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引
一对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中谈到:只有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才能当好一名称职的家长。
他们把孩子的启蒙画保留下来,把他们的学习成绩、身高等按逐年变化绘制成曲线图,从小就教他们唱歌、游泳、吹口琴、钓鱼,带他们到博物馆参观、看展览、看节目,有空还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
在各种活动中,他们不以自己是孩子的家长就说一不二,或摆出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而是做能给予孩子知识和欢乐的最知心、最可靠、最可信赖的朋友。他们经常组织家庭会议,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还组织家庭音乐会,并将每个人唱的录制在磁带中。由于家庭气氛民主和谐,孩子们生活得无忧无虑。
这样,他们的孩子有事跟父母讲,从不在心里放着,出门说“再见”,进门问好,做饭当帮手,饭后洗碗擦桌扫地;平时买菜、洗菜,给父母盛饭、端汤、拿报纸、捶背;有时父母批评过了头,也不当时顶嘴,而是过后再解释。他们常对孩子讲:“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们有义务培养教育你们,也应该得到你们的帮助,你们长大了,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发现我们很多地方不如你们,这是正常的。因此,我们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这对美国父母,他们在培养孩子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工夫。
1.平等是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前提
平等是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前提。只有对孩子一视同仁才能被孩子接受;只有公平对待孩子,才会被孩子认可。只有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下面是一位母亲的教子心得。
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商场,还是让儿子先陪着自己转转服装,然后再带儿子去看看书。这次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我说:“妈妈,我觉得您有好多衣服,您为什么总是买个没完,有钱买点书多好啊!”听了孩子天真的发自内心的话,我说:“儿子,你说得对,以后,妈妈一定注意。”
还有一次,儿子在书店看书,我觉得儿子已经长大了,应该有意识地锻炼他了,于是趁他不注意悄悄地离开了书店,过了一会儿,他从书店出来了,找到了我,儿子显得很镇定,丝毫没有着急害怕的表情,我就连忙鼓励他:“你看,你不是很有能力吗?”儿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上述母亲与孩子沟通的经历中可以看出,父母要与孩子沟通和谐得先进行平等交流。正因为有平等交流,才有亲子间的心灵沟通,父母才得以对孩子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使儿子如沐春风般地健康成长。
2.敞开心扉同孩子交流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总会用这样的语调:当孩子在问“您是不是生气了?”“您是不是不高兴啦?”的时候,父母会绷着脸说“没有”。当孩子关切地问“您怎么啦?”的时候,有些父母会极不耐烦地说:“不关你的事。”这些表情和语气显示出父母是在生气,在发怒。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很快地分辨出大人在讲话时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可是,做父母的似乎并不敏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孩子讲话时运用了不同的腔调。
教子忠告
要想孩子能够完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做父母的一定要首先以真诚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了解孩子,并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
很多人都认为应当尊重孩子,应当与孩子交流。但事实上,很少人能够做到与孩子真正地交流,因为他们不能够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父母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和孩子说话。这样能够与孩子平等地交谈吗?即使孩子也有可能表示合作,但也不是发自内心。这样的方式,不可能让孩子完全信任父母,也不可能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只有父母从内心去改变自己,以平等的、对待朋友般的方式对待孩子,才能够顺利地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父母总是希望能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道理,而这种强行灌输的道理根本不可能让孩子接受,不仅如此,这种强硬的方式还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和反感之情。父母们总是盼望孩子事事听自己的,要求他这样,要求他那样,但并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这不但不能让孩子“服从”,还会使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是反抗、抵制。
同孩子的谈话应该讲究合理的方式。从某方面来说,坦诚的交流是一门艺术。做到这一点的条件是认同、理解与尊重孩子。
3.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中国的父母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道貌岸然的训导,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敞开内心世界。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父母向孩子敞露内心,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信赖,加强了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有利于亲子间融洽的沟通,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在感情上有这样的密切联系,就容易沟通,从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问题,使孩子顺利成长,而父母与孩子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培养的。当孩子们开始发问:“爸爸为什么不高兴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做父母的就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那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们就很随便地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挡在门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关心父母。
和孩子们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表述自己的计划与展望,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生动的人生教育,反过来也是对父母自身的鼓励。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终生不得志,同孩子一起回顾分析自己的经历,承认自己以往的失败,回顾自己的终身憾事,对做父母的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会担心孩子会看不起自己。事实上,这样做有许多益处,将自己的实践积累和经验教训传授给孩子,这是送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
4.平等相处,把孩子视作自己的朋友
家长如果想创造民主、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就必须做孩子的朋友;要做好孩子的朋友,家长就应该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而平等相处是了解、理解孩子的最好手段。
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无性别、无职位、无地位之分的。因此,和孩子交朋友,大人必须俯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否则,若是孩子对父母怀有惧怕的心理,甚至存有戒心,那么他只能敬而远之,是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怀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有心事,无论是喜与忧,希望找人分享或分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不是他的父母,而是最了解他的朋友。因此,父母在孩子一出生时,便要培养他成为与自己无所不谈、最要好的朋友。
要和孩子做朋友,自然不能有代沟。孩子有自己对人对事的见解,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与兴趣,比如孩子喜欢某位歌星或电视艺人,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偶像的新闻时,父母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观见解去说:
“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迷他,我可觉得他没有什么优点。”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既然不明白我”,再说下去也没有意思,从此便不会与父母再说他的偶像了,因为父母跟他有代沟,他会转而找寻与他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2)和孩子坦诚交心
①让孩子知道父母和他一样有喜怒哀乐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必刻意呈现最好的一面。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父母自然也不例外。
孩子遇到烦恼、失败与挫折而向父母倾诉时,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坦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种种情绪向孩子倾诉出来。
有一个孩子读书不用功,妈妈无论责备或鼓励,都是徒劳,孩子总是将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每日放学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便是看电视。
一天,妈妈又是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专心做功课,孩子仍然是一边做,一边东张西望,妈妈看见孩子爱理不理的态度,愈劝愈气愤,愈想愈伤心,不禁掉下眼泪,无奈地对孩子说:
“是妈妈不好,妈妈没有用,妈妈以后不会再向宝宝唠唠叨叨的了。”然后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间。
孩子听到妈妈这番发自内心的话语后,有点内疚不安,走到妈妈的房间,摇着妈妈的手说:
“妈妈不要再哭了,宝宝知错了,宝宝以后会很用功地读书,不会再令妈妈伤心了。”
有时用这种表现内心难过的真挚态度教诲孩子,比恶言恶语或责骂会来得更有效。
②让孩子知道父母过去的事情
父母可以将自己失败和挫折的经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过什么抱负、梦想与目标,曾经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付出过多少代价;怎样由许多失败、痛苦,而累积到经验,终于步向成功的道路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向孩子尽情倾诉。
孩子的求知欲很强,特别对自己小时候或父母童年时的生活片断,都很想知道,常常央求妈妈讲述童年时的有趣故事。有时看到电视节目里讲述小孩子的片断,也会表现得很有兴趣、很好奇地问妈妈:
“妈妈,你小时候是不是那么顽皮的?”
“妈妈,你小时候是不是那样害羞的?”
不少孩子对父母有认同作用,尤其是爸爸,许多时候孩子会视爸爸为偶像,认为爸爸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大英雄,希望将来也和爸爸一样。但爸爸为保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许多时候都不敢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特别是挫折与梦想的经历坦诚地向孩子倾诉。
其实,只要父母现在是一个信念坚定、勇于面对任何挑战的人,在孩子的心目中,永远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父母。
有适合的机会,爸爸不妨坦诚将自己过去的梦想、挫折、成功和喜、怒、哀、乐,一切一切,毫无保留地向孩子倾诉,并借助这个机会,将上一代的阅历与经验,灌输到孩子的思想中去。孩子会很专注地听你的细诉,并会受父母坚毅不屈的精神熏陶的。
孩子会从父母一点一滴的经历中,领悟到许多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不会因为父母的过失或梦想无法达到而小看父母,更可能因此将父母未竟之志完成也说不定呢!
(3)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
教子忠告
孩子感到喜悦时,父母在祝贺与鼓励的基础上,还要暗示孩子“胜不骄”的道理。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时,父母要安慰、同情与肯定他,帮助他走出困境。
孩子只知道,父母要工作,因此没有时间陪他们一起玩,但并不真正了解父母为什么一定要工作。许多时候孩子都会问:
“妈妈陪我玩好不好?我很闷呢!”
“妈妈要上班,没有时间陪你,自己玩吧!”妈妈说。
“你不要上班,陪我玩吧!”孩子不理解地缠着妈妈。
“如果妈妈不上班便没有钱买衣服、买玩具和买宝宝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了。”
对年纪较小的孩子,妈妈作出以上的解释,虽然孩子仍然不十分了解,但也会明白“妈妈仍然爱孩子的”,“妈妈工作是为孩子好”的道理。
当孩子年纪稍大时,父母可以作更详细的解释:爸爸或妈妈一个人工作,所赚的薪金,不够支付家中所有的开支,比如租金、电费、电话费、购买饭菜、全家人的交通费、出外活动费用等等。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想在家照顾孩子,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然而为了应付这许多的开支,只有出外工作。孩子就会从中体会父母的困难之处,培养孩子懂得为他人设想、负责任与节俭的美德。
5.“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美国很多父母往往在孩子幼小时就自觉成为他们的朋友。这些父母与孩子说话时,总是蹲下来,与孩子处在一个水平上,并用双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对视着,和颜悦色,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平视,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我们的周围,很多孩子往往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像同辈,可是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
只有当父母不再居高临下,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的时候,孩子才会把他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喜欢把心里话对自己的朋友说,却不愿意与自己父母说的原因。“蹲下来”,这一步十分关键,因为无论孩子的想法对还是错、有无道理,父母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后,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与孩子交流……
假如父母能在自己的家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这就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会感觉到父母是自己的好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很多事实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只有转变姿态,像对待自己的朋友那样去关爱孩子,才有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很有效的方式。“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观的体现。只有怀着崇高的责任心和热切的期望才能“弯下腰”;只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个体才能“弯下腰”。
只有当父母“蹲下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才能够平视孩子,才能获得与孩子真正交流的机会,才能真正明白孩子的想法以及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但这微小的细节却能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是否真诚,是否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影响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孩子的一系列问题。
父母应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真正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才能填平“代沟”,相互敞开心扉,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
6.尊重孩子,应放下家长的架子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基础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有缺点的孩子在成长进步中,更需要父母做自己最值得信赖和帮助的大朋友。现代家教中,父母们只有先学会做孩子的朋友,才能当好称职的父母。
曾有一位学生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谈道:
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母亲,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帮他分析事物、明辨是非,鼓励他对家庭的任何事情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将与他的谈话录下来。对于他想要的玩具、希望参加的活动,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进行必要的讨论。而且孩子也可以指出我们父母平时哪里做的不足,哪里伤害到他。就这样开诚布公沟通着彼此的想法,形成了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孩子也生活得无忧无虑。
教子忠告
和孩子交心,父母首先应放下家长的架子,然后让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父母的喜怒哀乐,这一点在亲子沟通中是不容忽视的。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应是独断的。作为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有同等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和隐私。比如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邮件,不像对敌人一样监听孩子和伙伴谈话,不当着众人的面斥责孩子,不对他们的小秘密追根问底,特别是以命令的方式强逼孩子说出来,否则容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总之,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真正的平等的关系,每个人之间不因年龄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权利有所不同。对于一个人,即使是孩子,也应以平等的态度与之友好相处,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7.孩子也有自尊,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教导孩子的首要大忌。
一个人如果不具有优越、自豪、维持体面和争取荣誉的心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尊重,尊严、人格备受践踏,就很难以正常的心态面对人与事,亦难以抬头面对人生。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需求。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都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有一个问题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呢?”许多父母认为是孩子没有出息,没有自尊心。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恰恰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体现人的自尊。
如果孩子感觉到你尊重他,他就爱听你的;如果感觉到你不尊重他,他就很反感,当然就对你的话听不进去了。
有一位已退休的老师说:“我当老师的时候,很少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当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我就用眼神暗示他。他改了更好;不改,我也不会立即批评他,让他在同学面前难堪,而是下课后找他谈话。指出问题之后我会说:‘老师知道你自己可以改正,你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吧?’下次只要我看他一眼,他立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一般都会马上改正错误的。我尊重他们,他们也尊重我,我的课堂纪律一直很好,学生很少故意给我找麻烦。”
在加拿大,父母对孩子就非常有礼貌。当客人来访的时候,如果大人正在和孩子谈什么或者做什么,不会因为有客人来,就放下孩子不管,而是告诉客人,我和他谈完就过来,您先坐。如果大人正在和客人谈事情,孩子跑过来要求父母做什么事情,也是一样。父母会告诉孩子,我正在和客人谈事情,等我谈完了就过去和你一起做。
教子忠告
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与父母沟通,在沟通中愿意听父母的话,愿意努力上进,从而成长为有用之才。
加拿大父母对待孩子和对待客人是一样的尊重,并非是只尊重客人而忽视孩子。这在我们中国的家庭里是比较少见的。我们常常是不管和孩子在做什么,只要有客人来了,马上就放下孩子不管,去接待客人去了。这对孩子其实就是不尊重。
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尊重很重要。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往往凭个人意愿对待孩子。孩子有了过失,做父母的不管场合,轻则叱责,重则打骂。他们不知道孩子正处在自我观念的可塑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评价对孩子发展相当重要。要是做父母的经常说他是傻瓜,他就会慢慢相信自己是傻瓜。这样,时间一久,孩子的自信心、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为避免被人嘲笑,他将不再主动做事,不愿参加任何竞争和比赛,他只想消极处世来求自保。
许多经验告诉父母,只有具有高度的自尊心,孩子才会自强不息,创造出奇迹。因此,在生活当中应时时刻刻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认真对待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
8.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以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孩子就会觉得非常沮丧,从而变得不爱说话。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出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他们住在纽约美丽的哈德逊河谷的海德庄园里。小时候的富兰克林与外界没有什么接触,但是,他却在庄园里玩得很开心。他的妈妈萨拉说:“我相信我从未见过一个像他那样看上去总是玩得很开心的小男孩……”
幼年的富兰克林非常幸运,妈妈总是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妈妈只是给富兰克林提些建议,她完全尊重富兰克林自己的意见。这不仅促进了富兰克林与妈妈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富兰克林从小就非常有主见。
幼年的富兰克林长着碧蓝的大眼睛,鼻梁挺拔端正,一头金色的卷发,显得英俊、神气,很招人喜爱。妈妈很喜欢富兰克林这头漂亮的卷发,并喜欢用各种服装来打扮年幼的富兰克林。但是,妈妈为他选择的衣服,富兰克林却并不喜欢。
有一次,妈妈想给富兰克林穿绉边的套装,富兰克林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不满。
还有一次,妈妈想说服富兰克林穿苏格兰短裙,富兰克林又拒绝了妈妈的好意。最后,富兰克林和妈妈一致同意穿水手服。
关于这段故事,萨拉在她的《我的儿子富兰克林》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做妈妈的对于衣饰的品味虽然高雅,可是我们执拗的儿女却并不喜爱。”可敬的是,富兰克林的妈妈并没有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萨拉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从来不曾试图对他施加影响,来反对他的喜好,或者按我们的模式规定他的人生道路。”事实上,富兰克林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大的自主权。
在5岁的时候,富兰克林忧郁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快乐,因为我并不自由。”萨拉想是不是对孩子太严格了,导致孩子反抗妈妈对他的管制。于是,萨拉决定多给孩子一些自由。
第二天,萨拉就开始这样做了,她对儿子的日常生活不作规定,让富兰克林自由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富兰克林似乎很高兴,并开始了他的自由生活。结果,富兰克林发现,受人忽视的自由其实一点都不好玩,后来,他又开始了让妈妈安排日常的生活。
事后,萨拉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他对我们置之不理,以此证明他对自由的渴望。那天晚上,他成了一个疲惫不堪的脏小孩,累得拖着脚回了家。我们也不问他去了哪里或是干了什么。第二天,他自愿地按平时的日程作息,并且觉得心满意足。”
正是因为萨拉尊重富兰克林的意见,才使这场母子之间的战争没有爆发,这无疑是萨拉教育的成功之处。
富兰克林的母亲知道怎样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富兰克林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这样不行!”“我说的话没错,你得听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是要经常对孩子说:“我认为……你觉得呢?”“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这件事,妈妈的意见是……”这种沟通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置于平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