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科铭律:不可不知的18条管理定律
27400900000001

第1章 彼得原理(1)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一、彼得原理公式

劳伦斯·丁·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生于加拿大,1957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劳伦斯·丁·彼得发现:在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可能被晋升到其“不能胜任”的职位。他又进一步推理:当员工到达其“不能胜任”的职位时,便会产生惰性。

他通过很多的例子来说明那些“不能胜任”的人所干的都是一些愚事,如:公路的维护人中将被撞死的狗漆成黄色,以此作为交通警告标志;美国新泽西州丹维尔的法令规定,所有的消防栓必须在火警发生前一小时得到全面检查——天知道火警何时发生!

彼得深入探究那些人干的蠢事和一再失误的原因。到底是“那些不能胜任者们”努力的结果,还是低着头看天的小丑精心导演的闹剧?最初,他一直想不明白,更无法确定:这个世界是由一群“无能仅有诚意”的人在推动运转,还是始终有一群“聪明绝顶”的人在玩“积木”?

经过多次实验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两大发现:

其一,创意性不胜任。个人经由这项创意性不胜任的行为,得以在他胜任的职位上愉快地工作。彼得本人就善于发挥这种“创意性的不胜任”,将自己成功地留在他胜任的职位上。

其二,个人在晋升之前往往是胜任的,然后被晋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发生的许多蠢事和一再的失误,都是这样造成的。

为了避免本人被晋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我们只能巧妙地运用创意性的不胜任,将自己留在原来胜任的职位上。这不但有益于个人,同时也有益于组织和社会。

当然,从别一个角度上来说,也就放弃了晋升,同时也放弃了因晋升而带来的更多的福利和利益。

以上两点,可以很容易得到下面的结论;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阶层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坏到达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胜任的阶层

米尼恩是艾克西尔市公共工程部的维修领班,他为人亲切和气,因而深获市政府高级官员的赏识和称赞。

一名工程部的监工说:“我喜欢米尼恩,因为他有判断力,又总是愉悦开朗的样子。”

米尼恩的这种性格恰好适合他的职位:因为他不必作任何决策,自然也没有和上司意见分歧的必要。

后来那名监工退休了,米尼恩接替了监工的职务。和以前一样,他依然附和大家的意见,上司给他的每个建议,他不经选择就全部下达给领班,结果造成政策上的互相矛盾,计划也朝令夕改,不久整个部门的土气便大为低落,来自市长、其他官员、纳税人、以及工会工人的抱怨接二连三。

至于米尼恩,他依旧对每个人唯唯诺诺,仍旧在他的上司和部属之间来回传送讯息。名义上他是一名监工,实际上他做的却是信差的工作;他所负责的维修部门则经常超出预算,而原定的工作计划也无法达成。简言之,米尼恩以前是一名称职的领班,现在却变成不能胜任的监工的了。

由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了一个共通的特质,亦即每个人都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我们观察到的是,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终将有同样的遭遇。

假设你拥有一家制药工厂——名为“完美制药公司”。有位领班因溃疡穿孔去世了,你亟须找一个接替的人选。很自然地,你会从基层的制药工人中挑选。

其中,欧尔小姐、史林德太太、艾利普先生,以及库柏先生等都表现不同程度的不胜任,当然他们不适于晋升。于是,你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位最称职的制药工人史菲尔先生,并把他擢升为领班。

现在,假设史菲尔先生在领班的职务上也能胜任,当你的总领班李格利升为作业经理时,史菲尔先生自然有资格接替总领班职位。

相反地,从另一方面来看,假设史菲尔不能胜任领班的工作,他便不可能再获得晋升,亦即他已到达我所谓的“不胜任阶层”,他的事业将止于领班而已。

有些员工如艾利普和库柏,他们在最低阶层就已不能胜任,因此永远不能获得晋升。有些人则在一次晋升后达到不胜任阶层,像史菲尔就是个例子(假设他担任领班表现不佳)。

所以从上面我们导出了“彼德原理的公式:在层级组织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因此,彼德原理的推论结果是:

每个职位终将由不能尽责的不胜任员工所占据。谁来推动层级组织的轮轴?

当然,在实务上,你很难找到一个所有员工都到达不胜任阶层的组织。大部份的情况是,人们仍会完成某些任务,也因此层级组织仍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

层组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到达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所完成的。

三、冲击式晋升

“沃特·布拉基的晋升是怎么问事?他是那么不胜任、那么碍事,所以经理人员干脆用晋升的方式把他一脚踢开。”

找经常听到这类问题,且让我们来探讨这种我称之为“冲击式晋升”的现象。布拉基由不胜任职位晋升到能胜任职位吗?不!他只是从一个无效率的职位转到另一个而已。他比以前担负更重职责吗?不!他在新职位上完成的工作量多于原先的职位吗?不!

冲击式晋升是假晋升。有些布拉基型的员工相信他们获得了真正的晋升,别人也看法一致。可是这种假晋升的主要功能是在欺蒙层级组织以外的人。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假晋升的策略便算成功了。

可是,经验老道的层级组织专家绝不会上当。以层级组织的观点来看,所谓真正的晋升是从能胜任的阶层晋升。

那么,成功的冲击式晋升有何成效呢?假设布拉基的主管是基克利,他仍能胜任现职,那么他调迁布拉基后可达成三项目标:

(一)掩饰升迁政策的失败。如果他承认布拉基确实不胜任,旁观的人便会想:“在给布拉基最后一次晋升前,基克利早该知道布拉基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冲击式晋升却能证明先前的晋升是对的(指对员工和旁观者而言,对层级组织专家则另当别论)。

(二)鼓励员工土气。有些员工至少会想:“连布拉基这样的人都能晋升了,我当然也能获得晋升。”对许多其他的员工而言,冲击式晋升是个极大的诱惑。

(三)维护该层级组织的安全,尽管布拉基不能胜任,但不能开除他一一因为他或许熟悉基克利的业务,他若跳槽到竞争对手的组织中,可能导致危险。

这里我们就知道,在一些公司和企业会有这样常见的现象,即每个兴盛的组织都有一个特点:管理阶层蓄积了许多冗员,包括已获和将获冲击式晋升的人选。例如,有家著名的器具制造公司竟有二十三名副总裁!这样就造成了似是而非的结局。

韦伯利广播公司制作部门的创造力颇具盛名,这是采用冲击式晋升的结果。因为该公司把所有无创造力、无生产力的冗员统统转调到富丽堂皇的总公司去(总公司大楼造价达三百万美元)。

总公司里没有摄影机、麦克风或发报机。事实上,它距离最近的录音室也有好几英里路程。然而,总公司里的人总是不停地忙碌,他们撰写报告、规划图表,并忙着安排与人会谈的时间。

最近,该公司宣布大幅改组高层人事,目的在使总部的作业更流畅。结果八名副总裁取代原先的四名,同时增加一位总裁的联络助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冲击式晋升能隔离冗员而使其他员工专心工作。

四、蔓藤式假晋升

蔓藤式晋升是另一类型的假晋升。这时,不胜任员工有获得阶级上的提升,有时连薪资也没有增加,只是被冠上一个较长的新头衔,然后被调到偏远的角落去。

卡利文具公司的怀伍德先生是名不胜任的经理,蔓藤式晋升后,他薪资不变,却改任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人,负责来往文件影印本的存档事宜。

惠勒汽车零件公司比其他单位更充分地运用蔓藤式晋升。该公司把业务划分成许多区域,最近,我发现有二十五名高级主管被外放到各省,担任所谓地区副总裁的职务。

该公司还收购一家汽车旅馆,指派一名高层职员前去经营。此外,另有一名无所事事的副总裁,打算花三年的时间撰写该公司的历史。

我们因而得到以下结论:层级组织规模愈大,蔓藤式晋升愈容易实行。

某政府部门的八十二名员工,全部被转调到另一部门,留下一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却无事可做且无下属可管的主任。这种层级组织是十分罕见的现象,好比一个没有底盘支撑,却有一个顶端悬浮的金字塔;这种有趣的现象,我称之为“自由飘浮的顶端”。

五、职业性的机械行为是不胜任的

职业性的机械行为”是指那些没有自主处置权的员工,他们总是太拘泥于表格填写的正确性,而不管表格是否具有实用的目的。对他们而言,任何超出惯例的细微偏差,都是不能容许的。显然地,对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方法重于目标;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目的。这类员工不再视自己为服务大众的人,相反地,他们把大众当作原料,用来维持他们自己的生存,并使一切表格、仪式、层级组织等得以继续存在。

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的观点来看,职业性的机械行为是不胜任的。那么,你必然觉得奇怪:“那么多职业性机械行为者是如何获得普升的?是否职业性机械行为者不在彼德原理的管辖内?”

在回答这些问题以前,我必须先提出另一个问题:“谁来为‘胜任’下定义?”

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足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外界人士。假使上司仍处于能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实际工作业绩来评断部属——例如,提供医疗服务的状况、资讯的供给情形、香肠或桌子的生产量、以及层级组织的目标是否达成。换句话说,上司以产生评断部属。

但是,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总之,类似上司是以输入评断部属。

“罗克曼这个人很可靠。”

“鲁市里克促进了办公室的顺畅和谐。”

“罗特做起事来有条不紊。”

“楚根小姐是个沉稳的职员。”

“福兰德利太太能和同事合作无间。”

由前面上司对部属的评语可知,组织内部的一致和谐比对外的服务效率直受重视,这种情形即为“彼德反转原理”。职业性的机械行为或许也可称为“彼德反转原理”,因为这类行为者把手段和目的关系弄反了。

现在,你必能理解前述彼德反转原理的实例中,那些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

如果酒店职员立即解释海关规则,游客会觉得“服务态度真好!”可是该店员的上司可能会记他一次缺点,因为他违反了部门内部的规定。

同样地,如果书店的出纳员接受了我的旅行支票,我会感激他的协助,但是书店经理可能谴责他逾越权限。

由前述可知,职业性机械行为者,他们都缺乏独立判断的自主权、都只是服从而不作决定。从层级组织的观点来看,他们是能胜任的工作者,因此有资格获得晋升,一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他们才会发现自己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

因此,我们可以明了,不管职业性机械行为者多恼人,他们终究不会是彼德原理的例外,就如同我经常向学生说的:“胜任,这玩意儿和真理、美善、隐形眼镜一样,始终是存在于旁观者的眼中的。”

六、超胜任的员工应该淘汰

对一般人而言或许是最感困惑的:亦即有些优秀、卓越的员工为什么不仅得不到晋升,甚至还遭到解雇?

首先我们要举出一些例子,然后再解释原因何在。

依规定艾克西尔市的新任教师都得试用一年。布区曼在大学时对英国文学的研究颇有心得,于是在他担任英文教师的试用期间里,他把自己对古典和现代文学的热爱灌输给学生,有些学生因此受到感染,不但开始上市立图书馆查资料、还经常留连于书店或旧书摊;他们兴致勃勃涉猎各种书籍,其中有许多书不在各校批准的阅读书单上。

不久,几位愤怒的家长和两个教区的代表前来拜访学校,抱怨他们的孩子尽读些“没有用”的文学作品。于是,布区曼第二年没有被学校当局续聘。

另一位试用教师克刮瑞,一开始被指派为弱智特殊班的老师,虽然他事先知道这些学生能力有限,但他仍尽全力教导他们。学年终了前,许多克利瑞班上的弱智学生,在阅读和算术的共同测验上,成绩竟然优于正常班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