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宅腐控心理学
27233600000020

第20章 自恋和边缘性人格障碍(2)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跟踩钢丝一样有种命悬一线的感觉,其脆弱性很容易让他们感觉危险和被威胁,所以要时刻保护自己。他们缺乏和周围环境弹性的相处的能力,无法把自己和别人看成稳定的个体,不能很好协调自己的情绪,所以投射到外界也是不稳定的,与人交往时自然边界不清楚,因为很容易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

他们喜欢控制他人来满足自己被关注的愿望,同时对死亡有种说不清的情感。

通过死才能感到自己活着,这句话请大家一定仔细体会,有的人就是难以确定自己在他人心理的位置,其实是在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自慰与自恋

两个词儿都和自己相关,说明那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儿。

说到自慰你会脸红吗?暂且可以把它当自我安慰的缩写好了!

千万别误会,这是一次“正经”的心理学普及,即便听上去口味重了点儿。

为什么放在一起说?

理由如下:

性是一切心理发展的动力:人类繁衍,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情感有着落,都离不开性的驱动。不然,你就不会马路上看到帅哥美女咽口水,花痴男女比比皆是。白富美永远有市场,肌肉男倒未必,在攻受的世界里,受受也有很大市场,关键是要美得性感,美得单纯。

自慰是性体验中最先要完成的事儿,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没自慰过,只不过形式略有差别而已,为的都是满足性冲动。男女有别,在性上更是如此,对自己身体探索的愿望如滔滔江水永不停歇。

当一个人难以和外界建立通畅的联系时,多半都是“自慰状态”。这是个隐喻,指的是一个人享受自己的时间、空间、经历、感受,任凭外界怎么好奇也不可能开放,各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这和自慰多像。

自恋的人会用各种方式寻找证据印证自己的好或者不好。对,一个拥有消极信念的人也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你很难传递给他/她不一样的东西,这就考验咨询师的耐心、抱持能力(在人际关系层面和互动中的情感关系中,感知自己和回应他人的能力 )。不然,我们可以用弗大爷的话来保护自己的自恋说:人家鼻祖都说自恋是无法接受分析的,我干吗较这个劲?

用一个方法自检,就是我们说的ABC理论,A(刺激事件)、B(对事件的看法)、C(情绪)。你会发现最终导致自己不爽的不是这个事情和做这个事情的人,而是你对这个事情的态度和看法。如你被人踩了一脚,对方也没有跟你道歉,你一定很生气,可当你发现对方是个盲人时,你还会生气吗?

而改善情绪的办法就是改变B,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态度,于是你会发现就算同样一件事情,不会有以前一样的情绪了。恭喜你,成长了。

信念则是我们从小建立起来的自动思维和对自己的基本判断,以及你是否接纳自己的所有方面。如你是不是一个可爱的人,或者值得被爱的,充满活力的,有能力的,有魄力的等。当这些都是负面或犹豫不决时,人是不可能有好感受的,在人际交往中这些信念都会第一时间冒出来干扰对自己和他人的判断。

如刚到一个新公司,老板和其他同事有说有笑,一个乐观的人会觉得这很正常,毕竟自己刚来,大家都不熟悉,暂时参与不到这个场面中也不会觉得受冷落;而有的人就会觉得被排挤,似乎大家有意要疏远自己。

天地良心,人家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没准儿人家以为你刚来,过于热情地打招呼怕你不自然呢。看吧,真正的根结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在于你自己看自己,这就是自恋的一部分,爱自己没错,而要有一个通透的认识,很不容易。不然,爱来爱去爱出病来了,最后还得找心理咨询师去。

任何职业都不比咨询师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无所不能感,沉浸在自慰的乐趣里难以自拔,如同自顾自地享受被信任和依靠的感觉,来访者似乎把心理治疗当成了解脱困境的唯一一条路,若自己帮不到对方,会很容易自责甚至羞愧,这就是天大的危险了。

而往往,很多人不信这个邪,要去挑战,这就是自恋的另一个层面——无所不能感(怎么想起了堂吉诃德)。这时需要赶紧回炉做个人成长,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真正的拯救者,有的只有不断自我提问下的觉知和领悟,这个层面上,众生平等。

临床中有些案例就是无法摆脱手淫才来接受治疗或咨询的当事人,细问下,我们会发现当事人有很多焦虑、恐惧,还有一些道德层面的自我惩罚、自信心缺乏,觉得那是羞耻的,结婚后与伴侣不知道怎么交往等问题。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他走进咨询室,白净得不太真实,水汪汪的眼睛(用这个词儿形容男孩,我还是第一次),精致的五官,身体说不上多魁梧,也不单薄,像个中规中矩的中学生。可明明填写访谈表格时他写的年龄是25岁,他希望我叫他单(孤单的单),我没询问他的真实姓名,或许这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也或许,他日后会告诉我。

我问是什么让他困扰?

他停了几秒钟,说:手淫。

我说:那是正常的。

他说:不,我不正常,我每天会很多次,有时在工作中也想这样,可办公室不可能啊,于是就跑去洗手间,但又不能发出声音,这是个毛病,肯定的,多丢人啊。

你觉得这是不好的?想停止?我问。

嗯,这显然是不好的,超出正常标准的。他说。

我说:什么是正常标准?

他停了停:我也不知道,但我显然是不正常的。

看他一脸沮丧中略带羞涩的表情,就知道他有多想改变和多不接受自己。

我说:看上去这是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情,你的情绪不高。

他说:嗯,很低落,我大学时去做过心理咨询,当时的咨询老师说是因为毕业加就业压力造成的,等找到工作就好了,可情况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啊。

也就是说,你觉得另有原因?我问。

估计是,可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才来找你。

跟我说说,最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刚和女朋友分手,他脱口而出,这倒不太稀奇,以他的外表是招女孩子喜欢的,同时也有受的潜质(这个猜测很诡异)。然后我问:从那时开始的?

嗯,她觉得我太娘了,可我不觉得啊,我长这个样子难道是我的错?她因此每次和我亲热时都不投入,会笑,也会埋怨我不够主动,很多次甚至都由她叫停,可那时候我明明在兴头上。

原来是这样。

……

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关于对方否认性能力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男人的性别优势一旦被否定,其实很伤人,伤人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自恋受挫”,一个本来可以证明自己的事情被无情地否认了,你说受伤不受伤?

这和社会上对男性与女性的习惯思维和定位有很大关系,男人就该雄起,女人就该婉约。这个故事里的男人和女人恰恰相反,男的更柔,女的更刚,这本来也没多大问题,问题出在女人的支配欲,不知道尊重和体谅对方,只会打击,这个就是问题了。

真正的爱是不带任何偏见的接受,真诚地反馈,而不是打击与指责、笑话。现实里面显然和耽美又不同了吧,所以,我们更喜欢耽美的纯爱、唯美,不含一切附加条件地在一起,这样的东西是有治愈效果的。

自恋受挫久了,可以看看它来喘口气。

SM是什么

SM显然不是“神马”的缩写,而是Sadism&Masochism(简称SM),统指与施虐、受虐相关的意识与行为。主要是指性虐待,用限制行动自由如捆绑、抽打等达到性兴奋和性满足,双方的身份是受虐与施虐关系。S为施虐方,M是受虐方,一般M会是被捆绑和被抽打的一方。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

起因是1973年的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

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歹徒举手投降。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了其中一个劫匪,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劫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被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研究者发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各种不同的经历中,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等,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这个故事更深刻地揭露了施虐与受虐的关系,一个外人看来根本难以理解的关系。

萨德与马索克这个词来源于两位作家的名字。法国的萨德侯爵在他的著作里描写了许多这类性的变态现象,所以把主动的虐待症,也就是喜欢虐待别人的现象,命名为萨德现象(Sadism),中文译为施虐症。

19世纪奥地利有一个小说家名叫马索克,他本人是一个被动虐待症病人,在他的作品里描述了许多这类变态的性活动。因此,被动的虐待症就被命名为马索克现象(Masochism),中文译为受虐症。人们将这两个人的名字综合起来,便有了SM的说法。

大家如觉得这个口味重的话,我们可以暂时把话题岔开一会儿。其实,SM不单单指身体的,也有精神与情感的SM。任何概念都有延展的可能和空间,不然,它就老死在那里了。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也的确如此,我们经常会从来访者那里听到或看到精神虐待的事,家庭暴力如是,有拳打脚踢的身体暴力,也有不言不语的软暴力、弱控制,高段位的虐待是不动你一根手指依然可以让人死去活来。