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引
邓小平8岁那年,父亲邓文明发现钱箱里的钱少了5个银元,于是,他把全家人都叫来,打算查清楚是谁拿的钱。“到底是谁做的?”父亲铁青着脸,大家都紧张地你看我,我看你。
这时,邓小平自觉地承认是他拿的,并拿起一根棍子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示意父亲打他。这可不得了,年仅8岁的邓小平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5个银元在当时可以买到500斤稻谷,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呀!更为严重的是,他要钱却不跟父母要,居然偷了家里的钱!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极度生气的父亲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立刻拿起棍子把邓小平打了一顿。邓小平的母亲想要阻止丈夫打儿子,但是,一看邓文明那张铁青的脸,她没敢说话。
邓小平一声不吭,任凭父亲鞭打,泪水在他的眼眶里转,却硬是没有流下来。打完后,父亲想想事情有点蹊跷,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今天怎么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又把邓小平找来,耐心地问他原因。
刚开始,邓小平不愿意说,后来,在母亲的开导下,他才止住眼泪,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
原来,前几天在放学时,邓小平跟往常一样与一个极要好的同学一起回家。那天,这位同学却一脸苦闷,在邓小平的盘问下,同学居然急得哭起来。他告诉邓小平,妹妹生病了,家里却没有钱给妹妹看病。邓小平看到同学痛苦的样子,非常同情。
回到家里,邓小平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5块银元,一到学校,他就把这5块银元悄悄地塞给了那位同学。
挨过打的邓小平对父亲说:“同学的妹妹生了重病。他们家没钱看大夫,我就……”不等邓小平说完,父亲已经认识到自己错怪了孩子。他把邓小平拥在怀里说:“孩子,你做得对,是父亲错怪你了。我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你,但是,我打你的时候,你可以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呀?”
懂事的邓小平对父亲说:“我虽然是在帮助同学,但是,我没经过您的同意就拿了钱,是偷窃行为。您曾经说过,小偷是应当受到惩罚的,所以我应该受到惩罚。”
父亲满意地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说:“儿子,你能主动帮助别人是值得表扬的,而且你很诚实,父亲以你为豪。但是,你要记住,遇到什么事情应该跟父亲商量,你不会不相信父亲的为人吧?”
邓小平高兴地说:“我知道了,父亲。”
在父亲的教育下,邓小平一直是一个十分诚实、喜欢助人为乐的人。
1.好父母,敢认错
我们常说:“敢认错的孩子是好孩子。”其实同样的道理,敢认错的父母也是好父母。父母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认真地向孩子赔礼道歉,不但能得到孩子的谅解,还能赢得孩子对父母的敬佩之情。
徐光启的父亲徐思诚,是商人出身,因为被盗而破产,之后以务农为生。光启是徐思诚的独生子。小时虽淘气,倒也惹人喜爱。徐思诚一心供他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大官,好为徐家争光。
一天,徐光启伏在桌上写一篇作文。老师出的题目是《民莫敢不敬》。这是论语中的半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敢不敬。光启总觉得这句话不对,所以他写不下去,便溜到后园里去了。
正在织布的母亲见光启不在书案读书,就叫女儿出去找。徐思诚听说儿子不好好读书,心里很生气。当他发现光启蹲在棉花地里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株上一根横生出来的枝条时,没有立即去喊他。但当他发现光启一伸手把那株棉花尖顶上的嫩芽摘断时,不由地喊道:“光启,你过来。”
徐光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急忙走过来,恭敬地站在父亲面前,垂下两手问道:“什么事,父亲。”
“什么事,你为什么不在家好好读书,出来乱折我的棉花。”父亲生气地说。
徐光启一听不觉好笑,说:“父亲,你误会了。现在快到立秋,新枝上是结不出蕾铃的,棉花已经两尺多高了,如果再让它往上分枝生长,只是浪费养分。如果把它顶上的‘冲天心’摘去,省下来的养分就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这样,收获才多哩。”
徐思诚觉得似乎有理,但又怀疑摘去“冲天心”会损伤棉花,便疑惑不解地说:“要是弄死了,我不饶你。”
“我是向阿康伯学来的。阿康伯种的棉花去年比我家的收成多。我去问他,是他告诉我摘‘冲天心’的。”徐光启向父亲解释说。
商人出身的徐思诚,自己感到种棉花没有经验,听了儿子的这番话,觉得可信。
他本来想多批评儿子几句,维持老人的尊严,可又一想,自己明明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的错误呢?在孩子面前坚持自己的错误,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他将来也会坚持自己的错误,甚至学会狡辩。认错,也是一种教育。于是,父亲徐思诚当着儿子的面,检讨了自己的不对,并学着儿子的方法,也摘起“冲天心”来。
父亲看到儿子对农业有了兴趣,经常让他到田园里帮助种庄稼,使他学会了不少新的农业技术。
后来,徐光启通过刻苦求学和农业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科学家。他写的《农政全书》六十卷,“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成为明代农业百科全书。
有些父母,明明自己做错了事,冤枉了孩子,或误导了孩子,还给自己护短,轻描淡写,不当回事儿。这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中的大忌。次数多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也就失去了威信,还谈得上什么教育孩子呢?
有错认错,需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小题大作,也不能大题小作。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度”。
父母在外面犯了错误,懂事的孩子知道了,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痛苦、情绪低落。所有的孩子都期望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一旦父母犯了错误,孩子的心里是很难过的,会忧心忡忡。父母有错,孩子就会觉得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而且怕别人知道父母的事情,更怕别人提起来,在外人面前感到羞愧。有的孩子在知道父母有错误之后,容易以偏概全,认为父母变坏了,甚至产生怨恨心理,看不起父母,以致不爱理父母。
以上孩子的这些心理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作为父母,怎样做才能减少不利影响呢?
第一,与孩子交谈,承认自己犯错误的事实,尤其要谈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让孩子亲身感受父母的痛悔之情,改过之意。
第二,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即使孩子说了怨恨过头的话,也不责怪孩子。真诚表示接受孩子的批评、教育。
第三,请孩子做自己改正错误的监督人。这一点很重要,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责任时,他会更振作起来。
第四,该教育孩子时,继续认真教育孩子。犯了错误的父母,依然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在教育孩子时,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和时机的选择。
第五,让孩子跟老师或者班干部正面谈谈父母犯错误的事情,不便于公开的就不要谈。有一点应跟孩子强调:一人做事一人当,孩子不应背思想包袱。必要时,请其他亲友给孩子做思想工作。
2.向孩子道歉时要真诚坦率
道歉可以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这是父母与孩子维持情感的良方,而且是绝佳的行为示范。若孩子能感受父母率直不扭捏的道歉,他可能会发现自己也比较容易做相同的事。
尊重孩子,肯定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了解,父母不是圣人,也会说“对不起”的话。
如果父母容易发脾气或吼叫,或者对孩子作错误判断的时候,就说“对不起”,这样对亲子沟通是有益处的。孩子很可能也听过父母做相同的指控,让他明白父母也会犯相同的错误对他具有启发性。在指出孩子对问题该负的责任之前,先大方明白地承认自己的错。不要这样说:“对不起,我当着你的面摔门。但是,你不要一直问我‘你什么时候可以买副新的溜冰鞋’。”应该这么说:“当着你的面摔门是我不对,这样很不友善而且粗蛮无礼。问题是当你一直问我事情而我又没有明确的答案时,我就会觉得很烦。溜冰鞋要花很多钱,我并不确定是不是有多余的钱来买。”请看下面的案例:
今天天气非常严寒,妈妈和儿子武斌准备出门。他花了太久的时间才穿好衣服,妈妈强迫自己耐住性子。武斌非常努力地想达到自立的目标。
武斌拿毛皮外套时,妈妈就等在前门。结果,他马上穿着他最喜欢的外套出来,那是一件鲜蓝色适合在气温二十度时穿的外套。
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小斌,”妈妈吼着,“现在你给我回去穿上厚的外套。”
“可是我没找到啊!”武斌抽泣着说,“我找过了。”
“一定在那里,”妈妈气呼呼地硬是说,“如果你要穿这件衣服不是不可以,不过你得看看天气有多冷。现在去拿你的毛皮外套!”
“不在那里嘛!”武斌吼叫出来,“不是跟你说了嘛!”
“开什么玩笑!我都是把它挂起来的啊!”妈妈争辩着说。
“如果给我找到,我就……”
果然不在那里。突然妈妈想起来为什么不在那里的原因,它摆在妈妈的车里。因为前一天武斌太热,把它急着脱下来的。
妈妈转头看到武斌瞪着自己,一副义正词严“我老早就说过”的模样。
不过,武斌眼里泛着泪光。“小斌,”妈妈靠向他蹲下,“妈妈错了,我应该相信你才对,你把它留在车里了。”
“我早就跟你说了呀!”他强调说,眼泪扑簌簌地滑了下来。
“是呀!”妈妈肯定他作的判断,“你的确那样说过,是我不信任你。你没说错。你是应该生气我没有听你的。”武斌猛点头。“来!”妈妈说着,握着他的手,“我们去车库。我们到车里穿外套,好不好?下次我会听小斌的话。小斌很聪明,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武斌握着妈妈的手,“对呀!”他说道。
许多人羞于道歉。他们宁愿游走于愧疚,或者自圆其说辩解自己的无辜。父母能承认自己的错等于告诉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诚实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能够接受人都会犯错的事实,并表现出坦陈犯错那种泰然自若的感。
教子忠告
父母不要羞于道歉。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承认自己并不是万能的,父母也会失足犯错,会加深孩子肯定自我价值和对事情的看法。
觉。上述故事中武斌的妈妈道歉真诚而及时,对武斌的成长非常有利。
父母能够跟孩子道歉,就等于帮助他相信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分析能力,教导他学会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
谈到亲子关系,道歉让孩子有机会清楚地明白父母尊重他的权利,因为孩子通常自认为二等公民,他们除了偶尔反抗也无计可施。
父母的道歉清楚地说明父母的确尊重孩子应受公平对待的权益。
3.不要随便地向孩子道歉
现在的父母,特别是孩子的祖父母,似乎都有向孩子道歉的“习性”。读书不用功、不能给予想要的玩具、不能送孩子到学校、作业出了错误等,父母都认为是自己不好,而向孩子恭敬地道歉,于是孩子就变成家中的专制君主。父母到底要肩负怎样的责任呢?虽然有时候父母所做的事情,确实有道歉的必要。
但是,如果父母没有什么不对,却向孩子道歉说:“都是妈妈不好!”这就值得思考了,亲子之间若建立起“凡事都是父母的责任”的意识,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就会从道歉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这样的亲子关系乍看之下暂时和谐,确实是很令人羡慕,但是却危机四伏。
父母向孩子道歉的行为,虽然有可能是为了显示“宠爱的关系”,但往往却造就了对立的关系。事实上,不管任何事情发生,父母都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的做法,只会使孩子变得更骄纵不讲理而已,甚至有些孩子把父母看成是强烈的对立者,于是发生孩子刺杀父母的悲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些父母想借“都是爸爸妈妈不好”的道歉,建立起平稳的亲子关系,可是往往却适得其反。由于对方还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小孩,若百般地讨好他,父母的地位就会下降到与孩子相等的水平,在造成心理上的对等关系后,才开始说服对方,一定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教养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即父母若不变成孩子的绝对责任者,就绝不会变成孩子的对立者。父母向孩子道歉,本来的意思虽是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但一味地把责任归咎于父母,只会让孩子把父母当成对立者加以反抗,或变成责任感淡薄的人而已。所以父母不要随便向孩子道歉,有必要道歉才道歉。
4.父母要敢于自我反省
大部分的父母习惯于这样说:
“我辛辛苦苦地工作,还不是为了孩子,这个没良心的,每次考试总是不好。我说他几句就跟我急。”
“为了孩子,让我做什么都愿意,但是,孩子就是不领情呀!”
“养个孩子花了我一生的心血,孩子还不听话,真是让人伤心!”
对此,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事实上,教育与被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获得快乐,获得成长。许多父母在孩子身上找到了童年的快乐,心态变得更豁达,更乐观,做事更有目标。因此,如果父母能够多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亲子沟通就会简单得多。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经带着复杂的心情给儿子写了这样一段话:
儿子,我对你太暴戾了。当你穿衣服上学时,我责骂你,因为你没洗脸,只是用毛巾随便擦了一下。为了你没有把鞋子擦干净,我又斥责你。当你把东西随便扔在地上,我又生气地呵斥你。吃早饭时,我又挑你的毛病:你把东西洒在桌上,你吃东西狼吞虎咽,你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的面包涂了太厚的黄油。当你去玩,我去赶火车的时候,你转过身来,摆着你的手说:“爸爸,再见!”而我却皱起眉头回答说:“挺起胸来,两肩向后张!”然后,下午又是如此。
当我走回来,看到你跪在地上玩弹子时,长裤子破了好几个洞。我押着你走在我前面,和我一起回家,使你在朋友面前丢脸。裤子很贵的,如果你自己花钱去买,你就会小心了!儿子,你想,这竟是做父亲的人所说的话!你还记不记得,过后当我在书房里阅读文件,你走进来的样子怯怯懦懦的,眼中带着委屈。我抬头看到你,对于你的干扰,觉得非常的不耐烦,而你在门口犹豫着。“你要干什么?”我大声责问道。
你什么也没说,只是很快地跑了过来,抱着我的脖子,亲了我一下,而你的小胳膊,带着藏在你心中的热情,紧紧地搂着我。而这种热情,即使没有受到注意,也不会枯萎。然后你就走开了,蹬蹬蹬地上楼去了。
儿子,就在你走开之后,我手中的文件掉了下去,全身浸在一种非常难过的恐惧中,我怎么被这种习惯弄成这样子?那种挑毛病和申斥你的习惯——竟然当你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给你的期望太高了。我是以我这种年龄的尺度来衡量你。当你疲倦地蜷缩在你的小床里,我看出你还是一个小婴儿,就好像昨天还在母亲的臂弯里。我对你的要求真是太过分了、太过分了!
卡耐基的儿子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虽不十分完美,但却能随时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行为的好父亲。
只要父母善于自我反省,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自我反省。如果双方都善于从自己的身上找缺点,那么,沟通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5.道歉是为孩子树立人格榜样
人格教育就是修养教育和责任教育。人犯了错向别人道歉,正说明了人是有一种责任感,即有自己的错自己能够勇于认识和承担。
正在炒菜的妈妈听到“咣当”一声,便急急忙忙地跑了出来,看到打碎了的大花瓶和满地跑的球,立刻向儿子喊:“又搞什么鬼,整天闹事,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安静点?”
孩子哭了:“球又不是我的,花瓶更不是我打破的。”母亲火更大了:“还敢撒谎!”这时敲门声响起,几个孩子来道歉了。妈妈这才知道原来球是从窗外飞进来的,妈妈错怪了儿子,怎么办呢?妈妈觉得很不好意思,愣在那儿下不来台。
“妈妈,你为什么总是批评我呢?我也有诚实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来表扬我?”孩子的话使妈妈更惊讶了,“是啊,我几时表扬过儿子?”妈妈内疚地安慰了儿子,并向他郑重地道了歉。对母亲的道歉儿子很吃惊,可是,从那以后他却比以前更懂事了,也很少说谎了。
上述故事中妈妈用真诚实意的道歉在不经意间改掉了儿子说谎的毛病,足见父母向孩子道歉的作用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自身的过程。要敢于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与缺点,并有勇气改正。这既是对孩子最为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又是缓解亲子矛盾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上述例子中母亲的及时道歉,就给了儿子一个最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做错了事及时向孩子道歉,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会这样做。孩子学会了道歉,这样,就会有勇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哪怕是错误的行为。因为他们知道犯错误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坏人,敢于对错误负责,才能真正把犯错误当成自己学习的机会。父母们应该告诉孩子,犯错误并不可怕,但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即使父母做错了,也是应该道歉的。
“真遗憾,约定的事我没有执行,爸爸向你道歉,我向你保证,以后一定遵守诺言。”类似这样的话,在父母嘴里应该常常出,父母不应忽视了自己在孩子面前犯的错误,自己错了就得诚心道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敢于负责的人格。
教子忠告
教育孩子信守诺言是父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教出信守诺言的孩子。
父母的言行一致、赏罚分明,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要求孩子不说谎话,那么自己就不能采取欺骗吓唬的手段;如果事先与孩子定好了制度,父母就更要认真对待。
大多数父母在生气时都会责骂孩子“我讨厌你”、“滚出去”等,也就是采取完全否定孩子的责备方式。这种责备孩子人格的处分方式,当然是不值得鼓励的。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有错误,父母即使态度过分些,也没有必要向孩子道歉。
父母之所以会责骂孩子,也是希望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
但是,在责备之后,见到了孩子伤心的模样,父母自然会感到难过,这也是一种事实,更何况在激动之下,一旦脱口而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时,父母更会担心造成不良影响,有些父母在无法权衡的心理下,反而会向孩子道歉“刚刚妈妈骂得太过火了,对不起!”
这种向孩子道歉的补尝心理,老实说只会得不偿失。因为向孩子道歉,不啻否认了责骂孩子的过失,两相抵触,只会让孩子认为,父母责骂自己只是暂时性的爆发,因此丝毫不以为然。
孩子受到父母责骂,自己通常都清楚其原因,所以,父母并没有向孩子道歉的理由与必要性,否则会令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感到百思不解。
在责备孩子时,最重要的莫过于贯彻责备的姿势,根本不必向孩子道歉,否则父母所说的话,将会丧失可信度,而让孩子轻视父母的话。如果真的感觉自己骂得太过火,有时可以说“刚刚骂得太过分,实在抱歉”,此时请务必加一个“但是”,并且附带说明责骂的理由,让孩子确认自己的错误,否则就很难收责骂之效。
如果能坦诚地面对这些过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向孩子说明情况,纠正自己错误的做法,弥补父母失误带来的损失,就能将坏事变成好事,孩子不仅能通过一件件事情懂得一定道理,而且能从父母身上学到敢于承认错误的好品质;相反,如果父母文过饰非,坚持错误,那么就会给孩子留下“父母不会有错误”或“父母犯错后从来不承认”的印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应当意识到:当自己向孩子道歉时,就等于在教孩子相信他自己的洞察力。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一样,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通过道歉,家长塑造了自己关爱他人的行为模式,更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人格榜样,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6.学会向孩子道歉的技巧
家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都要求孩子承认错误;当父母错怪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向孩子道歉。
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表明父母赏识与尊重孩子,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原则,同时还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敬意,这样,父母的威信才会真正树立起来,亲子关系也会进一步融洽。
只有当孩子感到父母是真正地言行端正,父母的威信才会真正的树立起来。同时,父母在向孩子道歉时还要注意在自己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而且道歉的主旨要明确,态度要诚恳,所说的道理要中肯。
曾有一位妈妈苦恼地说:“星期天,我在打扫房间时发现鱼缸被打破了。由于儿子平时比较好动,我就认为是儿子淘气的时候打碎的,于是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当时非常委屈,一直说不是他打碎的。我认为儿子在狡辩,就打了他一下。晚上,孩子的爸爸回来了,说鱼缸是他拿东西时不小心打碎的。我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孩子,可是,我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我对儿子说:‘即使不是你打碎的,但是,你平时太淘气,以后要多注意。’出乎意料的是,儿子接下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与我说话。我很清楚当时我没有向他道歉,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但是,我放不下父母的架子,而且,现在也不知道怎么跟儿子谈这件事。”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事实上,能够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大部分是孩子信赖的人。
教子忠告
父母做错了事,违背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也能使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反而也会训斥孩子。这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向孩子道歉会产生纵容的作用,并且有损自己做父母的尊严。其实,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当孩子一旦感到父母的命令不合理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反抗行为,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甚至在遭到训斥时与父母顶撞。相反的,如果父母能够承认自己的不对,并向孩子道歉,孩子便会产生对父母的信任,同时,他们也学会了承认错误并知道这不是羞耻的事。
父母向孩子道歉的好处是使孩子心理健康,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们能学会更加妥善地处理生活上的各种压力,承受能力更强。变得更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和指导,容易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告诉父母,不至于把苦闷情绪压抑在心里。而那些经常生活在父母专制下的孩子,心理上则会出现许多问题。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向孩子道歉呢?
(1)敢于向孩子道歉
父母要把自己当成是与孩子平等的人,在犯错误时,要敢于向孩子道歉。
有教育专家表示:“当父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过分气愤、严厉的时候,或从孩子的言行中,明显感觉到他自尊心受伤的时候,就应向孩子道歉,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敢于向孩子道歉的父母不仅不会失去自己的威信,同时还会获得孩子的信任与尊敬。
(2)敢于向孩子承认自身的错误
任何一个人都会犯错误,假如父母曾犯过错误,不妨把自己所犯的错误告诉孩子,并以此来教育孩子。这样,孩子不仅不会看不起父母,反而会更加的尊敬父母,感受到父母的诚恳。
(3)父母要敢于自我反省
教子忠告
给孩子写道歉信,更能体现出父母的情感,孩子体会到更加的感动。有一部分孩子甚至会把这封信珍藏起来,作为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就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其实,教育和被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自己学习和获得快乐的过程。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快乐,心态也变得更豁达,更乐观,做事更有目标。由此,假如父母能够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亲子沟通也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实际上,向孩子道歉并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相反,这正表现出了父母的一种豁达,而豁达正是沟通的一种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