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引
儿子早恋了,作为生意场上女强人的张女士,颇费周折才换回了儿子的心。让我们来听听她的讲述:
儿子开始和女同学密切地交往了。
虽然我早就做好面对这一天的准备,但事情真的发生了,我心中仍然涌起纷杂的情绪。孩子长大啦,青春期已悄悄降临并顽强地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然而,孩子还小,才上初二,一旦卷入早恋的旋涡,必将难以自拔,学业、品德和身心健康均会受到严重影响。
怎么妥善解决这个青春期教育的难题呢?我的看法是:
一、青少年萌生性意识和接近异性的愿望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做家长的不必大惊小怪、义愤填膺,更不必认为是“有辱门风”。但是,如何正确引导、审慎处理,却需要知识和技巧。
二、这种朦胧的“爱情萌芽”是幼稚而纯真的,还没掺杂成人世界的恋爱中常有的金钱、物质、名利、地位等私念。对青少年这种“纯情冲动”应予理解、体谅和尊重,不能骂他们“不要脸”、“不学好”、“耍流氓”。
三、“抽刀断水水更流”,感情是强迫命令制止不了的。采取生硬拆开、看管隔离、喝令双方立即断绝一切来往,不但无效,反会激起逆反心理,有时还会起强化作用。青少年常以“冲破封建势力,争取恋爱自由”的勇士自居:“你们不许,我们偏好!”
四、青少年自尊心特强、成人感突出,渴望摆脱成人监护,要求以平等、信任、尊重、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简单粗暴、损伤人格的做法,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主意已定,我对儿子的反常表现不动声色,先到学校去,和班主任交换意见。我和老师商定不采取硬性措施,分别找他们和颜悦色、近情近理地谈心,晓之利害,提供劝告,同时以各种社会工作和有益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设法使他们的感情逐渐淡化。
回家后,我没有立即“发起总攻”,而是先“吹轻风,下小雨”。这年儿子已满15岁,“五四”青年节时,我选购了一本《致中学生》送给他,在扉页上写道:“你正踩在少年期和青年期交界线上,将面临人生许多崭新的课题。愿你珍惜青春年华,掌握自己的命运。”他默然思忖。此后两天,他读这本书,画上许多红杠绿线,我则仔细考虑怎样进行谈话。
为了不致因情绪动荡而影响他的学习,我选择星期六下午“正式运作”。当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儿子谈论这本书的几篇文章,“顺便”提到我的预定目标——《当你对异性产生微妙的感情时——与中学生谈早恋的危害》一文。他神色不大自然,立即警觉起来。我关切地问:“你近来好像有点心烦意乱,是不是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他支吾着。我以体谅的态度说:“你已进入青春期了。如果对哪个女孩产生好感、愿意接近,是很自然、符合规律的,如果心如死灰,那才反常呢。”他一笑,气氛轻松了。儿子承认有这事,但不严重,至于具体细节则避而不谈,我也不问,更不以自己掌握的情况相逼。因为应该允许每个人在心底的一角保留自己一点小小的隐秘,何况闭锁性又是青年初期的心理特点,要他们“和盘托出”是不可能的,追问私人交往的细节尤其令他们难堪。我跟儿子说,没有成功的可能和牢固的基础,根本还称不上是“爱情”。我又举了许多事例,说明过早萌发的性爱,大多早凋夭折,还会导致悲剧惨案,既断送个人前途,又为集体和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儿子默默地、认真地听着。我以充满信任的期待和口吻说:“我一向认为你是个比较懂事的孩子,不会眼睁睁往旋涡里跳。”他一字一板地说:“断!从明天起,不理她!”我笑道:“那也不必,在一个班里,应该友好相处,男女同学在学习上、工作上也应该保持正常往来,只是不要私下单独来往,不超出同学友谊就行了。”他的表情说明我提出的要求是恰当的,没有让他有过重的心理压力,也没有使他感到不近情理。最后我又建议他带动那几个好朋友,都集中精力学习,投身于班集体,不要搞小圈子。儿子把手一挥:“散!”“好!我相信你说到做到。”这场为时两个半钟头的“短兵相接”就此结束。
此后一周内,我先后两次以随便的口气(切忌摆出检查监督的架势)问儿子:事情处理得怎么样啦?他做了快刀斩乱麻的手势:“都断了!我不认识她!”我不查询详情,以免引起反感。为了验证他说的是不是实话,我又去学校,从班主任处得知,儿子的确不理睬那女生了,上课专心,情绪正常,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副班长的工作也很负责,只是那个姓杨的女孩仍然想接近他。看来,我们遵循“严格要求和信任尊重相结合”原则,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使我们的期望和要求转化为他的自觉行动,已初步奏效了。
然而,难题的解决可没这么简单。四天后,我下夜班回家已是深夜零点30分。刚下自行车,忽见一条黑影伏在儿子窗外轻声喊他。我认出是那个女生,不禁火冒三丈,觉得这女孩也太不自重自爱,半夜三更溜出来找男孩子,成何体统!随即,一个念头冒出来: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我不但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关心他人的孩子。于是我按下火气,用和缓平静的语调问她来干什么。她不羞不怕,说是家里知道了,爸爸打她,妈妈骂她,她不想活了,来告诉儿子一声。我的担心果然应验了!不管小杨会不会真的寻死,都得谨慎处理,以防不测,这是我的社会责任。我不想让儿子知道这事,庆幸他没醒,所以我没有请小杨进屋。在淡黄的路灯光下,浴着夜气微寒,我和这个彷徨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孩轻声细语谈了50分钟,开导她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选择正确的道路。她抬起泪眼,答应不寻短见,可又怕大家知道今晚的事。我思索了一番,为了她不致再受家里打骂或同学讥笑,决定暂时为她保密,不告诉她的家长和老师。可是我又声明:如果你以后还是不专心学习,再和我儿子个别往来,我就要告诉老师了。她如释重负,亲热地叫:“阿姨,谢谢你。我回去了。”我担心她中途变卦或受流氓欺侮,一直送到她家附近。自始至终我没说一句责怪羞辱她的话。第二天,我又拐弯抹角地从儿子口中套出“全班无一缺席”,知道小杨没出事,才算放心。
一个月以后,慢慢地发现家里信箱中常有儿子的信,一看那笔迹稚嫩、不落下款的信封,就知出于初中女生之手,虽然我挺想知道信的内容和写信人的姓名,可是我没有拆阅——我知道青少年对父母私拆信件十分反感,常由此导致感情破裂和激烈冲突。我第三次和老师联系,弄清这些信是另一个女生写的,以前那个女生近来变本加厉,一面和社会上的男青年拉拉扯扯,一面仍不放松儿子。另一个女生得知儿子不理睬她了,便向他表示亲近,而这个女生的“男朋友”则扬言要打儿子。小小年纪,便演什么三角恋爱、争风吃醋、寻衅斗殴!事态的严重发展和学校的不良风气令我十分不安。还没来得及采取措施,儿子有一天便眼窝青紫、鼻唇流血地回来,果然是那个男生约了一个帮手,在车棚袭击了他。问他动手没有,儿子忍着气说,“要论力气和拳脚,我完全打得过他俩。想想你总教我克制自己,想想我是个班干部,不好带头打架。我一还手,肯定有好多人来帮我,那不就变成打群架啦?我硬是把已经挥出去的拳头收了回来。”我一面为儿子擦血(孩子受委屈时,需要爱抚),一面夸奖儿子能用理智克制自己(强化正确的行为),心中却在斟酌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和丈夫商量,一致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最后一步棋了:改换环境。在向校长和班主任提出转学要求时,我把小杨曾有轻生念头的事告诉了他们,希望学校抓紧对她的教育。
我们以商量的态度和儿子讨论转学问题,当然不说是因上述事件,只说转到离我们工作单位近的学校,便于解决午餐问题。他担心到新学校交不到知心好友。我说,现代人需要具有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社交能力,你不妨把这次转学当作一次锻炼和检验这方面能力的机会。你一向脾气好、人缘好,何愁交不上新朋友?老朋友呢,今后仍欢迎他们来家玩,真正的友情不会因空间距离的加大而中断,只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加深。他点头,高高兴兴地以积极的姿态进入新学校,而不是屈从于家长的意志被迫转学。
我并不企望一转学就万事大吉,继续悄悄注视“形势发展”。他的信又多起来,还是那两三个女孩的笔迹。虽然儿子不大回信,我还是又一次到原校去。听说那几个女生已变得不像样子,和男流氓厮混,无心读书。我也改变态度,请班主任以强硬的口吻转告她们停止纠缠儿子,否则我就把她们的信交给学校。这一招挺灵,家里信箱清净了。为了堵塞漏洞,我又请儿子的新班主任注意他的信件。老师处理这类事颇有经验,又有分寸,马上答应如有“可疑”信件,就叫儿子来办公室当场拆阅。一年来只有两三个外省女孩子(我们迁来无锡以前,他的小朋友)和他通信,对此,我们不加制止。今年春寒,他和七八个女同学一起骑车出游,我也不反对,男女青少年之间正常的交往应予保护和支持,不能动不动就说成“早恋”。
事情过去一年多了,平静正常,可我却并不高枕无忧,而是把重点放在细水长流的日常教育上。在席卷中学生的“琼瑶热”中,我非但不禁止儿子读琼瑶的作品(禁也禁不住的),而是和他一起读,一起议,分析纯情文学的特色和优点,讨论爱情的真谛和幸福的内涵,评论主人公对恋爱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从《窗外》女主人公的遭遇看到早恋的苦果。如今影视中有关爱情的镜头数也数不清、避也避不开,我不消极回避,而是正面引导,貌似无心、实则有意地发表评论。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潜移默化,好比春雨润物细无声,好比从根部浇水施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比起长了虫才捉虫,生了病才吃药,出了事才批评,效果好得多。
1.理智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少男少女的异性交往,往往是父母觉得最为棘手的话题。父母总用自己的孩提时代来教育现在的孩子,殊不知,现代的青少年已经很难用“单纯、不懂事”之类的词语来形容了。
早恋,在现代社会中,已不是一个什么特殊现象了。
从《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一项调查情况来看:1995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南京五大城市的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比例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分别是31%、29%、39%、25%和27%,这些数据的概念就是说每4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在“恋爱”。
青少年最显著的生理特征是性腺的迅速发育和趋向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并日益显著。基于这样的生理特征产生的日益强烈的性意识和性需求,构成了少年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在性发育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毫无思想准备,少年会产生对性的不安、害羞和恐惧感,心理学家称之为“性的反感期”、“青春期的否定阶段”。这段时期过去后,青少年便会转而对性发生强烈的兴趣,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其中有一些就会发生越轨行为,造成性犯罪。
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少年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关键性的过渡时期。少年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现实之间、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以及心理内部结构之间,存在多层次的矛盾,少年性犯罪意向的形成,正是青春期生理、心理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消极结果,是个人的性欲动机与社会规范、法律之间矛盾冲突的消极结果,也是少年性生理发育急剧趋向成熟而性心理发育远未成熟这一差异的消极产物。
为了使孩子能健康成长,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注意孩子的早恋问题。许多孩子的早恋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但是,也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有端倪可察。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孩子早恋的信号有10种,对此,家长要密切注意,及时发现,加强教育。这10种信号主要是:
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十分注意修饰,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迫切要求父母添置时髦的服装。
原来成绩较好的孩子,突然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
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起来,不愿和父母说话;对兄弟姐妹的态度也变得生硬粗暴了。
在家坐不住,进进出出频繁,常找借口往外跑,瞒着父母去公园、溜冰场、音乐茶座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放学回家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躲在一角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情绪起伏大,时而兴奋,时而忧郁,时而烦躁不安,做事没耐心。
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感兴趣,对电影、电视中的爱情镜头特别关注,甚至目不转睛地看。
喜欢打听男女之间的事,对儿女情长的事尤其感兴趣。
有时背着家长偷偷地写信,看到家长急忙掩饰过去。
常有异性打来电话,或与异性同学传递小条,信也多起来了,信件下角也不留地址。
2.帮助孩子摆脱早恋的困扰
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情窦初开,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远没有成熟。因此,父母有责任教导他们摆脱早恋的困扰,别为“爱”而过早地分心。
当听说孩子在恋爱时,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在堕落,虽然孩子过早地涉及爱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但父母要正确地认识到这是孩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一种表现,要学会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了解早恋的危害,摆脱“爱”的困扰,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1)教会孩子与异性交往应持的态度
进入青春期后,每个孩子都会产生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都有相互接近、了解、交往并结为朋友的需要,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教子忠告
父母不必谈孩子“早恋”色变,应正确引导孩子不能错把友情当爱情,要正确地区分友情和爱情,掌握交往的分寸。并时时警告自己,早恋的苦果是青涩的。
但男女交往时不可过分随便,避免过分亲昵的举动,避免单独交往,尽量在集体和公开的场合交往,对待异性和同性朋友应一视同仁,对自己的不妥言行应及时修正,始终把异性交往纳入健康的轨道。
(2)教给孩子拒绝求爱的方法
当“丘比特”之箭随向孩子,父母应教给孩子走出困惑的办法:拒绝没商量。拒绝别人是一件伤人感情的事,因而要特别注意言辞、方式和场合:要言辞明确又不失真挚,要拒绝爱情又不要丧失友情,要果断又不失委婉,要坚决又不伤害对方。
(3)教给孩子摆脱“单相思”的方法
孩子患了“单相思”病,家长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心,不能一味责怪,要善于与孩子交心,帮助他们剖析自己,引导他们对这种感情多作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引导他们从更大的范围认识别人;引导他们借助理智的力量拆除这虚构的感情;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娱乐活动以转移注意力。
孩子早恋,若不及时敲响警钟、妥善解决,必然会铸成大错。孩子早恋了,会从种种迹象中表现出来,此时万万不可强制压服,否则只能会适得其反,有些家长只懂得骂、打、关的方法,殊不知,孩子承受不了双重的压力,可能走向极端。
要想使孩子迅速摆脱早恋,家长要从思想上帮助他们认识早恋的危害性,引导孩子从行动上主动悬崖勒马、斩断情丝。
3.正视孩子的正常异性交往
少男少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有助于双方个性的全面发展,能相互取长补短。但是有些父母听风便是雨,这样难免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产生逆反心理。
一位16岁的女生在日记里记下了她的这样一段困惑和疑问:
我有一个男朋友,他是我的初中同学。我们关系很好,每逢放假,他经常来我家找我。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因为我们挺谈得来。
让人费解的是,爸爸妈妈竟然不了解我,认为我是在“早恋”。
我是一个刚强的女孩儿,至少在别人眼里是这样。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过分,我了解我自己。爸爸妈妈让我断绝和他的来往,我知道这是为我好,可我就是不甘心。他们说这会影响我的学习。恰恰是他们错了,正是他们无端地制止使得我无心学习。可我又没办法说服他们。我不想为了这件小事而影响我的学习,影响我与父母的关系,可我实在找不到处理这件事的最佳方案。我该怎么办?
男女同学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大家产生了相互交往的愿望。通过相互交往,可以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完善个性。所以说,父母不应干涉孩子们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
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干涉孩子的异性交往,不仅达不到避免影响孩子学习的目的,反而使孩子正常的学习情绪受到了影响。那么,对于孩子的异性交往,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呢?下面一个故事或许会给多心的父母以一定的启发。
一位父亲听孩子的老师说,他刚上初中的儿子有“早恋”倾向。这位父亲没有直接问儿子有无此事,而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机会,顺便提及此事。于是儿子坦然地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原来是他和一位女同学一次在“林荫道旁”解了一道难题,还有一次在“僻静处”说了几句话,由此引起一些同学的非议。那个女孩儿还给他写了几张纸条,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不要怕,请到我家来。”就这些,很简单、很正常的交往。这位父亲很理智地找到女孩儿家了解情况,从女孩儿那里得知儿子说的完全是事实。女孩儿的父亲说:“她有很多朋友,男孩、女孩儿都有。他们经常到我家来,我每周给他们辅导两个晚自习。请你的孩子也来好吗?”就这样,两位父亲达成了共识,进行了密切合作。结果,自从儿子去了女孩儿家晚自习以后,“情绪高涨,成绩直线上升”。
一场人为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父母的理解和正确引导,成了孩子进一步学习的催化剂。
4.与孩子共同确定与异性交往的最佳距离
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间,陌生的人紧挨着你坐下,你就会感到不愉快甚至会下意识地挪动一下身体。这种“自我空间”感在女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强烈。如果孩子想与对方建立亲密关系而破坏这种距离去主动接近对方,往往会给对方带来不愉快,甚至生出警戒心和不安感。
那么,如何教孩子把握好这种异性之间的距离呢?
(1)教孩子把握好“自我空间”感
孩子知道了“自我空间”感,在与同学交往时,会确保与对方的最佳距离,来避免使对方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巧妙地掌握自我空间来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否则,如果孩子只以自己的情绪和感觉为准则,突兀地与自己喜欢的同学接触,而对方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这样的结果不利于同学之间的交往。既然“个人空间感”这么重要,那它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一般来说,女孩子比男孩子的要大,所以相比较而言,女孩子不会轻易产生“亲密”的感觉;而且内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大。有时候,孩子因心情的变化,自我空间也会变化,心情不好时,自我空间就会扩大;心情很好时,自我空间就会缩小。为此,在与异性同学保持最佳距离时要注意对方的情绪变化,及时掌握最佳时机,打开友谊之门。
(2)教孩子掌握好异性交往的最佳距离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最佳距离为0.75~1.5米,这个距离既能让对方感到你的热情、友好,又能让对方安心、轻松。当然了,在集体活动中,不必过分计较这些,而在两人独处时,应该有意识地拉开一些距离。
教子忠告
只要父母能给孩子的异性交往以正确的指导,孩子就拥有了参照标准,容易把握好“自我空间”,也就不会犯下过于突兀的错误了。
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总归不能像对待同性朋友那样随便,一不小心便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或是别人的飞短流长,所以一般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初期,都会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唯恐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如果你因为惧怕这些而拒绝与异性同学进行正常交往的话,问题就严重了,这会让你失去拥有好朋友的机会,而你也体会不到异性朋友所带给你的轻松与活力。
因此,在父母的指导下,孩子再稍加注意,“距离感”也就自然而然把握准了,用此来打破顽固的“个人空间”也就毫不吃力了,孩子的朋友也会慢慢多起来的。
5.坦诚与孩子共同面对“性”冲动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产生性冲动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孩子会受到“抑制冲动”的“自我逆反”的困扰。这一方面会影响健康的异性交往,另一方面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就要需要父母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
不少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往往因为害怕对方或自身的性冲动而从健康的异性交际场中逃离出来,采取独来独往的封闭方式,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但是,如果在青春期,孩子的性冲动发生过于频繁,那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与异性的正常相处。对此,父母应该引起重视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教育。必要时,还可教孩子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1)代偿转移,淡化注意力
孩子是否经常独处一隅,想着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或者特别留意身边女孩性敏感的部位,或者经常与同伴一起谈论性的话题?如果回答是肯定的,父母应劝告他立即“刹车”,并积极投身于大集体生活,多观看一些健康的影视节目,特别是与性距离较远或不沾边的节目,如足球赛等等,以淡化注意力,转移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中心。
(2)抵制诱惑,净化刺激源
黄色的书籍刊物、淫秽的音像制品都是精神鸦片,是诱发少男少女性冲动、教唆青少年不正当性行为的罪恶之源,若不警惕,最容易被侵蚀。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自觉抵制诱惑,避免看有性刺激的书刊、音像制品,净化身边刺激源;业余时间不妨多读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与学习有关的书籍,自然就会净化心境。
教子忠告
一个保持理智、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比较好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所以性冲动也就不会在他身上发生。
(3)适度缓冲,弱化冲动欲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孩儿、女孩儿朝夕相处久了,难免日久生情,当一方冲动起来,不能驾驭自己的感情时,另一方最好耐心劝导,婉言回绝。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善于用智慧弱化对方的冲动,不可以态度暧昧,黏黏糊糊,抑或姑息迁就,委曲迎合,这样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适度缓冲作用下,恢复理智,冷静面对现实,避免性行为发生。
(4)保持理智,强化自制力
人的性冲动是受大脑控制的。人的意志能控制大脑性意识的产生,因此人的意志完全可以战胜人体本能的欲望。父母如果教育孩子加强自制力锻炼就能克己制欲。
6.语重心长:告诉孩子早恋的苦果
由于生理、心理因素和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在盲目仿效的情况下,有些中学生有意无意地走进了早恋的迷宫,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有人把早恋比作一枚包着糖衣的苦果,这是很贴切的。的确,孩子由于年轻幼稚,考虑问题不全面,自制力较差,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怎样才能赢得真正的爱情之类的问题在认识上往往朦胧不清,从而因贪吃早恋的糖衣最终吞其苦果,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悔恨。
为了避免孩子陷入早恋的旋涡,父母应把早恋的危害向孩子说清楚,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不应当踏进这一雷区。
(1)早恋对学习有严重的消极影响
少男少女一旦过早误入“恋河”,往往会神思恍惚,情意缠绵,无法自制,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正常的学习生活遭到破坏,对自己担负的紧张学习任务来说,显然具有极大的危害。曾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本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但由于与同班一位女同学发生早恋,致使学习成绩急速滑坡,最后因在高考中“名落孙山”而受到刺激,变得精神失常。这一惨痛的教训可谓发人深省。
(2)早恋对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孩子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关键时刻。此时,虽然身心发展在许多方面接近了成人,但毕竟还不成熟。如果过早地把精力放在恋爱上面,不仅会有碍于智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因舆论的谴责和秘密交往的压力,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个性发展的障碍,同时对身体发育也有不利影响。
教子忠告
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早地发生两性关系。过早地发生性关系后,给双方造成的心理创伤是终生都无法弥补的。
一位心理咨询医生曾接待过20多名中学生“暗恋”者,发现他们普遍不愿把自己的感情变化和盘托出。他们感到的现实压力一是来自父母的不理解,因而不敢说。二是害怕同学讥笑,不能说。三是担心对方拒绝,不愿说。他们心中虽然都有自己的暗恋对象,但心中同时又留有一份自尊。在冒险表白和维护自尊之间,他们往往选择了自尊。由于长时间压抑,他们中有的人已患上了神经官能症。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症,主要由心理原因引发,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
(3)早恋往往蕴涵着失身的危险
由于孩子自制能力有限,加之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判断还很不成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谈恋爱很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出格行为。对这种潜在的危险,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具有早恋倾向的女学生,父母更应格外警惕。
(4)早恋有可能导致犯罪
学生中斗殴、盗窃等现象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与早恋有关。男孩子年轻气盛,不肯轻易吃亏,特别在女朋友面前,更不愿意丢脸,他们往往会因为另一方对女朋友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或做出了一个不雅的举动而丧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众斗殴,以显示自己的“本事”。还有,恋爱需要有物质上的消费,但孩子们经济上尚未独立,而父母所提供的钱往往满足不了需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方”,男孩子感情一冲动,就会干起“梁上君子”的勾当,不惜以偷或抢来的钱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总之,上述危害都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每一位父母,都应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其严重性,认识到早恋将可能对自己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杜绝早恋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