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之朱家天下
27429300000015

第15章 一月天子光宗朱常洛

1.红丸迷案,葬送朱家最后的救命稻草

十男九色,皇帝就更不用多说了。哪个皇帝不好色?明光宗朱常洛好色还算得上是小事,被人利用却是大事,加上政治上的幼稚,究竟是谁害死了他?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历史演变至此,朱氏家族连这棵救命稻草也稀里糊涂地丢掉了。

明光宗像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明神宗病逝,朱常洛随后继位。改年号为“泰昌”。朱常洛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然杯水车薪,却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民变迭起。同时又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官员全都释放,并官复原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朱常洛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朝政有了一些起色。然而,光宗有一个致命的特点就是好色。

在当初的国本之争中,郑贵妃和朱常洛闹得很不愉快。在朱常洛登基后,郑贵妃为了讨好朱常洛,保全自己在后宫的地位,就从侍女中选了几个长得漂亮的进献给他。朱常洛照单全收,全然忘了以前的遭遇,整天沉迷于女色。

由于神宗弥留之时,曾遗言于朱常洛,要朱常洛封郑贵妃为皇后。神宗离世的次日,朱常洛传谕内阁办理此事。此时,神宗原来的王皇后以及朱常洛的生母王氏都已经去世,郑贵妃一旦变成皇后,在接下来的泰昌朝中,她就可能成为皇太后。礼部右侍郎孙如游上疏指出既然朱常洛另有生母,怎么能封郑贵妃为皇后呢?朱常洛对此感到十分为难,于是将奏疏留中不发。后来,在八月二十日,朱常洛收回了封郑贵妃为皇太后的成命。

郑贵妃担心朱常洛会因前嫌而报复自己,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勾结朱常洛所宠幸的李选侍,请求朱常洛立李选侍为皇后,李选侍则投桃报李,请朱常洛封郑贵妃为皇太后;一是向朱常洛进献美女,以取悦于朱常洛。喜爱美色的朱常洛面对美女,自然是夜夜纵乐。本来就因为生活压抑而虚弱的身体,骤然要承担如此多的政事,又贪恋美色,“退朝内宴,以女乐承应”,“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由是基本上累垮了。到八月初十日,身体就不行了,宣医官陈玺诊视。八月十二日,一心想做一个好皇帝的朱常洛拖着病体接见大臣。大臣们见到皇帝形容憔悴,“圣容顿减”。十四日,便发生了崔文升进药事件。

崔文升不知皇帝是阴虚肾竭,还以为是邪热内蕴,下了一副泄火通便的猛药。结果,朱常洛一宿腹泻三十余次,危在旦夕。这下子,闯了大祸,朝廷上唇枪舌剑,吵声骂声不绝于耳。重臣杨涟上书,指责崔文升误用泻药。崔文升反驳说并非误用,而是皇帝用了“红丸”造成病重。东林党人马上强调,不但崔文升用药不当,还拿“红丸”之事,败坏皇帝名声。

病危之中的朱常洛,躺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红丸”,想要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当即进了颗红色丸药,朱常洛服后,没甚动静。晚上,朱常洛又要求再服一丸,李可灼又进了一颗红色丸药。结果,不一会儿,皇上就手捂心口,瞪着两眼,挣扎几下,一命呜呼了。朱常洛才即位三十天,就一命归西了!

两颗“红丸”,一条人命,震惊朝野,酿成大案。红色药丸是不是“红丸”?它到底是什么药?为什么在皇帝病重之时,进这种丸药?崔文升和李可灼怎么这么大胆?崔和李有没有幕后指使者?

明末宫廷内党派斗争激烈,“红丸”一案,引起了党派间更加尖锐的矛盾。有人认为,李可灼进的“红色丸药”就是“红丸”。“红丸”就是红铅丸,是普普通通的春药。春药属于热药,皇帝阴寒大泄,以火制水,是对症下药。李可灼把春药当补药进上,只是想步陶仲文后尘而已,只不过他时运不佳……有人认为,那红色丸药是道家所炼金丹。用救命金丹来对付垂危病人,治活了则名利双收,死了算是病重难救。李可灼很可能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还有人认为,拿春药给危重病人吃,有悖常理。李可灼明知自己不是御医,病人又是皇帝,治出了问题,脑袋都保不住,为什么还这样大胆进药?况且,朱常洛纵欲伤身,急需静养,怎么还用这虎狼之药?由此推断,李可灼必是受人指使,有意谋杀皇上。再一追查,崔文升曾是郑贵妃属下之人。崔该杀!崔的幕后指使也该追查!

另外,李可灼是首辅方从哲带进宫来的,也要追查方从哲。方从哲想逃脱罪责,慌忙上书请求退休。可是退休之后,声讨他、要求严办他的书文还特别多。方从哲一面极力为自己辩护,一面自请削职为民,远离中原。许多大臣为他开脱,也难了断。

最后,李可灼被判流戍,崔文升被贬放南京。“红丸”案算了结了。可是,“红丸”案还有余波。

明景泰蓝香炉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当权,他要为“红丸案”翻案。于是,声讨方从哲的礼部尚书孙慎行被开除了官籍,夺去所有官阶封号,定了流戍。抨击崔文升的东林党人也受了追罚,高攀龙因此投池而死。崇祯年间,惩办了魏忠贤,又将此案翻了回来。

崇祯死后,大明王朝又一次以此为题材挑起党争,直到明王朝彻底灭亡。小小红丸惹起的党争,简直是祸国殃民,实在是让人扼腕长叹。

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年号天启。明光宗长子。即位后令东林党人主掌内阁、都察院及六部。天启二年(1622年)诏复张居正原官,录方孝孺遗嗣,给予祭葬及谥号。宠信宦官魏忠贤。在位期间,土地兼并剧烈,苛捐杂税繁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天启七年(1627年),农民起义爆发,后金势力壮大,占领辽阳,攻取沈阳,进逼宁远(今辽宁兴城),明代统治濒临溃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