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青藏高原旅游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世界屋脊”的大势奠定了旅游资源存在的地理环境条件,全区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内涵丰富。本章主要认识本旅游区的地理环境概况和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掌握重点旅游城市和主要游览地,熟悉主要旅游线路。
(第一节)概况
青藏高原旅游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藏族自治区。青藏高原地势高峻,自然环境复杂,加之宗教色彩浓厚,由此构成了一个风格异常独特的旅游区。这里是探险家、登山家、摄影家的乐园,也是国内外旅游者向往的地域。
一、旅游地理环境概况
(一)高峰林立的“世界屋脊”
青藏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体,地理上的青藏高原,除青藏、西藏两省区外,还包括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以及甘新边缘山地等,面积达250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上绵延着数条高1000米~2000米的巨大山系,并有从多座高逾七八千米的高峰,地势高峻,气势雄伟。高山上终年积雪,冰川明显。青藏高原上的山脉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东西向山脉主要有5条:自北向南有阿尔金山与祁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及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由一系列平行延伸的高山和深谷组成。
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以1700公里长度横亘于高原北缘,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主峰均超过6000米。阿尔金山两侧为大断裂带,北坡陡峭,南坡平缓,气候干燥,剥蚀作用强烈。祁连山西段地势高,平行谷岭紧密相间,现代冰川广泛发育明显,东段山势较低,广阔的谷地是优良牧场和农业区。
昆仑山脉自帕米尔向东延伸,长达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最高峰慕土塔格峰海拔7546米,山势西部险峻,东部渐缓。
喀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是世界第二高山脉,有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
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向西向东长1400公里,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25座,这两座山是高原上内外流域的分水岭,也是藏南高原和藏北高原的分界线,南坡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切割强烈,山麓适于发展牧业。
喜马拉雅山横亘于高原南侧,长2600多公里,山势挺拔高峻,高峰林立,7000米以上高峰40座,8000米以上高峰10座,称为“世界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北坡和缓,南坡陡峻,雪线以上冰塔林广布,还有冰洞,冰面溪流等奇特景色。
东南部即横断山脉,岭谷并列,山高谷深,自西向东主要有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宁静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等,其山间夹峙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河,南部谷岭高差更大,山势陡峭,山体切割比较破碎,多急流险滩。
在以上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盆地和谷地,昆仑山和冈底斯山之间是藏北高原,其高原形态完整,地面坦荡,湖泊星罗棋布,阿尔金山、祁连山与昆仑山之间是柴达木盆地,盆地内多咸水湖和盐土沼泽,盆地及周围山地蕴藏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因此被誉为“高原上的聚宝盆”,南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为藏南谷地,地势平坦开阔,河道迂回曲折,宽谷地段是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的地区,峡谷段水力资源丰富。
(二)独特的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由于其地势高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高原上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青藏高原地处中低纬度,相当于东部的暖温带和亚热带,但高原影响超过纬度影响,年平均气温低于5℃,藏北高原则在0℃以下,气温年变化小于平原地区,日变化则大于平原地区。故“一年无四季,一日有寒暑”。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少尘埃和水汽,大气透明度好,故成为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区,年辐射量大部分地区在160千卡/厘米2,全年日照时数在2200~3300小时,拉萨日照时数为3005小时,素有“日光城”之称。
高原降水集中在4~9月,有明显的雨季和干季,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900毫米之间,地区分布差异很大,一般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部降水可达1000毫米,柴达木盆地西部仅13.6毫米。
高原上风季持续时间长,大风多,最大风速达每秒40米以上,尤其集中在夏季,是我国大风最多的地区之一。高原气压仅及海平面气压的一半,空气稀薄,含氧量少。
(三)亟待发展的旅游交通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发展交通极为困难。区内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形成了以拉萨、格尔木、西宁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络,对外交通立足于拉萨和西宁两个航空港,与北京、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广州等大城市间有航线相通,对外公路干线有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和中尼公路等,兰青铁路长期以来是主要的铁路干线,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制约青藏旅游区发展的交通条件将会有所改善,旅游客流将会大幅度增加。
二、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一)奇特的自然景观
高原、雪峰、冰川奇观,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外缘高山环绕,壁立千仞,峥嵘壮丽。高原内部的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盆地和谷地,“远看成山,近看成川”,呈现一派波状起伏、莽莽苍苍的壮丽景象。青藏高原上冰川、冻士广泛分布,大面积冰川及广泛的积雪,形成座座高山固体水库;山岳冰川形态丰富,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是本地区自然景观的特点之一。
“板块缝合线”与地热奇观。青藏高原是大陆对碰撞而起抬升的一个典型。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故为我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地热田主要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的中上游河谷地区,正当地当“缝合线”位置的两侧,羊八井地热田即位于拉萨市西北90公里的山间盆地,海拔4000米,有高温的沸泉、热泉、温泉。热水湖、水热爆炸穴、喷气孔等。整个盆地热气腾腾,与高山、冰川映衬辉照,构成一幅绝妙的高山自然景色。
众多的湖泊,鸟类的乐园。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星罗棋布着数以千计的湖泊。其中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纳木错是我国第二咸水湖和世界湖面海拔最高的大湖,一个个湖泊往往为林海环绕,雪山映照,景色分外秀丽。湖滨地形坦荡,水草丰美,是优良的牧场,也是野生禽兽出没的场所,特别是湖中鸟岛上成千上万的鸟群聚更是高原一大奇观。每当盛夏时节,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天鹅等20多种候鸟从印度洋和遥远的南方飞到这里繁衍后代,到处是鸟窝、鸟蛋,鸟鸣声鼎沸,充满无限生机,其中最著名的是青海湖的鸟岛。
青藏高原的“热带风光”。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以下的河谷地带,以及喜马拉雅山南坡我国境内海拔较低的地方,如下察隅、墨脱、樟木镇等区域,植物生长繁茂,呈现热带雨林、季雨林景观。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热带水果和热带经济作物均可种植。同时,这些地方高差巨大,从下向上可以看到相当于从我国的海南岛到极地的各个自然带的景象,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天然的旅游胜地,也是地学、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二)独特的宗教和壮观的古建筑
西藏地区流行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教出现于公元8世纪,是由印度传入的密教,内地传入的大乘佛教和当地原始宗教苯教(黑教)相结合的产物。喇嘛教是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派生出了一系列的教派。红教(宁玛派)花教(萨迦派)白教(噶举派)黄教(格鲁派)被称为藏传佛教现有的四大教派,其中黄教在藏族中影响最大,自15世纪以来其势力一直占统治地位。黄教实行活佛转世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则是这一教派的活佛转世。一个大活佛圆寂归天以后,由其弟子甄选一名幼童,并指定为前一辈的化身,此即活佛转世。至今达赖已传14世,班禅传至11世,一切权力都集中于这两个最高教首之手。自明清以来,达赖住拉萨布达拉宫,掌管全藏政教事务;班禅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管理后藏。
由于喇嘛教的发展和兴盛,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庙建设自然如火如荼,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不仅在社会上享有极大的特权,建筑也是相当宏伟壮观。同时,因佛教文化交流的需要,不断有建筑家、艺术家和工匠经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原地区来到西藏,为西藏佛教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贡献他们精湛的技艺。外来艺术的影响同本民族艺术的交融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藏佛教艺术。
(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