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六破六立:如何把复杂的管理变简单
2747800000027

第27章 “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树立用人准则(2)

一次,赵普举荐某人为官,宋太祖不同意他的观点。第二天赵普再次举荐,宋太祖仍旧不同意。第三天再荐,结果宋太祖大怒,将赵普的奏章一气之下全部撕碎,扔在地上。赵普见后面不改色,还是跪在地上,默默地把残牍碎片一一拾起,再还朝回家。第四天,他把被宋太祖撕碎的旧牍补好,再次上奏。宋太祖这次才懂赵普的一番苦心,同意任用其所举之人。还有一次,有几个臣僚应当升迁。宋太祖一向不喜欢这些人,怎么都不同意升迁,又是赵普再三请命。宋太祖很生气地说:“朕偏不准这些人升迁,你还有什么办法呢?”赵普据理力争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宋太祖听完怒不可遏,起身走入后宫。此时赵普仍旧紧跟不舍,在寝宫前久久恭立等候,只等宋太祖同意。宋太祖最后只得无奈地谕允其请。

为了国家利益,赵普总是不惜自己个人的利益,不依君主一时好恶,再三举荐贤能的人才,让人才都能得到人尽其用,在后世看来这才是力荐举才的最佳例子。

以人为主,依理而变

西方管理学一直以来强调都是以“事”为中心,人要配合事的需要,以事为主,是一种很典型的因事寻人的管理办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管理者先会把各项工作分析安排妥当,分门别类地明确分工,划分出不同的部门,规划好所需的职位,再根据每一项工作任务的需求确定所需人才的规格,最后选聘最合适的人才。

中国式管理有别于这中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主要还是以“人”为中心。固然也做工作分析,只不过在分析岗位的时候更注重现有人员的特质。很多时候,管理者希望依据现有人员的特质采用“量身订做”的方式来规划职位,划分部门。所以人们常常看到管理者制定这样的一条——现有的人不完全符合工作说明书所要求的规格,于是在工作职责表的末尾,总会有一句其他,是出于弹性人事调整的需要。

这就是以人为主的管理模式,“事”是来配合现有的人员安排的,如有其他需要时,可向外再度寻找人才来配合现有的团队。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管理的一大特色。

之所以有这样的管理模式,是因为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既然事情是人做出来的,那管理的重点也顺理成章地落在了管理人上了,管理就必须以人为主。

既然以人为主,那什么样的管理才算得上以人为主呢?现实中,很多管理者由于害怕分工不明确总用“其他”二字来规避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志同道合才能将心比心,彼此配合,彼此协调。

在西方管理的模式中,以事为中心的缺陷在于人一旦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的时候,就可以及时更换,不论是主动求去或者被动解雇,这都是管理中很常见的现象。

日本的很多企业在管理上也同样采用了以人为主的模式,可是他们的模式主要是采取了“长工”的方式,也就是终身雇用的方式。员工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却始终在变化。只不过这种模式在日本的企业当中也有日趋被淘汰,近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都不愿意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原因就在于人不动事动的成本实在太高,高到很多企业的老总都无法承受。

相比日本,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介乎“短期雇用”和“长期雇用”之间,主要采用的人才管理方式还是“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可长可短,弹性更强。至于合或不合,“道”是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是现在很多人提到的“理念”。彼此志同道合,就能同甘共苦,彼此为理想而奋斗。要是理念不同,拖拖拉拉,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挂冠求去。

以人为主的管理模式因道结合。若是理念相同才能密切配合,古人说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在中国管理模式下,开拓事业必先找到三五位志同道合的亲友,做好计划,否则一切很可能都是白忙一场。

此外,中国式管理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变动性”,变动性的特点就是“依理而变”。一切都在变动中寻找最合理的方式。

任何组织都在变动当中,这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事实。组织变革对中国人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

变动当中最常见的是人员变动。志同道合的同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之后,在某些问题上也容易产生分歧,此时有可能互相丢下一句“人各有志”,便可以掉头而去。在中国式的管理当中,员工的流动明显要多于日本企业,人员的配备总在流动当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工作变动,说明中国式的管理者更欣赏多能者而非专业者。人才的专业性自然不可少,但如果能一专多能显然更好,中国的管理者更青睐那些“通才”,因为他们更适应变动的弹性人才管理制度。

除了人员的流动外,制度的变动也普遍存在,通常的方式是保持形式不变,改变实际的做法。一样的制度和组织架构下,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式管理中变动性虽然强,但持续性也不弱。这一点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中国的管理者似乎很适应这样的管理之道,他们认为变动是持续中的变动,而持续是变动中的持续,这就是中国式的管理哲学。

变动只需是合理的就怎么都可以,中国式管理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此。合理变动依理而变,防止不合理的变化。

总结来说中国式管理,相较于其他模式的管理方法,主要特点有三个: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三大特色。后两个特色都是围绕第一个特点进行的,从人的角度来考虑,先用人能接受的道理来应变,这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做法。

以人为主,达成共识是最基本的,缺乏共识的时候,即便是同一个组织内部的员工也会彼此争论不休,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因此而消失,也就不容易产生真正有效的组织力。

制度、共识、态度都不变,而人的理念、行为是时时变动的。因此在中国式管理当中,以人为主且依理而变,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切变得合理”,这就是合理的应变。一句话可以概括中国式的管理智慧,那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知人善用,知人之长

清代思想家魏源讲过这样一段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在用人之前先要对人才进行一番全面的考察,包括了解人才的优缺点,千万别“一叶障目”,这是用人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以人为主的中国式管理过程中,这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

春秋时,管子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后来又向齐桓公推荐了5个人。管子向桓公上疏说到:无论是开垦田地,扩大城域,开辟土地,还是种植谷物,充分利用地利,卫国人都比我强,建议让卫国人负责农业生产。至于迎接宾客,熟悉升降、辞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也不如隰明,务必让他主管礼宾。东郭牙早入朝、晚退朝,敢于触怒国君,忠心谏诤,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贵,不如让他当大谏臣。王子城习惯在广阔的原野上作战,他带领的军队战车整齐行进而不错乱,士兵不退却,一击鼓进军,指挥三军,就让他当大司马。另外,弦章断案恰当,不杀无辜的人,不冤屈无罪的人,不如就请让他主管法律。治国强兵只需这五人就够了,主公要成就一番霸业的话,那有我在这里就可以了。桓公听完了同意了管子的提议,于是提拔了这五人。十年间,桓公多次盟会诸侯,天下完全得到匡正基本都仰仗管子和这五人的功劳。

由古至今,管理实践证明管理者要成就事业,对待人才就要任人唯贤,把贤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事情就会变得很顺利,反之只会延误了自己的事业进展。

兴国与兴业的道理是一样的,根本的一点就是要重视人才,人才的成长背景和学识都不一样,生活的环境也不一定相同,这就造成了人在思想素质、个人特点专长和工作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在“德”、“功”、“能”三个方面有不少不同。让人才尽其能,管子曾提出:“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的用人观点。

现实生活中其实有用之人往往比无用之人要多得多,缺的是发现有用之人的眼光以及用人的智慧。古人的管理经验表明,识人要全,知人要细,目的是找出人才的长处,最终还是为了用人所用。切记作为领导者,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矮子堆里选将军”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