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如何成为小摄影家(快乐学习丛书)
27514600000010

第10章 摄影技巧(3)

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影响比较明显,有的则难以捉摸。比如,季节的影响是很清楚的,同样的风景或树木,夏天和冬天看起来大不相同。但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来说,光线的特点和方向的差异就不是很明显了。一堵质感很强的墙壁,只有阳光角度很恰当的时候才能看得出来,一天当中这样的时间可能只有15分钟,其余时间看上去可能都显得沉闷而单调。一座山,一所房屋,一棵树,它的阴影可能在上午处于不恰当的方向,但到下午却非常合适。在室外拍摄肖像,雾蒙蒙的或阴暗的天空光要比直射阳光好。富于经验的摄影家会相应地选择他的拍摄时机。在阳光下拍摄一位筋疲力尽的邻居,会显得“英俊而优雅”,不像在灰暗或雨天里拍摄的那样,把可怜的真相暴露无遗。

一般摄影者往往在看到一种吸引他的景物时,就动手拍摄。很少考虑这张照片如果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不同光线下或不同季节里拍摄的话会更吸引人。当然,通常采取这种即时行动的原因是时间紧迫,现在不怕就不能再拍了。这确实是许多摄影记者最感丧气的事。交稿期限和费用的限制迫使他们只得在情况并不最好时匆忙动手,完成任务。遗憾的是,没有充分的时间。摄影家就不能有效地选择拍摄时机。室外摄影中,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尤其要进行等待,有时需要等待很长时间。

当需要阳光的时候天空偏偏是灰暗的,需要风云变幻增强效果时,天空偏偏万里无云,这时候,摄影家必须加以权衡。要么利用现有条件尽力去做,要么,如果他是个精益求精的摄影家的话,就等到时机更好时再来,或者省下胶片去拍别的。

§§§第六节如何拍摄运动物体

有时,当能使底片曝光正确的最高快门速度仍无法“抓住”物体的动作时,就必须在曝光上另行考虑。假如二者悬殊太大,是无法拍出好照片来的。事实上,那些清晰度极高的纪实性照片,反而常常会破坏运动感。从艺术角度讲,影像的轻微模糊往往更加富有真实感。因此,摄影者必须根据所要求的效果来决定自己的清晰标准。

使用的快门速度决定于影像在相机焦平面上的移动速度。物体的运动速度一般都能很方便地用哩/小时估计出来。因为模糊圈的计算是以英寸的分数为单位,而快门速度是以秒的分数为单位,所以为便于比较,上述的速度单位必须换算成英寸/秒单位。物体移动和影像移动的速度比与两者体积的大小比是一致的。所以距离加倍时,曝光量也可以相应地加倍,而不致有更大的线性位移。

这样,如用一个焦距为6英寸的镜头,在50英尺距离上拍摄一个身高6英尺的人,正以每小时3哩的速度,朝着与相机成直角的方向走动时:

影像与物体的比率为l比99。因为物体以每秒52.8英寸速度运动,影像则相应以每秒0.53英寸速度移动。近似计算,物体每秒位移50英寸,影像则每秒位移大约二分之一英寸。也就是说,在1/53秒内,影像位移1/100英寸,用于接触影像,这样的快门速度所提供的被摄者身体的清晰度是可以接受的。但要考虑到这样的事实即当被摄者整个身体以每小时3哩的速度前进时,他的双脚是交替动作的。因此双脚的移动速度约为整个身体运动速度的二倍。其他许多运动物体的一些特殊部位也都是这样的。比如一匹马在奔驰时,马蹄比马腿的动作要快得多。在用负片放大照片时,还必须把由此而造成的清晰度的损失考虑在内。

为了快速计算出物体位移的数值,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求出近似值,用物体的运动速度乘上20,将其得数再乘上快门速度的秒数,即:

物体运动速度×20×快门速度=物体位移值

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位移值可计算如下:

3×20×1/50=60/50=1.20英寸

与前面的计算对照,较为精确的计算为1.06英寸

上述计算假定这样一种条件,即物体运动方向与镜头光轴成直角。假如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朝着相机而来或背离相机而去的话,影像的位移则大都只限于大小的改变,此时可用相当于原来三分之一的快门速度,如果运动方向是与镜头光轴成45度角的话,则应用三分之二的快门速度。依此可以类推出运动方向成其他角度时所需要的快门速度。

因为影像的实际位移取决于它的相对大小,也就是说,取决于所用的镜头焦距和物体的距离。为方便起见,可以将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即以镜头焦距的倍数来估计物体的距离,如附表所示,它是按1/250时的模糊圈计算出来的。

快门刻度盘上所示快门速度的精确程度有很大出入,所以任何具体快门在任何刻度上“抓住”物体动态的效率都必须经过反复试验才能确定,附表提供了一些试验数值。

可以从移动着的车辆上拍摄照片,快门速度和在相同距离的一个固定位置上拍摄该车辆时所用的一样。当被摄物运动得太快以至无法使任何现有的快门速度来“抓住”它们的动态的时候,不妨顺着物体的运动方向转动相机进行拍摄。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背景模糊而运动物体足够清晰的影像效果,这种效果常常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觉。

§§§第七节摄影作品构图十忌

摄影就如同绘画、构图的作用极为重要。出色的构图,能使画面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给人以美感。一幅照片,若不具备良好的构图形式,往往无法引人入胜,更不能尽兴地表达内容。在迈入艺术的自由王国之前,只有掌握其基本规律和标准方法,才能避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之现象。初学摄影者常犯的错误有:

1.画面撑得太足

有些初学摄影者拍照时喜欢让被摄主体顶天立地充满画面,这很不利于照片后期制作过程中进行裁剪。同时也会令到作品显得拘谨、死板。

2.地平线倾斜

有的人为了将一些高大的景物拍全,便在取景时采取了让画面倾斜的方法。这实在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如此,势必造成地平线倾斜,画面失衡,视觉感受不舒服。

3.头撞南墙

拍摄侧面的人像或带有向前冲势的物体时,没有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给人一种头撞南墙的感觉,画面显得沉闷、压抑。

4.附加物缠身

背景选择不当,产生了烟囱长在肩膀上、脑袋上冒出大树杈等现象,破坏了人物原来的形象。

5.落格

当被摄者与高大的衬景在一起时,顾景不顾人,一味将镜头抬高,结果是拍全了,可人物在画面上常常只剩下个脑袋,落在画面的下端,非常难看。

6.画面分裂

取景时没有处理好地平线的位置,将其置于画面正中,于是画面被一分为二,呈分裂状,缺乏和谐、统一之感。

7.喧宾夺主

在画面中过多地表现了陪衬体,使主体物处于次要的地位,反而不引人注目。

8.缺乏趣味中心

取景时缺乏忍痛割爱的精神,“鱼”区,“熊掌”亦取,意欲兼收并蓄,反而造成了画面无主次、小头绪、结构松散、杂乱无章的现象。

9.各顾东西,神情不一致

在拍摄众人合影照时,人物的位置没安排好,不能形成一个向核心靠拢的趋势,画面形势呈分裂状,与作品所欲表现的主题不相符。

10.画面失衡

在构图时没有顾及画面的影调结构、色彩结构的协调,造成画面色彩,影调失衡,影像照片效果。

§§§第八节技术法则与艺术法则

早年我看过一幅亚当斯的作品《月亮和半圆形的山》,是作者1960年在加利福尼亚约什米提拍摄的,整个画面只有当空的月亮,纹理清细的山体岩石及浓重的阴影,构图十分吸引人,画面又那样打动人,这种大自然的美,用光圈1/64去表现岩石的纹理,清晰明快,至今仍打动着我。一幅好的作品能长时间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就是摄影的魅力。

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已有一百多年,今天能够一般性会拍照片已是非常容易的事了。当今照相机已走进大众生活之中,照相机功能可自动曝光,自动调焦,镜头品种能从6毫米鱼眼到2000毫米超望远微电脑技术已用于相机中,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对后期影调,场景等制作已易如反掌。但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成为经的起时间考验的艺术佳作,并不是谁都能拍出,能经得住时见间考验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就是我要论述的摄影只有做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才能拍到人人眼中都有,个个笔下全无的好作品。

此次去金山岭长城采风,晚上,我看了红杏老师去藏区拍回的片子,感触很大,她在用片子抒发自己的感情,我相信这个内涵绝对是她多年对摄影技术的集累,多年对摄影艺术的集累。她在创作过程中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情感,运用摄影理论手段,去使每张片子言有尽而意无穷。不是色彩的再现,或堆积色彩,而是要用这些条件,用色块在创作中发挥它的作用,使思想内容的有感召力。我相信藏区黑白灰的画面会打动在座的每一个人,这就是创作,这就是摄影的内涵。

摄影在中国通俗意义为记录影子,外国人称用光画画。由此,我想到1986年的暮田峪长城的采风,此时我刚从第一期的摄影函授学院结业,很想拍出打动人的作品,大家都想象力集中在怎么表现长城的雄伟气魄,相机都很好,也有一定技术,都认为能拍回好多好片子,回来月赛评片子时,却只有新时代照像馆姜立明片子很有想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竖版黑白片,宛延的长城上,阳光把城墙垛子表现为黑白相间的投影,犹如巨大的钢琴的琴键,一个人从上走下来,构图简练,主题明朗。有节奏,有高低旋律,线条流畅,引起大家共鸣。有人提议命为《伟大的乐章》,题目画龙点睛。片子参加北京第二届国际影展,得了银牌奖。出去二十多人,回来的只有这一张片。这就是我论的人人眼中都有,个个笔下全无的观点。今后再有人去模仿拍,也不会有这种效果了。

记得在课堂上老师问我们:“你们都去看过影展,看过之后,能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照片能有有几张?”回答不超过10幅,因为它经受不了视觉的冲击,没有回味感。

技术法则包括透镜成像,感光材料,光线运用,造型,色彩……

摄影中有节奏、韵律、旋律……艺术是相通的,没有一种艺术能如摄影和绘画那样相似,色彩的运用,构图的处理,影调的运用……

艺术法则包括摄影相关的音乐,诗歌,绘画,小说,民族色彩,艺术风格,地方色彩,风格的表现等。这就是我要论的摄影的技术法则与艺术法则,二者缺一不可。前者靠学习,后者靠积累与培养。

有了这些才能形成摄影,因此摄影=相机+头脑!

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艺术技术的运用比较,前者容易,后者难。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作品是艺术作品,而有的只是纪实的记录。正因如此,有人把摄影称为“瞬间艺术”,我认为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它需有前期意在前构思创作,拍摄选材,后期制作,摄影的选材是一种十分苦难的创作,没有广博的知识摄影创作就是不自由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幅好的作品是这样,通过自己的实践我感到,美的风光拍出来也应当是美的想法是不对的,原因是我们把摄影太理想化了,以为照相机和人眼一样高明,在大师眼里,不美的或不大引人注目的也能拍出好作品来,他们借景抒情,这种抒情去引起人们共鸣。

早年我看过一幅水彩画,大山间的小溪水中有一群蝌蚪,标题为《千里闻蛙声》,作者没去表现千里之外的蛙,但读者能从画面上听到蛙声,这就是可视艺术想像延伸。写诗切忌“直”,照片要给人与联想,回味,咀嚼,没味。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它画面美不美,而取决于它蕴意深不深。如果我们看到一幅拍摄技巧极高,画面却平淡,毫无意境,意味,没有视觉的冲击力片子,它决不会有生命力的。

对于艺术的培养,也是积累的,如同写文章,初写时总觉得没东西写,写一两千字东西很费劲,随着东西写多了,但在读者眼里,里面垃圾太多,不简炼,一两千字能表达的东西要上万字,再过了这阶段,能从上万字东西用一两千字表达,就成功了。我认为摄影也是这样,从拍不着东西,到拍很多东西,到从很多东西里去掉垃圾片,能很准确找到你想要的那种感觉来。许多人都会知道卡什是怎样拍丘吉尔的,怎样才能表现这位二战时英国总统特有的表情,拍摄时间很有限,在拍摄前突然把丘吉尔烟斗夺去,这使他盛怒,瞪大眼睛,手卡在腰间,似愤怒的狮子,卡什果断按下快门,成为传世佳作。

张益福老师多次提到“画有法,画无定法”,对摄影也是这样规律,在摄影领域里给我们的创作捷径就只有技术加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