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48

第48章 北宋(3)

宋真宗即位以后,封王旦为参知政事,即当朝宰相。王旦胸怀宽广,从不记仇。

他在家之时,从来没有生过气。他的妻子想了解夫君的度量,就在他食用的肉羹内放入灰尘。王旦毫不在意,只吃饭而不食肉羹。妻子问他:“你为什么不吃肉羹?”王旦答道:“我今天不喜欢吃肉。”

又有一次,妻子又在他的饭中放入灰尘。王旦知道妻子的用心,笑道:“今天的饭不合我的口味,你给我准备一些稀饭吧。”

王旦做了宰相后,寇准担任枢密使。寇准自恃才高,对王旦非常嫉妒,所以总在真宗面前说他的坏话。一天,王旦管辖的中书省向枢密院发了一份公文,文章的格式出现错误。寇准小题大做,竟将此事奏与皇帝。

真宗非常生气,对王旦说:“堂堂中书省竟然出现这样的错误,要是被地方官员看到了,岂不令他们耻笑?”王旦忙说:“这都是臣的过错,以后一定注意!”事后,王旦亲自去枢密院向寇准谢罪,并且处罚中书省的官吏。

事情过了一个月,枢密院向中书省发了一篇公文,也违反了固定格式的要求。中书省官员认为这是个泄愤的好机会,就将这份文件送交王旦。王旦没有将此事揪住不放,只命部下将公文退回枢密院。

寇准得知此事后,非常惭愧,特意到中书省拜见王旦,并说:“王相爷待人宽厚,实在令我佩服!”王旦只是微微一笑,不再说什么。

王旦与宋真宗一起谈论国事时,总是说:“寇准智谋过人,真是难得的人才。”真宗非常惊讶,对王旦说:“你这人的度量也太大了!寇准专爱诋毁你,你却称赞他的长处。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你这类人吧。”

王旦答道:“臣长期担任宰相之职,办事未必十全十美。多数同僚畏惧臣的权势,不敢说实话,唯独寇准能在陛下面前批评为臣。可见寇准忠诚、率直,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臣尊敬他的原因。”一日,真宗把王旦的话告诉寇准,寇准非常惭愧。

后来,有人陷害寇准,宋真宗想把寇准贬到外地为官。寇准私下里找王旦,对他说:“相爷能否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让我去当节度使?”王旦非常惊讶,答道:“国家的将相之位,怎么可以通过恳求来得到?我绝不会为你说情!”寇准听罢,难过地走开了。

宋真宗问王旦:“寇准必须贬官,你看应让他担任什么职位?”王旦说:“太宗爷在世之时,非常宠爱寇准。所以寇准不到三十岁,就当上了枢密使。臣认为太宗皇帝没有看错人,寇准忠诚、正直,若不重用,恐非朝廷之福。”

宋真宗听从王旦的话,封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并享有宰相的虚衔。寇准入宫拜见真宗,哭诉道:“陛下待臣恩重如山,臣非常感激!”真宗说道:“多亏王旦一再推荐,我才作出这个决定。”寇准非常羞愧,对人说:“我的胸襟远远不及王相爷!”

1004年,王旦得了重病,虽然服药,却总不见好。宋真宗亲自去相府探视,问他:“今后有谁可以承担宰相的重任呢?”王旦起初不肯直言,说道:“皇上不必问臣,拜相之事绝非臣所能判断的。”

宋真宗一再追问,王旦才说:“寇准回京以后,政绩斐然。若是授以宰相的实权,大宋必能兴盛!”真宗听了很不高兴,说道:“寇准虽有才干,但他任永兴军节度使时曾搭起大棚,大办寿宴。宴会的规模不次于朕。”

王旦劝道:“陛下休听小人胡言。寇准忠心爱民,必定不会做出此事。像寇准这样的正直之臣,是宋室社稷所不可缺少的。”在王旦的劝谏下,真宗终于拜寇准为宰相。

寇准抗辽

1004年闰9月,辽朝萧燕燕、辽圣宗母子统率二十万军队南下,准备一举灭掉宋朝。辽军来势非常凶猛,很快深入到定州以南,声势惊人。

宋真宗接到前线的告急书信,就找一些宠臣商议。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金陵(今南京市)人,说道:“辽军此次南下,兵多将广,我们并没有胜算。陛下不如避其锋芒,将都城迁到金陵。”

枢密院事陈尧叟是西蜀成都人,对皇帝说道:“臣也认为必须立即迁都,但不应迁到金陵,应当去成都。敌兵一旦过了长江,金陵则无险可守,西蜀却是天府之土,易守难攻。”

宋真宗遂召集群臣,商议抗敌之事。寇准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若亲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县,澶音chán)指挥,只用五天时间就能退敌。”宋真宗大惊,说道:“辽军已到定州,而定、澶两州仅有五百里(二百五十公里)的距离。丞相要朕亲征,朕必须回宫好好考虑!”

寇准将宋真宗拦住,对他说道:“陛下一旦回宫,臣不知何时才能见到您。征战之事瞬息万变,如果您一再犹豫,就会失去破敌的良机!”真宗说:“辽军来势凶猛,朕亲临前线,虽能鼓舞士气,但并无破敌把握!不如迁都至金陵或成都,再图后计。”

寇准大怒,说道:“迁都的主意是何人所奏?此人必须斩首!现在辽兵虽然势大,只要皇上驾临澶州,定能克敌制胜。如果您弃汴京而走,那时民心崩溃,大宋的江山还能保得住吗?”宋真宗终于同意他的意见。

11月,宋真宗、寇准率领大军离开东京,向澶州进发。宋真宗来到韦县(今河南滑县东南),接到前线战报,得知辽军已攻占德清军,而德清军离澶州极近。大臣们吓坏了,背着寇准,向皇帝献上金陵、成都地图。宋真宗有所动摇,又想迁都南逃。

这天深夜,宋真宗紧急召见寇准,与他商议迁都之事。寇准非常难过,奏道:“如果陛下南迁,我军就会不战自溃。试问,在辽军铁骑的追击下,陛下又怎能平安抵达金陵或成都呢?”宋真宗听罢,不再说话了。

寇准走出御帐,又将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带进帐中。寇准说道:“陛下如果不相信臣的话,就听听高将军是怎么说的。”高琼说道:“禁军将士的家眷都在汴京,大家都不愿意南下。只要陛下前往澶州,我们一定可以击败辽兵!”

寇准又说:“请陛下立刻动身,晚了就没有机会了!”宋真宗终于听从他们的意见,连夜奔赴澶州。

这时,萧燕燕率领大军进抵澶州北城外,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将北城围住。宋朝澶州守将李继隆率文武官员迎接真宗,真宗进抵北城,登上城墙观看敌阵。宋朝将士们望到龙旗与黄色伞盖,知道圣上亲临前线指挥,高兴地呐喊起来。宋军的声音一直传到数十里之外。

过了几日,辽朝主将萧挞凛带着几个骑兵,逼近澶州观察地形。宋军将领张环非常气愤,用床子弩(一种安装在座子上的强劲弩弓)将他射死。萧太后害怕起来,派人找宋真宗议和,条件是宋朝割让关南之地。

真宗对寇准说:“我绝不会割让关南之地,但可以送些财物给敌人。”寇准见真宗议和的态度非常坚决,只好点头同意。真宗命曹利用为使者,到辽营谈判。宋真宗叮嘱他道:“如果辽兵肯退兵,可以每年给他们一百万两白银、一百万匹绢。”

曹利用离开御帐后寇准叫住他,说道:“虽然陛下许了一百万的财物。但所献财物若超过三十万,我就要你的脑袋!”曹利用到了辽营,经过据理力争,商定由宋朝每年给辽朝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真宗称萧燕燕为叔母,称辽圣宗为弟。

曹利用回转澶州,内侍来问他谈判的结果如何,他伸出了三个指头。内侍立即向真宗报告,宋真宗说道:“太多了!太多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能让辽国退兵,又不损失土地,也还可以。”

后来,曹利用面奏真宗,说出许给辽国的银绢共是三十万,真宗欣喜若狂,夸奖曹利用能干,还赏赐他许多财物。12月,宋、辽两国达成和议。这次和议被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虽然屈膝求和,但毕竟使辽军放弃了灭宋的图谋,此后宋、辽的和平维持了一百多年。

狄青不怕出身低

夏景帝元昊即位以后,准备侵犯宋朝。1040年,西夏军队与宋军在延州城外的三川口打了一仗,因延州刺史范雍指挥失误,宋军打了败仗,损失惨重。宋仁宗大怒,撤销了范雍的职务,任命范仲淹、韩琦为陕西经略副使,到西北前线抵挡敌军。

范仲淹到了延州,将军队分为六路,每路各设将领一名。在他的统率下,宋军的纪律得到加强,战斗力有所提高。西夏将士们都说:“大范老子(范雍)能力平庸,不是咱们的对手。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却有十万甲兵,不可轻视。”

当时,朝廷派禁军到宋、夏边境作战。禁军中有个低级军官狄青,他出身于普通士兵,英勇善战,这次也跟随军队进驻保安(今陕西志丹)。没过多久,西夏军队进攻保安,保安守将卢守勤连吃败仗。

狄青主动去找卢守勤,对他说:“现在敌军猖狂,我愿意担任先锋出战,为国出力。”卢守勤见狄青身体强壮,双目炯炯有神,像个大将之才,就拨给他一支人马,让他出城抵御敌军。

狄青故意披散头发,用一个青铜面具将脸罩住,只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看上去如同鬼神。他手拿一支长枪,带领士兵奋勇杀敌。西夏兵向来相信鬼神,看到狄青的装扮,先有几分惧怕,又见他异常勇猛,就更加惊恐了。结果,西夏军队被杀得大败,将士死伤无数,溃不成军。

保安的捷报传到汴京时,宋仁宗非常高兴,下令嘉奖驻守保安的宋军,提升了卢守勤的官职,并将狄青连升四级。

宋仁宗还想召狄青入宫,亲自接见。可是到了1041年2月,西夏军进攻渭州,卢守勤派狄青前去支援,召见的事情只好取消了。但是宋仁宗为一睹狄青的风采,还是命人画了他的肖像,送入宫中。

此后,西夏兵继续侵犯宋朝,边境的老百姓深受其害。狄青带兵迎战,保护保安一带的百姓。他先后参加了二十五场战斗,虽然身上多次受伤,但每次都能取胜。西夏士兵听到狄青的名字,都心惊胆战。

过了几年,延州部将尹洙对范仲淹说:“狄青是个难得的将才,应该加以重用。”范仲淹了解了狄青的情况,对他很感兴趣,急着要召见他。尹洙说道:“这事可不能急。延州离保安有近五百里的路程,要狄青赶到庆州,最快也要四天。”

范仲淹不等尹洙说完,立即传令,命狄青到庆州来见。第四天,范仲淹见狄青仍然未到,每隔几分钟就派人出营瞭望。傍晚时狄青才赶到,范仲淹与狄青谈了一次,然后封他为将军,让他在自己部下听用。

一日,范仲淹问狄青:“你读过什么书?”狄青直言以告:“卑职没读过多少书。”范仲淹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现在是个将军,要带领军队作战,如果不能通读兵法,就比较麻烦。要知道,光凭个人的勇敢,只不过是匹夫之勇,没有多大价值。”

狄青听完范仲淹的话,感到心悦诚服,一再点头。范仲淹从自己的书架上挑选了一些书,送给狄青,其中有《左传》《孙子兵法》等,叫他回去认真攻读。

从此以后,狄青利用一切空隙时间读书。虽然他认不了多少字,学习时遇到不少困难。但狄青没有放弃,而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清除学习上的障碍。过了几年,他就把秦汉以来的兵法读得滚瓜烂熟。

狄青学习兵法,是为了运用于战场。由于他熟读兵书,又能灵活运用,所以在作战中经常取得胜利,又立下很多战功。

1044年,西夏在北宋、辽朝的夹攻下处境艰难。元昊无奈,只得派人与宋朝议和。两国商定,西夏向宋朝称臣,宋朝每年赠送西夏一些银、绢和茶叶。

后来,宋仁宗把狄青调到汴京,封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有人对仁宗说:“狄青出身卑贱,不宜委以重任。”但宋仁宗对狄青非常倚重,不理睬这些意见。有个人拿着唐朝名相狄仁杰的画像,对狄青说:“您和狄仁杰有没有关系?不如认狄公做自己的祖先吧!”

狄青笑了笑说:“我本来出身卑贱,多亏皇上的信任才身居高位,怎么敢高攀狄公呢。”他不愿意攀附名相,却依然得到皇帝的宠信。

欧阳修改革文风

1045年,范仲淹被贬到邠州,权贵们还说他结交朋党,罪有应得。改革派官员欧阳修非常生气,写了一篇奏章给仁宗,说道:“范仲淹是忠君爱国之才,您应当对他的改革全力支持,为什么要把他罢免呢?”

权贵们非常愤怒,在仁宗面前搬弄是非,诬陷欧阳修。宋仁宗听信他们的话,将欧阳修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知州。

欧阳修是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他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州)依靠他叔父。因为家境贫寒,郑氏就用荻草秆在泥地上画出字来,教欧阳修学习。欧阳修很聪明,也拿荻草秆在地上画来画去,认了不少字。这件事被称为“画荻教子”,在随州一带广为流传。

成年之后,欧阳修更加好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到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回家后读到能背诵时才归还人家。有时候,他对借来的书太喜欢了,就提笔抄录下来。

一天,他到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发现屋内的废纸篓里有本旧书。他拾起来阅读,才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欧阳修对主人说:“你既然将此书丢弃,不如送给我吧!”主人见他是个好学之人,就答应了。

欧阳修将韩愈的文集带回家,越读越觉得精彩。原来,宋朝初年的文章多追求华丽的辞藻,玩弄对偶手法,内容非常空洞。而韩愈的文章简洁明快,说理透彻,使人觉得言之有物。欧阳修决定学习韩愈的文风,从此他刻苦攻读韩愈文集,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1030年,欧阳修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了第一名。那时他才二十四岁。第二年,欧阳修被任命为西京(今河南洛阳)推官,与河南县主簿梅尧臣相识,二人结为莫逆之交,经常在一起研究文学。

西京留守钱惟演是著名的词人,一次他新盖了一处驿舍,请谢希深、尹洙和欧阳修三人各写一篇文章来记述。三人的文章写好后,钱惟演让他们共同评议,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

三篇文章中,谢希深的文章有七百多字,欧阳修的文章有五百多字,尹洙的文章才三百多字。可是,尹洙的文章非常精练,而且结构严谨,气韵古峭,远非谢、欧所及。到了晚上,欧阳修提着酒壶去尹宅拜访,诚恳地向尹洙请教作文之法。

尹洙坦然说道:“您的文字颇有基础,不过格调较低,废话太多。”欧阳修立即重写一篇,这篇文章的字数比尹洙写过的文章少二十几个字,却言简意赅。后来,尹洙逢人便说:“欧阳修的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

后来,欧阳修进京任职。他的政治地位提高了,文章也越写越好,成为文坛领袖。他对华而不实的文风非常厌烦,开展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他在梅尧臣的辅佐下变革诗歌,又在尹洙的辅佐下变革散文,促成了当时内容充实、文字朴素的诗风、文风。

范仲淹倡导“庆历新政”时,欧阳修是他的有力支持者。在欧阳修的支持下,误国宰相吕夷简被罢免,改革派官员无不喜悦。“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知州。他没有灰心丧志,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宦海沉浮。

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积极理政外,经常到滁州各地游山玩水。滁州城外有一座琅琊山,山上有一座亭子,山上景色优美,令人流连忘返。欧阳修经常到那里饮酒,并自称“醉翁”,给那座亭子起名为“醉翁亭”。

欧阳修对那里的美景难以忘怀,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作为纪念,这篇文章就是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他在开头描述滁州四面的山峦,写了几十个字。欧阳修写完后觉得不够简洁,就删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整篇文章简洁明快,亲切自然,毫无滞涩、窘迫之感。

人们充分肯定欧阳修的成就,将他的诗当成宋诗的典范,又将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包拯铁面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