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于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7234400000016

第16章 身教重于言教——巧用身体与孩子沟通

案例导引

一天,5岁的小男孩东东哭着跑来找爸爸:“爸爸,豆豆死了。”豆豆是他们家的猫。

爸爸看着满脸泪痕的儿子,轻轻摸了摸他的头顶:“那是因为它太老了。”

“没有它陪我玩,我会很孤单的。”

爸爸拍了拍东东的肩膀:“爸爸不是陪着你吗?”

东东想了想:“那是不一样的,爸爸没有豆豆那样毛茸茸的圆脑袋。”

爸爸笑了:“也许我们可以再去找一只像豆豆那样有可爱的圆脑袋的猫。”

东东仍然很伤心:“可是我很喜欢它,再也没有一只猫能代替它了。”

爸爸有些感动地看着儿子,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温柔地伸出手把孩子揽到怀里,轻柔地抚摸他的背。过了一会儿,东东渐渐停止了哭泣。

1.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个孩子说:“在学校里同学们都说我性格活泼。可是在家里我像个木头人,死气沉沉,我做了什么错事,我父亲就拳打脚踢。从3岁起,我就记住了爸爸那凶狠的脸。好几次打我时,我甚至想去死。”

另一个孩子说:“父母为我创造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对我的生活关怀备至,可是在这宽敞舒适的屋子里,我却感到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总觉得父亲那严厉冷峻的目光在背后紧紧地盯着我,母亲泼妇似的尖声叫骂时常在我耳边回响,我总是处在紧张、焦虑、不安之中,有时甚至失眠。”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不一定是身体上的疼痛,很多时候,父母的目光、声调、动作对孩子带来的是难以言传的心理上的刺激。同样,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信任、尊重、欣赏……许多时候也不需言语表达。赞赏的微笑,善意的拍拍肩膀,信任的注视,温柔的爱抚……它们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2.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

孩子们都喜欢爱笑的人。笑,是爱的语言。父母冲孩子微笑,这表达了父母内心的感情:“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波波刚刚出生不久,爸爸妈妈就把他抱起来,而且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里还不停地跟刚出生的儿子说这说那。波波乖极了,乐得手舞足蹈,也在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波波的爸爸妈妈总是说,孩子是懂感情的,你对他好不好,他心里会明白。

波波长大了,跟爸爸妈妈的感情特别好。一次,妈妈生病了,卧床不起很痛苦,但只要波波一去,她立刻会露出笑脸。妈妈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妈妈全身心地面对孩子,那热情也是发自内心的。

孩子需要爱的微笑。做父母的再忙、再累、再烦,也不要忘记把微笑送给孩子。

3.让我们握手言和

铮铮和爸爸发生了一阵激烈的争吵,原因其实只是一件小事:铮铮想和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去远足,但是爸爸不同意。

爸爸说:“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出远门,要是出什么事情怎么办?”

教子忠告

一次肢体上温柔的触碰,胜过千言万语。给孩子一点时间,他便可以慢慢接受令人不愉快的事实,让自己的情绪平和下来。

铮铮说:“我们都是男子汉了,会有什么事啊。”

爸爸说:“出门在外会遇到什么突发情况都是说不定的,所谓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你就那么肯定吗?”

铮铮说:“我不能肯定,也不敢保证,可是我觉得我不能永远在你的保护和控制下生活。”

爸爸说:“也许有一天你可以离开我的保护,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铮铮说:“那什么时候才是时候?反正在你眼里我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在你的控制下你就开心了。”

爸爸生气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好像我把控制你当成一件寻开心的事情一样,我只是关心你的安全。”

铮铮说:“你就是喜欢控制别人!不管怎么说我非去不可。”

爸爸也说:“不管怎么说我都不准你去!”

两个人突然安静下来,都不说话了。孩子赌气回房间了,爸爸也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生闷气。爸爸点了一支烟,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慢慢抽着这支烟的时间里,爸爸忽然想起自己也曾经有过和同学一起出去远足的念头,当时也是因为自己的父亲阻止了,所以最终未能成行,一直是个遗憾。

想到这里,爸爸走到儿子的房间里,看着还在生气的儿子说:“儿子,让我们握手言和吧。我允许你去远足,但必须让我知道你们的路线。”

铮铮有些意外地抬起头,犹豫了一下,还是握住了父亲伸过来的大手,点点头。

就在爸爸离开儿子房间的瞬间,铮铮忽然说:“爸爸,谢谢你。”

其实握手的瞬间就是让一切释怀的瞬间。在手掌跟手掌碰撞的刹那,父母和孩子都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矛盾不过是可笑的鸡毛蒜皮。当父母同孩子之间因为意见分歧而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向孩子伸出你的手吧。这样的姿势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可以化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从那一刻开始,孩子将学会一个道理:在适当的情况下让步,并不是因为畏惧,而是因为关爱。

4.优秀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拥抱

拥抱孩子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孩子都喜欢被父母拥抱在怀里,这样可以感到无限的温暖,感觉受到保护而有安全感。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著作《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曾经专门谈论过拥抱和抚摸的奇迹。他这样写道:

小斯宾塞的到来,使我们全家沉浸在一种忙碌的幸福中。但这并没有中断我此前就开始的对一所孤儿院的研究。事实上,这项研究给我在儿童教育上以莫大的启发。

这是镇上唯一的一家孤儿院,刚开办不久。院长很喜欢和我聊天,并欢迎我对这里的孩子进行研究。不久前,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们目光呆滞,没有兴趣到游艺室玩,食欲不振,偶尔还发出长长的叹息。院长请来医生,也就是镇上的奥尼尔大夫,但奥尼尔也没有办法。院长自然想到了我,让我去试一试。

我观察了一个下午,孩子们的沉闷让我揪心:这一群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就像阳台上的雏菊一样,因为长期没有浇水,已经慢慢枯萎了。

我决定从镇上的学校请来一些十几岁的小女孩和他们一起玩耍。这些女孩子的到来使孤儿院的气氛立即改变。她们大声地笑、闹,把那些孤儿抱起来,亲吻,拥抱,抚摸,沉闷的孤儿院就像飞进了一群漂亮的天使。就这样,女孩们每天下午都在这里与孤儿们玩上半个多小时,周末的时间更长些。

不久,奇迹发生了,孤儿院的孩子们活跃起来,有的还像风一样绕着院子里的白杨树跑,他们眼睛发亮,食欲增加,身体明显转好。院长后来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我告诉他说:“你记得圣经上的一句话吗——一个父亲追赶自己的儿子,追呀追呀,拼命地搂住浪子的脖颈亲吻。”院长好像明白了。又问:“那孩子们得的是什么病呢?”“皮肤饥饿吧,这种需求,是食物无法满足的,需要的是爱抚、抚摸。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

当然,我也把这个方法用在刚来到我家不久的小斯宾塞身上。

事实证明,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拥抱、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

5.抚摸是良好沟通的一种语言表达

抚摸是孩子的一种需要,也是孩子感受他人的一种语言方式。

抚摸是一种较好的沟通方式,它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爱护、关怀的表现,而且还能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心理需求,使孩子享受到父母无声的爱。

美国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指出:“人们没有意识到婴儿也需要交流。婴儿获得的第一次交流和第一语言的发展都是通过皮肤。如果大多数人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婴儿就可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皮肤刺激。”

其实,孩子不仅需要生理上的触摸,更需要心理上的安抚。父母充满爱意的抚摸会使孩子的心灵获得巨大的快感。

教子忠告

父母的怀抱对孩子来说是世界上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在孩子悲伤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静静陪在他身边,用温柔的抚摸向他传达你内心的宽慰和爱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抚,这不是迁就调皮的孩子,不是不加思考地满足闲得发慌的孩子的稀奇古怪的要求。纵容、姑息孩子的顽皮淘气和刁钻古怪的要求会把孩子引入歧途,使孩子的心变得粗鲁、冷酷无情;因为淘气被溺爱的孩子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他是自私自利的人,而自私自利的人,他的个人小天地就是他快乐的中心。而深情地爱抚孩子,则会让孩子心理安定,精神放松,从而平和地对待他人。”

父母可以抚摸孩子的手、脚、身体、头部等,不同部位的抚摸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摸摸孩子脑袋,表示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被父母抚摸脑袋。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孩子的脑袋,说:“做得真不错,继续努力哦!”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摸摸孩子的脑袋则表示安慰。孩子觉得自己的情感获得了关注,心里会觉得比较舒坦。

又如,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头发,表示对孩子的无限爱意。父母帮助孩子梳理头发,并自然地抚摸一下,孩子会体会到父母传递过来的爱意,觉得非常的愉悦。所以,对于处于困难中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并鼓励孩子战胜困难。

此外,父母还可以定期给孩子进行全身按摩。定期的按摩可以增加亲子沟通的机会,让孩子在按摩中享受父母的关爱。

6.用拍拍孩子的肩膀来表示你的爱

拍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表示父母放下架子,与孩子做朋友的姿态。不要小看拍肩,它能迅速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陈晖在她的著作《享受成长》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儿子进入高一,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我不禁连写了几篇关于儿子的文章,如《儿子,我的骄傲》、《懒惰乎,勤奋乎》,文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理解。

“我看到你写我的文章了。”儿子对我说。

“你是怎么看到的?”我有点意外。

“不都在你的文档里吗?”儿子说。

“哦。对了,你操作电脑可比我内行。那你觉得妈妈写得如何?”我问。

儿子不语,笑着拍了拍我的背。

可我却分明听见了儿子的心声:

“妈妈,哥们儿!”

受儿子举动的感染,我也很哥们儿似的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于是,母子俩又多了一层关系——哥们儿。

当孩子做了让父母感到高兴的事情,或者孩子正为自己所作所为而得意的时候,父母不妨拍拍孩子的肩膀,孩子一下子就会领会父母的意思,感激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赞赏。

当然,如果孩子在伤心的时候,你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把他搂在怀里来鼓励孩子,这样做往往能够给孩子很大的精神鼓励。此时,拍肩往往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能够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安抚。

7.目光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好方式

教子忠告

父母若能经常关注孩子的目光与眼神,并能在不同情况下运用自己真诚、恳切、信任、期待、关爱等不同的目光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将会对孩子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目光是极为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柔和、热诚的目光会给孩子以激励;埋怨、责怪的眼神则使孩子感到不安和失去信心;瞪着眼、斜着眼则会使孩子有一种盛气凌人、轻蔑鄙视自己的感觉。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始终保持亲切、和蔼、信任和期待的目光。这样的目光,能使正在上进的孩子受到鼓舞,继续努力;使遇到困难、思路阻塞的孩子看到希望,增添力量;使有缺点错误的孩子得到温暖,增强信心。

有位家长,很少甚至从来不看孩子的眼睛。孩子一旦回家晚了,他就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起来。如果孩子说是因为放学晚了,他马上会武断地说:“放学怎么会这么晚呢?胡说!”有的甚至会找学校对质,这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其实,父母只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和颜悦色地让孩子说出真实的原因,一般都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若是孩子低着头,躲避你的眼光,喃喃地说是放学晚了,你可以让他抬起头来说“看着我”,再以信任而带威严的目光看着他,让他再说一遍,到底是为什么才晚回来。大多数孩子如果说了谎,会慑于你威严的目光,而在再次回答时纠正过来。如果说是与同学玩儿去了,这时你千万不可大发雷霆,更不能打骂,而应当宽容。同时告诉孩子以后应当怎样做就可以了。最后要指出说谎不对,也不忘肯定孩子后来讲了实话还是好的。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目光是先于语言的最好的交流方式之一。对孩子的某种行为,父母若以认同和赞赏的目光点头表示同意时,孩子会受到鼓励而流露出兴奋和快乐的目光。反之,对于孩子的某个行为,父母以严厉的目光表示否定时,孩子也会相应地呈现一种退缩或疑惑的目光,这是父母与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提醒,也不必专门学习。

当孩子渐渐长大,在孩子会说话以后,有的父母就忽视了简便有效的目光交流方式。其实,什么时候都不要忽视了孩子的眼睛,都不要放弃与孩子目光对视的机会。

从孩子的眼睛里,父母还可以读出许许多多丰富的内容。不仅从中可以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活动。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他的目光中通常充满热情、渴望,单纯而善良。若在心灵上受过某种伤害的孩子,在他们的眼神中,不时地会暴露出困惑、不满、冷漠、愤怒等不良情绪。所以,父母应十分注意孩子的眼神,从这个窗口观察孩子的内心活动,并对症下药地给予适当关怀、帮助与指导,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

父母的目光会给孩子莫大的鼓舞、信心、勇气、安慰与感动。无论是什么样性格的孩子,父母威严的目光对孩子心灵的触动,常常胜过粗暴的训斥。不信你可以试试,用恳切的目光与孩子对视着,心平气和地与之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孩子可以从父母的眼睛中看到一切,父母的目光可以给他信心,也会让他灰心。

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时时注意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去捕捉孩子的视线,使他感到父母时刻都在关心着他,爱护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