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47

第47章 北宋(2)

宋太宗说道:“刘继业不肯降宋,眼前又有一场大战。”有人告诉他:“刘继业英勇无敌,若与他征战,必受重创!”太宗说:“依朕之见,应当劝他归顺。若得此猛将,孤征辽之战,又得一成胜算!”

宋太宗派使者对刘继业说:“现在宋军兵多,汉军兵少,你何苦自取灭亡?为了全城百姓的性命,你就不要负隅顽抗了!”刘继业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宋太宗进入太原见到刘继业时,急忙跳下马来,亲切地与他谈话。宋太宗让刘继业恢复本姓,让他改名为杨业。太宗爱惜杨业英勇,还封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赏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因为杨业是员老将,人们都称他为杨令公。

这时候,一个将军说道:“刘继元残暴昏庸,不得人心。陛下如果将他杀了,才是顺天应人之举。”

宋太宗说道:“凡是亡国的君主,不是懦弱无刚,就是残暴恣睢。他们固执己见,不听忠言,才失去了江山。然而他们投降后,没有权柄,就不会祸害百姓了。我军新得汉地,不宜妄开杀戒。”宋太宗还抚慰北汉百姓,让他们各安其业,不必惊恐。

至此,十国全部灭亡。宋朝基本上统一全国,只有北方的幽蓟十六州仍为辽朝占领,没有收复。

雍熙北伐

高梁河战役后,辽军常常侵犯宋朝边境。他们抢劫财物,杀戮百姓,什么坏事都干。宋太宗拜杨业为代州(今山西省代县)刺史,让他把守雁门关,抵抗敌人。

公元980年3月,辽景宗派十万大军向雁门关杀来。当时杨业的军队不足万人,如果和辽军硬拼,决不能取胜。杨业就将大部分人马留在城内,自己率领几百名骑兵,趁天黑悄悄出关,绕到雁门关北面袭击辽军。

由于辽军没有防备,被杀得大败,士兵们四散奔逃。杨业带领宋军紧追不舍,斩杀辽朝驸马萧多罗,活擒辽将李重海。雁门关战役后,辽兵对杨业产生了恐惧心理。从此,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赶快躲避。人们都管杨业叫“杨无敌”。

有几位宋朝将军嫉妒杨业,在奏章中说他的坏话。宋太宗对此不予理会,把奏章封好,命人送到杨业的军营中。杨业看完奏章,非常激动,报答朝廷的决心更强了。

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由长子耶律隆绪即位,他就是辽圣宗。圣宗只有十二岁,不能独自理政,朝廷大事都由其母萧燕燕处理。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进攻辽朝。东路军由曹彬统领,是主力部队,中路军由田重进统领,西路军由潘美、杨业统领。因为当时宋朝的年号是雍熙,所以这次军事行动被称为“雍熙北伐”。

西路军进展非常顺利,在较短的时间内夺取了寰、朔、应、云等四州之地。可是,东路军却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吃了败仗,退回内地。田重进听说东路军已经失败,就带兵回转中原。

宋太宗下达命令,让西路军带领朔、寰、云、应四州的百姓,回到代州驻守。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后,马上从应州撤退到朔州南面的狼牙村。这时,辽军调集十万铁骑,夺回寰州、应州。

杨业对潘美说:“现在形势非常严峻,您可以派兵佯攻应州,同时将云、朔两州的军民送回内地,并派精兵守住退路的谷口,防备敌人追杀。

监军王侁(音shēn)却反驳他道:“我们共有几万精兵,何必惧怕辽人?我军应当沿着雁门大道,大摇大摆地行军,也让辽军见识一下宋朝的威风。”杨业坚决反对。

王侁说道:“你不是有‘杨无敌’的绰号吗?如今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是不是另有打算?”杨业听后愤怒地说:“我绝不是怕死,只是不忍心让将士们白白送死。你们坚持要打,我愿做先锋!”

主将潘美偏袒王侁,不支持杨业。杨业没有办法,只好带兵出发。出发时,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败无疑。我原想等待时机为国立功,现在却只能战死沙场。”杨业跃上战马后,用手指着陈家峪说:“您一定要在陈家峪一带埋伏一支人马。我如果兵败,一定会退到陈家峪,那时你就带兵从两边杀出,或许可以击退敌兵。”

杨业率领军队北上,没走多远就中了辽将耶律斜轸的埋伏。杨业带领将士们奋力拼杀,虽然他年近六旬,但仍斩杀了不少辽军。后来,杨业边打边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那时,天已经快黑了。杨业来到谷口,发现两边静悄悄的,一个宋兵都没有。原来,潘美、王侁惧怕辽军,已经把军队撤走了。这时,辽兵像潮水一样冲了过来。杨业带领将士们与辽兵拼杀。战斗极为惨烈,最后,杨业的将士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杨业流着眼泪,向士兵们喊道:“你们快突围吧,或许还能逃回京城!”将士们都不愿离开杨业,继续投入战斗。后来,杨业的长子杨延玉,部将王贵、贺怀浦战死沙场,宋军全军覆没。杨业的战马被利箭射倒,辽兵一拥而上,把杨业绑了起来。

辽军将领把杨业关押起来,劝他投降。杨业愤怒地说:“我的将士们都死了,我已不愿意活在世上,只求速死!我生要做大宋的人,死也要做大宋的鬼!”说完,就开始绝食,过了三天就死了。宋太宗得知杨业战死的消息,立即下令严惩潘美、王侁。

杨业虽死,但他的儿子杨延昭(即杨六郎)继承了他的遗志,在边关带兵,抵御辽朝敌人。后来,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也当了将军,在抵御西夏的战斗中屡立奇功。人们根据杨家的事迹,编成了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王小波起义

宋太宗第二次北伐辽朝,被辽人打得溃不成军,牺牲了猛将杨业。再加上蜀地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宋太宗终日惶恐难寐,没有力量去攻打辽朝了。

蜀地物产丰富,生活平静,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因为蜀地远离中原,终晚唐五代之世,很少出现战争,所以非常富庶。可是,宋朝占领蜀地后,在成都大肆抢劫;到太宗的时候,蜀地的官府又横征暴敛。这使得蜀地百姓对朝廷的离心力越来越大。

公元993年初,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茶农王小波实在生活不下去,决心带领本县农民起义,反抗官府。

转眼到了2月,王小波和内弟李顺招来一百多个农民。王小波说道:“现在的世道不好,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咱们既然生活不下去,不如起来造反!我若得了地盘,一定使贫富平均,众人快乐!”这些农民受尽了官府的盘剥,早有反意,于是喊道:“我们愿意推倒官府,立你为王。”

不出十天,起义军就发展为几万之众。王小波带领义军,攻克了青城县,随后向彭山县(今四川彭山)进军。

彭山县的县令齐元振是个贪官,却得到“清白廉洁”的美名。原来,宋太宗曾派钦差到蜀地访察民情。齐元振知道这种情况,就将所贪污的财物分开藏好。钦差上报朝廷后,宋太宗下令嘉奖齐元振。齐元振虽然骗过了皇帝,百姓却对他更加不满。

王小波很快攻克了彭山县,将齐元振处死。贫苦百姓剖开齐元振的肚皮,将他平日贪污来的钱币塞入其中,很快就填满了。王小波宣扬“均贫富”的主张,将齐元振平时搜刮来的钱财和粮食,都分给彭山县的贫苦农民。

后来,起义军在王小波的带领下,转战于蜀州(今四川崇州市)、邛州(今四川邛崃市,邛音qióng)、眉州(今四川眉山)等地。王小波每到一地,就把地主、富商们召来,将他们的财产分给贫苦百姓。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几万人来参加起义军。

后来,王小波率军队北上,攻打江原县(今四川崇州东南江原镇)。当时,西川都巡检使张玘(音qǐ)正在那里驻守。王小波指挥义军与官军交战,张玘趁机放冷箭,射中了王小波的额头。王小波没离开战场,终于用刀砍死了张玘。

宋兵群龙无首,四散奔逃,起义军乘机占领了江原。可是,王小波的伤势很重,没过多久就死了。

王小波死后,起义军推举他的内弟李顺为领袖,继续攻城略地,人马发展到数十万之众。李顺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占领成都。公元994年正月,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改年号为“应运”。

李顺建立政权后,继续派兵攻占地盘。那时候,起义军的地盘非常广阔,北到剑门关(今四川剑阁东北),南至巫峡,东到夔峡,都是李顺的势力范围。起义军的人数也增长到一百万。

宋太宗得知李顺称王的消息,遂加封宦官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命他统率禁军,从剑门入川消灭李顺。太宗怕王继恩不能取胜,又派另一路兵马从巫峡入川,与王继恩在成都会师。

李顺本来想夺取剑门,依靠天险拒敌。但起义军受到官军阻击,失利而归。王继恩顺利通过剑门,攻克成都附近的锦州、阆州、巴州。公元995年5月,王继恩攻打成都。当时,起义军主力正在攻打梓州,成都只有十万人马。由于寡不敌众,李顺与三万士兵阵亡,成都陷落。

由于李顺深得人心,蜀地出现了一种传言,说李顺并未战死,而是逃走了。宋朝政府对这种传言非常害怕。过了三十年,官府在广州街头抓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翁,硬说他是李顺,把他杀了。

成都被占领后,分散在各地的几十万起义军由张余率领,在蜀地继续作战。张余曾经攻克嘉州、泸州、戎州等地,并顺江而下,发展自己的势力。到了公元996年5月,张余统率的军队才被官军消灭。

吕蒙正胸怀坦荡

在宋太宗朝中,有一位才能出众,胸怀坦荡的政治家,他就是宰相吕蒙正。吕蒙正是洛阳人,从小聪明好学。可是他还未成年,父母就亡故了。吕蒙正成了孤儿,只得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

一日,吕蒙正来到留城(今江苏省沛县魏庙镇)一座寺院,对寺庙方丈说:“我想借贵寺一间房读书。等我完成学业、功成名就后定有重谢。”老方丈是个爱才之人,很痛快地应允了。

以后,吕蒙正在寺中刻苦读书,每天听到寺里的钟声响起,便拿着钵子到饭堂盛饭。寺里的和尚看不起吕蒙正,故意在饭后敲钟。吕蒙正赶到饭堂时,饭菜已经吃完。

后来,吕蒙正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状元。他对饭后敲钟的事情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非常感谢寺院收留他的义举。他拿出一笔钱,重新修整那座寺院,还送给和尚们礼物。策划饭后敲钟的和尚都很惭愧。

宋太宗非常欣赏吕蒙正,封他为参知政事(即宰相)。一次吕蒙正上朝时,有一位官员隔着帘子说:“这小子有什么本事?也能当参知政事呀?”吕蒙正假装没听到,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

吕蒙正的一位同僚非常气愤,想弄清楚出言无状的是谁。吕蒙正急忙制止他,并说:“我不想知道这个人的姓名!否则的话,我终身不能忘记他,一定令我痛苦。如果不知道他的情况,对于大家都是一件好事。”很多大臣佩服吕蒙正的度量与坦诚,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有一天,吕蒙正对宋太宗说:“我的同窗温仲舒才能出众,可以重用。”宋太宗说:“温仲舒太对不起你了!你一再夸奖他的才能,他却在朕面前一再贬低你。这种情况你没想到吧?”

吕蒙正笑道:“陛下封我为宰相,我就应当尽职尽责,为朝廷选拔人才。如果臣不知道别人的才能,又怎么能让他发挥才智呢?至于别人怎么说我,臣却无法管制。”

吕蒙正为官清正,从来没有受贿的行为。一次,有人向他献上一面宝镜,自称能照二百里,希望用此镜换得一个理想的职位。吕蒙正笑道:“我的脸不过如同碟子般大小,哪里需要照二百里的镜子!”人们听到这番话,都被他的幽默所折服。

吕蒙正从不讨好皇帝,反对阿谀奉承的风气。一天,正值元宵佳节,宋太宗请群臣饮酒、赏灯。酒席宴上,君臣无话不谈,兴致很浓。

宋太宗说道:“五代时期,四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朕自登基以来,勤于政务,终于平息烽火,使天下太平。”大臣们听了,都赞颂皇帝的文治武功,只有吕蒙正面带忧色。宋太宗问道:“今日正是良辰,吕爱卿为了什么事不快乐?”

吕蒙正奏道:“陛下在此宴请群臣,城中百姓都想一睹龙颜,蜂拥而至。所以放眼望去,自然是一派繁华景象。可是城外的情况您知道吗?臣不久前到城外视察,发现有许多百姓因饥寒而死。只有陛下体察百姓的困苦,才是百姓之福啊!”

太宗虽是明君,听了这番逆耳之言,脸色也不禁沉了下来。大臣们非常害怕,不敢说话。过了好久,太宗才勉强露出笑脸,说道:“蒙正对我苦谏,有如唐朝魏征劝谏唐太宗。如果百官都能效仿吕蒙正,国家必能富强!”

吕端大事不糊涂

宋太宗即位以后,一直认为大臣吕端很有才干,想对他加以重用。一日,宋太宗问群臣:“寡人想拜吕端为宰相,你们有什么意见?”有人说道:“吕端非常糊涂,让他当宰相会误事。”

太宗笑道:“这事朕已想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公元995年,吕端被封为参知政事,管辖满朝文武。

人们说吕端糊涂,倒不是诽谤之辞,而是确有实据。理由有二。

一是吕端对家事从不过问。一天,他的夫人对他说:“家里的粮食快吃完了,再不想办法就不行了!”吕端却说:“等吃完再说吧。”妻子非常着急,骂他糊涂。吕端从不利用职权之便,为亲戚朋友们考虑。他的亲友非常贫困,有的陷入变卖房产和田地的境地。因此,亲戚们对他多有怨言。

二是他对官场沉浮并不放在心上。朝廷对他不公,将他屡次贬到外地,他却毫无怨言,安之若素。老丞相赵普对他这种“糊涂”颇为欣赏,对宋太宗说:“吕端这个人,受到陛下赞扬时,从来不露出欣喜的神色;在官场上遇到挫折,也从不忧愁。这样的人才,一定要予以重用。”

吕端拜相后,西北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经常侵犯宋朝边境。一次,宋朝保安军将领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想把李继迁的母亲杀掉,以鼓舞士气。

吕端听说后,急着拜见太宗,对他说道:“欲成霸业的人,不会顾及自己的亲人。当年项羽要杀刘邦的父亲,刘邦却提出‘分一杯羹’的要求。陛下如果杀了李母,并不能使李继迁臣服,只能与党项人结下深仇巨恨,于事无补。”

太宗问道:“依你之见,应该怎样处置李继迁的母亲?”吕端说:“臣认为,应当将李母安置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好好照顾。虽然李继迁不会归降,但其母在我军手中,他自然有所忌惮,不会轻易侵犯我朝。”

太宗很高兴地说:“朝廷之中如果多几个像你这样的臣子,朕的事情就好办了。今日若不是爱卿提醒,朕差点误了国家大事。”

于是,太宗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后来,李母病死在延州,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对他祖母有不杀之恩,向宋朝称臣。

宋太宗有三位皇子,因为长子赵元佐发疯,次子赵元僖中毒而亡,所以立三皇子赵元侃为太子,并赐名赵恒。宋太宗死后,李皇后联合各方力量,想立长子元佐为君,妄图把持朝政。她命宦官王继恩召吕端进宫,商议此事。

吕端得知消息后,怕局势发生变化,就将王继恩锁在屋里,然后直奔皇宫。李皇后对吕端说:“现在陛下驾崩。择立皇嗣之事历来立长不立幼,我想立元佐为帝,你看怎么样?”

吕端毫不犹豫地说:“先帝在世之时,已立东宫太子。如今先帝刚刚仙逝,您怎能舍弃太子而扶立他人呢?”李皇后见吕端的态度非常强硬,便不敢坚持己见,只好命人带太子赵恒至福宁宫,举行登基大礼。

太子赵恒到了福宁宫,垂帘端坐于殿上,召文武百官上殿。吕端昂然站立,不肯下拜。李皇后问道:“丞相为何不拜?”吕端说道:“请娘娘卷起珠帘,让我们看清楚了,再行君臣大礼不迟。”

李皇后只得卷起珠帘。吕端登上金阶仔细端详,确认是太子后,才走下金阶跪拜。于是,群臣正式行君臣之礼,三呼万岁。赵恒即位,就是宋真宗。

王旦荐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