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六破六立:如何把复杂的管理变简单
2747800000021

第21章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破除守摊心态(1)

古话说得好:在其位谋其职,说的便是工作中一定要有所为,实干才是身在其位最重要的一种精神。只可惜很多人总认为忙碌让自己疲惫不堪,没有太优秀的业绩却始终没有提升自己的作为,管理者要破除这类观念,员工会真正明白自我学习才能有所为。

没有作为,就没有未来

实干精神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实干精神最基本的就是要做事,做事是实干的最初要求。想做事是有所作为的主要表现,而做事的前提是要认识自我,了解工作。

工作太累,工作太难,太压抑,让很多人无法正确地面对工作,合理地评价工作,总之在工作面前,有不少人都无法正确认识它的实质,并因此逃避工作中的问题。逃避问题本身并不可怕,逃避成长才是最可怕的。

评价工作,评价自我,需要用一种并不好高骛远的心态,不妄自菲薄的姿态去评价。急功近利和怨天尤人都不是正确的态度。

客观评价自我还需要认识工作实质。工作通常占去了人生的大半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不但关系了自己一生的理想、目标、荣誉、成就和价值,甚至和自己的财富、地位、名声、收入、房子、假期都有非常大的联系。花费了大半人生的工作,如何能和人生的幸福无关呢。照这么说的话,工作显然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头等大事。

只不过能够准确评价自我,并从职场当中脱颖而出的人实在不多。大部分的普通人是无法在工作中功成名就的。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工作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和其他手段没太大区别,更何况有很多人把工作视为无奈之举,一生碌碌无为混到退休。这些无所为的人生看起来实在没有价值,那究竟是为什么会如此呢?

同样是工作,为何有些人总是热情万丈,喜欢迎接挑战,另外一部分人却总是在应付差事,逃避自己的责任,或是把责任推给其他人?如此大的差距是由于什么造成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工作的实质是什么?

工作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它需要的是能够有所为的人!

松下集团的总裁松下幸之助说过:“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晋升之门将永远为那些随时解决问题的人敞开着。”可见工作的实质就是要把问题解决好,这需要工作中的人能够主动行动。有些人认为,工作不过是完成任务,自己照着领导所说的去做就好了,不需要自己去思考任何问题。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工作实质的存在,缺乏能力、经验、智慧、干劲等等的员工是无法领会工作的真谛,他们也不可能真诚地去面对工作,客服困难,解决那些妨碍自己实现目标的问题。

领悟不到工作真谛的人往往都是在应付工作,他们要不然就是把个人问题视为工作问题,要不然就是夸大或忽略工作中的问题,总之他们不会有所为地去解决为问题。处于应付的姿态去面对工作,仿佛工作中的问题是中始终存在,总是层出不穷,困难也是接踵而至。只不过当遇到困难时,普通人通常都会习惯性地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人应该是上级或是老板,而不是自己。自己要做的就是躲过这些问题,避免犯错误就好。不犯错误,上级或是老板就不会怪罪自己,自己也不会因此被解雇。但是现实告诉人们,不论是工作还是人生,成功和失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否勇敢地面对款案和解决问题。成功者能够闯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通往胜利,而失败者只会像驼鸟一样把头钻进沙子里,对问题视而不见,只想着如何推脱责任,让别人去解决问题。

一个工作高效且工作有成效的人,很多人称之为走向成功的幸运儿。可是,他们没看到这些人都习惯去解决为问题,从不回避问题,也不惧怕困难。善于思考的他们,习惯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再从中找出最合适,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他们常常能克服别人所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工作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这和人生中难免出现各种麻烦是一样的意思。因此,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员工能否直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否有热情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都是组织消除障碍的一个重要途径。至少到现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在工作中完全没有困难和问题存在。

解决问题,不能逃避或是推脱,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有了问题,就怪罪自己的上级不够开明,怪各种条件和环境不够周全,怪同事不够配合,本身这些怨气就不是面对问题的正确心态,何况还要解决问题,更是没有任何好处。只有愚昧的人才会成天抱怨,问题不但没得到解决,却总是越来越严重,明智的人绝不会这么干,他们会先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了解失败的原因,积极改进。

真正想干事的人,能够在工作中认识自我,人事工作,有作为,为自己和企业排解问题。在工作重要成就自己的梦想和报复,就必须从实实在在地做事开始。

拒绝不作为的做好办法就是给自己找点活好好干干。

不作为的表现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所作为的人呢?其实两者的区分非常明显。可惜的是有些人却常常处在不作为的状态中全然不知,更甚者有些人还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总在抱怨公司不好,环境不好,同事不好等等妨碍了自己的成长,却不知道实际上这不好那不好的状态是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强迫给自己的。

来看看一则《圣经》里关于“赚钱”的经典故事:

主人要出远门,总害怕有人会来家里偷走自己的金块。于是,他把自己的3个仆人都叫过来,把自己分成三份分给这3个仆人,一份是1块,一份是3块,一份是5块。等到主人回家以后,3个仆人再把自己保管的那份金块还给主人。

到主人回来的时候,第一个仆人交还了1块金子。他怕金子被人偷走,就在主人走了之后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得严严实实的,埋在一棵大树下面,金子一定是完好无损,不过还只是1块而已。

第二个仆人交还了5块金子。因为他把金子存进了银行,赚了两块金子的利息,加上本金的3块,最后一共有5块。

第三个仆人交了10块金子。他拿到了主人的5块金子以后就换成了钱做可生意,结果赚了大钱,赚来的钱又可以多买5块金子,于是5块金子就变成了10块金子了。

想想不管谁是这个主人,应该最喜欢的就是第三个仆人吧,只有他让自己的财富翻了一番。第三个仆人代表了一类人,他善于思考,也善于动用自己手中已有的资源去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赚得更多的财富。他的做法不像第一个仆人那样总是固守着自己的财富,结果一点都没有增长,也和第二个仆人保守的储蓄方法不同,他的做法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它可能给第三个仆人换来更高的回报以及主人的赏识。同样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仆人的做法也同样给了大家一定的启示:害怕风险而因此畏首畏脚,实在不是主动有所为的人行事风格,缺少主动出击的念头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或收获不多。

1块金子、5块金子和10块金子,这就是无作为和有作为之间最具体的区别了。

对于员工来说,有作为意味着一切都会有,不作为就等于结果是一无所有。

一个追求生命质量的人绝对不允许自己在工作中是毫无作为的,不作为对他们来说就是犯错,就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因此,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工作必须做出一番事情来,否则就愧对自己。

现实当中,有两类人最经常出现不作为的情况:一类是爱偷懒的人。他们做事都爱随大流,特别是利益不明的时候,或者是即使有利益,也不是现实利益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失去积极性。因为获取这些利益对他们来说是要依靠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挑战才能实现,仿佛那利益看起来是遥遥无期,这难怪他们犯懒不愿意去做了。还有另一类人,工作中的他们总是害怕承担各种责任,所以选择了不作为。做不好工作他们总是觉得会丢面子,要承担责任,为了明哲保身,于是放弃了有作为。于是,现在有些身居要职的人,也因此在工作中不作为,但很多管理者看来“不作为就是犯罪”。其实不管是犯罪,还是犯错,不作为都是消极的态度,既然想要工作,就用主动积极的心态去为自己和组织做点什么,不能总想着偷懒或是害怕承担责任,而最终无所作为。

作为自然人的存在,人生在世谁都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基本需求。人们之所以工作,首先考虑的是保障自己的生活,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生活更好,房子更大,吃得健康,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谁都有权利这么想,不是吗?

是谁阻碍了自己有所作为呢?

事实上,除了自己就别无他人了,自己就是阻碍自己有所为的最根本原因。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挡自己前行,自己对自己的束缚才是最可怕的。

有些人心里总有些奇怪的想法,他们会问自己为什么总要工作,回答是需要吃饭生活,只能工作赚钱。有如此想法的人工作时总显得特别的僵硬,不求闻达,工作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业绩了,权当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日子不但乏味,生活水平也难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另外一部分人,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信息十足,热情满满,渐渐地感觉工作索然无味,这就是俗称的“职场亚健康”状态。工作仍旧工作,只是状态已经不对,工作得很痛苦,只能依靠自我麻痹和宽慰自己来坚持下去。在他们眼里,自己既然不是组织的管理者,更不是老板,自己做得越多,代表着被老板剥削得越厉害。这类员工通常被认为是“牙膏式”的员工,每天上班都是按部就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像牙膏一样,老板挤一下,他才出来一点。他们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没有创造性地和自动自发地工作。工作中的他们没有主动,只有被动,死气沉沉的他们在业绩上也没有进展。这样一来,他们最终伤害的不是组织,而是他们自己。看似是组织在占他们的便宜,实际上这种不好的心态最终毁了的是他们的生活。

看到这,就请先问问自己思考是不是曾经思考过以上的那些问题。如果没思考过的话,那么可以很荣幸地告诉自己,自己确实是有个有作为的人,未来的生活会更充实和美好。如果有也不可怕,既然自己曾经走过一点弯路,那么现在就应该知道别再无所作为,要好好地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下。

哪一天当自己发现自己在工作中重新激发出热情的时候,就说明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有作为的人,而且正朝着有更大作为的方向迈进了。要做到这一点,先让自己每天早上起床时,喊上这么一句:“拒绝让自己成为自己成功的阻碍”,多喊几遍,这件事就不那么困难了。或许刚开始自己还有感到一些胆怯,有了几次经验之后,就会轻松很多的,请相信自己。

自信地喊出“拒绝让自己成为自己成功的障碍”吧,从此以后,有作为的生命会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以实际行动破除守摊心态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话简单说起来的意思就是与其动心,不如行动起来。

是选择心动还是行动,这看起来很是简单的选择,却成了平庸者和成功者之间的最大差距。心动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困难,要心动也不困难,难的是要在心动以后有所行动。一个只心动却不能付诸于行动的人,如何能做好工作,更谈不上梦想成真、成就事业呢?

行动和心动不同,光靠想和说是没有执行力的,必须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行。任何一个优秀的想法与计划,没有实际的行动就等于是空想。只说不做或是只想不做,目标要达成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个着名的寓言故事是说的是关于一头狗熊和一只兔子,在冬天到来的时候难以寻觅到食物时,各自对将要到来的冬天做了自己的规划和打算。

快到冬天的一个傍晚,一只已经饿到有气无力的狗熊和一只无精打采的兔子相遇了,它们都在冰冷的雪地上寻找过冬的事物。它们此前已经很多天没有吃东西了,饿得头昏眼花,正因为如此,只好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出来寻找食物。可是它们俩找了一圈又一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哪里还有可以吃的啊?

狗熊和兔子找不到吃的,感觉自然是又冷又饿,这个时候,饥肠辘辘的狗熊突然对兔子说:“我们不能再这么下去了,等这个冬天过了以后,我先种一块玉米地,秋天到了我就会收获很多玉米。到明年冬天的话,我就把我种的玉米储藏在山洞里,留着冬天时再吃,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饿肚子了。”

兔子听完以后垂头丧气地附和着发表感慨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冬天不能再这么过了。等春天到了,我也要种一块胡萝卜地,秋收后就把这些胡萝卜藏在地窖里,明年冬天没食物可以吃的时候我就可以把这些胡萝卜拿出来吃,就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到处找吃的,还遍寻不得。”

可是到了第二年冬天,狗熊和兔子再度相遇,还在同一个地方。而且这个时候的他们看起来和前一年似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依旧是饿得饥肠辘辘。狗熊的洞里依旧没有玉米,兔子窝里也同样没有胡萝卜,否则它们不可能在去年的同一个地方相遇,这是因为它们还是不得不出来觅食。只不过这一次狗熊不再提种玉米的事,兔子也不再提种胡萝卜的事,见面的时候也仅仅苦笑了一下,就再度四处寻食去了。

为何它们再度在冬天缺少食物,却没按照原来的想法去种地呢?原来到了春天,狗熊有了蜂蜜吃,就把种玉米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兔子尽管还记得要种胡萝卜,但是到了夏天,因为天热,兔子又懒得去给胡萝卜浇水,结果就是春天种下的胡萝卜苗全部旱死了。

现实当中,像狗熊或是兔子一样的人并不少见。所谓像狗熊一般的人,通常是把工作挂在嘴上,却从未有实践活动,到头来自然什么收获都没有,兔子一样的人,指的是那些虽然行动了,却不能坚持下去了,原本的想法和计划都会随之落空了。

寓言故事不长,也不难理解,却道出了一个很深的道理:光说不做一切都实现不了,光想不做也是如此。想了,说了,就必须立刻落实为行动才是取得成功的基础。有了合理的想法,就别总停留在想的阶段,要适当的副处,并彻底地执行下去,成功才会和自己招手。究竟要如何把所说所想落实到实处呢?

第一,光说不做是不会有行之有效的执行力的。

行动与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应该说,行动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没有行动就注定没有结果,当然也谈不上成功。

在一次成功学的讲座上,正在主持讲座的成功学家对在场的学员说:“想成功的人请举手!”

在场的学员们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这时成功学家又问道:“有谁想成为顶尖人物呢?请举手。”

学员们又一次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成功学家继续问:“现在在场的有人已经是顶尖级的人物了吗?”

这一次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举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