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64

第64章 明朝(3)

一些大臣说:“礼部郎中况钟清正廉明,办事干练,如果让他治理苏州,一定能改变那里的风气!”明宣宗大喜,立即拜况钟为苏州知府。皇帝为况钟等八位知府饯行时,给他们每人一道诏书,说道:“你们如果发现犯法官员,可将他们直接送往京城。”

7月,况钟来到苏州,召见府中小吏。小吏将案卷呈上,看他如何断案。况钟假装糊涂,总是向小吏们请教。小吏以为况钟好糊弄,对他不再设防,私下里还取笑这位知府。况钟暗暗记下小吏们的意见,并调查他们的劣迹。

一个月后,况钟升堂理事。他把各县的长老请来,公布皇帝诏书,然后指出小吏们的违法之事。小吏们还要狡辩,况钟取出记录册,将小吏教自己犯错之罪公诸于众。况钟立即传令,将六名罪大恶极的小吏处死,再将十二名罪行较轻的小吏免职。

在况钟的整顿下,苏州的官场风气得到扭转,小吏们的行为有所收敛。百姓们听说新知府奉公守法,都到官府告状。况钟在上任的前八个月内,处理了一千五百多个案件,所作出的判断非常公正。百姓们对况钟佩服得五体投地,都称他为“况青天”。

况钟听说苏州官吏滥施酷刑,使百姓痛苦不堪。于是,他在用刑时特别谨慎,酌情减免了一千四百多人的刑罚。苏州的赋税极重,天下皆知。况钟经过仔细调研,与浙江巡抚周忱联合上书,请求减免苏州七十余万石皇粮。这个提议得到批准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许多苏州人离乡背井,在外谋生,得知赋税减免后,立即返回家乡。

1441年,况钟在苏州已当了十年知府,苏州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百姓生活富足。这时,况钟的继母去世,根据朝廷体制,他必须回原籍守孝三年。况钟离任后,苏州小吏又开始胡作非为,欺压百姓。老百姓更加思念况钟,作歌唱道:

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恩;

回去后,愿复来,养田叟。

有人把这首歌写在纸上,在苏州各处庙宇、街巷张贴。一时间,苏州各地都在传唱这首歌,人人皆呼“况青天”。后来,顾荣等三万多人给朝廷写信,要求再派况钟到苏州。明宣宗终于接受了这一请求。

1442年初,况钟回到苏州。他雷厉风行地惩治了一批贪赃的小吏,苏州官场又恢复了清廉正直的风气。

土木堡之战

明英宗即位后,封宦官王振为司礼监临秉笔太监,代替他批阅奏折。王振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蔚音yù)人,本是一个教官。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了,于是进宫当了宦官。明英宗当太子的时候,王振陪同他读书,有时还教他学问。太子称他为“王先生”。

1441年10月,明英宗在宫中设宴,请大臣们饮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英宗派侍从去看王振在干些什么。侍从拜见王振,王振大为恼怒,说道:“我尽心辅佐皇上,有如周公辅成王。皇帝大宴群臣,为什么不请我?”

这名侍从回到宴会上,说了王振的情况。明英宗叹道:“都是朕不好,使王先生受了委屈。快请王先生来这里吃酒!”王振来到东华门,发现专供皇帝通过的中门开了。守门人说:“皇帝命我们打开此门,让您通过!”王振在宴会上出现时,文武百官躬身下拜。

从此以后,王振在朝中越来越专横。大臣们如果得罪了他,不是丢官罢职,就是发配充军。权贵们争着巴结王振,称他为“翁父”。明太祖曾在宫门立有一块铁牌,上面写道:“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王振对这块铁牌看不顺眼,竟将它毁掉。

1449年,蒙古瓦剌部派出使团,到北京参见明英宗。这一使团只有两千人,却谎称三千人,想让明朝给予他们更多的赏赐。王振知道此事后,只按两千人的规格赏赐,并将瓦剌卖马的价格削减五分之一。

使者回去禀报酋长也先,引起了瓦剌贵族的愤怒。这年7月,也先率数万军队进攻大同。消息传到北京,明英宗想带兵亲征,赶走敌兵。王振对英宗的主张全力支持。二人率领五十万大军直逼大同,但因为准备不足,粮草供应不上,许多士兵活活饿死。

随行的大臣们都对英宗说:“现在军队没有粮草,怎么打仗?不如回转北京,再作打算!”王振非常生气,骂道:“我军攻打蒙古,如泰山压卵,哪有不胜之理?你们竟敢扰乱军心!”他命令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在草地上跪了一天。

不久,大军进入大同东北的阳和(今山西阳高)。王振看到这里到处都是尸体,终于害怕起来。原来,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在此处与敌军交战,明军全军覆没,宋瑛战死。王振改变主意,劝英宗回转北京,英宗答应了。

阳和离蔚州不远,王振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劝英宗移兵蔚州。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自然采纳他的意见。明军走了四十里路,王振又认为大军进驻蔚州,会破坏家乡的田地。于是,他又改变路线,让军队向北京撤退。

明军在路上遇到瓦剌部队,结果吃了败仗,只得向东撤退,一直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大臣们见这里无险可守,建议退到怀来。由于王振的几千车财宝还没到,他不肯去怀来,还把大臣们训斥了一顿。

这时,也先率领瓦剌军来到,将土木堡围困起来,并控制了四周的河流。士兵们没有水喝,叫苦连天。王振命士兵们打井,可是土木堡地势太高,士兵们挖了两丈多深,仍然挖不到水源。

过了三天,军队极其饥渴,毫无斗志。第四天,也先派使者见英宗,要与他讲和。英宗大喜,命士兵出城取水,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冲出城去。这时,也先带领军队对明军展开袭击。明军毫无防备,四散奔逃。

护卫将军樊忠非常愤怒,他见到王振,骂道:“你这个误国奸贼,把我们害得好惨!”说完,他手举铁锤,将王振打死,然后保护英宗突围。可是瓦剌军队非常勇猛,樊忠终于被杀。在这场战斗中,明朝数百名官员死于沙场。

战争结束后,明英宗盘腿坐在草丛中喘气,被敌人所擒。也先之弟赛刊王见英宗的衣着与众不同,怀疑他是皇帝,立即向也先报告。

也先找来两个到北京出使过的士兵,让他们辨认俘虏。这两名士兵一见英宗,立即说道:“他是明朝皇帝,不要放过他!”也先大喜,说道:“想不到我军竟将明朝皇帝俘获。我曾祷告上天,希望恢复元朝天下,看来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

于谦反对南迁

1449年9月,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孙太后、钱皇后非常惊慌,从宫中搜集一些财宝,用八匹马送到敌营,想赎回皇帝。也先见到财宝,笑嘻嘻地收下。他认为英宗奇货可居,无论如何不肯释放他。

没过多久,前线的败兵陆续回到京城。因为无人管理,他们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老百姓非常害怕。为了稳定局势,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音yù)召集群臣,共商抗敌大计。孙太后也列席会议。

翰林侍讲徐珵(音chéng)说道:“瓦剌军队人马众多,士气旺盛,我们只有十万老弱残兵。如果我军坚持作战,岂不是以卵击石?臣夜观天象,发现北京有一场大难,只有把都城迁到南方,才能躲开灾难。”

兵部侍郎于谦不同意他的意见,大声斥责道:“平时觉得你不错,想不到一遇危难,就说出这样的误国之言!京城是大明天下的根本,如果轻易放弃,国家就保不住了。难道你忘了南宋的教训吗?今后谁再提南迁的事,就该斩首!”

孙太后认为于谦的话很有道理,说道:“来人,快把误国之臣徐珵赶走,不要让他破坏大会!”徐珵被太监们赶出宫门,狼狈不堪地离去。过了几日,孙太后传下诏书,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封郕王为监国(代理皇帝职权)。

郕王统领京城兵马之后,立即封于谦为兵部尚书。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为官清正,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他曾作《石灰吟》以明心志: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宦官王振专权之时,于谦担任山西、河南两府的巡抚。由于王振权势炙手可热,各地官员进京时都给他送礼,于谦却从不巴结他。有一年于谦又要进京述职,他的属下说道:“您没有金银财宝,向老百姓要点土特产也成啊!得罪了王振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谦甩动两只袖子,说道:“我此次进京,只带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名叫《入京》。诗中叹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告诉人们:他此次入京,只带两袖清风,免得老百姓私下里议论。这就是成语“两袖清风”的由来。

郕王担任监国后,大臣们要求清除弄权的宦官。一日,郕王在金殿议事,大臣们给他宣读奏章,要求查抄王振的家产。他们对权宦误国深有体会,说到动情处放声痛哭,哭声一直传到午门外。郕王深受感动,派宦官马顺查抄王振的财产。

大家都说:“马顺是王振的同党,这事怎能让他去办!”宦官金英觉得大臣们多事,呵斥他们。大臣们挥拳要打金英,金英吓得逃往内宫。马顺不知好歹,说道:“你们对郕王不敬,到底想干什么?还不给我退下!”

大臣们气极了,将马顺揪住,活活打死。小宦官毛贵、王长随平时与王振串通一气,也被打死。于谦想制止大家,可是大臣们群情激奋,谁的话也不听。于谦的衣襟和袖子都被他们撕碎了。

郕王非常害怕,准备逃往内宫。于谦扯住他的衣服,说道:“皇上之所以被擒,全怪王振误国。不处置王家,怎么平息众怒?陛下如果宣布王振之罪,大臣们的气也就消了。”于是,郕王公布了王振的误国之罪,派人查抄王宅。

吏部尚书王直佩服于谦的胆略,拉住他的手说:“今日扫除奸贼,全仗您的从容不迫、临乱不惊。驱除贼寇的事应当由您承担!像我这样的老头子,又有什么用呢?”

过了几日,于谦对孙太后说:“现在皇帝在敌人手中,国家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稳定局势,应当让郕王继承皇位。孟子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希望太后作出明智的选择。”孙太后权衡利弊,终于采纳了于谦的意见。

不久,郕王即位,他就是明景帝。景帝改元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英宗之子朱见深仍为太子。孙太后扶立景帝,彻底挫败了也先利用明英宗要挟明朝的图谋。

北京保卫战

明景帝登基以后,于谦对他说道:“行军打仗之时,粮草非常重要。现在城邑一旦攻破,军粮会落入敌人之手。您应该传下一道旨意,给官员、士兵预支半年的粮饷,而且要本人亲自领取。这样能保证我军有充足的军粮。”明景帝照他的话做了。

1449年10月,也先进驻大同城外。大同守将郭登向敌军交纳金银,到夜晚却派军队偷袭敌营,想救出英宗。可是,偷袭行动被敌人察觉,明军无功而返。于是,瓦剌军放弃大同,向东进攻。他们攻克居庸关、紫荆关,进驻北京德胜门外。激烈的北京保卫战终于拉开了序幕。

此时各路军队已到北京,京城内外共有二十二万人马。于谦召集众将商议,石亨说:“敌兵势大,咱们应该把军队调进城里,把城门紧紧关闭。也先攻不下京城,一定会退兵。”

于谦不同意他的意见,说道:“你这个办法不妥。也先连连得胜,如果我们紧守城池,会使百姓失去信心。咱们应当主动出击,挫伤敌人的锐气。”他命令众将出城驻守,自己带领一支人马,在德胜门外列阵。

城外防线布置好了,于谦传下命令,将北京各个城门关闭。于谦又下达命令,说道:“如果将领贪生怕死,带头后退的,斩将官;如果士兵不听指挥后退的,后队有斩前队之权!”将士们见于谦这样勇敢,都愿意努力杀敌。

也先派人与明景帝议和,索要亿万财富。明景帝派礼部侍郎王复、鸿胪寺卿赵荣出城探望英宗。王、赵来到敌营,毫不畏惧。明英宗怕二人遇害,对他们悄悄地说:“也先非常野蛮,你们快走吧。”二人才返回城中。

过了几日,也先率一万骑兵进攻德胜门。当时,天下着大雪,寒冷彻骨。于谦让石亨带领军队埋伏在民房里,并调来火枪营助战。明军的小股部队与瓦剌军交战后,假装战败。也先中计,在后面紧紧追赶。

瓦剌军进入埋伏圈后,石亨率军队从民房中杀出,将敌人包围起来。也先急忙向外冲杀,但明军甚是勇猛,将瓦剌军死死缠住。这时,明军火枪营加入战斗,发射炮弹、火箭。瓦剌军阵脚大乱,四散奔逃。在战斗中,也先的弟弟孛罗被火炮打死。

也先在德胜门受挫,只得向南撤退。他来到彰仪门(今北京广安门)时攻击明军,遭到石亨之侄石彪的奋勇抵抗。也先发动了几次进攻,连连失利。这时,石亨率领大军赶到,向敌人发动猛攻。

城外的老百姓也来助战,他们爬上屋顶,将砖头、瓦片抛向敌阵。瓦剌军遇到铺天盖地的砖瓦,被打得头破血流,叫苦不迭。在战斗中,瓦剌军死伤无数,军心大乱。也先不敢恋战,带领败兵向西逃窜。

于谦带领军队追击敌军,夺回敌军抢掠的百姓和财物。也先非常害怕,于是兵分两路,也先率一支人马出居庸关而逃,部将伯颜帖木儿挟持明英宗,经紫荆关撤退。北京一战,瓦剌军被彻底打败,元气大伤。

也先派人到北京议和,同意释放明英宗。大臣们非常高兴,都说:“只要能迎回太上皇,咱们怎能吝惜一点财物?”于谦说道:“咱们不能再上当了!敌人没有释放太上皇的诚意,只是向我们勒索钱财!”明景帝不愿屈辱求和,支持于谦的意见。

也先见明朝的态度非常强硬,对自己贸然出兵感到后悔,决心与明朝和好。1450年8月,明英宗回到北京。明景帝怕英宗夺取皇位,将他软禁在南宫。此时翰林侍讲徐珵已改名徐有贞,得到重用,他与大将石亨联合起来,想拥戴英宗复位。

1457年12月,明景帝得了重病,卧床不起。1458年初,明英宗发动政变,重新登上皇位。不久,景帝在疾病和忧郁的双重折磨下驾崩。

徐有贞、石亨对于谦心怀不满,指使官员弹劾于谦,于谦终于被捕入狱。明英宗念于谦有功,不想杀他。徐有贞却说:“于谦曾扶立郕王,反对议和。不杀他,您即位之举就名不正,言不顺。”英宗终于处死于谦。行刑时,百姓悲泣不止,哭声震天。

南宫复辟

明正统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役”中被瓦剌军擒住。英宗被俘以后,于谦等大臣立朱祁钰继位,史称明景帝,并且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明景帝继位之初,由于担心皇位受到威胁,非常不愿意英宗回朝。于谦等大臣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也不愿与瓦剌议和。后来,也先表示无条件送回英宗时,景帝迟迟不肯派遣大臣迎驾,在给也先的敕书中也没有迎驾之语。

后来,在群臣敦请下,才不得已派右都御史杨善出使蒙古,而且给他制造了重重障碍,例如带去的礼物很少,敕书中不写明迎回太上皇的意思。可是杨善误会了景帝的意思,以为迎回太上皇是大功一件,因此多方筹划,终于使太上皇朱祁镇于景泰元年回到朝廷。

英宗回来后,便被景帝安置在皇城南宫,实际上是将他软禁起来,名义上被称做“太上皇”的英宗在南宫内过着清闲的生活。但是,英宗并不甘心自己的下台,一直梦想着再登皇位。

景帝继位之初,曾许诺将传位于英宗的长子,但当他的帝位日渐稳固之时,他开始筹划易储,想废掉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却引起群臣非议和不满,甚至连皇后汪氏都反对易储,因为朱见济并不是汪后的亲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