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04

第4章 夏、商、西周(3)

一天,周文王想出去打猎。这位部族首领非常敬畏上天,每次进行重大活动都要占卜。这次他也请太卜占一卦。太卜占完卦后对文王说:“您这次出去打猎,既不能捕到龙,又不能捉到熊,却能找到辅佐您成就大业的贤人。”

文王很高兴,带领文臣武将出了门。在回来的路上,文王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坐在渭水河边一块大石头上垂钓。这位老者头戴斗笠,腰杆挺得笔直,手拿一根渔竿,鱼钩居然是直的。

一般人都知道,直的鱼钩只能通过挂住鱼的两腮来侥幸钓得鱼,与弯鱼钩相比,效率要低得多。这位老人为什么要用如此笨拙的办法来钓鱼呢?

这位老人正是姜尚,他是想用这种奇怪的钓鱼方式,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尽管周文王身边的文臣武将、左右随从很多,姜尚却面不改色,仍然低头钓他的鱼。周文王觉得这个钓鱼老头不是凡人,就下了车,主动跟姜尚搭起话来。

姜尚见文王主动和他说话,果真有礼贤下士之风,确是一个值得为之效力的明君,就与他畅谈起来。通过一番交谈,周文王发现,这个钓鱼老者精通军事,对排兵布阵非常在行。姜尚还告诉文王,要想振兴周族,就必须发掘人才,使用人才,把人才看成兴邦之本。

周文王非常高兴,诚恳地请求姜尚放弃钓鱼生涯,助他一臂之力。姜尚慨然应允。周文王喜出望外,说道:“我的太公(即祖父)曾说:‘只有贤能之士来到周族,周族才能真正兴旺发达。’您不是这位贤能之士谁是?我的太公盼望先生很久了!”

于是,文王扶着姜尚,与他同登龙车,下令起驾回宫。回宫之后,文王拜姜尚为军师,让他掌管周族的政治、军事,作为辅弼重臣。这一年,姜尚已八十多岁。

因为周文王认为自己的太公盼望姜尚很久了,姜尚就被称为“太公望”,民间则称姜尚为“姜太公”。

姜尚知道崇国(今陕西户县东)是商朝西边最大的属国,对周族的威胁很大,就劝文王消灭它。文王就与姜尚统率大军,征讨崇国。崇侯平时仗着纣王的势力,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等到周族军队兵临城下时,老百姓都不肯为他出力。结果崇国被周族占领。

周文王在崇地建立了周的都城,名叫丰京。

牧野之战

周文王定都丰京后不久,得了一场重病死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让姜尚加紧训练军队,准备讨伐商纣王。武王的弟弟周公、召公由于才华出众,成为武王的重要谋臣。

周武王在即位的第二年,统率军队来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会合了八百诸侯。周武王召开誓师大会,指出纣王昏庸无道,已经没有资格君临天下,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除掉这个独夫民贼。可是,武王通过慎重考虑,仍然认为伐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命令八百诸侯各回领地,等待他进军的命令,自己也回转丰京。

过了几年,纣王越来越昏庸暴虐。纣王的叔叔比干几次劝谏他,一次比一次强烈。商纣不听良言,反而对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倒很想知道王叔的心是什么样子!”于是,可怜的比干被挖心而死。

纣王的哥哥微子悲愤交加,离开了商朝领地。纣的另一个叔叔箕子屡次劝谏无用,便装疯自保,仍被纣王囚禁起来。

这时,周族发生了大饥荒,老百姓生活无着,都希望通过对商作战得到财富,缓解经济压力。周武王觉得伐纣的最好时机已到,就问军师姜尚:“商朝出现了内乱,大臣们有的被处死,有的远逃他乡。在这种情况下伐商,是否能得到益处?”

姜尚说道:“现在的伐商时机,真是老天爷赐给您的。如果您不好好利用,说不定会引来祸殃!”

武王同文王一样敬畏天命,命太卜占卜,测知此次用兵胜负如何。占卜的结果为凶兆。但姜尚力劝武王不要失去这个大好时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拜姜尚为元帅,二人统领五万军队,三百多辆兵车,来到盟津。八百诸侯纷纷前来会师。武王写了一篇散文《太誓》,命人向将士们宣读:

“现在纣不纳忠言,只听女子妲己的胡言乱语,把上天都得罪了。他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忠心耿耿的贤臣,疏远自己的亲人。所以,我要代天伐罪,征讨这个人间祸害,希望大家与我共同努力。”

大家认为武王的文章鞭辟入里、义正词严,一齐欢呼起来。这时武王军队的士气无比高昂,全都怀着必胜的信心。

周武王统率雄兵,渡过黄河。此时,纣王的主力部队正在东南一带与夷人作战,远水解不了近渴。纣王临时拼凑了十七万军队,其中不少是解除了镣铐的奴隶。于是,商、周军队在牧野展开一场大战,史称“牧野之战”。

战斗打响后,姜尚不顾年迈,亲自率领虎贲勇士冲锋陷阵。商朝军队敌不过姜尚,丧失了锐气。武王的将士们和各路诸侯见元帅如此英勇,个个不甘落后,拼命杀敌。商军中的奴隶们早就听说武王以仁义治国,居然掉过头来,帮助周军作战。这被称为“前徒倒戈”。

纣王的军队虽多,却打不过周族军队和奴隶们,死伤无数,他们的血都能把杵漂起来。

纣王逃回朝歌,知道大势去矣,就在周身缠上白布,并在鹿台放了一把大火,自焚而死。妲己想,商纣王虽然死了,新的胜利者也许会宠爱她。但是姜尚不肯饶恕妲己,用剑将她杀死。

不久,周武王征服了商朝的大部分领地,建立了周王朝,把国都从丰京迁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是为“西周”。

死不食周粟

商朝末年有个诸侯国名孤竹,孤竹国君名初,生有三个儿子,但他不喜欢长子,也不喜欢小儿子,只喜欢次子。

大儿子叫伯夷,秉性忠厚,不会变通,更不会溜须拍马。他与父王一起的时候,常常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说,有时为了一点小事还和父王争论起来。正因为这样,所以老国王不想让伯夷继位,改立了次子叔齐。

叔齐为人聪明,也十分忠厚,而且还十分懂礼貌,不会像大哥那样为了点小事和父王争论不休。他和父亲在一起时,总是先听完父亲的意见,有不一致的便委婉地提出来,父亲如果一再坚持,他就不再和父亲理论,因为他不想惹父亲生气。另外,叔齐也非常尊敬长兄伯夷,遇上问题总会向伯夷请教。伯夷也很喜欢这个弟弟,尽管自己的世子位置被弟弟占了,但他一点不怨弟弟,他知道这是父亲的意愿。

孤竹国的国王一天天老了,终于有一天得了大病,怎么医也不见好。老国王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把叔齐叫到身边对他说:“我们孤竹国的江山社稷就交给你了,你一定不要辜负我的希望,把孤竹国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其实,叔齐并不想继承王位,他认为哥哥伯夷才是最好的人选。但他看到父亲那样期盼的眼神,又想到父亲不久就将离开人世,为了不让父亲悲伤,他只好含泪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老国王又把大儿子伯夷叫到床边,对伯夷说:“儿啊,我将你弟弟立为世子,你会怪我吗?我这样做,还是为了孤竹国着想,因为我觉得你弟弟叔齐聪明,有治国之道,才将他立为世子。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好好辅佐叔齐。”伯夷看着病重的父亲,也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说完这些,老国王就离开了人世。

老国王死后,叔齐不想违背先人立下的规矩,留下历史的骂名,被别人说长道短。于是他找到哥哥伯夷,想请伯夷来当孤竹国的国王。

伯夷不想违背父亲的意愿,便对叔齐说:“你是世子,又博学多才,知道治国安邦之道,父亲让你继承王位是正确的。”

叔齐并不灰心,他对哥哥说:“父命难违,可是我们也不能违背先祖的规矩呀!”叔齐再三恳求伯夷,伯夷只好答应。

当天晚上,伯夷怎么也睡不好觉,他想起弟弟的言行,越来越觉得只有弟弟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自己怎么办才能让弟弟当上这个国王呢?于是伯夷在第二天早晨,早早起来,打点了一下行装,悄悄离开了王宫。

那天晚上,叔齐也是同样睡不好觉,他想:哥哥如此厚道,一定能治理好我们孤竹国,一定让长兄明天就继位,以免夜长梦多。于是第二天早晨,他匆匆穿戴整齐,就去找哥哥,可到哥哥住处一看,哥哥已走了。叔齐十分难过,他知道大哥不想为难他才离开王宫出走的。叔齐想:在这种情况下,我再继位,岂不更被天下人耻笑吗?我一定要找到大哥,和大哥生活在一起。于是叔齐也悄悄离开了王宫。

伯夷、叔齐都走了,孤竹国又不可一日无君。众大臣没有办法,只好让那个爱玩的老三继承了王位。老三整天荒废朝政,孤竹国日渐衰落。

叔齐离家后,到处打听哥哥的下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伯夷。兄弟俩一见,涕泪交流,紧紧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两人一商议,决定不再回宫,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生活下来,过平和安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