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东欧
27404800000015

第15章 走进东欧(7)

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素有“东欧巴黎”之美称。我到匈牙利工作后,去的第一个周边国家的首都就是布加勒斯特。

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盖莱地国际火车站乘国际列车,12个小时后就顺抵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当我背着摄影包,提着沉甸甸的报纸最后一个走出车站时,旅罗河南商会会长郭玉山早已焦急地等候在出站口。我和郭会长在布达佩斯曾有过接触,此次见面备感亲切。虽坐了一夜火车,但初次抵罗的兴奋心情仍难以平静。上了郭会长的轿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就罗马尼亚华人生存情况等话题与会长聊了起来。经过罗国家展览中心时,适逢第25届国际博览会开幕,郭玉山会长提议进去看看,于是我们俩饶有兴趣地停车步入展馆。看到世界各国的电子、机械等精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更使我们流连忘返。我们边浏览边交谈,惬意非常。彼此间谈兴正浓,“丁零零”!忽然间,郭会长的手机响起,看得出来,他的生意很忙,生活节奏很快。他告诉我,在国外生活可谓“如履薄冰”,如果哪个环节出错,带来的后果将直接是经济损失。当我们正说时,郭会长的手机再次急促响起,这时他才想起有一件刻不容缓的事要办。原计划到车站接到我后马上赶到警察局为家人办延长居留身份,因为今天是指定日期的最后一天,按照罗马尼亚法律规定,过期要罚70万列伊(罗马尼亚货币单位)。然而等我们匆忙赶到警察局时为时已晚,此事令我深感不安。谈起出国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郭玉山的家乡在中国河南开封,1966年他从开封中学毕业后进入当地缝纫机厂工作了8年。期间他凭着好学上进、脚踏实地的劲头,从一名普通工人升任副厂长,后上级任命他为开封造纸厂厂长。郭玉山走马上任后,一干又是8年,当时他的工作环境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女儿如今回忆起来,仍不无感叹地说:“我爸当厂长那么久,按常理外面应该有许多应酬,但他居然很少在外面吃饭,基本上都是在家和我们一起吃饭,这和别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他主持工作期间,厂里的工作有声有色,职工心齐、气顺,企业充满活力,有口皆碑。但由于他性格内向,不善应酬,往往是“不请不到,不提不要”。俗话说“适者生存”,郭玉山越来越感到不适应,特别是有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有一天,他骑自行车上班,遇到一位曾当过人事处处长的熟人退休后在路边摆摊卖烟,于是下车与他交谈。过来人都知道,在当时计划经济时期,人事处处长很吃香,但此人和郭玉山的性格相似,如今只能如此。看到这些,已到中年的郭玉山触景生情,他联想到长此下去,这大概也就是自己将来的归宿。郭玉山经过深思熟虑,为了不荒废自己的后半生,1991年已进入不惑之年的他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工作。从厂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当时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选择,如果换一个人,可能会固守这个位置,而他却萌发了出国闯事业的想法。离厂时,职工们给他送上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艰苦创业、精神永存”的赠言。郭玉山和妹夫筹划就绪后,带着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登上了国际列车,开始了罗马尼亚之行。旅途漫漫,历经13天的长途跋涉,他们一路靠卖工艺品生活,终于到达了向往的目的地——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出国梦想成真。

初到异国,困难可想而知,语言不通、环境不熟,加之当时这里中国人很少,也没处去打听情况,好在郭玉山懂英语,带着妹夫逐步熟悉情况。为了熟悉地理环境,他俩采取没办法的办法——市内地铁和公共汽车一站一站坐,下死功夫记站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积月累的锻炼,环境逐渐熟悉了,他俩又遇到了办公司的困惑。当时罗马尼亚法律规定,中国人不能自己独立办公司,但和罗马尼亚人合办可以。这时,郭玉山想到了他认识的一个会讲英语的出租车司机,于是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他顺利注册了公司,并很快从国内组织了一货柜布鞋发到布加勒斯特。没想到该货十分畅销,经常出现排队购买的场景,郭玉山回忆这段经历时不胜感叹:“当时生意真好做!”从此,他的生意日渐看好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如今,他在布加勒斯特有了一个温馨的家。按他的话说,我富了要带动兄弟姐妹共同富裕。现在他家共有20余人在罗马尼亚,并且都有了自己的住房、商店和轿车。郭玉山指着停在楼下的奔驰、宝马、雷诺等他和家人使用的世界名车对记者说:“如果我还在国内,这些想都不敢想,出国最大的收获是精神上的解放,自由度大了,可充分施展能量。在这儿一切都简单明了,就是做生意挣钱。”

“可靠可信”是旅罗河南同乡对郭玉山的评价,只有身居异国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内涵。凡和郭玉山接触过的同乡或朋友都知道,有困难只要找到他,他总会不遗余力地热情相助,因此,郭玉山不仅生意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人品好为大家所公认,因而在同乡乃至旅罗华人圈里都有着较高的威望。为此,河南旅罗华商联合会成立时,大家一致推举他为首任会长。在当前出国主要为挣钱的社会环境里,这是一项既耽误生意,又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而郭玉山凭着责任心,依靠理事会成员,不顾个人得失,紧密团结河南同乡,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工作。1997年,布加勒斯特最大的高粱地市场黑帮活动猖獗,正常经营的商店被无故上锁;正在运送中的货物突然被抢劫;说让你拿3000美元,你不能拿2000美元,今天要,不能明天给……一时间阴云笼罩着高粱地市场,许多人敢怒不敢言,河南乡亲义愤填膺。对此,会长郭玉山和理事会成员认识到,虽然黑帮活动只是极个别人所为,但影响极坏,必须坚决予以打击。联合会组织同乡与兄弟商会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积极配合罗马尼亚警方一举摧毁了黑帮团伙,有效打击了黑帮恶势力,净化了市场经营环境。河南乡亲声威大振,旅罗华商无不欢欣鼓舞。河南华商会的正义之举,在旅罗华人、罗马尼亚政府乃至我国国内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河南人为“打黑”付出的巨大代价世人有目共睹。

为了更好地团结旅罗华商,经30位股东的资助支持,郭玉山与热心的同乡共同努力,在众多的同乡会中率先创办了自己的日报《欧华晨报》。这既是联系旅罗华人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罗马尼亚境内第一份华人日报,极大地丰富了旅罗华人的精神生活。该报创刊时,当时的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侨办、开封市侨办等家乡有关部门以及罗中工商协会主席嘎比捷尔迈加努和欧洲华人华侨联合会、各旅罗同乡会、华人报社等均发来贺信、贺电,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当我结束采访即将离开布加勒斯特时,郭玉山会长告诉我,虽然自己出国闯事业获得了成功,但现在处于迷惘时期,很想另辟蹊径。在此,我谨遥祝他心想事成!

认识易晓白在匈牙利和奥地利两国交界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匈牙利边境城市——歌德曼。在这座华人为数很少的小城里,有一位远近闻名并被当地人称为“神医”的华商,她就是易晓白女士。

激情燃烧的岁月

易晓白女士来自我国东北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是一个饱经风霜、经历不凡的女人。她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在那段正值上山下乡激情燃烧的岁月,当从大连四十四中毕业选择去向时,她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要求到地处边疆的内蒙古昭乌达盟插队,并立志要做赤脚医生,当时学校还赠给出一批药物带到农村。在她的带动下,当时全校先后有13名学生积极响应,与她一起插队到内蒙古。在学生时期,为了学好一门专业技能,为当时的贫下中农服务,她先后拜大连中医院针灸名师赵柄方学习针灸、拜毕业于济南医科大学的四十四中校医王美姣老师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同时还到大连中医院学习中医中药等医学知识。有了这些中医基础,易晓白在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插队期间兼做赤脚医生,白天忙着下地干活,帮农村打机井,晚上为贫下中农治病。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又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因此找她看病的人排成了长队,她掌握的初级卫生知识在这里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同时针对农村众多的疑难杂症,易晓白每天看完病后还要看书补充有关的医疗知识。然而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后,因为天天看医疗书为村民看病,她被公开点名批评为“只专不红”,村干部要她写请罪材料接受批判。为此易晓白怎么也想不通,跋山涉水一口气跑到了公社,向干部哭诉自己的不平。时任公社秘书的张同志接待了她,同时明确告诉她:“你给贫下中农看病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公社,大家都非常感激你。为贫下中农看病本身已经‘红’了,不用准备任何材料了。”张秘书还公开表态村上的事由公社负责通知,让她继续安心为大家看病。“只专不红”风波平息后,易晓白仍坚持为大家看病。尽管每天求医者络绎不绝,但经她治疗的患者没有出现过一起医疗事故,在此期间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特别是她能熟练运用神奇的针灸,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一时间被传为佳话。当时村上有个妇女,因孩子生下来以后始终没有奶水,便慕名前来求医。她马上采用针灸治疗,只扎了三个穴位,行针半小时后,奶水就下来了,这位妇女非常感激,逢人就夸她医术高明,手到病除。类似的患者在方圆百里举不胜举。后来赤脚医生“换岗”,她被“换”到昭乌达盟医院工作。据当时该院外科主任、现已退休返聘该院的于相文大夫回忆介绍,当时有些人整天在忙忙乎乎地搞政治,易晓白来到盟医院工作后,她和别人不一样,什么都不问,只潜心钻研医术。大家看到这个小女孩这么勤奋好学,有培养前途,所以都愿意教她。经过于相文等大夫的传、帮、带,她逐步掌握了外伤的处理及外科简单手术,并能完成阑尾、疝气手术及常见病的治疗,进步非常快。1978年,易晓白回城到大连一家工厂工作后,业余时间在大连工人大学医学系学习了4年,系统地掌握了医学专业知识。毕业后又到大连外语学院学习3年英语,不仅具备了医学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外语知识。由于受外语学院同学的影响,易晓白萌发了出国的愿望。1991年5月29日是她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这天她只身从北京乘火车,经过7天7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遥远的地处中欧的匈牙利共和国。初到匈牙利时她不仅身无分文,而且没有当地居留证,处境非常艰难。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在匈牙利人的心目中,中国的中医非常神奇,所以易晓白凭借自身针灸专业技术,加之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学到的英语专业知识,很快在一家由匈牙利人开的诊所找到工作,维持生计。在这里她既是医生,又是翻译,每天至少接待60余名患者,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尽管匈牙利老板给她的工资很可观,但个性较强的她总觉得长期打工不是办法,她从祖国不远万里来这里绝不只是靠打工来满足现状的。因此1年后,她果断地辞去了这份在别人眼里看来收入很稳定的工作,开始了办公司做贸易,自己当老板的运作。经过1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她已经营有5个商店,用她的话说,现在一天的收入等于过去打工一年的收入,可见打工和做老板无论从收入还是心态上都完全是两个概念。

不是诊所的诊所

尽管易晓白在当地没有公开挂牌开诊所,但她做贸易的场所几乎成了不是诊所的诊所,每天慕名求医的匈牙利患者络绎不绝,特别是经她用传统中医针灸疗法治愈的腰腿疼的患者数不胜数。通过这些治愈患者的现身宣传,使得中国“神医”的美名传遍了她所在的城市乃至匈牙利以及周边的国家,许多人甚至不惜驾车数百公里从首都布达佩斯或其他城市慕名来这里求医。神奇的中国中医在这里不断发扬光大,匈牙利中医药学会会长于福年对她的医术也给予了较高评价。前不久,她和其他华人医生一起参加了由该会组织的为同胞和匈牙利人的义诊活动,在匈牙利颇有影响。易晓白在商海经过一番拼搏后,不仅自己搞活了贸易,还带动了当地人的就业。现在她经营的商店有6个匈牙利雇员,收入可观。尽管如此,谈到出国的感受,她表示,若有来生再也不出国了。她坦率地说,尽管自己掌握了不少当地词汇,但无法了解当地的文字,匈文报纸拿来看不懂。在异国若只靠自己,什么都干不起来,什么事都要雇当地人,你说出国是不是不应该?但现在易晓白女士已置身于匈牙利这块美丽的中欧土地上了,这不仅因为匈牙利有一份她培植多年的经商事业,更重要的是慈父已长眠在这块美丽的国土。她的父亲曾是国内军界著名画家,几年前专程到匈牙利探望女儿时不幸因病去世。因匈牙利允许土葬,易晓白就在当地买了一块墓地安葬了慈父,她甚至连慈母的墓地也留好了。作为一个常年在异国拼搏的单身女人,实在不易,好在有为众多中外患者解除痛苦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她,不然她可能早就选择到美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定居了,因为她的妹妹小燕夫妇在加拿大定居多年,已数次邀请她到那里发展,但都被婉拒。

摄影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