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宅腐控心理学
27233600000022

第22章 从萝莉到女王,一切皆可“控”(1)

控和癖的家族衍生

以往若说人有什么癖或有点神经什么症的,往往都带有贬义,但在这个追逐存在感的时代,将一些轻度的精神症状(以前的人也存在这些症状,只不过以前他们努力在装“正常人”,而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装“不正常”)贴在自己身上,作为识别符号,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年头儿年轻人若说自己不是什么什么控或者有点什么什么癖,好像就代表没有任何个性,扔人堆里找不到一样。

细想起来,诸如宅男、腐女之类的都是类似现象的产物,这些心理现象具有传统心理障碍的一部分特征,但又没严重到要去看心理医生的地步,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个性标志,方便与其他人交流。这些现象是传统心理学没涉及或部分涉及的,也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现在有的人甚至会用癖来形容自己和他人,最普遍的恐怕就是洁癖了。

听过这样一个段子:

某人去朋友家串门儿,耳闻友有洁癖,可就是不信那个邪。那次经历跟噩梦差不多,放眼望去不能用整洁来形容,而是“纯洁”或“真空”。

进门带鞋套(不允许换拖鞋,因为担心我的袜子不干净把拖鞋弄脏,鞋套是一次性的),洗手,用客人专用毛巾,沙发上明显新盖了一层单子,新得一塌糊涂的各种东西,他都不知道自己有那么特殊吗?还是有什么传染病?

问友:每天都这样弄,累不累?

她说:必须的啊,你不知道咱们的环境有多脏,空气、水,搞不好就得病,我可还想多活几年呢。

他说:那要看看咱俩谁活得长。

她瞥了他一眼,那还用问?

……

洁癖是最早被大众接受和使用的名词儿,有些人不管是否真有洁癖但都喜欢说自己有洁癖。后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什么什么控又成了一种个人标签,这个词儿的出现把类似喜爱或痴迷或坚持或笃定或不可替代或深陷其中或心甘情愿被控制的诸多感觉汇总在一起,且可以细化到你想象不到的程度。

从汉语言的角度来解释,癖是一种对某个事物的喜爱程度养成了习惯,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对,是个中性词儿。而在变态心理学里,有另外的含义,如异装、恋足、露阴、恋童后面都会加个癖字,这时就不再是中性词了,而是带有负面色彩、认定成严重问题且是一种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

不管你有没有学过心理学,大众普遍对上面提到的现象报以批判的态度,认为那是不对的、龌龊的、变态的,有的甚至要被法律制裁。对,没错,可你是否有兴趣了解一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表现是什么?或许可以帮助你拓展一下知识面,也可以帮助你在朋友侃大山时凸显你的与众不同,或者,没准儿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有某种类似的冲动呢。

故事:

A君如约来到咨询室,魁梧的身材,一米八几,穿着咖啡色夹克,头发有点自来卷,浓眉大眼(是姐喜欢的类型,姐喜欢的类型尺度也挺大的,除了身高雷打不动必须一米八以上外。谁说咨询师不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只要这个喜好不影响自己对来访者的判断就好,如果影响了,找督导去,难不成这是身高癖?哈哈,鬼才知道)。

坐下后,他环顾四周好几遍才开口说话,可差点儿愁死我,他的声音远没有外表看上去有力量,我提醒他大点声音,按惯常程序我问他来做咨询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

过了半天,他才说:“我喜欢穿女人的衣服。”

当下我的脑中里浮现出一行字:异装or跨性别?(猜测可以有,但不能去贴标签,而是某种可能性,提醒自己开放地继续去听他怎么说,他的感受和困惑到底是什么,才能更好地理解他。)

于是,我说:“怎样呢,对你来说?”

“我很苦恼啊,这是不对的啊,说出去会被当成变态的,你说,我是不是变态啊?”

“我能看出你此刻有一些类似焦虑和担心的情绪,我能为你做什么?”

“告诉我怎么改,我想改!”

“你想改变,意味着你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不完全是,我喜欢穿女人的衣服,可我不喜欢这种偷偷摸摸的感觉,也不喜欢这种自我否定,世界上没有人知道我是这样的,这个让我感觉自己是怪胎,太恐怖了。”

“也就是说,穿女人的衣服本身你不排斥,与外界因为这个而格格不入或疏远让你感觉很不舒服,你希望和大家一样就好了,就能有更多可以分享的东西。”

“对……”

必须承认,这是个可以在存在层面好好工作下去的案例,停在这里不继续说的原因是我们毕竟不是案例讨论会,我只是想告诉大家的确有这样的一些人,且男性居多。咨询的目的也不是让他们脱下女人的衣服,除非他们愿意,我们关心的是这样的自己他们是否接纳,去解决那个心理冲突,可能是社会压力或者是性别认同方面有困扰等。

显然,这个例子比刚才的洁癖更深入、更特殊,说明但凡提到癖,其实程度就明显深了,必要时需要心理治疗或咨询。

插一句,某某癖这个词在心理学上会给人带来贬低感,在我看来可以取消,才能显得更中立,也能让当事人放松。不然,本来已经很困扰了,再面对被歧视的风险和压力,对客观地认识自己是有阻碍的。

还有个字叫“瘾”,和“癖”有雷同又不同,如性瘾、毒瘾、网瘾等。

而控则不同了,它更有时代感,更轻巧,更生动,上升不到病的程度,除非它严重影响了生活和精神状态。目前看来,还没有因为什么什么控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如手机控、微信控、历史控腐女、二次元控或三次元控什么的,更多控和分析放后面说。

总之,从癖、瘾,到控,称呼变化着,里面的内容也变化着,有的需要心理介入,有的不用。不管怎样,它们都有形成的理由和动机,甚至可以单独写一本书,这里由于时间和篇幅限制,我们只能做简单分析。

萝莉控与恋童癖

“恋童癖”指的是将性行为与性满足的目标指向未成年人(年龄多在10~17岁之间,也有小至3岁以下的)的一种性变态。多见于男性,女性极为罕见。学术上,它产生于19世纪末,但在西方公众话语中的出现,则基本上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后来它逐渐成为公众话语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伦理话题。

筹备这节时有点小纠结,要怎么呈现和说明恋童癖的面相?放在咱们这书的意义又是什么?或许不为什么意义,而在于提到萝莉控,有一部分不太了解的人会加点心理学想象,自然会联系到恋童癖。

于是,想到最好的办法是从一本书说起(怎么感觉这书跟艺术类书籍似的,可见个人特色影响多大,那是因为小说是用文字表达的心灵园地,心理是核心的核心,不然,就是术的扎堆儿,而谈不上艺。世界上没有一个艺术门类背后不藏着精神分析的,而遗憾的是,很多评论固然具备艺术鉴赏的功能,可唯独少了精神分析的参与)。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

在1955年的欧洲,它如颗炸弹般引爆了大多数人的道德底线,即便大家都知道文学仅仅是文学,虚无得可以不在生活中发生,可依然有很多人看了以后震惊和回避,不由得对作者投以否定、怪癖、变态的眼神,而纳博科夫显然不慌不忙继续他“清贫”的生活,直到有人真的看到了小说的艺术价值,而不仅盯在道德层面上。

若仅关注它的艺术价值显然不够,那我就从心理学层面说说看。

是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或者反对,厌恶,在道德层面不接受它它就不存在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它的客观存在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

心理需求:依赖与被依赖感,当一个人这样的情感被阻碍或者压抑,成人就会停滞或者退行到儿童期,似乎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被依恋,成人世界的规则是无法让自己感知到安全的,那里充满竞争、怀疑、压力、欲求不满的愤怒等。而书里的主人公显然就是停留在了初恋死去的丧失与哀伤里,当一切停在美好时,对美好的留恋会让一个人宁可永远不长大,永远寻找过去的感觉。

“固着”是经典精神分析名词:说的是力比多停留在人生早期(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生殖期)的其中一个阶段,而没有转向下一个阶段;力比多受到某种原因的阻碍而没有合适渠道释放,从而导致力量得不到排解后的停滞,而这种停滞会用很简单和不符合适龄感的行为表现出来。

“力比多”经典精神分析的又一个关键之关键的名词,也叫性力、欲力,广义的性,而不是生殖意义的性,是人生存的基本力量,是一切行为的动机。

基于以上名词解释,可以这样解释恋童癖了——力比多固着在了早期的某个心理发育期内得不到释放,从而导致性欲的对象指向了和自己不对等的以非生殖为目的的人群(儿童)。

于是,不难发现,这个和受挫、失去、无力感有关,试想,一个足够心智成熟的人难道不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吗?难道没有基本的超我约束吗?显然不是,而且,恋童癖是最隐秘的需求,根本无法从表面来观察一个人是不是,而有的人甚至还拥有体面的工作,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说,性是最不能用表面的社会角色约束和评价的,它一定关乎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可能的成因如下:

1. 社会:屡屡受挫,无法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压力源多来自于自己无法抗争的社会规则和口碑。所谓的口碑就是那种外界的评价,自己过于在意他们,分不清楚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容易被外部因素影响,从而感到疲惫。社会属性受到挑战与质疑,所以寻找退缩到不需要社会化的与儿童的交往中,这样会转移和缓解那种成人世界的压力。

2. 家庭:家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有必要拿出来单说。家庭结构和环境关系到一个人和世界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尤其在性欲发展期时。举个例子,想当初弗大爷确立自己的理论时,对临床中很多女病人叙述的童年期被性侵犯有过研究,大多数情况下,后来被认为仅仅是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说,从孩子角度尤其是女孩子来说,家族中的男性是个“危机”。

3. 心理需求:前面说过了。

但凡有点儿道德感与伦理意识的人是不会成为这样的“病人”的,且要得到法律制裁,那不单单是心理疾病了,可见它严重挑战与毁灭了人类的基本文明。而萝莉显然不是这样的,即便它看上去都和低龄化的人群有关,有的难免招惹大叔的垂涎,可还是要当两件事情看的。

清纯可爱的小女孩儿出现在眼前,估计没有几个人不喜欢的,她唤起了人们对一切纯美事物的好感,就像我们初和爱人相见,那种自发的心动、无法言语的亲近感,用心理分析说是种如婴儿般对世界的接纳和不设防。经常听到20多岁的人说自己老,但谁没有婴儿期的纯洁呢?谁没有对所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情的向往呢?可是,有归有,有时不可即就成了创造的动力。

于是,萝莉出现,有人希望自己永远在那个心理阶段,笔下的人物就成了那个样子。

还有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反向形成,说的是,人会对自己不可能达到的境况予以美化和理想化的描写,寄托情感,如惋惜、留恋、渴望、幻想、憧憬、不可违的禁忌,甚至懦弱,也会通过一定的创作来实现那种

不可能。

举个例子,一个看上去乐观的人貌似啥也不在乎,或者人缘儿很好。可,没准儿那是个和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更亲密关系的个性,你会发现和这样的人在一起难以分享心事,表面上的呼朋唤友是种假象,是给别人看的,而实际上,心理是孤独到底的人。

对萝莉的爱与恋童的恋是截然不同的,后面是以性行为(或身体接触等类性接触)为最终目的,面对幼童(往往会不论男童女童)会激发出自己的性欲甚至付诸行动,甚至会夹杂着对儿童的伤害和虐待,而萝莉控是萌美妹子的单纯喜爱。

在称谓上其实已经区分了,内涵上有必要再强调一下,萝莉控是ACG界里更卡哇伊的群体,能唤起很多人对幼齿的怜爱,不排除是喜欢那个曾经年幼的自己,如此单纯、可爱、简单、萌,没有那么多成人的世故,矫情得很直接、娇嗔,多好。

放眼生活中,一个喜欢萝莉的人肯定无法接受你叫他恋童癖,这无疑在说他是无德的人,不跟你急才怪呢。而一个恋童癖是死活不会告诉你这个爱好的,哪里像萝莉控似的大方承认自己,这显然是两个群体最大的区别。

再有,萝莉控就算会和萝莉在一起时亲亲抱抱,可终究不会有性的最终行为,就像我们走在街上看到婴儿或者儿童都不自觉地笑笑,有机会就去拉拉小手,哄哄人家,连自己说话时都放弃了成人说话的规则。而恋童癖接触的目的就是性,内心里一定有截然不同的驱动。

坦白讲,萝莉控和恋童癖的最核心区别是性意识和性行为,而一旦有这方面的冲动就要提醒自己,那种对幼童的爱恋必须要身体接触的话就上升到了性侵犯的范畴。无论是不是用道德来评判,就算再开放、再自由的国家也无法接受恋童癖,而此刻不由得想到《洛丽塔》书里那个大叔,一生陷入对女童的爱恋不能自拔。而显然,作者赋予了他更人性化的描写,借着他的嘴说了这样一句话:人性中的道德感是种义务,而我们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

萝莉与萌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萝莉都很萌且有时候更“妩媚”,指的是非性诱惑的妩媚、天真、俏皮。在成为女人之前,我们都是小萝莉和萌主,其实不管长多大,内心里那份少女情怀也要有,那才不失去一些情趣。

不然,你会发现一个死气沉沉的女人,任凭雨打风吹去默认时间的无情,臣服于生命早晚都会失去的悲伤,这是很要命的“顺从”。如前阵子跟闺蜜聊天时大家总结的,要做一个永远准备迎接青春期的中年女人,无畏、天真、成熟、乐观、包容、可爱、开放、爱自己也爱他人、充满魅力,而这些,都是从一个小萝莉开始的。

颜控及美少年、大叔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