及对贵族保持的批判精神来说,都给日本文学带来了崭新的东西。日本文学已脱离了那种片断式的古代传说,发展成具有完整结构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作为日本第一部歌物语,《伊势物语》是以和歌为母胎发展起来的。它由125篇话、206首和歌并列构成,每篇话联系不大,主要通过歌人将原业平的“风流”、“好色”的每个小故事松散地贯穿起来,没有完整的统一的情节。主要内容是主人公举行初冠(日本古代贵族11~16岁时举行的成年仪式)、外出游猎、宫廷内外的恋爱情事,以及他临终赋诗感慨人生。书中反映的主要是男女间的情爱,其中有男女的纯真爱情、夫妇的恩爱,也有男人的偷情、女人的见异思迁。它表现了风流的情怀,好色而不淫,对王朝歌功颂德,对暮年悲伤慨叹;有的地方则对社会生活主要是贵族生活进行了描写,如皇上行幸,高官宴饮;有的是对景致的细致描写,以景托情;也有个别地方写到了身份低微之人,如在荒凉乡村里的美女、在农村耕作的人、身份卑贱的仆役,作品描述了他们的生活,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到了11世纪初,由贵族妇女之手创作了许多散文文学的新的体裁:基于作者个人生活体验写成的“随笔文学”及“日记文学”,以及由作者通过虚构创造出来的“物语文学”等。这个时期出现的最有才华的贵族妇女作者,要首推紫式部,长达8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就是她的杰作。《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不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较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还要早300多年。这部作品是平安贵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揭示了整个宫廷贵族生活,描写了贵族妇女的群像,并对她们所处的悲惨地位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真实地描写了处于没落过程中贵族社会的面貌,塑造了一批追求青春欲望和内心空虚的男女贵族青年形象。《源氏物语》是天皇制中央集权政治由盛转衰时期的贵族阶层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生活状况的实录。
紫式部并非作者的真姓名。她是藤原为时的女儿,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一般有姓无名。紫式部是当时人们送给她的绰号。大概是由于她是“紫物语”(即《源氏物语》)的作者,她父亲官居式部丞,所以人们这样称呼她。紫式部生于978年,卒于1016年。她虽出身于藤原氏,但自祖上已降为中等贵族。她的父亲擅长汉诗文,曾做过两任地方官。她22岁时,和一个做过地方官的中等贵族结婚(但她并非她丈夫的正妻),婚后两年,她的丈夫就去世了,紫式部过着孤苦伶仃的寡妇生活。1006年,她入宫做了一条天皇的皇后藤原彰子(藤原道长的女儿)的女官,为她讲解《白氏文集》。紫式部的中等贵族出身及她的不幸的结婚生活,对她创作这部作品,有重要的影响。中等贵族是个不安定的贵族阶层,这使她既有接触上层贵族生活的可能,又使她与上层贵族保持一定的距离,养成她安静地、理智地观察上层贵族生活的能力。她的不幸的婚姻体验,使她懂得一夫多妻制下贵族妇女的痛苦,使得她能以同情的态度来观察贵族妇女在男女关系上的种种不幸遭遇。她在宫中目睹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和穷奢极侈生活的情景,所以能写出这个时代上层社会尔虞我诈、阴谋争斗,得势者荣华富贵、失权者丧魂落魄的故事。
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古代后期贵族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整个日本古典文学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品。这部作品成书于11世纪初,《源氏物语》共54帖(卷),约80余万字。各卷都有卷名,如“桐壶”、“帚木”、“空蝉”、“夕颜”、“末摘花”等。各卷的命名,根据不一,有的以作品中人物居住的地方而得名,有的是利用该卷中主要人物所咏的和歌中某一词语而得名,有的根据贵族的行乐内容而得名,如“空蝉”、“夕颜”、“末摘花”等,既是卷名,同时又作为作品中妇女的代称。这是因为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一般都没有名字的缘故。
这部作品虽然长达80余万字,但实际上类似短篇集锦,而以皇子光源氏这个主人公贯穿全篇。作品的前40卷,写源氏50余年的一生,描写源氏与周围女性的爱情纠葛。第41卷,只有卷名,而无本文,暗示源氏之死。第42卷至第44卷,写源氏死后的一些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最后10卷,写的是源氏之子薰大将的情欲生活造成的悲剧性事件。由于后10卷事件主要发生在宇治地方,所以又称“宇治十帖”。
《源氏物语》通过源氏一生政治上的浮沉及他一生渔色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宫廷贵族的错综复杂的权势之争、各贵族门第之间的聚合离散,特别是整个宫廷贵族、大贵族们的紊乱的男女关系,真实细致地反映了本时期上层贵族腐朽的精神面貌。这部作品以男主人公光源氏为中心,围绕他的生平遭际,出现男女各色人物不下400个,作品中描写的贵族妇女不下数十人,她们的命运都是充满了痛苦,甚至是非常悲惨的。她们自身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有的作为政治婚姻的工具,由她们的父母来摆布;有的在一夫多妻制下,一任男贵族朝秦暮楚,肆意加以玩弄与凌辱。在作品中,每当妇女遭受种种不幸时,她们总要发出“宿世罪业”这种叹息,也就是说当她们无法解释妇女为什么总是被置于这种悲惨处境时,只能用“前世罪业造成今世生为妇女”这种宿命论来麻痹自己。当她们的痛苦达到极点或无法解脱悲惨的处境时,摆在她们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落发为尼。本书中有好几个妇女,最后都逃脱不了这样的结局。在最后10卷“宇治十帖”中,女主人公浮舟,在两个贵公子都去占有她的情况下,她无法摆脱她的痛苦处境,被迫投河自尽,得救后,选择了落发为尼。《源氏物语》最后以这样一个结尾来做故事的收场,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深刻地象征着整个贵族妇女陷入绝望的境地,从而也象征着整个贵族阶级已经腐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本书对于贵族政治的担当者、那些男贵族的描写,却不同于对贵族妇女的描写那样深刻。在写男贵族时,既有揭露、批判他们的一面,也有美化他们的一面。特别是在塑造源氏这个形象时,则是批判少而美化多。作者在写源氏及包括天皇一族在内的其他大贵族们时,除了写他们过着穷极奢欲的物质享受外,还写出了这些男贵族淫靡的纵欲生活;同时也写出了他们空虚、委靡、纤弱、颓废的内心世界。书中所塑造的这些男贵族的形象,他们一方面追求感观的刺激,拼命享乐;一方面又总想到人世的无常,“厌离秽士”,动辄想要出家。他们在男女关系上十分紊乱,但在表面上又显出一副温文尔雅的嘴脸。动辄临风洒泪、对月伤怀;对妇女则柔情蜜语,如醉如痴。一遇到他们的爱欲生活发生不如意时,则长吁短叹,涕泪涟涟。他们十分迷信,经常请神官、僧官、阴阳师为他们做祈祷、诵咒。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贵族阶级的精神世界已完全处于朽腐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