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知识点清单:地理
27394900000017

第17章 地质、地貌(6)

【海洋岛】指发育过程与大陆无直接联系的、在海洋中单独生成的岛屿。海洋岛的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分布地区一般离大陆较远。海洋岛按其组成物质和成因,又可分火山岛和珊瑚岛。

【火山岛】是海洋岛的一种,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这些岛屿一般面积较小,地势高峻。火山岛有的由单个火山堆积而成,如太平洋的皮特克恩岛;也有的是几个火山共同堆积而成的,如夏威夷岛由八座火山堆积而成,其中最大的是冒纳罗亚火山,它沉没在海面以下有4600米,露出在水面上的部分高达4166米。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西南部、印度洋的西部和大西洋的中部。

【珊瑚礁】指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石炭岩礁。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分泌一种不灰质,形成它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死亡后,留下石灰质骨骼,长期的堆积便会形成巨大的礁盘。而新的珊瑚肢体又在它上面不断向海面和四周生长,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珊瑚就能生长到海面附近的地方,甚至低潮时还可以露出海面,形成珊瑚礁。造礁珊瑚的生活有着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温暖的海水。珊瑚生长的极限水温是16℃~36℃,而大量繁殖的水温为25℃~29℃。(2)良好的光照。在透明度特别好的海水中,珊瑚可生活在200多米的深度,但在多数情况下,仅生长在40~50米的深度,而以0~20米深处生长最好。(3)适宜的盐度。盐度在27‰~40‰的范围内,珊瑚可以生存,但珊瑚生长的最宜盐度为34‰~36‰。此外氧气的供应以及适宜的底质都是珊瑚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珊瑚主要分布在北纬30°到南纬25°之间的热带、亚热带的浅海之中,并且必须在海水清澈又能受到波浪冲击的地方。珊瑚礁顶部一般十分平坦,在低潮时礁顶可露出水面,在高潮时被海水淹没。珊瑚礁通常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

【珊瑚岛】属于海洋岛,指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这些岛屿地势低平,海拔一般4~5米,面积很小,常以平方米计算。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因海浪不断地把珊瑚遗骸和其他海生动物的贝壳抛在礁盘上,逐渐堆积,便成为高出水面的珊瑚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和加高,同时形成与礁盘固结在一起的钙质胶结海岸,及平行于海岸并高出海面的沙堤。受到这种海岸的保护,使珊瑚岛比较稳定不易变动。在面积较大的珊瑚岛上,能蓄存淡水,生长植物,如棕榈树。岛上多为鸟类栖息的场所,并覆盖许多鸟粪层。但大型海啸和激浪来临时,珊瑚岛仍有被淹没的可能。在我国,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如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海拔5米,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4公里,面积为2.65平方公里,附近的石岛海拔12米以上,是南海诸岛中海拔最高的珊瑚岛。

【暗滩】指海底突起的珊瑚礁滩地,多呈椭圆形,位于水面以下较深处,一般超过20米。表面起伏和缓,滩外四坡陡峭,水深骤增。滩面有礁墩向上隆起。如南沙群岛的人骏滩,滩面平均水深27米。暗滩是航行的障碍。

【暗沙】指较浅的珊瑚礁滩,一般深十多米,退潮时一般不能露出水面。也作“暗砂”,指由暗滩上生长起来的珊瑚礁体。如中沙群岛中的暗沙多为深在13~23米外,暗沙是航行中的障碍,我国领土的最南关曾田暗沙、深度为—22米,属于离海面较深的暗沙。

【暗礁】指生长到海面附近的礁体。深度很小,一般不到10米,礁顶在退潮时多数可露出水面。暗滩、暗沙、在珊瑚生长速度不及海面上升速度的情况下,暗礁体多潜没在水下。为了航行的安全,需在航海图上精确地绘出暗礁的位置;如果位于航线附近,需设置灯塔或其他标志。

【岸礁】指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珊瑚礁,在退潮时可看出岸礁好似海岸向外延伸的一个平台,如海南岛东部海岸即有上千米宽的岸礁。

【堡礁】又称“离岸礁”,指有泻湖,与陆地隔开的珊瑚礁。由于岛屿或海岸不断下沉(也可能由气候转暖而引起冰雪融化使海面上升),原来岸礁区的珊瑚礁体仍不断向上生长,则礁体与陆地之间有水域隔开,形成堡礁。堡礁一般淹没在水下,退潮时呈链状列岛露出水面。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南北长约2000公里,东西宽约2~150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堡礁。

【环礁】指呈环状或马蹄状的珊瑚礁,由于堡礁环绕的岛屿继续下沉(或海面继续上升),当岛屿全部没入水中,继续向上生长的珊瑚礁就成为环礁的形态,原来岛屿的所在地完全被海水淹没形成澙湖。环礁一般不露出水面,退潮时可见环状礁体。泻湖有水道与外海相通,往往成为优良避风港。

【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大陆架是大陆边缘的浅水平台,大陆架表面有起伏不平的丘陵、凹地、溺谷,虽被海水淹没,但在地形和地质构造上都属于大陆的一部分。大陆架地形平坦,向大洋底微倾,平均坡度为1.7‰。平原海岸边缘的大陆架的坡度更小,而在陡峭的岩岸附近的大陆架坡度较大,但一般不超过2°。大陆架水深通常小于200米,宽度为0~1000公里不等。世界大陆架的平均宽度约70公里,其面积占整个海底面积的7.5%。我国沿海有宽广的大陆架。关于大陆架的成因,有人认为是第四期冰期低海面时,被侵蚀,堆积夷平的大陆边缘,在冰后期由于大量冰川融化,引起海面上升,而被淹没所致。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以下坡度较陡的区域。在地形上它是大陆的边缘,是大陆向大洋过渡的地区,它的坡度为4°~7°,有时可以达13°~14°。在大河口外的大陆坡,坡度较缓,仅1°~2°左右。大陆坡的深度约自200米左右至2400米。其平均宽度为40~50公里。世界上大陆坡的面积约占海底总面积的12%左右。在大陆坡上多数地区为陆源碎屑物所覆盖,但厚度一般不大。大陆坡上最特殊的地形是海底峡谷。

【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中间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也叫做大洋中脊。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这个海岭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把它叫做东太平洋中隆,它在加利福尼亚湾北端中断,与圣安德烈斯断层相连。

海岭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如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有大西洋海岭相隔;非洲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为印度洋海岭。海岭是板块的分离边界,又叫生长边界。海岭是受引张力的区域,热流量高。

【海沟】在两个板块之间的俯冲带上,形成的一个海底深渊。它平行于两个板块的边界,多位于俯冲板块一侧,延长很远。如太平洋板块周围为深度达7000米到1.1万多米的海沟所环绕(马里亚纳海沟南端深达11034米)。

海沟是板块的消亡边界,又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海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重力值较小,二是热流量低。

【海盆】海盆是洋底下凹部分,并为海岭或海底隆起所分隔的盆地。盆地内覆盖着深海沉积,主要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如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红色粘土)。

【山】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形叫做山,高大的山又称山岳。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山坡与平地连接的部分称为山麓。它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相对高度区别于丘陵。依据山岳的外貌来划分山岳的形态类型。依据山体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可将山分为高山、中山、低山。每一类中根据切割程度又进一步分为深切、中切、浅切型,或陡峭型和圆缓型等等。根据山的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堆积山等。构造山是指地质构造因素起主要作用而形成的山,如断块山,褶皱山,单面山等。侵蚀山是指地质外营为长期切割形成的山。堆积山主要指火山。

【高山】指海拔3500米以上、相对高程大于1000米,坡度在25°以上的山。其中海拔5000米以上者,称为极高山。高山根据其切割程度、可分为深切(相对高度大于1000米)、中切(相对高度500~1000米)浅切(相对高度小于500米)。根据高山所处的外营力环境及地貌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冰川作用为主的高山,这类高山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山顶多为现代冰川带,形成角峰、刃脊,其鞍部常为粒雪盆。山坡上常为高山古冰川带,U谷明显,古冰川堆积发育。山坡下部为侵蚀剥蚀带,多峭壁和凹坡。山麓常为冰水冲积锥或联合洪积扇而成的倾斜山麓面,如阿尔泰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等。另一类是以河流下切作用为主的高山。这一类高山上升迅速,流水强烈下切,以侵蚀剥蚀作用为主,其形态特征为山顶尖削,山坡多悬崖峭壁,下为深切峡谷,谷深达1000~3000余米,山麓有时出现高阶地。如高黎贡山、点苍山、大凉山等。

【中山】指海拔1000~3500米,山坡坡度在10°~25°左右的山,按其切割程度,进一步分为深切(相对高度大于1000米)、中切(相对高度500~1000米)、和浅切(相对高度小于500米)。深切中山的山坡被深长的沟谷切割,沟谷呈“V”形,谷源可近分水岭,山顶和山脊尖利;山坡上部多为凹坡,下部多为凸坡,山麓发育冲积锥、洪积扇。如黄山、太行山南段、华山等。中等切割中山的山坡多为凹坡和凸坡的复合坡,其下部沟谷发育,多为“V”形谷。山麓多为冲积锥和洪积扇。如六盘山、秦岭东段等。浅切中山的山顶圆缓,山坡缓和,多凸坡,基岩出露较少,河谷多较开阔。如大兴安岭、阴山山脉等。

【低山】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500米左右,山坡坡度一般在10°以下,根据其切割程度可分为中切和浅切。低山往往与丘陵交错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山地】山所盘踞的地面称为山地。山地是地势相对较高(>500米),表面起伏很大的地区,并由山顶、山坡和山麓组成。现今大陆区的山地主要是新第三纪以后形成的(或再度隆起的),根据高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高加索—喜马拉雅型年轻山地:其主要特点是年青山脉与各种类型的盆地相间,伴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通常以强烈的侵蚀切割作用占优势,而在高山地带则冰川作用占优势,如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等。(2)天山型再生山地:其主要特点是在某一地质时期曾是强烈活动地区,后来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广泛遭受剥蚀夷平,在晚新生代时期又重新强烈活动而形成山地。在山地中断裂现象普遍,山间盆地为年青的沉降带,而分水岭和山坡上,往往发育着古准平原面,在山前地带存在着年轻的剥蚀面,形成差异性的断块构造。如阿尔泰山等。(3)兴安—武夷型复活山地:这类山地在中古代造山以后,从第三纪到中新世长时期处于相对稳定,受剥蚀夷平,从上新世到更新世初,又重新上升形成山地。山地中有断裂现象,但差异性较小,也有断陷盆地(如汾渭地堑),在分水岭上存有古剥蚀面残余,不少山地具有高原性质,如云贵高原。(4)残余型山地:山地形成后地壳一直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不断剥蚀夷平,所以山地平缓,高差不大。如我国的大别山。(5)太平洋型年轻山地:表现为各种岛弧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印度洋东北部等大陆与大洋的接触带上,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是该区的主要特点。地形发生强烈分异,产生巨大的深拗陷—海沟和岛弧,如台湾山地,日本列岛等。

山地的外部轮廓和地表形态,受地壳运动和构造类型的控制,但和岩性和外力作用也有一定的关系。

【山脉】山脉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由山岭和其间的谷地组合而成的山脉延伸很长的山体。山脉的延伸方向,叫做山脉的走向。山脉的走向取决于引起构造变形的应力的作用方向。较大的山脉连绵数十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例如,安第斯山长达9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影响着江河的流向,甚至气候的差异。目前地表巨大的山脉多分布在近期造山运动形成的褶皱带上,如环太平洋带和沿地中海带。

【山系】在成因上有联系,并且沿着一定的走向分布着的若干相邻山脉,总称山系。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相接,组成巨大的弧形山系。地球表面的山系主要分布在构造带上,中新生代山系形成两大地带:一个围绕太平洋,而另一个通过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山系到大洋洲。

【山结】又称山汇。是许多山脉的汇集中心。如帕米尔山结就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等山脉的汇集中心。

【山原】指山脉和高原的分布交错在一起的地区。例如,在(海拔4000~5500米)青藏高原上,还耸立着一些更高(海拔6000~7000米)的山脉,所以,青藏高原就是山原。

此外,在相对稳定上升的地区,经长期剥蚀和切割作用而形成了山的地区,在地貌上也称山原。如我国云南西北部,高原被切割成山地状。

【山区】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的分布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都叫山区。山区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按山区的基础物质,可分为黄土山区,石灰岩山区等;按山区的景观,可分为高寒山区,密林山区,荒山区等;按距离城市和交通线的远近,可分为深山区,浅山区;按山区的地面组成物质,可分为石山区、土山区等;按山区的高度,可分为高山区、中山区和低山区。

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广大山区有着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为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山顶】指山或山岳的最高的部分。山顶呈长条状延伸的叫山脊。山脊最高点的连线称山脊线,常构成河流的分水岭。

山顶或山脊的形态很复杂,一般可分为尖山顶(尖山脊),圆山顶(圆山脊)和平山顶(平山脊)。造成山顶各种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岩性,构造,外力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山岳地区发展的历史。

【山坡】指山的侧面,是山岳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形态可分为直线坡,凹形坡、凸形坡,阶梯状坡、复合形坡等各种形态。按其倾斜程度可分为陡坡、斜坡、缓坡等。形成各种山坡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是组成山坡的岩性、构造,还决定于外力作用和构造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实际上,山岳的改造和演化主要是山坡的改造和演化。

近于直立的山坡,叫做峭壁。峭壁上部突出的地方叫做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