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知识点清单:地理
27394900000006

第6章 大气(3)

【霜】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称为霜。霜呈白色,具有疏松的晶体结构。霜的成因与露相似,只是近地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这是形成霜与露的主要区别。生成霜的有利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辐射降温,微风则可使贴地层空气得到更换,送走已经产生过水汽凝华的较干空气,送来水汽充足的湿润空气,供凝华。无风时,可供凝华的水汽少;风大时,会使上层较暖空气与贴地空气混合,导致近地层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霜的生成。霜的水量少,对植物没有明显的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霜和霜冻不同,霜冻是指农业气象学上的温度突然剧降而引起的植物冻伤、脱水死亡现象。

【雾】悬浮在近地层空气中的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常使视野模糊。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时称为雾。当大于1公里小于10公里时则称轻雾。雾的成因主要是近地面空气层降温增湿引起的。根据降温增湿的程度和形式不同,一般将雾分成: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锋面雾等。雾对交通和航运事业很不利。另外,在多雾地区,日照明显减少,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雾淞】有雾时,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物体上凝华或冷却雾滴从而直接在物体上冻结形成的乳白色冰晶物,称为雾淞,也叫“树挂”。雾淞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大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结构松脆,受震容易塌落。在电线上凝附得太多时,可坠断电线,对通讯和高压送电造成不良影响。但是,雾淞融化的水分,对北方越冬作物很有利。雾淞和霜的主要区别是:霜主要在晴朗微风的夜间形成;雾淞则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均可形成,一般在有雾的阴天形成。霜形成在物体水平表面上;而雾淞则形成在物体与地面相垂直的表面上。雾淞,可以在风速很大的条件下形成。

【雨淞】有时,过于冷却的雨滴在温度低于0℃的地面、地物或树木上,冻结形成透明的或毛玻璃状的冰层,称为雨淞。雨淞常在初冬或早春(温度为0℃~5℃)时出现。密度在0.5~0.9克/厘米3之间。雨淞是我国北方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的出现常导致通讯线路的中断,妨碍铁路、公路的运输。对农业和畜牧业的危害也很大,它会压死秋播作物,并能使牲畜吃不到草料而大批死亡。

【云】悬浮在空中由大量水滴、冰晶或二者的混合体组成的可见聚合体,底部不接触地面。云是由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凝华)所致。按云底的高度,可分为高云、中云、低云3个云族。云的运动可显示气流的移向、移速;云状的演变常常也能表明大气的结构状况和天气的变化。云和雾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区别仅在于,雾的下界是地面而云底和地面间有一段距离。

【云图】实际拍摄的各种标准云状照片的图片集称为云图。它是由国家气象局或国际气象组织统一规定的,为各级气象台站的专业工作者和各有关部门,在观测云状工作中参考使用。在我国出版的“中国云图”中,还拍摄了闪电、龙卷风、冰雹、虹霓、雾、雾淞、雨淞、尘卷风等有关天气现象的图片资料。

【降水】从天空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的总称,主要有雨、雪、雹等。降水的基本条件是:空中要有充足的水汽,同时有明显的上升运动。水汽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地在凝结核上发生凝结,并在升降过程中,水滴经碰撞作用逐渐增大,当水滴的重量大于上升气流顶托力时,就降下来形成降水。降水情况通常用形状(雨、雪、霰、雹)、降落性质(连续性的、阵性的)以及测得的降水量(毫米深度)等来表示。

【雨】从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雨滴直径均大于0.5毫米。直径小于0.5毫米称毛毛雨。雨滴是无色、透明的,但在降落过程中吸收和掺杂了空气中的尘埃等微粒和各种气体,才使它带有一定的颜色。有时因龙卷风或台风影响而形成各种“奇雨”。如“鱼雨”“血雨”“金属雨”“银币雨”“谷雨”等。

【雪】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具有六角形的星状、片状或柱状的固体降水,称为雪。它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在冰晶微粒上凝华增长形成的。分子论观点认为,冰的分子排列成六角形时,结构最稳定。当冰晶在空气中浮游时,因六个角向外凸出,接触的水汽最多,凝华增长也最快,形成为多姿多彩的雪花。当雪花从云中降落时又经历各种温度条件和水汽条件的气层,造成雪花的形状也就千变万化。据有人分类,雪花形状竟多达1万种以上。降雪对农业非常有利,积雪可以防止越冬作物受到强烈低温的冻害,也可保墒防旱、肥沃土壤、杀死越冬害虫。农谚“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就是这个道理。

【霰】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圆锥形固体降水物。它是由过冷却水滴碰在下降的雪花上冻结而成的。直径约2~5毫米,颗粒有弹性,落地时,往往能反跳,易破裂。常在雪前出现。因霰来自对流性强的云中,故霰的下降,多带阵性。

【雹】即冰雹。从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的,球形、圆锥形或各种形体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称作雹。雹核一般不透明。它主要出现于夏季的午后,山区比平原更为多见。雹是由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致使表面反复发生融化或冻结,不断地与云中的雪花或过冷却水滴碰撞增长,形成了透明与不透明交错相间的冰层外壳。当其增大到一定程度,质量大于上升气流时,便以极大的速度降落地面。雹的直径大小差异很大,大者甚至可达数百毫米。每次降雹持续时间并不很长,范围也不大,但是却常常砸毁庄稼,伤害人畜,是一种强烈的自然灾害天气。雹出现时,总是伴随着猛烈的雷雨天气。消除冰雹可以采用特制的火箭、高炮,把碘化银发射到积雨云中,化雹为雨。

【降水量】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称作降水。通常用雨量器测定,每天定时(8点和20点)观测两次。以毫米(mm)为单位,一个月或一年降水量的总和,称为月或年降水量。根据气候资料中月、年降水量,可以求算出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降水量,称为月或年的平均降水量,这两个降水特征值,能够反映该地区降水的基本状况。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通常以10分钟、一小时或一天为单位,气象部门把下和下雪都叫做降水。雨季或其他灾害性天气(如台风、大暴雨等)出现时,降水强度很大,严重时可造成灾害。降水强度是水利、交通、和建筑工程设计的依据之一。

【雨级】我国气象部门根据降水强度,通常将降雨分成四个等级:(1)小雨:24小时内雨量等于或小于10毫米。(2)中雨:24小时内雨量在10~25毫米之间。(3)大雨:24小时内雨量在25—50毫米之间。(4)暴雨:24小时内雨量在50毫米以上。若24小时内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则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则为特大暴雨。

此外,还可以根据降水状况来划分:(1)小雨:下落的雨滴清晰可辨,地面全湿,洼地积水慢。(2)中雨:下落的雨滴连成线状,雨滴四溅,洼地积水较快,有沙沙雨声。(3)大雨:下落的雨滴连成一片,洼地积水很快,有哗哗雨声。(4)暴雨:雨落如注,倾盆而下,洼地积水极快,雨声大,有震耳之感。

【雪量】单位时间内的降雪量。化成水后折合成降水量进行统计。按雪量可把降雪分成小雪、中雪、大雪三个等级。24小时内降水量等于或小于2.5毫米的为小雪;24小时内降水量在2.5~5毫米之间的为中雪;24小时内降水量在5毫米以上的为大雪。

【降水变率】是表示某一地区降水量离散程度的一个指标。用某一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除以本地区最高年降水量和最低年降水量的差,所得的商,用百分数表示,就是降水变率。

【等降水量线】在填有各地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的特制地图上,降水量相等地点的连线,称为等降水量线。等降水量线图可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地理分布。

【锋面雨】也称“气旋雨”。由于锋面或气旋活动而引起的降水。每当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暖而湿的空气沿着锋面上升冷却凝结便可形成锋面雨。锋面雨的降水时间长,雨区范围广,是我国降水的主要形式之一。

【对流雨】每当盛夏,或者在热带地区,近地面空气层因局部地区增热而膨胀抬升,引起空气强烈的对流,使空气中的水汽,因高空温度低而冷却凝结并致雨。对流雨降雨范围小,雨时短,但强度较大。这种雨的规律性很强,只要条件适合,几乎每日午后都能发生。

【地形雨】暖而湿的气流在遇到高山等地形阻挡,被迫沿山坡抬升,上升时水汽因冷却而凝结成云,并导致降水。通常在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甚少,形成雨影区。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而增加,这一范围叫最大降水带;其后因水汽减少,降水量也减少。我国西南山地和东南丘陵的地形雨最为显著。我国台湾北端,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它背倚高山,面迎潮湿的东北季风,地形雨充沛,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从现有的测站资料,世界雨水最多的地方是印度阿萨姆邦哈希(Khasi)丘陵南侧1313米高斜坡上的乞拉朋齐(Cherrapunji)和它西边16公里1401米高的玛辛拉姆(Mawasynram),多年的年平均雨量曾分别为10869.2毫米和11405.8毫米。主要是由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形暴雨造成的。

【台风雨】台风是发生在北半球低纬地区海洋上的一种热带气旋。由于气流自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气旋中心的空气被迫抬升,空气因上升冷却而成云致雨,称为台风雨。台风雨的强度很大,有破坏力。我国多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夏秋季节。台风雨可解除或缓和江南地区的伏旱,给农业带来一定的好处。

【蒸发】液态水转化成水汽的过程。自然界中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的温度、性质、形状、空气湿度、风速大小及气压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风速越大或气压越低,蒸发越快;反之则慢。固态水(泛指冰面)直接转化为水汽的过程,称为“升华”。

【升华】固态水(泛指冰面)直接转化为水汽的过程,称为升华。

【蒸发量】在一定时间内液态(或固态)水因蒸发而消耗的水量就是蒸发量,以毫米为单位。气象站测定蒸发量,是指盛在20厘米直径的蒸发皿中的水面(或冰面)在24小时内因蒸发而降低的深度。计算方法为:蒸发量=原量-余量。遇到降水天气则用蒸发量=原量+降水量-余量。

【干燥度】某地区的可能蒸发量与该地区降水量(≥10℃期间)之比,称为该地区的干燥度,也叫干燥指数。我国根据干燥度把全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干燥度小于1)、半湿润地区(干燥度1~1.5)、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5~4)和干旱地区(干燥度大于4)四个干湿地区。

【雷雨】伴有雷声和闪电的降水现象,多发生在具有强烈对流运动的积雨云中。雷雨的分类有:因近地空气层受热不均而引起旺盛对流的热雷雨;因冷、暖空气相遇,冷空气移速快,暖湿空气被迫抬升而形成的锋面雷雨;也有受地形影响,暖湿空气爬坡抬升形成的地形雷雨。强烈的雷雨是形成暴雨、特大暴雨的原因之一。

【霞】日出和日落前后,天空及云层上出现的彩色光。早上出现在东边天空或云层上的彩色光称为早霞(或朝霞);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或云层上的彩色光称为晚霞(或暮霞)。霞是由接近地平线的阳光,经过大气中的灰尘、水汽和气体分子散射后剩余的彩色光所造成。霞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天空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水汽多时,霞光偏红色;水汽少时,发青发白。所以,霞常常可作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征兆。民间谚语“朝霞暗红雨凄凄,晚霞青白行千里”、“青霞白霞,无水烧茶”、“日落胭脂红,不雨就起风”等就充分地表达了这一含意。

【虹】清晨或傍晚,在太阳对面的雨幕背景上,有时可以看到正对太阳中心的对日点周围,出现一条由外向内色泽排列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弧,称为虹。虹是“日照雨”的产物,是阳光照射到大水滴上,经折射、分光、全反射、再折射而形成的。它只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并且只能出现在太阳的相反方向上。有时在虹的外侧出现一条光影较弱且与虹色序排列相反的光弧,称为“霓”。虹的宽度和雨滴大小有关,雨滴愈大,虹带愈窄,色彩愈鲜明;反之,雨滴小则虹带宽、色泽浅。雨滴过小,则不能成虹。因此,常可用虹的色彩和宽度判断空中雨滴的大小。另外,虹霓的出现和未来天气也有关系。中纬地区,天气系统一般是自西向东移动,因而有“东虹日头西虹雨”的说法。

【晕】晕(yùn)也叫“风圈”。出现在太阳或月亮外围巨大的彩色或白色光环,在气象学上叫做晕,也称为“枷”。它是由于光线穿过高云时,被云中的冰晶折射或反射而成的。在太阳外围的叫日晕,色序为内红外紫的彩环;在月亮外围的是月晕,多呈白色。晕主要发生在卷层云上,由于卷层云多出现在气旋前部,紧接着会出现高层云和雨层云,并形成降水,因此晕常常是刮风或下雨的前兆。所谓“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就是由此产生的。

【华】日、月光线通过中空云层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产生衍射(绕射)作用,形成的环绕在日、月周围的外红内蓝的较小光环称作“华”。华通常出现在高积云或较高的层积云中,它的半径大小与水滴半径成反比。如果观测到华环由大变小,则说明云滴在增大,是天气变坏的征兆。所以我国有“大圈日头细圈雨”的谚语。

【海市蜃楼】在沙漠里、在海湾上或是在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上空,有时在远处涌现树木房屋、街道行人、车马船舶等景象,好像一个热闹的集市,很快又自行消失。古代人们不了解它的成因,以为是神仙住所、蛟龙吐气,故而名为“海市蜃楼”,亦称“蓬莱仙境”。海市蜃楼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面强烈增热或强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空气层的密度上下差异很大,当地面景物的光象在这种疏密不同的空气中传播时,由于光线的反射率、折射率的强烈变化而曲线投影到很远的地方成像。不少的沙漠旅行者或海洋航行者都受到过这种幻影的迷惑。海市蜃楼分为上现蜃景、下现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