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63

第63章 明朝(2)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的目的就是要监视群臣,杜绝营私舞弊、结党乱政。据说,有一天,大臣钱宰下朝回家作了一首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谁知,第二天在文华殿宴会结束时,朱元璋就对他说:“你昨天作了首好诗。但我什么时候嫌过你呢?你不如把‘午门朝见尚嫌迟’改为‘午门朝见尚忧迟’。”钱宰听后大惊失色。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吓得大臣们都提心吊胆,人人自危。

朝野上下,并没有太多大奸大恶之人,但锦衣卫的官校们为了表功,往往捕风捉影、滥杀无辜,制造冤狱,逐渐形成一种靠构陷他人作为自己晋升跳板的风气。纵观整个明朝的锦衣卫,尽管也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的极端专制制度充当帮凶。

锦衣卫的肆意滥行激起民情沸腾,以致怨声载道。洪武二十年(1387年),胡惟庸之案快要接近尾声,朱元璋认为自己的皇权已经十分牢固,不再需要一种特殊的机构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便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以后一切案件归三法司审理,锦衣卫被废除。

但到了明成祖朱棣继位时,他不但恢复了锦衣卫,又创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因位于东安门北侧而得名)。朱棣是靠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他登位之初,国内政局还不稳定,为了巩固政权,他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这就是东厂,由宦官统率。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后来,由于东厂的首领东厂掌印太监身处大内,与皇帝的关系密切,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这就使得东厂的权势渐渐凌驾于锦衣卫之上。他们可以不经司法机关批准,随意监督缉拿臣民,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查范围之内。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宪宗朱见深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西厂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太监汪直统领。明武宗即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他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比东、西厂更为酷烈。正德五年(1510年),随着刘瑾的倒台,西厂和内行厂作为一个临时机构,也在历史上消失了。而锦衣卫和东厂,则直至明朝覆灭才被废除。

建文帝削藩

明太祖非常喜爱皇太孙朱允炆,命太常寺卿黄子澄为东宫侍读,作为皇太孙的老师。此时,明太祖的二十六位皇子都当了藩王,在各地镇守。一天,朱允炆在东角门约见黄子澄,说道:“我年纪很轻,叔叔们对我非常傲慢。等到祖父仙逝,我该怎么办呢?”

黄子澄说道:“藩王虽然统率军队,但皇帝统辖的军队更多。如果他们造反,您就调动各地军队,一定能把他们打败!西汉时吴楚七国造反,其势惊人,但仍被景帝所灭。如今的形势正与西汉时相同。”

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允炆即位。他的年号是建文,所以被称为建文帝。建文帝做了皇帝后,对各路藩王的威胁有了更深的体会。他召见黄子澄,屏退左右,但欲言又止。黄子澄说道:“陛下有什么事情,请对微臣说明,臣一定为主分忧!”

建文帝说道:“先生还记得在东角门说过的话吗?”黄子澄知道建文帝有削藩的念头,立即说道:“现在正是多事之秋,臣怎敢忘记当年的话!”黄子澄出宫后,就去找尚书齐泰商量削藩之事。

齐泰对黄子澄说:“诸王之中,燕王朱棣力量最强,野心最大。咱们应该削去他的爵位。如果制伏燕王,其他藩王必不敢轻举妄动!”黄子澄说:“我不这样认为。燕王势力雄厚,要削除他的领地谈何容易,不如先对付周王,剪除燕王的羽翼。”

黄、齐二人上奏建文帝,派曹国公李景隆到开封削藩。李景隆调动一支军队,将周王府团团围住,捉获周王及其世子、爱妃。建文帝命人彻查,发现周王做了很多违法之事,就将他贬为平民,迁往云南。

不久,建文帝又将岷王、齐王、代王废为平民。因为代王罪行太大,被囚禁在大同。建文帝听说湘王劣迹斑斑,下了一道旨意,对他严加责备。湘王非常害怕,带领全家在宫中自焚。建文帝虽然将五位王爷迅速解决,但打草惊蛇,使燕王更加警惕。

建文帝意识到燕王可能作乱,就调动军队,派到燕国附近的开平、临清、山海关驻守,将燕王的领地围了起来。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驻守在燕京(今北京),地区广阔,人马众多。僧人姚广孝是个多谋之人,法号道衍,深得燕王赏识。他对朱棣说:“我第一眼见到您,就知道您必能君临天下。”

相士袁拱也对朱棣说:“殿下快四十岁了。据我观察,您一过四十,会具备天子之相。如果我说得不准,您就把我的双目刺瞎。”朱棣本来对建文帝不满,受到姚、袁二人的煽惑后,造反的念头更加坚定。

1399年2月,燕王朱棣进京朝见。他进宫之时,在皇帝的专用御道上行走,见了建文帝也不参拜。户部侍郎卓敬写了一道秘密奏章,写道:“燕王非常聪慧,驭兵有术,是陛下大患。您应该把他改封到南昌,防止他起兵造反。”

建文帝将奏章放于袖中,犹豫不定。第二天,卓敬参拜建文帝,建文帝说:“卿所言有理,但燕王是孤王之叔,未必造反。”卓敬说道:“杨广是隋文帝的亲生之子,尚且夺取皇位。”建文帝想了一阵,说道:“此事休要再提。”3月,朱棣平安地回到燕京。

这年4月,正是明太祖去世一周年,朱棣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去南京,代替他祭奠先皇。建文帝召见三人,与他们谈话。三人中仅朱高煦面带骄矜,其他两人都表现出谦恭的态度。建文帝终于放心。

齐泰对皇帝说:“燕王久有谋反之心,应当将他的三个儿子扣留,作为人质!”黄子澄却说:“如果扣留燕王之子,燕国必定戒备森严,咱们要想进兵就困难了。”建文帝正在犹豫,燕王的书信到了,信上说,自己得了重病,要三位王子速归。建文帝不愿与燕王决裂,最后将朱高炽三人放走。

燕王朱棣派三子入朝后,非常后悔,害怕三个儿子有什么意外。三位王子回到燕京时,朱棣格外兴奋,说道:“咱们父子能够团圆,真该感谢神明!有你们辅佐,孤的霸业必定成功!”

靖难之役

1399年夏,黄子澄、齐泰对皇帝说:“燕王的图谋非常明显,陛下应该削去他的权柄!”建文帝始终拿不定主意。黄子澄、齐泰说:“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现在情况非常危急,您不能再犹豫了。”

建文帝说道:“好吧,可以派人逮捕燕王的官吏,清除他的爪牙。”三人反复商议,派张昺、谢贵到燕京,分别担任布政使、都指挥使之职,对付燕王的属下。朱棣听说建文帝派人前来,极为恼怒。

张昺、谢贵上任以后,不但监视朱棣,还将燕王府校尉于谅、周铎骗走,送入京城斩首。这时,朱棣准备不足,不敢贸然起事,于是采取装疯的策略。

他将头发弄乱,穿上一件破衣服,在街上嬉笑不止。小孩见燕王竟是这种样子,都在后尾随。朱棣一路狂奔,感到身体疲倦,就走进一家小饭馆。他也不付钱,抓起肉来就吃,提起酒来就饮,并把食物分给追他的小孩。

到了晚上,朱棣跑到街边的沟渠中就寝。他的亲人坐着车来接他,朱棣非但不回去,反而对亲人连踢带打。

张昺、谢贵知道了这事,就去燕王府看个究竟。当时正是夏季,非常炎热,燕王却在府中摆了一座火炉,将火烧旺。他身穿羊皮袄,坐在火炉旁,大声喊着:“冷,冷。”张、谢二人与朱棣说话,朱棣语无伦次,胡言乱语。

张昺、谢贵对朱棣的疯癫病半信半疑,这时,建文帝的密令到了,命他们解除燕王的武装。张昺与燕王府长史葛诚、指挥卢振关系很好,让他们作为内应。

建文帝还给北平都指挥张信下了一道密令,让他协助张昺。张信却向燕王告密。朱棣大怒,将张昺、谢贵诱入王府杀掉。7月,朱棣正式起兵。他向将士们表示,自己出兵是要“清君侧”,即除掉黄子澄、齐泰,绝无称帝野心。所以这次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

朱棣攻打服从中央的城邑,他连克怀来(今河北怀来县东北)、密云、遵化,军队很快扩充到四万人。8月,长兴侯、平燕大将军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进驻真定府,他的先锋杨松占领了雄县。

朱棣乘杨松立足未稳,于中秋节夜晚袭击雄县,将杨松属下九千将士一举全歼。燕军很快抵达真定城下,耿炳文列阵对抗。朱棣命部将张玉与敌人正面交锋,自己率一支人马绕到敌人后面袭击。耿军大败,三万人被歼,驸马李坚被俘。

建文帝调回耿炳文,拜李景隆为帅,命他统率五十万军队。消息传到燕京,朱棣笑道:“耿炳文还算一员好将,李景隆根本不懂兵法。小皇帝用他为帅,真是害他!现在我去支援永平(今河北卢龙),李景隆必攻燕京,那时我再回来,一定能把敌军打败!”

10月,李景隆果然袭击燕京。燕国世子朱高炽紧守城池,但李军实在太多,城门几乎攻陷。燕王妃徐氏带领妇女上城助战,由于军民一心,燕京防线才转危为安。不久,燕王大军回师,朱高炽也从城中杀出。疲惫不堪的李军全线崩溃,趁夜退往山东德州。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燕军占领江北各地,威震江南。1402年6月,朱棣拒绝建文帝“南北分治”的提议,从瓜洲渡江。李景隆贪生怕死,竟然打开南京城门投降。朱棣大军开进城内,黄子澄、齐泰趁乱逃走。

这时,皇宫中着了一把大火,建文帝神秘地失踪了。人们在火场中找到一具烧焦了的尸体,认为是建文帝。朱棣虽然不信,但仍把他当做小皇帝,说道:“小子无知,引来杀身大祸!”朱棣想继承皇位,命大臣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

燕军将方孝孺从狱中带出,他上殿之后,放声痛哭。朱棣逼他草诏,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边哭边骂:“大不了就是一死,要我草诏万万不能!”朱棣大怒,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巴割破,直至双耳。

朱棣说:“先生虽不怕死,难道不顾你的九族吗?”方孝孺答道:“就是诛我十族,又能如何!”朱棣将方孝孺的学生也算一族,实行“诛十族”的刑罚,共杀掉八百多人。方孝孺见自己的亲人被杀,仍不屈服,引颈就义。

郑和下西洋

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认为北方民族仍是国家的心腹之患,决心把都城迁到北方。1403年,他改燕京为北京,命人在那里修建宫室。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从此以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

但建文帝的去向也令明成祖忧虑不已。有人说建文帝逃到国外,明成祖担心建文帝杀回国内,吃起饭来总是不香。1405年6月,他命令宦官郑和率领一支船队出海,出使西洋各国,顺便打探建文帝的下落。

郑和本姓马,名三保,属于西域部族,出生于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普宁县)。他的家庭世代信仰伊斯兰教,其祖父、父亲曾经不远万里,到麦加朝圣。明军夺取云南后,十岁的马三保被送到燕王府当宦官,从此与燕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靖难之役”中,马三保立有大功,威震三军。1404年,明成祖赐马三保姓郑,名和,称他为三宝太监。郑和备受宠信,威望越来越大。本来到外国出使属于重大任务,不应该由宦官承担,但由于郑和深孚众望,明成祖还是让他前往。

郑和率领船队出海,目的地是西洋。那个时候,“西洋”并不指欧洲,而是南海以西,印度洋沿岸各国。郑和的船队人多势众,共有两万多人。

他们乘坐的大海船共有六十二艘,这些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被称为“宝船”。此外的中型船只还有很多。船队成员除了士兵、海员以外,还有很多翻译、医生、技术人员。他们从南京带走了许多丝绸、瓷器、纸张和珠宝,准备送给西洋贵族,扩大明朝的影响。

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市浏阳河)出发,经过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来到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郑和来到占城时,该国国王乘着大象来迎接。郑和不敢怠慢,急忙上前参拜。

占城王从大象身上下来,对郑和说道:“贵使不必过谦,今日天朝船队来此,寡人不胜喜悦。”郑和取过金银珠宝,送与占城王。占城王则拿来象牙、犀牛角、奇南香,赏赐郑和。老百姓见两国和好,非常高兴,有的展示歌喉,有的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郑和来到旧港之时,受到海盗陈祖义的注意。陈祖义知道明朝海船中有很多财宝,想发动袭击,将财宝据为己有。当地人施进卿很关心明朝使团,将此事对郑和说了。郑和对部下笑道:“我这次带来两万士兵,怎会惧怕几个盗贼?”

他传下命令,让船队故意分散,引诱海盗攻击。他还让将士们准备好刀枪、火药,严阵以待。

到了夜晚,海盗们乘坐几十艘小船,对明朝船队发动攻击。郑和命人打了一炮,明朝大船纷纷出动,把海盗围了起来。陈祖义非常惊恐,奋力冲杀。可是,郑和的大船在海上占尽优势,无论盗贼如何拼杀,就是冲不出包围圈。

有的明朝士卒往敌船上投掷火把,海盗船着起火来。陈祖义的部队更加混乱,全面溃散,陈祖义也被明军所擒。

西洋各国通过与郑和的交往,了解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情况。各国的政治家为明朝的强盛而惊叹,或派使节去中国,或亲自拜见明成祖。有些国家早与中国断了来往,看到中国这样富有,也与明朝恢复了外交关系。

郑和及其部下到外国出使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西洋各国的风俗习惯,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们还带回外国的长颈鹿、斑马、鸵鸟等珍禽异兽,供皇室观赏。

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了欧洲、亚洲的三十多个国家。他的航行路线很长,甚至在非洲东岸的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曼八撒(今肯尼亚的蒙马萨港)也留下他的足迹。郑和的航海是个壮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八十七年。

郑和的航海行为,得到明成祖和明仁宗的有力支持。到了明宣宗的时候,大臣们都认为航海没什么好处,不如不去。郑和死后,明宣宗不再派人出海,实行锁国政策。当时中国很少与外国交往,终于成为国际潮流的落伍者。

况钟治理苏州

明成祖死后,其子朱高炽即位,就是明仁宗。1425年,明仁宗又传位给明宣宗。1426年,宣宗之叔、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在乐安(今山东广饶)建立割据政权。宣宗极为震怒,率大军击败叛军,将乐安团团围住。

宣宗不忍骨肉相残,接连下了几道诏书,劝汉王投降。朱高煦本想顽抗到底,但他的妻儿都跪倒在地,求他顺应天意。汉王无奈,出城投降。宽厚的宣宗没有杀掉叔叔,将他全家囚禁在北京城内的逍遥城。

一日,明宣宗想念叔叔,到逍遥城探视。朱高煦一脚将皇帝勾倒在地。明宣宗怒气不息,用一口铜缸将叔叔扣住,将煤炭置于缸上,放火点燃。朱高煦被活活烧死,几个儿子也被杀掉。

明宣宗平定内乱后,体恤灾民,提倡廉政。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安定,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些清官能臣脱颖而出。

1430年,明宣宗对大臣们说:“苏州本是富庶之地,可是现在却成为难治之地。朕想找一个治理苏州的能人,你们有没有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