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领导金口财
2739300000034

第34章 质朴自然:动真情、讲实话、表实态(2)

毛主席非常喜欢古典文学作品,擅长从中汲取营养,并注意把其精华,如一些名言佳句融会贯通于自己讲话艺术中,因此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说话风格。他引用《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来批评某些领导干部为评级而闹情绪,说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他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来说明“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道理。他引用孟子的话“心之官则思”,来说明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教育我们的干部学会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每件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

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人人都喜欢,因为它凝练、深刻、上口,给人以美感,令人回味,发人深省。一个人讲话是否具有哲理性,能反映其思想是否深刻和成熟。名人名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特定的含义,其正确性是被无数事实证明、被后人所公认的,在讲话中适当引用,能增强讲话的哲理性。

5 方言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固然大有利于交际,但在适当的场合上讲点语言宝库中的“土特产”——方言,也有其独特的魅力。新中国成立前夕,陈毅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用生硬的上海话)阿拉(我们)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玩)白相了!”(台下充满笑声)这样的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通俗易懂,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口才学专家詹晓明在谈到方言的作用时说:“喜欢人家说他的方言,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对广东人说广东话,对福建人说福建话,对宁波人说宁波话,对上海人说上海话,如果你是他们的同乡,当然产生同乡的好感,彼此易于接近;如果你不是他们的同乡,而能说很纯熟流利的对方方言,他一定会觉得你特别聪明,虽然初次相见,印象却可能很好,对于你的请求,本来不答应,或许可以因此而通融些,你的交际,本来不为人注意,或许因此而使人乐于与你接近。”

★越朴素的语言给人印象越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无一字雕琢,无一丝斧凿,活画出一幅明丽、恬淡、幽雅、质朴的田园生活图。难怪金代的元好问盛赞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严羽《沧浪诗话》也称誉:“明之诗,质而自然。”

1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无论在艺术领域内,还是社会生活中,纯朴、自然,都可称得上最美的境界之一。艺术大师们往往把朴素作为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列夫?托尔斯泰在1851年《日记》中宣称:朴素,是他一生“梦寐以求的品质”;诗仙李白主张:最好的诗文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老舍在谈到说话艺术时也曾形象地比喻说:“真正美丽的人是不乱施朱粉、不乱穿衣服的。”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言语交际活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艺术活动。因此,真正富有魅力的话语,也应该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表现为朴素、自然之美的。

2 朴素的语言体现美好的情感

朴实无华的语言是真诚心灵的表露,是美好情感的折射,因此,常常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有一年,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金鸡奖”与“百花奖”在北京同时揭晓。著名演员李雪健因饰演《焦裕禄》的主角焦裕禄,而同获这两个大奖的“最佳男主角”。李雪健在获奖后致答谢词时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李雪健这里虽然只说了不到30个字的获奖感言,却非常有感染力,言语中既歌颂了焦裕禄的高尚品质,又体现了自己谦虚的心怀,纯朴实在,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朴素绝不等于简单贫乏

有人说:“朴素就是简单而实在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朴素的话当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但朴素绝不等于简单贫乏。言语的真正的朴素美,应如苏东坡所言:“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简古”与“淡泊”即简洁、朴拙、平淡、清纯,不仅仅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而细腻丰富、蕴藏深厚的内涵,才能使朴素“挺直美的脊梁”。人们常说:“墨有五彩”,这正是讲的在功力深厚的丹青笔下,单纯的墨色与丰富的表现力的和谐统一。在一个平庸的画匠手里,单色的墨尽管也被涂得深浅不一,但那依然只是单调、平板,根本谈不上“五彩”,更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朴素美”。朴素的魅力首先在于它丰富的内涵。

李瑞环同志讲话一贯以朴实、幽默而著称。听众感到轻松自然,而他自己却为推敲每一次的演讲,不知熬了多少夜,流了多少汗。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深有感触地说:“看鸭子凫水,上边平静,下边爪子忙得可邪乎呢!”言语的朴素美,实际上是经过许多有形、无形的提炼加工而呈现出的一种“大巧而若拙”的美,是一种让人听来舒畅自然而又韵味深长的美。

言语的朴素美贵在保持个性。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或严肃、或幽默、或直率、或委婉,只要出口,皆发自内心,保持本色。

言语的朴素美最忌追慕虚荣和时髦。一般情况下,人们做到“怎样想就怎样说”并不难,而在讲台上,在陌生人面前,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就不容易朴素自然地讲话。有些人见某种语言、语调时髦,便争相效仿,弄成了邯郸学步;还有的人在某种场合,唯恐别人小看自己,便故意地装腔作势、卖弄博学,反倒增加了别人的反感。追慕虚荣和时髦并不能增进言语交际的效果,应当坚决摒弃。

大部分言语交际的场合,需要我们把话说得自然、通畅,因此,要尽量抛弃那些造作的、文绉绉的词汇,代之以平易新鲜的语言。例如,“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朝得见尊容,实乃三生有幸”等,这种说法如果不是针对特殊对象、特殊场合,只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虚伪之感。不如这样说“今天能认识您,我真高兴啊!早就听××说起过您,今天终于见到了,真荣幸!”

朴素的言语给人的是淳美,带给交际的是成功。

★精彩必读:李瑞环讲话集锦

有些同志提出,社情民意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能否有个通俗的解释?要我说,社情民意就是指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社情不等同于民意,但社情包含着民意;民意不等同于社情,但民意是最重要的社情。在许多情况下,社情就是民情。因此,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最主要的是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

任何个人、任何政党、任何国家,要想赢得主动、有所作为,都必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都必须提倡思考、提倡探索,做到与时俱进。要具体地思考、深入地思考、连贯系统地思考,思考现在、过去和未来,思考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思考实践、理论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只研究中国,不研究世界,就会落后世界潮流;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国,就会脱离中国国情。

简单地说别人的东西都不好,或简单地说我们的东西都不行,都是十分错误的。吸收别人好的东西,保持自己特有的东西,把他的好与我的好相加,等于比他更好。

一个时期对发展起积极作用而被肯定的东西,在另一个时期就可能成为制约发展而被否定的东西。我们要敢于自以为非,善于超越自我。

中国是一个巨人,只要稳步走,步子就是大的;只要不摔跤,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最可怕的是自己折腾自己,自身先发起烧来。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饭”字半边是“食”字,半边是“反”字,没有食就会反。

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假如你对群众讲的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好处全占,吃亏不干”;你对群众讲的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而群众看到你的行为却是挥霍浪费、铺张排场,群众怎么能信服你,你讲的还有什么用?

真实、全面、及时地弄清群众在想什么,并不容易。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气氛,就不容易听到真话;如果缺乏闻过则喜的胸怀,就不容易听进真话;如果对听到的情况不作科学的综合分析,就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只有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你。

要经常想想群众在我们心目中占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胜利之本,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就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对***的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的背叛。

群众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社会的财富靠他们来创造;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群众最可怜,他们确有许多实际困难,而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群众最可畏,不管什么人,惹怒了他们就可以使你垮台。

存在差异并不都是坏事,差异使世界丰富多彩,差异使交流与合作成为必需。

冷静地想一想,掌声、歌颂未必真帮忙,批评、反对不是都添乱。

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

要办成事,就要找一批想办事、肯办事、敢办事、会办事的人。想办事是愿望,肯办事是热情,敢办事是勇气,会办事是本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我们必须防止这种人投机上来。

我们领导者,在工作中常常碰到两种人:一种是顺着捧的,一种是顶着干的。一般来说,对顶着干的,我们比较注意;对顺着捧的,我们则常常上当吃亏。不信可以回头想想看。

自己满脸脏东西,怎么号召人家讲卫生?你在台上讲人,人在台下讲你,你讲的还管什么用?

中国人只要自己不内耗,别人是打不垮的。

有的人不琢磨事,光捉摸人,专门捉摸干事的人,你在前边干,他在后边看,干对了,他说早该如此,干错了,他说意料之中,“常有理”。

我们是历史中的人,我们也是历史中的一段,我们现在评价历史,将来历史也会评价我们。

我常讲历史的人要办历史的事,这包含两个意思,既不要超越历史,去干那些办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推卸历史的责任,该干的事情也不去办。

历史给领导者提供了充分施展才智的机会,而领导者的所作所为又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或给人类带来福音,或给人类造成灾难。历史最终都将无情地对每个领导人作出评判。

人民是杆秤,历史是杆秤,政治家的分量最终都是由他们来衡量的。

(李瑞环简介:1934年9月生,天津宝坻人,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天津市委书记、市长等职。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著有:《为人民办实事随谈》、《学哲学用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