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十大文豪——莎士比亚
27362600000005

第5章 锋芒初露(1)

最早为莎翁作传的尼古拉·罗曾写道:“如果他不是出色的演员,那么他可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据说,莎士比亚的演技平平,只演过一些次要角色,而且报酬极低,当时新演员一星期仅能拿到6先令的薪水。那时的剧团为了招徕观众,几乎天天轮换剧目,半个月左右就推出一名新戏。由于急需有人源源不断地给剧团提供新的剧本,这就为莎士比亚提供了施展写作才华的机会。

莎士比亚在伦敦为剧团工作的最初几年,大概已经开始戏剧创作活动了。早在1588年,他可能就写出过《情女怨》一诗(1609年附在十四行诗集之后发表),并在伦敦剧团里开始协助别人改编剧本。1589年,莎士比亚很可能参加编写了两部历史剧,一部是《战争使大家成为朋友》,手抄本且无署名,现存于不列颠图书馆。此剧写的是11世纪初有关争夺英国王位的斗争故事。莎士比亚选择这个剧本或许多少出自一点私心,因为其中的一个角色是拥护丹麦人卡努特为王的特奇尔,他是莎士比亚母系第18代祖先。另一部历史剧是《爱德华三世》,此剧于1596年和1599年出版且无署名。莎翁去世40年之后,即有人认为该剧属于莎作之一。18世纪学者爱德华·卡佩尔重新发现此剧,也认为是莎士比亚所作。现代莎学家肯尼思·缪厄说:“即使莎士比亚未参与写作,他至少熟悉此剧,比对任何已知的伊丽莎白朝代的戏剧还要熟悉。”

历史文件表明,莎士比亚最初在“玫瑰”剧院献过艺,1592年他编写的《亨利六世》三部曲在此上演时盛况空前,卖座率极高,在社会上和戏剧界均引起了很大轰动。“玫瑰”剧院于1587年在泰晤士河南岸建成,老板叫菲利普·亨斯洛,我们应该感谢此人,因为虽然他有点惟利是图,据说在开剧院的同时还开着好几家妓院,但他有一个爱作记录、爱记账的好习惯,使我们今天可以确切地知道有关莎士比亚的一些情况。1592年2月26日,“玫瑰”剧场上演了马洛的一出戏《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扭转了剧场上座率不高的现状,老板亨斯洛所记账目显示这次收入颇丰。但更让他兴奋的是,3月3日剧场上演的一出历史剧《亨利六世》创下了票房最高记录。剧中远征法国同贞德对仗的英雄塔尔博深受英国观众的喜爱。作者便是崭露头角的威廉·莎士比亚。

从这出戏的上演情况看,莎士比亚在那时就与马洛相媲美了。

这些表明,到1592年莎士比亚28岁时,经过几载的努力,他的写作才华开始在最初的几个剧本中显示出来了。他的处女作《亨利六世》三部曲的成功,使他在英国戏剧界脱颖而出,并为他终生从事的戏剧创作事业开拓出一条光明大道。

《亨利六世》三部曲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组历史剧,包括上、中、下三篇,按其描写的历史事件的顺序排列,但三篇的写作顺序却有些颠倒,作者先于1591年完成了后两部,又于1592年写完第一部。据考证,《亨利六世》三部曲取材于伊丽莎白时代的翻译家与出版家贺林希德的《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涉及的是英国历史上一段重要时期即英法百年战争及红白玫瑰战争史。莎士比亚之所以后来又补写了上篇,其目的可能是想把这一段历史写成一组完整的套剧。《亨利六世》主要表现的是两支王族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流血斗争。三部剧以此为中心,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又各有侧重。

第一部从亨利五世于1422年逝世开始,写到1444年亨利六世联姻结束。一开场便交待了亨利五世驾崩后由不满周岁的亨利六世即位,大权掌握在皇叔葛罗斯特公爵手中。此时的宫廷内部帮派林立、阴谋四起,整个形势处于危机之中。当年亨利四世推翻了理查二世,建立了兰开斯特王朝,现在亨利六世年幼不能主持朝政,因此理查二世的后继人约克家族的理查·约克要夺取王位继承权。贵族们在花园中集会,争论王权的归属问题。由于意见分歧,形成了两派。一派以萨穆塞特公爵为代表,拥护兰开斯特王朝,他提议凡跟他意见一致的,就在花园里摘一朵红玫瑰;另一派的代表是理查·约克,他呼吁凡支持他的要佩带一朵白玫瑰,这就是著名的红白玫瑰战争的来历。就在国内争权夺势、相互倾轧之时,英国又面临着更严重的外患,法国趁其内乱之机夺取失地,战将塔尔博在奥尔良城与牧羊女贞德遭遇,终因援军未到而被杀。英国当权者见取胜无望,便借亨利六世与法国公爵之女玛格丽特的联姻求得和解。

在这部戏中,莎士比亚没有着力表现贵族间的内部矛盾,而是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英雄塔尔博的形象。塔尔博骁勇善战,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由于本国将领的配合不利,他才陷入法军的包围。在与法军决一死战的沙场上,他与分别了七年的儿子重逢。

为了民族的利益,父子两人谁也不肯为保全性命而突围逃生,最后一同英勇地为国捐躯。在创作该剧时,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过去不久,莎士比亚作为一个爱国的剧作家,总要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爱国之情,他便将这种情结熔铸在英雄塔尔博身上。果然,这一形象在舞台上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敬仰。

莎士比亚在第一部中通过对英法战争残酷性的描写,不仅赞美了本国的爱国将士,同时也客观地反映出了法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尤其表现了圣女贞德这个英勇救国的巾帼英雄形象。虽然在该剧中莎士比亚按当时流行的看法把贞德写成了女巫和浪荡女式的人物,但是仍然把她的爱国热情、英勇的决心和责任感借她的行为表现了出来。剧中的贞德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浇灌了法兰西的自由之花。为了保卫祖国,她拒绝了法国太子的求爱,说道:

“我乃是奉天意前来救世,在此刻谈不到儿女私情。”面对失败,她从容若定,舍生取义,恳求说:“把我的灵魂,我的躯体,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可千万别让法国败在英军的手中。”在莎士比亚笔下,贞德与塔尔博一样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化身,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莎士比亚尊重历史、毫无民族偏见的写作态度。

《亨利六世》的第二部写了从1445年到1455年的史实,即宫廷内部争斗和著名的凯特农民起义。在前半部分,莎士比亚表现了一个封建王朝中奸臣当道、忠良被害的典型事例。皇叔葛罗斯特是个品格高尚、鞠躬尽瘁的忠臣,却遭到以皇后玛格丽特为首的奸佞势力的陷害。在被宣判有罪之后,葛罗斯特饱含辛酸地说:“圣明的王公,这时代实在是太危险了。正人君子都被野心家扼杀了,心存仁厚的人都被辣手的小人赶跑。”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与葛罗斯特有着同等命运的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涉江》中的悲愤之辞:“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莎士比亚通过葛罗斯特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宫廷内部阴谋诡计压倒正义公理的黑暗现实。在中篇的后半部分中,侧重表现的是亨利六世统治时期爆发的凯特起义。这是英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平民起义,参加的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还包括少数对政府不满的中产阶级。莎士比亚一方面指出了这次起义的合理性,即官逼民反的道理,当时的贵族和王室对平民的压迫十分深重,“他们动不动就把穷人们召至面前,把一些穷人们无法回答的事情当做他们的罪过……还把穷人关进牢里,甚至把他们吊死。”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也暴露了这次起义的不合理性。莎士比亚的历史观中有着深刻的保持世界秩序的概念,他认为一切破坏宇宙和谐的混乱、无序状态都是不可取的。因而莎士比亚不赞成通过暴力起义的手段来消除社会弊端,他仍寄希望于开明君主的统治。莎士比亚站在伦敦市民的立场上,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

《亨利六世》第三部描写的是一场争夺王位的血腥大战,著名的红白玫瑰战争已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戏一开始,红玫瑰党人就捉住了约克公爵的幼子鲁特兰,并毫不留情地杀了他。接着白玫瑰党的首领理查·约克本人又被王后捕获。玛格丽特王后堪称折磨与虐待敌人的天才,她把蘸着鲁特兰心脏鲜血的手巾递给约克擦脸,欣赏他的悲痛和绝望。约克公爵不禁冲她破口大骂:

“你这法国的母狼,你比法国狼更加坏……你与一切善良的东西相悖,如同阴间对阳世,南方对北方,完全是背道而驰。在你妇人的外皮下包藏着一颗虎狼之心!”(一幕四场)对于这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杀戮,亨利六世既痛心又厌倦。在一次血肉横飞的战斗间歇,他坐在土冈上幻想过一种田园生活,他恨自己不幸生为帝王而不是个农夫,由此留下了一段精彩著名的独白:“上帝啊!我宁愿当一个庄稼汉,反倒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就像我现在这样,坐在山坡上,雕刻一个精致的日晷,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消逝。分秒积累成时,时积累为日,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人就过了一辈子。若是知道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就该把一生的岁月好好安排一下;多少时间用于畜牧,多少时间用于休息,多少时间用于沉思,多少时间用于嬉乐……这样,一分、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地安安静静地度过去,一直活到白发苍苍,然后悄悄地钻进坟墓。呀,那样的生活是多么令人神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