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麓】山坡和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为山麓。这个地形转折线常常是一个过渡的地带,山麓常为厚层的松散沉积物所覆盖,被称为山麓带。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山麓带的特点也不同。例如,在高寒地带,山麓往往为滚石或冰雪所覆盖,景象荒寒;在温带,山麓带或泉水露头,溪流汇集,或田畴梯布,植被繁茂。山麓带从上到下,松散堆积物逐渐加厚,根据堆积物各层的成分、结构、时代、成因、往往能推断山岳的演变历史。
【山谷】两个山脊之间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洼地,叫做山谷。山谷最低点的连线称集水线或山谷线。它是山地中槽形的低凹部分,由构造作用形成的山谷有向斜谷,背斜谷,地堑谷、断陷谷。由流水作用侵蚀形成的有河谷,由冰川作用侵蚀形成的有冰川谷等。山谷中一般有水流流经。
【山口】指高大山脊的相对低凹部分。又称“垭口”或“山鞍”。通常认为,山口是山脊两边的河流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的结果;也可能是断层线穿越的地区,或由于岩性软弱,差别侵蚀的结果。山口经常成为通过高大山岭的交通孔道。如燕山山脉中的古北口就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重要山口。
【褶皱山】由褶皱岩层构成的山岳地形,这种地形分布广泛。原始的褶皱山是背斜岩层构成山,向斜岩层构成谷,这种地形称为顺地形。但是随着山岳的不断破坏,背斜因顶部岩层软弱,易剥蚀而形成谷地,原来的向斜岩层形成的凹地则因岩层坚硬反而变成山岭。这种地形称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顺地形的破坏和逆地形的发育既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的阶段,也取决于褶皱构造本身的产状特点和软硬岩层的组合情况。背斜山的保留条件是:褶曲舒缓,起伏不大,坚硬岩层厚,软弱岩层薄。向斜山的发育条件是,褶曲陡峻,起伏很大,软弱岩层厚、坚硬岩层薄。
褶皱山往往沿褶皱方向延伸,其分布和褶皱轴一致。即地形的起伏却和岩性密切相关。
褶皱山的地貌因褶皱形式而异。当线状褶曲呈平行排列时,在地貌上表现为岭、谷相间平行排列分布的地形,例如川东的平行岭谷区。在短轴褶曲中褶皱山多呈雁行式排列,短轴的背斜和向斜交替组成倾伏褶曲,在地貌上表现为“之”字形山脊。
【高原】是指海拔较高而地面比较完整的高地。它的顶部比较平缓,周围有明显的陡坡,一般海拔超过500米。高原以较高的海拔区别于平原,以比较完整的地面区别于山地。根据形态的不同,高原可分为平坦的高原(如内蒙古高原),分割的高原(如贵州高原)。根据高原的成因,可以分为隆起高原(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堆积高原。根据堆积的物质不同,又可分为黄土高原(如黄土塬)和熔岩高原(如张北熔岩高原)。
【熔岩高原】当基性岩浆沿裂隙或火山口溢出地面时,就形成熔岩流。固结后的熔岩,由于抗蚀力比较强,往往形成熔岩高原,如印度的德干高原等。
【平原】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坡度在5°以下。它以较低的高度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平原的分类很多,成因复杂。根据海拔高度,平原可分为低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和高平原(海拔200米—500米之间)。根据地表形态可分为平坦平原(如冲积平原),倾斜平原(如海岸平原、山前平原),碟状平原(如内陆平原、湖成平原)、波状平原(如冰碛平原,多河流泛滥平原)等。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平原和非构造平原,非构造平原分为: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
平原是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的情况下,经过外力剥蚀夷平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多为工农业基地。我国平原面积约112万平方公里,约占领土总面积的12%。
【构造平原】主要由地质构造作用造成的平原。一般指海成平原,海成平原是由于地壳上升或海水面下降,水下原始倾斜面露出水面形成的,平原表面还保留着很多海底特征。海成平原的地面坡度与岩层原始倾斜一致,地势极为低平,海拔一般几米到几十米,表面几乎没有被河川切割,如里海沿岸的平原。我国海成平原的面积很小,在平原中不占重要地位。海成平原常与冲积平原交错分布,构成复杂的混合类型,例如台湾西部平原。
【侵蚀平原】又称石质平原。是一种非构造平原,当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崎岖不平的山地,在温度变化,风雨、冰雪和流水等外力剥蚀作用下,逐渐崩解破碎成碎粒。并被流水搬运山地慢慢夷平成低矮平缓的平原。侵蚀平原的地势不很平坦,有比较明显的起伏;地表土层较薄,多风化后的残积物,有大小石块等粗粒物质;岩石往往突露地表,有一些孤立的残丘和小山散布在平原之上。如我国泰山周围、徐州与蚌埠之间,都有起伏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包括海蚀平原、河蚀平原、风蚀平原、冰蚀平原和溶蚀平原等。
【堆积平原】地壳长期的大面积下沉,地面不断地接受各种不同成因的堆积物的补偿,形成平缓的广阔平原,叫堆积平原。例如渤海底部和河北省的滨海平原至今仍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沉降,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以来的沉降总幅度已达800~1000米以上。但河流泥沙堆积速度超过了地壳下沉速度,所以平原正在扩大增长,向渤海推进,茫茫沧海将变成万顷良田。按堆积物的成因,堆积平原可分为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湖积平原、冰川堆积平原和冰水堆积平原等。堆积平原多产生于堆积基面附近,如海面、河面、湖面等附近。
【湖积平原】由湖泊沉积物淤积而形成的平原叫湖积平原。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河流搬运来的碎屑,及湖浪对湖岸冲蚀破坏后的碎屑。这些碎屑物质包括砾石、砂粒和细粒粘土。沉积物自湖岸向湖的中心由粗变细,具有良好的水平层理。湖泊由于泥沙日益淤积,湖底不断填高,湖水变浅,最后整个湖泊被淤塞而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宽广的平原,湖南的洞庭湖与湖北中部的湖群,古代曾是连成一片的“云梦泽”。由于长江及其支流搬运来的泥沙淤积,大部分已变成陆地,剩下最大的洞庭湖现在淤积速度也很快。据统计湖底每年要淤高5厘米,所以洞庭湖仍在迅速缩小。湖积平原一般面积不大,地势低平,呈浅盆状,中部常有沼泽、洼地分布。
【准平原】在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剥蚀而成,山坡因外力风化作用广泛而降低高度,河谷因河流的侵蚀作用达到极度而展宽,原来起伏较大的地区变成比较平坦,高差不大,宽谷残丘相间的近似平原临海部分的高度接近于海平面的地形。准平原的地表疏松沉积层极薄,常有坚硬岩石组成的孤立残丘。
准平原经构造运动抬升后,其残迹也可见于高山峰顶或高原的顶部,称为夷平面。每一级夷平面都代表地壳运动经历了一个相对的宁静时期和一个地壳上升、侵蚀基准下降、切割加深的时期。
【绿洲】在干旱地区,水源丰富、草木茂盛的平原地区称作绿洲。绿洲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边缘的山麓洪积、冲积扇上。绿洲的地势平缓,土层较厚,河水与地下水源丰富,利用地势的自然倾斜,可以发展自流灌溉。由于这里土壤肥沃,草木青翠,与周围邻近的沙漠景色迥然不同,故称绿洲。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工、农业基地,新疆和河西走廊的许多古城名镇大部分都位于绿洲上。在塔里木盆地,大大小小的绿洲有100多个,都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砾石带和沙漠交界处的河流两侧。
【盆地】四周为高起的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区海拔较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形叫盆地。盆地的海拔相差悬殊,海拔达千米以上的为高原型盆地(如柴达木盆地);盆地的底部低于海平面,称为大陆洼地。盆地的分布地区不同,地貌特征就有很大的差别。内流区域的盆地分割轻微,大部分显示平原的特征,成为剥蚀平原或堆积平原,在风沙强烈作用地区,广泛分布沙丘和砾漠;而外流区域盆地,流水切割较强,显示丘陵或高原的特征。按成因的不同,盆地可分为构造盆地、侵蚀盆地等。
【构造盆地】指主要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盆地,它的形态和分布受构造控制。大型盆地几乎都是构造盆地,盆地的底部多为稳定地块,周围多为褶皱带或褶皱断块山(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此外还有断陷盆地、拗陷盆地和向斜盆地。拗陷盆地是地壳局部拗曲沉降形成的盆地,盆地外形比较宽浅(如江汉平原盆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盆地)。向斜盆地是河流沿向斜侵蚀扩展而成,两边常有多级阶地,如云南的思茅盆地。
【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状。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填充,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积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侵蚀盆地】指各种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盆地。这类盆地一般面积较小,低平宽浅。根据不同的外力作用,分为风蚀盆地、溶蚀盆地、河谷盆地、冰蚀盆地等。
【洼地】指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低洼的地形。有两种情况:(1)指陆地上的局部低洼部分。洼地因排水不良,中心部分常积水成湖泊、沼泽或盐沼。(2)指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54米,整个盆地有4050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洼地之一。这种洼地一般位于新生代的拗陷带上,因处于内陆地区,因此干燥剥蚀作用很强。
【坝子】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坝子的形态和成因多种多样,大致分为:(1)盆地坝:是地壳断裂而陷落成的山间构造盆地,最初积水成湖,后淤积成平原,有的坝子里的低洼处还有湖泊存在。例如昆明坝子有滇池,通海坝子有杞麓湖等。有的盆地坝是石灰岩长期受流水溶解和冲蚀而成的溶蚀盆地。这种盆地面积很小,盆地内积有较厚的红色土,如贵州省境内的贵阳、遵义、安顺等坝子。(2)河谷坝:分布在河流沿岸,多呈狭长状,一般宽约几公里,长可达几十公里,为局部的河谷平原。如西双版纳地区的景洪坝、勐海坝等。(3)山麓坝:位于高山的山麓,是由山麓冲积扇连结而成的山麓平原。如大理坝子,下关坝子等。
【丘陵】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称作丘陵。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起伏较小,坡度和缓,顶部浑圆,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丘陵一般由岩性软弱的地层组成,土层松厚。我国的丘陵地约占全国面积10%,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这里气候温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但丘陵地区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必须注意防治。按照相对高度,丘陵可分为高丘陵(相对高度100~300米)和低丘陵(相对高度100米以下)。按照丘陵的成因可分为侵蚀丘陵,冰碛丘陵,黄土丘陵(如黄土梁和黄土峁)、岩溶丘陵、风蚀丘陵等。
【崩塌】在陡峻的斜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发生在山坡上的规模巨大的崩塌称为山崩,发生在河岸、湖岸的崩塌又称为坍岸。发生在悬崖陡坡上的大石块崩落,称为坠石或落石。如果发生在地下则称为坍陷。
从地貌条件看,崩塌只能发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如河流强烈切割,坡度陡峻的高山峡谷区、海蚀崖、湖蚀崖和水库库岸都容易出现崩塌。从地质条件来看,在节理发育、构造破碎的坚硬岩层上,特别是具有垂直节理的脆性块状结构的岩层上,容易发生崩塌。此外在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的地区,以及软硬岩层相间分布的地区也常有崩塌现象。有时崩塌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也有关系。
崩塌发生后,在坡上部往往形成一个新的陡坎地形,其形状常切入山坡呈围椅状,称崩塌壁。崩落的岩块堆积在平缓的坡麓地带,叫做倒石堆或岩堆。倒石堆由未经分选的崩塌堆积物组成,岩性成分与斜坡岩性一致。
崩塌有很大的破坏性,可以毁坏森林,堵塞河道,毁坏建筑物、村镇,掩埋道路,必须加以防治。
【滑坡】斜坡上岩土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下滑,这种现象称为滑坡。滑坡的滑动速度为每年1米到数10米,仅在少数情况下,才有快速的滑坡。滑坡在雨季和多雨年份发展较快,在干季和少雨年份发展缓慢,甚至暂时停顿。滑坡在山地缓坡区经常遇到。
滑坡往往造成以下地貌特征:(1)产生滑坡台阶,这是由于滑体移动时,上下各部位的滑动速度差异所致,或由于滑动时间的先后而造成几个滑动面。(2)形成陡壁,月牙形洼地和舌状伸出体滑动后与斜坡上方未动的土石体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陡壁;滑体和陡壁间则形成月牙形的洼地(有时会积水成湖);在滑体前缘会有明显的前伸的舌状伸出物。
滑坡的形成与岩性、构造、地下水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滑坡容易发生在泥质岩层分布区,而滑动面往往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或与节理面,断层面一致。此时假如地下水渗入斜坡,由于地下水的浸湿增加了滑体的重量,并减小了滑体与滑动面之间的粘结力,降低了抗滑力。因而在滑坡区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现象。此外由于人工开挖边坡,改变了斜坡应力也会造成滑坡现象。大地震、大爆破也都是滑坡的诱发因素。
滑坡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在采矿、水利、铁路、公路等工程中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泥石流】山区大量泥沙和石块,被水浸润后,在重力与水的作用下造成的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洪流,称为泥石流。泥石流发生过程急剧,来势凶猛,有很大的破坏力。泥石流中泥砂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都超过15%,最高可达80%。规模较大的泥石流爆发时,像一条巨龙,破山而出。泥石流的流速可达5~7米/秒。
典型的泥石流一般可分为三个区段:(1)上游供给区:通常是上游的供水区,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水源主要由这里供应。(2)中游通过区:多为峡谷。(3)下游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堆积物多形成扇形地。扇体中大小石块混杂,地面垄岗起,水流分散,改道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