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引
一位叫李立强的青少年抱怨说:
一次上课,我无意识地转动圆珠笔时,不小心把笔掉在了地上,我弯腰去捡笔却又把铅笔盒碰掉了,响声很大。老师批评我不认真听讲,让我写检查保证不再犯。我心里不服气。碰掉铅笔盒又不是我故意的,为什么对我这样严厉?
李立强的父亲听到孩子的抱怨后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学校是学生集中的地方,每个同学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学校正常的秩序就难以维持。老师不仅要有教书的责任,而且还要有育人的责任,而严格要求正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体现。老师既是慈母又是严父。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老师的严格教育下成才的,所以,他们一直到老都不忘儿时老师的教导。如果你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装作没看见;让你背课文,你没背过,老师也不检查;作业没做完或做错了,老师也不检查纠正,这样长此下去,你的学习会好吗?10年后在你走上工作岗位,回忆起初中阶段的学习时,你肯定会说,当时的老师是多么不负责任。
现在来看你讲的情况,听课时手里玩东西是一种不良习惯,而你又碰掉铅笔盒,响声肯定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课,这就更不对了。难道老师不应该批评你吗?如果全班50名同学都像你这样,那课堂不乱了套,老师还怎么讲课,学生还怎么听讲!上课不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这是学生应遵守的纪律。而通过检查可让你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下决心纠正自己“无意识地”玩东西的不良习惯。这是对你自己、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啊!希望你好好想想,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同学。
1.尊重老师就等于尊重知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少年的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与老师都息息相关,所以家长应当教导孩子学会尊重老师。
教育孩子尊重老师,这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做的事。父母要告诉孩子,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前要付出多少劳动!老师备课不知要做多少准备工作,教案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法,翻来覆去不知想了多少遍,而为了把课文内容讲得具体形象,老师课前制作教具、挂图又花了多少工夫!为了在课上做好实验,老师事先又演示了多少遍!除了这些,老师还要不断地增添新的知识、新的方法,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教子忠告
父母要让孩子从内心尊重老师,光是说教是不够的,还应让孩子了解老师;只有了解了老师,孩子才能真正地尊敬老师、爱戴老师。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老师可能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当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可能家里正有生病的孩子或住院的老母亲无人照料;可能家里该买煤、买粮了,而没有时间去买;老师也可能会无形中因为家庭的矛盾,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对学生的态度;有多少老师是带病给学生上课的,上课时老师晕倒在课堂上的事,屡见不鲜。但老师都把自己的苦衷埋藏在心底,不愿意告诉他们的学生,不愿意让学生那纯洁无瑕的心灵过早地了解社会中的不幸。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师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好的成果。”教师甘做人梯,这种奉献精神是伟大的。每个孩子的成长和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孩子应该尊敬老师,爱戴自己的老师。
尊敬师长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优秀传统。
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请韶山的老人吃饭,特意向他小时念私塾时候的老师毛宇居老人敬酒。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的另一位老师徐特立60寿辰时,毛泽东写信向他祝贺,同时还写道:“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毛泽东同志身居高位尚如此尊师、爱师、敬师,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就更应该尊敬师长。上中学不忘小学老师,到大学不忘中学老师,特别不能忘记幼儿园和小学的启蒙老师。这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过:
“我不管有多少烦恼,一上讲台,一看到学生,就全忘了。作为老师,我也不愿意在学生面前诉苦,他们幼小的心灵还承受不了这些东西。我不能把不良情绪传给学生。我上讲台要让我的学生感到愉快,我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我要以乐观的情绪影响学生,把乐观的精神传给学生。”
从这一点上来说,父母更应该教育孩子理解老师,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要教育孩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让孩子认识到这只是尊重老师劳动的一个方面。老师的劳动是多方面的,老师大量的劳动还表现在课外。
李少辉是高二(一)班的学生。他这样说:
“每次发作文本时,我们班好些学生对老师写的批语连看都不看,就把本子扔进抽屉里去了。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老师的批语匆匆瞄上一眼,就开始写下一次的作文了。而对于数理化作业,我们也只是看一下老师判的是错号还是对号就行了。”
学生的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这样做的结果同样也会使自己因此失去了学习进步的阶梯。所以说,作为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只能这样,孩子才会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积极为孩子搞好与老师的关系支招
一天,我与两位学生一起从办公楼上下来,即将走出楼门的时候,她俩突然停住不往前走了,我发现她俩迅速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我说:“老师您先走,我们还有点儿事。”话音未落就往后跑,一溜烟的工夫就在楼梯口消失了。当我醒过神来,看见她们的班主任正好走进大门,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孩子惧怕自己的班主任。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名学生是惧怕老师,其实是对老师的一种无形的抵触情绪在起作用,由于她们是女孩子,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和直接罢了。很多教师对学生痛心疾首,认为现在的孩子不会尊重老师,见面不打招呼,有的还当面顶撞老师。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抵触老师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蔓延之势。如果听任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无论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孩子自身的成长,都是危害无穷的。
青少年与老师搞好关系会对其学习有很大帮助。因此,家长应指导自己的孩子与老师融洽相处,使老师喜欢他、信任他,从而更深入地给他以指导,帮他在思想和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
跟老师搞好关系,是青少年在校园生活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与老师关系很僵的学生只是极少数。作为父母,为了使孩子维持与老师之间的良好关系,很有必要教育孩子如何与老师相处。而如果孩子与老师关系很差或者说很僵的话,以下的几个绝招,则可帮助孩子修复或改善与老师的关系:
(1)端正态度法
让孩子以良好的态度对待老师的劳动,特别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必然会喜欢他。
(2)洗耳恭听法
每个有过学生经历的人,几乎都挨过老师的“臭骂”。但是,老师不论怎样批评,都不能让孩子与老师顶嘴。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有想法必须在老师的怒气平息之后再讲出来,而且要选个合适的时机对老师提出。
教子忠告
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当自己的孩子与老师关系出现危机时,做父母的应积极出招调节。
(3)讲求实际法
此招意在让孩子放弃幻想。如果孩子整天做白日大梦,那将非但无法安心学习,甚至还会让老师产生厌恶感。老师一般都喜欢脚踏实地的孩子,因此,要求孩子讲求实际,多听老师的劝告,这会让孩子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4)衣饰打动法
教导孩子在学校里,一切都要遵规而行,在衣饰上千万不要过于招摇,并要求孩子时刻谨记:这里是课堂,不是形台,而自己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走猫步的。
事实表明,那些穿着朴素、雅洁的学生成绩往往不错,而那些打扮入时的学生往往就属于差生的行列。朴素、雅洁的服饰还可以让孩子和同学们很好地和睦相处,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是以朴素为主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孩子就很容易和他们和睦相处,而不会有“曲高和寡”的摇摇欲坠感。
(5)嘘寒问暖法
别看老师平时都是一副冷面孔,其实,他们同样渴望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果家长教导孩子更进一步,反过来对老师倍加关切,他们也必将感动万分。比如,孩子最喜欢的数学老师生病了,不妨让他买一束鲜花去医院看望老师,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将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讲出来。
孩子跟老师搞好关系以后,老师会对他更加深入地教导,从而让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提高。
3.引导青少年与老师正常交往
老师是孩子生活路上的指引者和启蒙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教诲。孩子能否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孩子能协调好与老师的关系,主动地与老师交往,则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教育孩子与老师正常交往呢?
(1)教育孩子主动、热情、诚恳地与老师交往
一位教师要面对许多的学生,他有时可能应接不暇,因此难免对学生照顾不周,体察不到某个学生想与老师沟通的需要。如果学生主动向老师“进攻”,把埋在心里的事情袒露出来,有困难向老师求助,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主动与老师探讨人生哲理,是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理解和信任的。家长应教育孩子争取主动,别错过与老师交谈、探讨及向老师请教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老师交朋友,才能更快地进步。
(2)教育孩子要正确地接受老师的批评
现在,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很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老师管得太严,态度苛刻,觉得在学校不自由。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严正是老师爱孩子的表现。没有哪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的。老师要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是培育人才的需要。达·芬奇在严师教导下苦练画蛋,最终成为著名画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大王”的莫泊桑,是在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成长起来的。家长应该教育孩子理解老师的苦心,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诚恳接受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从而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错怪自己的老师
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被老师错怪或误解的事情,这时青少年会感到委屈、生气。因此青少年怕老师错怪自己,认为会影响自己的进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旦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去对待呢?这就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
教子忠告
父母应该让孩子理解,任何人一生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也难免有错的时候。作为学生应该正确对待,不能因老师错怪自己就因此而产生嫉恨心理,更不能采取消极态度与老师对抗。
有时,可能因为老师对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而对学生做出了不切实际的批评。但希望自己的学生上进、有所作为,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老师本身的愿望决不会是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反面。一旦老师真的错怪了孩子,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采取当场顶撞和对抗的态度,头脑应冷静,努力克制自己,不冲动;要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能解释就解释清楚,一时不便解释的暂时放一放,以后找适当的时机再解释,也可以请同学或班干部代替自己去解释。父母通过和缓的方式教育孩子解除师生相互间的误解,缩短心理的距离,就会扭转教师对孩子的印象,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总之,在同老师交往时,孩子应持主动、诚恳的态度。
当然,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应该正确教育孩子打开心灵之门,用尊重、热情、真诚、理解和爱去架设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4.帮害怕与老师交往的孩子找到原因
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很怕老师,害怕与老师交往。这对青少年的成才很不利,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多方面分析,找到害怕与老师交往的原因,对症下药。
江红,一个性格孤僻、成绩一般的女孩儿,她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让外人去窥测她的内心世界。课间她喜欢一个人玩或坐在座位上透过窗户看外面同学做游戏。她很少主动与老师交流,甚至害怕与教师的目光交流;每当老师把目光投向她时,她都会迅速地低下头,手拽衣角,不知所措。
课上她很少举手,有时老师叫她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她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她站起来时也一声不吭,再三启发还是不见效,一副“呆若木鸡”的样子,问急了她还会低声抽泣。课间老师找她谈心,她的回答也只是“是”或“不是”、“有”或“没有”。
那么青少年为何害怕与老师交往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属于抑郁质的人,大多内向、刻板、被动、孤僻、郁郁寡欢、多愁善感。除了个体的遗传素质不同外,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不同,特别是个人的认识、兴趣、态度、动机、行为方式不同,也是使人的性格形成个别性和差异性的重要原因。社会、学校、家庭的不良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不当,常会使一些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使孩子形成封闭、孤僻性格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2)老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怕老师”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怕老师的威严,有的怕老师的训斥,有的怕老师的处罚。的确,有的老师对优生偏爱有加,而对后进生则另眼看待,担心他们不听话,故意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给孩子立下“规矩”。殊不知,一个“怕”字就是一座山,把师生隔开,使彼此心灵得不到沟通,情感得不到交流,关系相当紧张。试想,一个在教师面前战战兢兢的孩子,怎么能学好这位老师的功课,又怎么能接受老师的教育呢?
另外,从老师自身素质来看,青少年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老师。正是因为有些老师并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影响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人格魅力,所以产生了交往危机。如有的老师知识更新很慢,教学中出现错误,甚至闹了笑话;有的老师不注意自身修养,情绪不稳定,精神沮丧,粗鲁尖刻,庸俗不堪;有的老师偏心,偏爱自己喜欢的学生,在处理事情上不能一碗水端平;有的老师不注意仪表形象,穿着随便、懒散,不修边幅;也有的老师没有耐心和同情心,甚至经常体罚学生等,从而出现了学生不情愿与之交往的现象。
(3)家庭引导方面的原因
从家庭方面来看,父母首先不应在孩子跟前乱评老师。父母应该懂得,如果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不算老几”,那么学生的学习肯定会大受影响,也不会事事听从老师管教。孩子崇拜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模仿什么样的人物,就会学习这些角色、人物的品德。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数落老师的不是,一下子降低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使孩子看不起老师。其实,这不仅是对老师形象的危害,更主要的是对孩子学习的危害。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帮助孩子找到“害怕”的老师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5.教导孩子真诚虚心地接受老师的忠告
老师的忠告不是随意捏造的,必定有其针对性,能够帮助孩子纠正过激的观点和做法,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因此,父母应教导孩子真诚地接受老师的忠告。
老师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学生:“好吧,你到办公室来,我和你好好谈谈。”可是有很多学生很厌烦这种“说教”。“他总是把我当作小孩子,认为我什么都不懂,为什么老师都是这个样子?婆婆妈妈的。”如果青少年在心里这样想,脸上自然会出现厌烦的表情,目光溜向了别处,手脚不停地移动,左耳朵听进,右耳朵冒出。这时老师就会中止谈话。在孩子“逃离”的同时,老师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对牛弹琴,枉费了自己的一片好意。在他失落的同时,他会对孩子很失望。
教子忠告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老师批评学生的动机与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即使有些方法言辞欠妥,青少年也应学会理解老师,正确对待老师的苦心。
老师的忠告是有分量的,他既有当过学生的经历,又有面对学生的实践,所以老师的忠告是一种精练的新认识,既能纠正孩子过激的观点,又可以帮孩子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因此父母应教育孩子虚心地多听取老师的意见,因为这对孩子只有好处,不会有什么坏处的。在老师的心目中,总是很偏爱那些善于接受忠告的学生,因为其诚挚的态度会让老师感到一种尊重。只要孩子的行为在接受忠告后稍微作一下改变,老师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是长辈们的普遍心理,他们会觉得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自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老师在忠告学生的同时,也会使自己紧张的情绪得到一种宣泄,心情也会因此而好起来。面对孩子虚心而专注的表情,老师一定会满怀欣喜。所以,在接受老师的忠告时,家长要教导孩子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如果能时不时地附和一下老师的观点,表示已经明白并接受了,那样效果会更好。
家长还应告诉孩子的是,在谈话结束后,别忘了坦率、真诚地说一句:“谢谢老师,我会按照您说的去改变自己。”这样,孩子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也赢得了老师的好感。
6.冷静地理解老师的“爱心”与“偏心”
人们常称老师是“第二父母”,其实,师生之情的内涵要比亲子之情更加宽广。即使老师有时有些“偏心”,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
恐怕没有一位学生不想享受那和风吹拂的师生之情,但是,为了纠正学生的基础偏颇,为了使学生能成长为守纪律、守规矩的人,老师往往又是非常严厉的。其实,即使是对学生的批评,也是老师爱他们的一种表现。因此,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理解老师。
(1)理解老师的爱心
要让孩子懂得,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单纯的感情投入,而是通过理性培植起来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责任感。在我们国家,老师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一种表现,是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基于献身精神的无私纯洁的感情。教师的爱具有自觉性、原则性、普遍性和恒长性。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相统一的。严出于爱,爱寓于严。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爱,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有少数孩子把老师基于关心、爱护的严格要求视为“束缚手脚的绳索”,把敢于和老师顶撞、争吵看做是勇敢、有“男子汉气魄”,有时还故意搞恶作剧使老师下不了台。这样的孩子很难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也绝不会由于此种敢出风头的行为而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和拥护。
当然,老师毕竟也是凡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就像园丁为树苗和花草浇水、施肥、剪枝、除草时也会有误折枝叶、水肥施用不均的差错一样。这就需要学生理解、体谅,能够诚恳、友好、恰当地向老师提出,相信大多数老师是都会乐于接受的。“教学相长”,没有包括批评、建议在内的学生意见的反馈,教师在各方面都很难提高。
教子忠告
每一位父母都应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和诚恳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地做一名好学生,做一名受老师喜爱的合格的学生。
(2)冷静对待老师的偏心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老师应该把爱的雨露均匀地洒向每一位学生,不管是男的、女的,丑的、俊的,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均应一视同仁,不可厚此薄彼。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老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好恶,也难免产生情感上的某些倾斜。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老师对于品学兼优、聪慧好学、谦虚上进、尊敬师长、礼貌大方的学生是喜欢的;而对那些品学皆差、不思进取、目中无人、骄傲自满、不懂礼貌的学生是不喜欢的。老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偏向”。当然,也有少数老师所喜欢的学生并非品学兼优,不过他们投老师的脾气,讨老师的喜欢,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抱怨老师偏心,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对此,专家认为父母应要求孩子按下列要求去做:
首先,父母应引导孩子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看其是否在品质、学习、行为等方面有使人不喜欢的地方。当自己觉察不到时,可以请老师、同学或好朋友指出,以求改正。
其次,要引导孩子避免从心理上产生错觉,有时老师批评了自己,表扬了其他同学;或对其他同学委以重任,对自己不予安排,这些并不能说明老师不喜欢自己。父母视子女若掌上明珠,也经常会批评子女,能由此认为父母不喜欢子女吗?同样道理,不能把老师针对某些问题的批评与不喜欢自己、偏心画等号。
再次,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发现老师确实偏心,不喜欢自己,也不必太在意。父母仍要要求孩子对老师尊敬如常,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搞好学业,注重自身修养;不能舍本逐末地刻意追求老师的表扬,故意讨老师的欢心。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做出成绩,包括老师在内的其他人都会刮目相看。
7.帮助青少年消除老师对自己的误解
人与人之间发生误会是很正常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误会更是时有发生,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老师的误解,积极地消除师生间的误解,切莫因家教方法不当,使这种误会愈演愈烈。作为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教育孩子正确地对待老师的误解。
首先,在老师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时,一定要求孩子冷静地客观分析,避免主观猜测、感情用事。
一般来说,老师和学生间产生矛盾或误解都是由学习活动引起的。老师都希望学生喜欢自己教的课程,希望学生都能把他教的这门功课学好。老师围绕着学习所进行的批评动机都是善意的,也都是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但有的老师批评孩子时也会出现些失误,在事实上有些出入,从而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被批评的孩子会认为老师是看不起自己或故意和自己过不去。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教导孩子依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看老师到底有什么看法,不能只凭主观就得出老师对自己有成见等结论。好好想想,老师是教知识的,学生是学知识的,老师无论提出什么批评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展开的,又没有个人的恩怨,怎么能会产生成见呢?如果孩子们能这样客观分析,就会消除偏见,增进师生间的沟通。
其次,应要求孩子做到有理让人、无理认错。
在师生交往中,出现些“磕磕碰碰”是常事,但要记住,小摩擦处理得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因为学习的事,师生间出现些误解,要让孩子站在老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老师是不是故意地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老师的言行有没有什么误导。通过互换位置理解,就会认识到,班级里那么多的同学,老师要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也是很困难的。他们对问题的判断也不一定就准确无误,出现些误解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如果问题存在,就作为借鉴也是有益的。师生间出现些暂时的误解,父母要教导学生应本着有理让人、无理认错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从而消除误解,改善师生关系。
8.区别对待老师对学生的“冤枉”
如果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待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老师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爱恶。一旦孩子在家里抱怨老师“冤枉”自己,家长应明辨是非曲直,区别对待。
下面是一个初中生受到老师不正确对待的典型故事:
我是一个初一学生,学习成绩一向不好,还调皮捣蛋。老师常常因为我回答不出问题而说我“傻瓜”、“木瓜脑袋”。有一次上数学课时,我不小心打翻了文具盒,老师看到后便借题发挥,大声数落起来:“你这个害群之马,每次考试都要拖全班的后腿,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就你这个笨样子,哪一天能考出90分,我这个姓倒着写!”我不服气,开始用功,可是问老师问题时,老师却嘲弄我:“你还会问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也问,回去好好看书去!”老师的话把我的学习兴趣一扫而光。但我还是努力,希望提高成绩让老师和同学瞧瞧。后来,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考了91分,我高兴极了。班里最好的也只有96分,90分以上的只有6个。然而,因为同桌考了93分,老师竟然在班里公开怀疑我是偷看来的成绩。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脑袋嗡嗡作响。我愤怒到了极点,对老师大声说:“不!那是我的真实成绩!”可老师却冷笑着置之不理……我与老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了,每天看着老师的这副面孔就够了,哪还有心思再用功学习。后来,老师干脆不提问我了,我也不敢再去问他问题。期末,我的成绩刚刚过了及格线,成了倒数第一名。老师在宣布成绩时,一副得胜者的样子,把我名字唱得特别长,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那么面对老师的“冤枉”,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或者说应该要求孩子怎么做呢?
一般来说,老师的误解有善意与恶意两种情况。如果属于善意的误解,可以让孩子通过主动找老师交换意见,澄清事实来解决。如果事情不太大,也不妨一笑了之,不必兴师动众。对老师表示谅解和宽容,让它过去,虽说不是最好的方法,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误解甚至冤枉,如果对大大小小的误解,不管是原则性的还是非原则性的、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都要搞个水落石出,讨个公道,那肯定是很累的,也是不可能的。对于老师的冤枉,父母如果无条件地要求孩子“以德报怨”也是不现实的,但对于大家都信得过的又善良的老师,父母要求孩子宽容他的一些小错误并不太难。
但是,如果属于老师恶意的冤枉,恐怕不是让孩子诚心诚意地交换意见能解决的,因为问题已经涉及老师的人品道德了。恶意的冤枉严重侵犯了孩子做人的权利,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对此,父母可以协助孩子老师找上级领导谈,并且要有受打击报复的思想准备。如果领导偏袒老师,或老师打击报复,那只好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反映,再不行,也可求助于新闻媒体。当然,绝不能无理取闹,更不能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但要敢于伸张正义。
不管老师的“冤枉”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父母要教导孩子提高承受“冤枉”和压力的能力。
北京某中学初三学生袁鑫,品学皆优。有一天与几位女同学看见一位女教师提着一袋梨,随口说了一句:“这么胖,还吃梨。”结果被那位老师听到了。老师告诉班主任,班主任令袁鑫在办公室站立一小时,学习《学生守则》。尽管其他女同学书面证明袁鑫没有说过分的话,但班主任不予理睬,还令她次日与家长一起向那位老师当面道歉,并说:“如果告到学校就要给你处分。”袁鑫害怕处分,回家割断左腕血管,并从六层楼上跳下,导致高位截瘫。
显然,这位班主任的教育方法是不妥当的,有些小题大做,这是外因。但孩子经不起冤屈,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内因。内因、外因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假如袁鑫的父母能及早给予她适当的引导,相信悲剧就不会发生。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孩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9.帮助青少年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青春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无处不在,他们会将逆反情绪带到学校中去,从而容易导致与老师的冲突。父母应及时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现在很多教师对学生都痛心疾首,认为现在的孩子不会尊重老师,见面不打招呼,有的还当面顶撞老师。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抵触老师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有蔓延之势。如果听任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无论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孩子自身的成长,都是危害无穷的。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
(1)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教子忠告
当孩子对学校或老师有抵触情绪时,父母切忌听任其漫延,或一棒子打死,而要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消除对学校或老师的抵触情绪。
当孩子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家长首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压力,而要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烦恼得到了尊重,就会毫不隐瞒地把自己的态度和抵触老师的原因讲出来。家长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与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
作为家长,切忌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样只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有的家长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分溺爱孩子,甚至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更有甚者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大吵一番,其结果只能更糟。因为孩子的认识有的时候有偏激的一面,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点上,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去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学会多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话,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减轻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教孩子学会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善于提问题,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3)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积极配合好老师教育孩子
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中的表现迥异。在家里非常勤快,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爱学习,表现糟糕,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经常顶撞老师。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表现。在这时候,家长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现状况,让老师也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的另一侧面,以便老师对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家长要与老师一起分析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求同存异,给孩子一个比较接近的教育价值观,不至于让孩子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